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需要。你必須了解,人際之間最普遍的需要是讓人感到自己重要。只要你能從這裏出發,就知道如何給別人信心和尊嚴,如何關懷別人的生活,體貼別人的處境。佛家告訴我們,只有對無量衆生,施以四種關懷,才能成就一切福德和功德,表現出性情的希望。它就是:
“與衆生樂,
拔衆生若,
喜見他歡喜,
對他無憎無愛(不支配和占有)。”
這四種關懷,又稱爲慈、悲、喜、舍。透過它,人際的圓滿與溫暖才真正建立起來。
四、在肯定中綻放豪情
每個人都有一份獨有的情感,表現出個人肯定性的本質。肯定性好的人,能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見,能夠以“平常心”去待人接物,內心的矛盾和困擾也比較少,心理健康,情緒穩定。相反的,肯定性差的人,他們經常否定自己的真情,壓抑自己的感受,而生活的豪情也就被郁郁寡歡所取代。
有些人,在情感上顯得很拘泥,很害羞,總是隱藏著感情。別人贊美他時,羞于接受。別人對他做不情之時,礙于情面,不敢婉拒。當他需要別人協助時,又因爲擔心別人拒絕而不敢請求。自己有意見,卻又敢說出來。這種現象稱爲肯定性薄弱。他們的特質是退卻,優柔寡斷,心理經常快樂不起來,因爲心中充滿了壓抑。這種不愉快的情感生活,就佛家而言就是:
“不自在。”
什麼叫自在,什麼叫不自在呢?人若能坦然接納自己,就沒有什麼好逃避,沒有什麼顧忌,一切坦然活潑,一種自性的豪情也就流露出來,我們稱這種豪情叫自在。反之,若壓抑逃避,畏首畏尾,就是不自在。
人對自己的看法決定了處世待人的態度。自我中心太強,就有著傲慢與氣勢淩人的態度。它破壞人際關系,減損社會生活的資源,不但在溝通上發生困難,每天惹來的紛爭,足以讓人不得安甯。
強烈的抨擊別人,或不分青紅皂白,存心貶抑別人,以逞其自我滿足,是侵略性的一般現象。在我們的社會裏,兩部汽車擦撞時,最常見到的現象是彼此先來一頓怒罵,面紅耳赤地互相指責,等著由第叁者或交通警察過來處理。他們甯可相互叫罵,而不願冷靜下來,和氣商量解決之道。嗔怒侵略性的産物。犯嗔毒的人,不但以唇槍舌劍傷人,也容易以暴力戕害袍澤。它是人類種種沖突的根源,也是破壞和諧與幸福的原因。所以禅家說:
“嗔是心中火,
能燒功德林。”
憤怒的時候,人們除了激動的情緒,無法控製的沖動之外,似乎沒有理性,沒有關愛,沒有留給別人尊嚴的機會。這時情緒變得凶暴。情感的希望已不複存在。
反之,人們若能接納自己的自我,又能維護別人的尊嚴時,一種平等情感交流于焉誕生。彼此在交流中,看到情感的希望~~一種純真持平的肯定性就綻放開來。禅家對人類情感交流的告誡是:
“平直心,
如水常流通。”
你必須不急不躁的表示自己的意見;說真話,不打诳語,不壓抑自己。這可以使自己內在心靈上,維持清醒和平靜。禅門不鼓勵人們多話,但卻要人說真話,而且是“時而後言,人不壓其言,樂而後笑,人不壓其笑”。這樣,才能在緘默中道盡千言萬語,在平淡真誠中,表達完整的意見。太多的語言未必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,完全的壓抑更是自我否定的絕路。人若想在人際之間,透過肯定性,培養自己的豪情,讓生活顯得莊重,就必須注意以下的原則。
首先,態度要誠懇莊重,目光相遇時不必閃躲。體態自然平穩,表情保持自然,不可在悲哀或嚴肅時面露微笑,而卑恭屈膝之情須避免。語言務必肯定,語調必須適中,所謂“安心自在”,正是性情的道場。
其次,要自然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見,無需壓抑自己的感受,該贊美時,就及時贊美,無需壓抑,錯過時間,便流失了溫情。另一方面,要維持別人的尊嚴,當別人對不住自己時,則要避免給人難堪。經上說:“來去自由,通用無滯”,只有清醒的人才有自由的情感。
其叁,處理別人對自己的侵犯,在溝通上,只須真誠說出自己的感受,說明事情對自己的影響,不要貶抑別人的自尊,批評他人的品格。
其四,你有你的情感和思想,你爲自己的生活負責。因此,無需太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,你要根據自己的根性因緣生活才對。
人唯有能自我肯定才可能維護完整的本真,能接納並肯定自己的情感,能說一聲是與不是,才能讓自己活得有自主性和自動性。禅家說:
“不被境轉。”
人必須了解自己純真的情感,接納它,從而孕育自己的肯定性與豪情。請注意,只有在肯定性的豪情中才能看出身心情感的希望。
五、在乎凡中享受閑情
力爭上遊和追求卓越是人類的天性。不過,這種天性在相互競爭的價值觀念體系下,就扭曲成爲超越別人,出人頭地,想擁有更多權勢的野心。每一個人都希望在別人面前表現得不平凡,都希望被人羨慕,被肯定。結果,強烈的爭奪,無所不用其極的競爭手段。使一個變得瘋狂起來。
