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悟·看出希望来 第八章 开朗的情怀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融合。这时,你发现了短暂的甦醒,从许多人为的、刻板的、欲望的和偏狭的思维和情绪中解脱出来,轻松无比,宽心舒畅。这时,你清醒、无私和喜悦,没有匮乏,没有偏执,更不是昏睡。那是什么呢?我可以告诉你:

  “禅定。”

  它使你从自己的茧中走出来,看到四周的美、宁静和祥和。你的心与法界发生了交会。顿时,一切烦恼如风吹云散,真是“万里无云万里青”了。

  人来自自然,自然之于人类有如母子的关系。当我们接近大自然时,心里头总有一种亲密的感受。所以登得越高,看得越广,心胸越是宽阔喜悦。就如你从飞机上鸟瞰山河大地,自己与山河大地同等开阔。

  人来自大自然,身心涵藏著它的灵秀之气;当你被利欲薰出尘垢时,情绪困顿了,思想愚顿了。这时,别忘了要接近大自然,接受它的洗涤。唐朝永嘉大师在《证道歌》中说:

  “江月照,

  松风吹,

  永夜清宵何所为。”

  这是多么一针见血的体验呀!你要不是面临江上的明月,或者在深山幽壑里接受松风的抚慰,是不可能发现闲情逸致,涤荡千古愁的感受。所以,当你为著自己的事业奔波,或者在宦海急流中忙碌,或者为著不如意的事情而看不开时,要给自己一个机会——接近大自然。给自己留点时间,去接受它的抚慰和怀抱。你就会骤然清新。这时,你与净土法界将有个交会,只稍念一声:

  “南无阿弥陀佛。”

  就在这一念之间,你皈依了永恒光明的觉性(阿弥陀佛),你与法界的精神力量同步,接触到佛的清净法身。从而孕育了你的高贵心志和智慧,而展现了圆满报身。这时,你的一切思想、情感和智慧,都会很自然的表露出来,无处不相宜,那就和千百亿化身佛有了默契。你听过吧,《阿弥陀经》上说:

  “树木花草,

  悉皆念佛。”

  人一旦契入觉性,就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看出悦乐欢喜的生活情怀。宋朝雪宝禅师说,“一切处光明”,指著就是人与自然同步契合时,所启迪的那分光明清净情怀。

  自然的壮阔,山川的灵秀,太空之无垠,星体之奥秘,只要你放眼神会,接触到它,便不得不肃然起敬,引发你内心的幽思宁静。自然本身就是伟大的艺术、诗歌和优美的音乐。它能扣人心弦,净化尘劳,孕育高妙的情操。

  六、忏悔与复苏

  忏悔是在心智上彻底了解过错,在情绪上洗净愧疚与宿怨的方法。因此,高级宗教都会有忏悔的仪式和活动。佛教也有忏悔的仪式和活动,那就是拜忏。一般而言,拜忏是为了消除业障和祈求福佑。透过拜忏时,虔心所念的忏文,把自己过去的错误忏尽,把过去的心结打开,把自己的不安和惧怕消除。继而,厌离种种恶行,发心修行,净化自心。诚如《慈悲三昧水忏》中说:

  “发露忏悔,

  不复覆藏。”

  当自己把心中的积郁和恶劣的习惯(恶业)忏尽之后,便有了清净之心,有了发心向善之强烈动机,引发福慧增长的实践力量,故云:

  “一切苦具。

  转为乐缘。”

  从而发大慈悲心,愿把自己的快乐和功德,与一切有情众生共同分享。很明显的,佛家所谓的“拜忏”,是一种实践性伦理,把自己的情感加以洗涤,检讨自己的过错,洗面革心,发心实践大乘菩萨行。故云:

  “忏如浣涤,

  以水为名。”

  透过这个心理净化与觉醒,才能真正“慧日普明,觉海性圆澄”。忏悔是人类心智提升的最佳途径之一,是给自己改过自新、净化情绪和恢复活力的最佳方法。但是,要注意,忏悔是重要的还是改过迁善。圣印大师说:

  “唯有忏悔,

  会带给我们无穷的希望,

  无尽的光明。”

  当你积郁的时候,不妨透过唱颂佛门诗歌,一方面净化情绪,一方面让自性中的智慧,透过佛法的引发,绽放出光明,看出新的希望。

  在佛教的教义中,有两尊佛各代表两个不同的心灵世界。一尊是药师琉璃光如来,祂代表东方净琉璃世界。药师佛是治疗众生疾病业障的。祂以净化的方法来治病,让一切有情众生的心灵,都能像净琉璃一样,照亮著生命的希望,去过悦乐圆满的生活。

  另外一尊佛是阿弥陀佛,代表著西方极乐净土,祂教以平直心待人处事,并接引佛法的实践者,到西方极乐净土以成就不退转的圆满功德。净土象徵著精神生活的清纯,也代表著人类精神生活的终究希望。

  忏悔,令我们洗涤自己。洗去浓妆,才看清自己。改正消极的思想,才展放积极心智。净化虚妄的心情,才现出活泼喜悦的人生。忏悔可以净化思想、情感和眼光,让自己看出生活的希望。

 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,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。生活在忙碌多元化的社会里,当然有成功也有失败,有得意也有失意,每个人都不免要承受各种压力、紧张和烦恼。因此,现代人在情绪生活上,总离不开一些困扰,在情感上显得焦虚不安。因此,大家都需要清净开朗的心情。但是这种轻松的情怀,不是不停的追逐得来的,而是在净心中发现来的。

  大家也许太忙碌了,长期的积郁,使得有些人感到焦虚难耐,有些人觉得莫名的倦怠,甚至有些人要借著酒色和药物来麻醉自己。这都是现代人精神生活上的困扰。

  情绪多半学习来的,人可以从环境中学习焦虑和不安,当然也可以透过许多陶冶训练来培养开朗的襟怀。但我认为,最重要的方法是学习在困顿与失败中看出意义,提醒自己用否定虚伪来肯定真性,尝试从放下狂妄中看到生活的自然之美,也要调整作息,接受自然的洗涤。

  最后,你需要一点宗教的情怀。透过信仰的力量,以忏悔来净化自己,提升自己,从而走出自己的茧,看出辽阔的精神法界,看出那片“心净即佛土净”的希望和悦乐。它就是究竟圆满的生命情怀。

  

《悟·看出希望来 第八章 开朗的情怀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