..续本文上一页就是禅门教诫中“如来”的最起码的意义。
在分工合作的开放社会中,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自我实现而做一个有用而成功的人:人不一定要出人头地,但一定要过得充实愉快;不一定要出类拔萃,但一定要让自己活得有用有价值,能胜任自己的工作,喜欢自己的职业和生活,这也是“如来”的生活法义。
如果我们不忠于自己,只想活在占有、贪婪和物欲的豪夺之中,那么生活就会“物化”,精神就会变得苦闷。所以我们不应该把物欲的观念加诸子女的教育上,把孩子看成物一样来操纵。那会破坏孩子潜能的契机,损害他身心成长的自然律则。许多父母把子女的分数和名次看得太重,把报教科系视为自己欲望的延伸,管得严,逼得紧,报考的志愿完全基于功利,这是今日教育违反常理的地方,也正是教育弊端之所在。
禅家认为每一个人都具备特有的本质或根性因缘,透过启发和觉醒,就会像宝藏一样闪烁著光明的人生。唐朝时候,马祖道一对千里迢迢从越州来问法的大珠慧海说:
“我这里一点佛法也没有,你自己放弃自家宝藏不顾,来这里做什么?”
大珠便问:
“什么是我的宝藏呢?”
马祖说:
“现在问我的即是,这个宝藏一切具足,没有欠缺,运用起来非常自在,何必向外追求呢?”
大珠听了这话便大悟了。现代的父母和老师,在读完这则会安案时,也该大悟才对,我们该彻底的觉悟,孩子一定依照自己的本质和条件去成长,我们要依孩子现有的一切去鼓励他,训练他,启发他,奖掖他;而不是一味现备他办不到的地方。
书读不好,没关系,只要把基本的读写算学会了,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性向去学习一技之长,前途仍然大有可为。这世界是不同能力的人组合起来的,每一个人都有用,都是一个宝藏。
社会上流行著一种观念,以为孩子书读不好就没有前途,没有希望,这是野心作崇下所产生的价值判断。这种观念不晓得戕害了多少青少年。
学校课业上的挫败,常常使年轻人蒙上一层晦气。在此我要呼吁天下的父母亲和老师,请你鼓舞每一个孩子,给他们信心,给他们豪气,对他们勉励和期许。青少年总是在大人的引导、信赖和鼓舞中茁壮成长的。
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首相邱吉尔,在少年时代几乎是低能班的学生,因为他的功课实在太差了。陈之藩先生在“剑河倒影”一书中写著:
“邱吉尔幼年遭遇的坎坷是史无前例的。同班同学,人家都学拉丁文了,把他编入低能班,只有资格念英文。人家都用希腊文作诗了,他依然在低能班念英文。邻居指手划脚的叹息,为什么这样个名门贵族出这种白痴;连他的父亲也不理解自己的儿子,委婉著劝他投考军校。同学们当面恶作剧,教师们当面给他难堪;天之昏、地之暗,不是一个孩子能承受的。”
“我记得二十年前读他的幼年自传,就激动的想哭;现在想起来,还是五内如沸,邱吉尔好像只有一个老师威林顿这慰过他说:“你会奋斗出一条自己的路来的!””
我举这个例子,并不意味著要你拿自己的子女或学生去跟邱吉尔比,去摹仿他。事实上,想摹仿也摹仿不来。要切记!教育不是野心的投射,而是对人与事的尊重和热爱。邱吉尔的例子在于告诉我们:威灵顿这位老师对邱吉尔的关怀与鼓励,扭转一个被奚落少年的命运。它的关键就在于:
“你会奋斗出一条自己的路来。”
事实上,每一个孩子,都应奋斗出自己的一条路来,去实现他充满悦乐的人生。
禅宗也要人走出自己的路来,所以《六祖坛经》中提示著一个伟大的理念:
“只合自悟自度。”
唐朝云门宗的禅法里,似乎更重视这个自我实现的理念。云门文偃最有名的教育秘诀就是:
“顾、鉴、咦!”