大部分的人都處心積慮,想把自己變得重要和受到肯定。在互相比較的觀念下,大部分的人卻成爲失敗者,甚至連排名第一的人,也未必滿足“追求了不起”的欲望。人類的大部分愚行,似乎都發生在這個心理陷穽裏。人爲了使自己不平凡,把生活變成手段,本末倒置,生活的悅樂和閑情被犧牲了。所以禅家說:
“無功福無比。”
你只有不求勝過別人,不虛妄的強求出人頭地,才可能把自己從欲望紛擾中,拉回到平靜的閑情,享受充實自在的生活。
我們的教育,無時無刻不是在教導孩子獨占鳌頭,壓倒群雄,所以學生不是爲了求知,而是爲了競爭排名次。老師重視的是分數,而不是人性與智慧的啓迪,這是教育觀念的倒錯。結果,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生,被視爲失敗者。我認爲這是今日教育體製中,最違背常理,最不人道的一種現象。
教育必須建立在發展每一個人的天賦與潛能上,每一位孩子都必須被尊重,被重視。同時,要教育他們認清生活的本質是實現,而不是比較。只有這樣,每個人才各盡其才,都得到尊重與肯定。換言之,人類唯有覺醒到自己是獨一無二,而且能以平常之心,去過謙遜的生活,才能看出生活的偉大意義和神聖的層面。
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生活中,看出生活的情趣,接納生活的挑戰,在苦中看出它的韌,在樂中享有它的悅,在挫折與失敗中慶幸自己挨得過來,在無盡的疑惑中提醒自己正好學習,這才稱得上做生活的主人。唐朝荷澤神會禅師說:
“萬法皆從心生,
心爲萬法根本。”
只要你不去跟別人比較,老實的依照自己的因緣去努力,去生活,便是所謂“無心是道”。這樣一種平凡之心,正是促進自己悠閑自在,進而發皇實現的禅機。刻意想占上風,挖空心思想出人頭地,那麼生活就要大亂,不只身心俱疲,家庭生活的情趣也破壞了。《永嘉證道歌》上說:
“作在心,
殃在身,
不須怨訴更尤人。”
自己的煩惱和不幸,是野心造成的,你怎麼能怨天尤人呢?人世間,可以拿來比較的東西無窮盡,如果一味要當一個不凡的人,必定使自己心疲力竭,性情之美也就蕩然無存,又怎麼能看出精神生活的希望呢?禅家說:
“分別各相不知休,
入海算沙徒自困。”
還是老實一點生活,只問實現,不問比較。只問享用,不求享有。只知平凡,不求非凡。不求功,不幹名,功名來時,不要把它當功名,只把它看做實現的機會。好一顆平凡之心,展現無量光明智慧與自在,“不見一法即如來,方得名爲觀自在”,這就是禅門的持心。
在日常生活中,只有懂得平凡,才有真正的樂趣和清閑。你用不著誇耀自己,所以覺得清閑。你不必擔心別人的閑言閑語,所以無優無慮。
有空閑的時候,你可以種花養性,可以作畫怡情,可以詩歌抒懷,可以散步健身。這能使你在忙碌的工作之外,發現“雲無心以出岫,鳥倦飛而知還”的情懷。而松老雲閑,曠然自在的野趣,卻也能在都市叢林中展現清機。現代人是勞碌的,是多欲奔騰的。所以要在擾攘的生活中,培養平凡的閑情。不妨忙裏偷閑,淨化身心,靜靜地讓自己蘇醒。當你能體驗到:
“兀然無事坐,
何曾有人喚。”
這樣一種孑然獨立之情境,你便會發現,生活的本質確實不是尋求別人來肯定,而是要你自己去肯定自己。
唐朝懶瓒和尚說:“向外覓功夫,總是癡愚漢”。
不要再迷失了,要平凡些。只有平凡之心,才看出平凡的希望。
平凡之心,最容易孕育友誼,因爲你親切,不虛假,不以高明逼人,不以睥視的眼神君臨別人。所以你通身散放著人情味,這種人情味是貼切溫暖的,是閑適的君子之交,像清水那般高潔。請留意,平凡的友情最美,最符合人類的天性。唐朝永嘉大師說:
“圓頓教,
勿人情。”
真正對人類情性最有益的圓滿之教,不是建立在庸俗瑰麗的奢侈人情上。
現代人爲了會友,必須山珍海味,流俗成風,大家揮金如土,一客西餐高達萬元。在許多人的觀念裏,宴客若不是昂貴,就不夠體面;邀友若不講排場,就不夠隆重。至于是否真正隆情高誼,那就不去聞問了。所以一場婚禮要有百桌酒席,一個歡迎會要盛大場面。但酒席才散,離婚之念已起;歡迎的熱情未消,利害沖突已深埋在心。我認爲,人類最需要的還是恬淡和平凡。只有這樣的情誼,才是真正的幸福。
功利的社會風氣,正影響每一個人的性情;緊張、忙碌和競爭的生活方式,已把感情生活扭曲。
我們當然要繼續用理性來發展一個更富足的社會,但是如果在情感上,沒有得到淨化,找不出它的路,那麼這科技的社會都市叢林,比起幾萬年前,人類生活在原始叢林裏,將更加危險。該是重視性情開展的時候了,否則絕望的情感生活,將活活把我們悶死在浮躁多欲,彼此冷漠的現代社會裏。
請留意!
人生很短,我們是來生活的,而不是來爭奪的。是來拓展幸福的,而不是來彼此折磨的。我們來尋求精神生活的出路,看出希望和意義,而不是來迷戀那帶不走的虛名、地位和財富。
《悟·看出希望來 第七章 高潔的性情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