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悟·看出希望來 第八章 開朗的情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融合。這時,你發現了短暫的甦醒,從許多人爲的、刻板的、欲望的和偏狹的思維和情緒中解脫出來,輕松無比,寬心舒暢。這時,你清醒、無私和喜悅,沒有匮乏,沒有偏執,更不是昏睡。那是什麼呢?我可以告訴你:

  “禅定。”

  它使你從自己的繭中走出來,看到四周的美、甯靜和祥和。你的心與法界發生了交會。頓時,一切煩惱如風吹雲散,真是“萬裏無雲萬裏青”了。

  人來自自然,自然之于人類有如母子的關系。當我們接近大自然時,心裏頭總有一種親密的感受。所以登得越高,看得越廣,心胸越是寬闊喜悅。就如你從飛機上鳥瞰山河大地,自己與山河大地同等開闊。

  人來自大自然,身心涵藏著它的靈秀之氣;當你被利欲薰出塵垢時,情緒困頓了,思想愚頓了。這時,別忘了要接近大自然,接受它的洗滌。唐朝永嘉大師在《證道歌》中說:

  “江月照,

  松風吹,

  永夜清宵何所爲。”

  這是多麼一針見血的體驗呀!你要不是面臨江上的明月,或者在深山幽壑裏接受松風的撫慰,是不可能發現閑情逸致,滌蕩千古愁的感受。所以,當你爲著自己的事業奔波,或者在宦海急流中忙碌,或者爲著不如意的事情而看不開時,要給自己一個機會——接近大自然。給自己留點時間,去接受它的撫慰和懷抱。你就會驟然清新。這時,你與淨土法界將有個交會,只稍念一聲:

  “南無阿彌陀佛。”

  就在這一念之間,你皈依了永恒光明的覺性(阿彌陀佛),你與法界的精神力量同步,接觸到佛的清淨法身。從而孕育了你的高貴心志和智慧,而展現了圓滿報身。這時,你的一切思想、情感和智慧,都會很自然的表露出來,無處不相宜,那就和千百億化身佛有了默契。你聽過吧,《阿彌陀經》上說:

  “樹木花草,

  悉皆念佛。”

  人一旦契入覺性,就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看出悅樂歡喜的生活情懷。宋朝雪寶禅師說,“一切處光明”,指著就是人與自然同步契合時,所啓迪的那分光明清淨情懷。

  自然的壯闊,山川的靈秀,太空之無垠,星體之奧秘,只要你放眼神會,接觸到它,便不得不肅然起敬,引發你內心的幽思甯靜。自然本身就是偉大的藝術、詩歌和優美的音樂。它能扣人心弦,淨化塵勞,孕育高妙的情操。

  六、忏悔與複蘇

  忏悔是在心智上徹底了解過錯,在情緒上洗淨愧疚與宿怨的方法。因此,高級宗教都會有忏悔的儀式和活動。佛教也有忏悔的儀式和活動,那就是拜忏。一般而言,拜忏是爲了消除業障和祈求福佑。透過拜忏時,虔心所念的忏文,把自己過去的錯誤忏盡,把過去的心結打開,把自己的不安和懼怕消除。繼而,厭離種種惡行,發心修行,淨化自心。誠如《慈悲叁昧水忏》中說:

  “發露忏悔,

  不複覆藏。”

  當自己把心中的積郁和惡劣的習慣(惡業)忏盡之後,便有了清淨之心,有了發心向善之強烈動機,引發福慧增長的實踐力量,故雲:

  “一切苦具。

  轉爲樂緣。”

  從而發大慈悲心,願把自己的快樂和功德,與一切有情衆生共同分享。很明顯的,佛家所謂的“拜忏”,是一種實踐性倫理,把自己的情感加以洗滌,檢討自己的過錯,洗面革心,發心實踐大乘菩薩行。故雲:

  “忏如浣滌,

  以水爲名。”

  透過這個心理淨化與覺醒,才能真正“慧日普明,覺海性圓澄”。忏悔是人類心智提升的最佳途徑之一,是給自己改過自新、淨化情緒和恢複活力的最佳方法。但是,要注意,忏悔是重要的還是改過遷善。聖印大師說:

  “唯有忏悔,

  會帶給我們無窮的希望,

  無盡的光明。”

  當你積郁的時候,不妨透過唱頌佛門詩歌,一方面淨化情緒,一方面讓自性中的智慧,透過佛法的引發,綻放出光明,看出新的希望。

  在佛教的教義中,有兩尊佛各代表兩個不同的心靈世界。一尊是藥師琉璃光如來,祂代表東方淨琉璃世界。藥師佛是治療衆生疾病業障的。祂以淨化的方法來治病,讓一切有情衆生的心靈,都能像淨琉璃一樣,照亮著生命的希望,去過悅樂圓滿的生活。

  另外一尊佛是阿彌陀佛,代表著西方極樂淨土,祂教以平直心待人處事,並接引佛法的實踐者,到西方極樂淨土以成就不退轉的圓滿功德。淨土象徵著精神生活的清純,也代表著人類精神生活的終究希望。

  忏悔,令我們洗滌自己。洗去濃妝,才看清自己。改正消極的思想,才展放積極心智。淨化虛妄的心情,才現出活潑喜悅的人生。忏悔可以淨化思想、情感和眼光,讓自己看出生活的希望。

  我們都是平凡的人,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陷。生活在忙碌多元化的社會裏,當然有成功也有失敗,有得意也有失意,每個人都不免要承受各種壓力、緊張和煩惱。因此,現代人在情緒生活上,總離不開一些困擾,在情感上顯得焦虛不安。因此,大家都需要清淨開朗的心情。但是這種輕松的情懷,不是不停的追逐得來的,而是在淨心中發現來的。

  大家也許太忙碌了,長期的積郁,使得有些人感到焦虛難耐,有些人覺得莫名的倦怠,甚至有些人要借著酒色和藥物來麻醉自己。這都是現代人精神生活上的困擾。

  情緒多半學習來的,人可以從環境中學習焦慮和不安,當然也可以透過許多陶冶訓練來培養開朗的襟懷。但我認爲,最重要的方法是學習在困頓與失敗中看出意義,提醒自己用否定虛僞來肯定真性,嘗試從放下狂妄中看到生活的自然之美,也要調整作息,接受自然的洗滌。

  最後,你需要一點宗教的情懷。透過信仰的力量,以忏悔來淨化自己,提升自己,從而走出自己的繭,看出遼闊的精神法界,看出那片“心淨即佛土淨”的希望和悅樂。它就是究竟圓滿的生命情懷。

  

《悟·看出希望來 第八章 開朗的情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