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悟·看出希望來 第八章 開朗的情懷

  悟·看出希望來

  鄭石岩

  第八章 開朗的情懷

  一束優郁的小花,

  在焦躁的花市中歎息,

  我買回家來,

  插在佛龛的瓷瓶裏。

  廳堂的蔭涼抒展了生機,

  淨瓶的清水沃開了絢爛,

  花笑出咯咯的香郁,

  葉伸展細致的輕韶。

  聽!花兒已在歌頌:

  “如是我聞……”

  噢!是生命的梵呗。

  開朗的情懷,建立在良好的情緒上。

  情緒的好壞,影響你的身心健康,決定生活的品質,左右思考的方向,並間接決定事業的成敗。情緒,可以通俗的解釋爲心理世界的氣候,表露出喜、怒、哀、樂。它能幹擾思想、態度和判斷。因此,情緒一旦有了障礙,必然産生心理上的困擾,甚至帶來心理疾病。

  優郁的情緒好象一層濃濃的烏雲,沈甸甸的把心理世界的陽光遮住,下起陰霾的雨;激動狂飚的情緒,像狂風大雨一樣,讓你沖動怒吼,引來火爆的沖突。由于情緒是個人內在的激動狀態,所以它是絕對主觀的。不同的兩個人遭遇同樣的挫折或打擊,所産生的情緒狀況截然不同。能從事態中看出希望的人,情緒顯得平靜;不能從中看出希望的人,情緒即刻激蕩起來。優郁的人,激動不停地回旋在自己心中,焦慮和失望使他痛苦,愁眉不展。沖動的人,情緒向外強烈的發泄,一時失控,向外攻擊怒吼。當然,不同的人對相同的順逐得意,也有截然不同的情緒反應。能看出深度意義的人,反應著謙遜的喜悅;反之,就會狂喜慶祝,成功往往沖昏了自己的頭。所以,佛家把那種看不出希望的情緒狀態稱爲“妄緣”,而且告誡說:

  “淨化你的妄緣。”

  一般人都以爲情緒是與生俱來的,情緒的好壞,穩定與否,都是天生的。事實不然,根據心理學的研究,情緒是後天學來的習性。因此,要想克服自己情緒上的沖動不安,改變焦慮煩躁的心情,一定可以透過重新學習,而獲得改善。在佛家的修行當中,情緒的調理與淨化,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。透過情緒的學習過程,思考清楚了,人際關系改善了,感受性提高了,對人的寬容和耐性也就增長了,整個情懷或心境也開朗悅樂。就在這時候,情感和理智調和,綻放著光明智慧之光,而適應環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,也就充分表露出來。這就是禅家所謂的:

  “般若大神珠、

  分身千百億。”

  優郁的情緒,能扼殺你的快樂。憤怒的心境,會破壞你的和諧人生。不安的情緒,令你懼怕而畏縮。緊張的情緒則造成膚淺而出錯。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,讓內心的大日如來佛性展現出來,你一定要在情緒生活中找出它的出路,看出它的希望。否則,理智就會被情緒障蔽,被洪水般的激情所擊垮。

  人若能在情緒生活中看出希望,就可以淨化它。請注意,生活本身必然附帶著情緒,我們不可能放棄或壓抑情緒,而是要引導它走向清醒;使惡劣的情緒化爲開朗,把畏懼不安轉變爲樂觀自在,這就是情緒的希望。人若想要活得好,一定要在情緒生活中,看出希望來。以下討論改變情緒,看出希望的方法。

  一、看出順逆對你的意義

  生活總順逆之間循環,在成功與失敗間交替,在稱心與委屈中反覆。禅家認爲順利、成功和稱心,未必都是好的。因爲順利成功的同時,已經埋下失敗的陰影;在躊躇志滿的刹那,已經種下錯誤的因子;在完全適應環境的時候,創意已遲頓下來。所以,在成功和得意的時候,要知道它的意義與價值,才可能看出下一步的希望和曙光,否則,必然墮入逐漸擴大的新陷穽裏。大的成功,緊跟著而來的是更大的挑戰,如果沒有在成功的同時,虛心學習,力求心智的成長,成功的背影就是失敗。

  反之,失敗也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糟,只要能看出失敗的啓示,失敗確實能帶來成長的智慧。每一個人都是從失敗中獲得成功的經驗。因此,懼怕失敗的人,必然斷送成長的機會。所以禅家常說:

  “無善無惡,

  無貴無賤。”

  好的開始未必是成功的一半,開頭失敗未必就不會成功。成敗與否,全仗你是否從中看出它給你的啓示與意義。成敗之間是無情的,但禅家卻知道聆聽“無情說法”,看出它的啓示,聆聽它的契機,從而增長智慧。所以生活的關鍵不在成敗得失,而在于你能否看出它的禅機,發現它的希望之光。

  風水好,地理好,對你未必就是好;你升了官,卻養出了不肖子;發了大財,卻壞了家庭和氣;得到一時的成就,卻留下無可彌補的遺憾。我的意思不是要你死守老子所謂的“福禍相倚”和“有無相生”的觀念。而是要你從禅的法眼去突破,看出它的光明面——事情的希望。那麼,福可帶來更多的智慧和成就,禍也可以給你帶來啓示和新希望,令你轉敗爲勝,佛家把它叫圓滿法。而這個圓滿法是建立在智慧的不斷增長上。