顾表示一个肯努力学习;鉴是发现自己,不让自己被野心和虚荣牵著鼻子走;咦是自己能成功的实现生活所发出悦乐的喜悦之声!这三个阶段,云门禅者把它发展成三个步骤,用以启发弟子,作为展现人生的标竿:
·涵盖乾坤
·截断流机
·随波逐浪
涵盖乾坤是指一个人张眼能看,用耳能听,不辞辛劳,处处肯学的态度。每一个孩子都应该给他丰富的历练及家事等日常生活的劳务,乃至应对进退,德智体群美,都要有学习涉览的机会。现在许多的父母,一味要孩子读书,起码的家事,亲朋好友的往来,统统疏于教导,甚至连运动健康、育乐情趣也忽略了,这样的教育是单薄的,是无根的,是苍白脆弱的。难怪这些孩子长大之后,有著生活无能的现象,对世事人情更是无知。目前许多青年人,正因为生活经验的匮乏,以致于孕育不出生命的活力,而相对的变得充满抱怨、消极、嫉妒,在眼高手低的境况下,对自己的未来,感到一片迷惘。
《天下杂志》七十九年十一月的教育特刊中,发表对台湾一千大制造业及三百大服务与金融业的调查结果,发现企业界对我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满意,特别是:
·团队精神差,主动与创造力不够。
·教育并没有培养出德、智、体、群、美五育均衡的好国民。
·企业伦理和职业道德有待重建。
我们似乎保重视学历,而不重视立身处世和工作能力的培养,我们缺乏完整的教育,这也正是缺乏云门禅所谓“涵盖乾坤”以培养明白事理、广博知识、多方面能力、干练的工作习惯和职业道德的现代国民。
从云门禅的观点看教育,只有完整的教育和训练是不够的。人必须在大快朶颐努力学习之后,经过“截断流机”的澄净和历练,把野心放下,代之以踏实的态度;要把虚幻与浪漫摒除,代之以敬业和力行。当一个人把生活的眼光投回到生活的本身,把工作的旨趣安捺在务实的层面时,虚荣心化为责任感,他真正能工作,能实现,能好好生活了。
最后,云门禅告诉我们,教育的极至是要一个人能真正的实现自己的潜能,在这多变的世局之中,保持著禅定与智慧,去因应一切,解决所面临的问题,就像在水中优游的划水逐浪。它是有创意的,主动的,悦乐的一种生活方式。
教育的目的就云门禅的观点看,就是要孩子多方历练、学习和试探,其次是引导孩子发现真正的自己,接纳自己,充实自己。最后,使他能自我实现,在社会上,作一个有文化素质、有能力、有自信、有气质的人。而这样一个教育历程,却建立在一个零点理上——每一个毕竟是珍贵的宝藏,都能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。
人生应该是丰富的、悦乐的、多采多姿的。但多数的人却觉得自己孤独、寂寞和苦涩。禅家告诉我们,如果你把目光放在贪婪和野心上,那么生活就会变成物欲的手段,你就会变得孤独苦涩。如果把目光放在自己人生的实现上,即刻觉得活得美妙有趣。
禅家说,“请不要压良为贱啊!”意思是说,每一个人本来是高贵的,却因为比较而使人坠落。生活本来是顺遂自然的,却因为彼此的强烈竞争和挑剔,而使自己烦恼不安。教育如果不从醒觉著手;引导一个人实现他的人生,那么教育的使命就令人怀疑了。
人可以展现自己的才华,拓展自己的志业,但不是要打败别人,或高人一等。一当然要努力去做个有用的人,能服务社会,过有意义的人生,但不是要扬名声、显威势。禅的人生教育就是这样踏实的自我醒觉与实现:每一个人都要接纳自己,根据自已的根性因缘过悦乐的人生,看出自己生命的希望。
《觉·教导的智慧 第一章 教育的新希望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