  當我們不能在種種事件中,看出它對自己的意義、啓示和價值時,不但思想愚昧,情緒也隨之郁悶紊亂。我們很難確定,究竟是因爲思想愚昧,才導致情緒的嚴重困擾,抑或情緒有了障礙,才影響智慧的開展。不過,無論如何,如果你不能從種種事件中看出希望,必然導致情緒、情感和思想的迷失。

  逆境是人所不願意接納的,逆境使人産生痛苦的情緒。但我認爲,痛苦的情緒是逃避“解讀”逆境的意義所造成的。也就是說,當自己未能發現失敗的價值時,便看不出希望,看不出發展的空間,因而産生絕望抑郁,痛苦不堪。有一位年輕人跟我說,當他知道自己的一份祖産,被做生意的長兄賠光時,他一點也沒有難過。我問他爲什麼?他說:“從那天起,我真正有自食己力的環境,我可以爲我的生活自豪。”

  有一位朋友告訴我,他年輕的時候,遇到一位脾氣火爆的老板,跟他做事的夥計,經常流動更換。他也承愛不了老板的脾氣,想另謀他就。他母親知道時,特別從家鄉趕來告訴他說,“你若能接受老板火爆脾氣的試煉,將來才有足夠的耐力和寬容去做更大的事業。”于是,這位母親帶著他到佛寺去拜佛,並禱念著說,“佛啊!感謝你的福佑,給我的兒子一個這麼好的訓練機會,我現在祈求祢,給他一點平靜之心和智慧,好讓他通過考驗。”這位朋友,果真耐得住,也得到老板的信賴。他們共事得很好,也爲日後發展事業,奠下厚實的基礎。

  古時候,有一位滴水禅師,教學非常嚴格,許多人都學了一半就打退堂鼓,只有峨山禅師堅持下去,並且說:“僧有叁種,下等僧利用師家的影響,中等僧欣賞師家的慈悲,上等僧在師家的鍵錘下日益強壯。”人只有從鍵錘下,發現它的意義,才看出希望。這時,一切苦也都能承擔了。

  有一位先生問一位法師說,“我幫人作保,結果賠了很多錢財,請師父爲我念經,好解一解厄運。”師父看了看他說,“報怨行。”稍停,又說,“經已經念好了。”這位先生又問,“報怨行”是什麼意思?法師說,“損失了這些錢財之後,你的厄運也就不複存了。好好的努力吧!”這位先生即刻有所領悟。

  打破情緒的障礙,也是一種解脫。但最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悟。從你的困頓中看出價值,光明的思想和蓬勃的朝氣就可以引燃起來。從你的遭遇中看希望,你又會振作起來,這就是情緒生活的希望。

  人在艱難的時候,情緒最不穩定,意志力最易動搖,這個時候,若能看出堅持下去的意義,那麼痛苦就會減輕,甚至消失。禅家說:

  “豁然大悟。”

  這也是指大悟之後的豁然。因爲在悟的時候,他已看出了生活的光明面,看出生命的玄旨。他再也不會被迷妄的情緒和苦惱所束縛了。

  民國七十二年,我脊椎受傷,嚴重的時候,幾乎不能行走,每天躺在家裏,望著天花板發愁,而疼痛難耐,是不可言喻的。當時,我對自己未來可能的行動不便有著嚴重疑慮,所以煩惱就更重了。內人是我的同修,他看到我的苦悶,也是心疼的。不過,有一天她卻對我說,“先生!我看你以前所學的佛法,似乎是拿來說給別人聽的,自己並沒有受用啊!”就這麼一句話,直接滲透心靈的底蘊,我的眼前一片光明,有所契悟。我領悟到即使從此不良于行,也要接納這個事實,因爲“畢竟是我自己”,我已發現到這件困境的意義,在困境中看出了新希望,“我決定即使是躺著,我也要把微妙甚深的佛法,通俗地寫出來,讓更多的人得到這分清新智慧的洗滌。”我開始寫作,從此疼痛自然減少。我的業馀寫作,就這樣展開,而身體也在醫療和持續的複健中,完全恢複健康。

  心中存著一念光明希望或意義,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避免惡劣情緒的發生。無論你從事任何工作,不如意者十之八九。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,懷著崇高的理念,就能锲而不舍的堅持努力下去。從前月船禅師爲了赈災和實踐他師父發願建寺的遺志,到處替人作畫,不但價格極高,而且要預付。于是,受到許多的批評和侮辱,他都覺得無所謂。經過很長的時間,終于完成了心願。他放下畫筆,退隱山林,從此不再作畫。他的忍耐和堅持,就是靠著希望來維系著。我深信禅門的說法:

  “心須是清淨的。”

  而一顆清淨的心,必然展現希望、光明和活力。

  二、用否定來肯定自己

  在日常生活中,如果不懂得割舍,必然造成生活複雜,心情紊亂。人若能以單純的信念生活,就能剔除種種的誘惑和幹擾,使自己活得起勁。若能懂得寡欲,自然免于牽腸挂肚的紛擾。單純和知足,就是禅者所謂的“無”。他們用“無”字來否定繁雜,驅除壞情緒,截斷狐疑,停止叁心兩意。禅者所謂的“無”,即是要否定虛妄,肯定真我,“大死一番,再活現成”。唐朝百丈禅師答覆弟子問“什麼是大乘頓悟法門”時說:

  “先歇諸緣,

  休息萬事。”

  只有透過淨化自心,智慧才綻放著希望之光;情緒才可能真正的安甯。有一位先生告訴我,他念大學的時候,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專心,讀書效果不佳。他請教一位法師,這位法師只告訴他參一個字,這個…

《悟·看出希望來 第八章 開朗的情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