悟·看出希望来
郑石岩
第八章 开朗的情怀
一束优郁的小花,
在焦躁的花市中叹息,
我买回家来,
插在佛龛的瓷瓶里。
厅堂的荫凉抒展了生机,
净瓶的清水沃开了绚烂,
花笑出咯咯的香郁,
叶伸展细致的轻韶。
听!花儿已在歌颂:
“如是我闻……”
噢!是生命的梵呗。
开朗的情怀,建立在良好的情绪上。
情绪的好坏,影响你的身心健康,决定生活的品质,左右思考的方向,并间接决定事业的成败。情绪,可以通俗的解释为心理世界的气候,表露出喜、怒、哀、乐。它能干扰思想、态度和判断。因此,情绪一旦有了障碍,必然产生心理上的困扰,甚至带来心理疾病。
优郁的情绪好象一层浓浓的乌云,沉甸甸的把心理世界的阳光遮住,下起阴霾的雨;激动狂飚的情绪,像狂风大雨一样,让你冲动怒吼,引来火爆的冲突。由于情绪是个人内在的激动状态,所以它是绝对主观的。不同的两个人遭遇同样的挫折或打击,所产生的情绪状况截然不同。能从事态中看出希望的人,情绪显得平静;不能从中看出希望的人,情绪即刻激荡起来。优郁的人,激动不停地回旋在自己心中,焦虑和失望使他痛苦,愁眉不展。冲动的人,情绪向外强烈的发泄,一时失控,向外攻击怒吼。当然,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顺逐得意,也有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。能看出深度意义的人,反应著谦逊的喜悦;反之,就会狂喜庆祝,成功往往冲昏了自己的头。所以,佛家把那种看不出希望的情绪状态称为“妄缘”,而且告诫说:
“净化你的妄缘。”
一般人都以为情绪是与生俱来的,情绪的好坏,稳定与否,都是天生的。事实不然,根据心理学的研究,情绪是后天学来的习性。因此,要想克服自己情绪上的冲动不安,改变焦虑烦躁的心情,一定可以透过重新学习,而获得改善。在佛家的修行当中,情绪的调理与净化,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。透过情绪的学习过程,思考清楚了,人际关系改善了,感受性提高了,对人的宽容和耐性也就增长了,整个情怀或心境也开朗悦乐。就在这时候,情感和理智调和,绽放著光明智慧之光,而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也就充分表露出来。这就是禅家所谓的:
“般若大神珠、
分身千百亿。”
优郁的情绪,能扼杀你的快乐。愤怒的心境,会破坏你的和谐人生。不安的情绪,令你惧怕而畏缩。紧张的情绪则造成肤浅而出错。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,让内心的大日如来佛性展现出来,你一定要在情绪生活中找出它的出路,看出它的希望。否则,理智就会被情绪障蔽,被洪水般的激情所击垮。
人若能在情绪生活中看出希望,就可以净化它。请注意,生活本身必然附带著情绪,我们不可能放弃或压抑情绪,而是要引导它走向清醒;使恶劣的情绪化为开朗,把畏惧不安转变为乐观自在,这就是情绪的希望。人若想要活得好,一定要在情绪生活中,看出希望来。以下讨论改变情绪,看出希望的方法。
一、看出顺逆对你的意义
生活总顺逆之间循环,在成功与失败间交替,在称心与委屈中反覆。禅家认为顺利、成功和称心,未必都是好的。因为顺利成功的同时,已经埋下失败的阴影;在踌躇志满的刹那,已经种下错误的因子;在完全适应环境的时候,创意已迟顿下来。所以,在成功和得意的时候,要知道它的意义与价值,才可能看出下一步的希望和曙光,否则,必然堕入逐渐扩大的新陷穽里。大的成功,紧跟著而来的是更大的挑战,如果没有在成功的同时,虚心学习,力求心智的成长,成功的背影就是失败。
反之,失败也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糟,只要能看出失败的启示,失败确实能带来成长的智慧。每一个人都是从失败中获得成功的经验。因此,惧怕失败的人,必然断送成长的机会。所以禅家常说:
“无善无恶,
无贵无贱。”
好的开始未必是成功的一半,开头失败未必就不会成功。成败与否,全仗你是否从中看出它给你的启示与意义。成败之间是无情的,但禅家却知道聆听“无情说法”,看出它的启示,聆听它的契机,从而增长智慧。所以生活的关键不在成败得失,而在于你能否看出它的禅机,发现它的希望之光。
风水好,地理好,对你未必就是好;你升了官,却养出了不肖子;发了大财,却坏了家庭和气;得到一时的成就,却留下无可弥补的遗憾。我的意思不是要你死守老子所谓的“福祸相倚”和“有无相生”的观念。而是要你从禅的法眼去突破,看出它的光明面——事情的希望。那么,福可带来更多的智慧和成就,祸也可以给你带来启示和新希望,令你转败为胜,佛家把它叫圆满法。而这个圆满法是建立在智慧的不断增长上。
当我们不能在种种事件中,看出它对自己的意义、启示和价值时,不但思想愚昧,情绪也随之郁闷紊乱。我们很难确定,究竟是因为思想愚昧,才导致情绪的严重困扰,抑或情绪有了障碍,才影响智慧的开展。不过,无论如何,如果你不能从种种事件中看出希望,必然导致情绪、情感和思想的迷失。
逆境是人所不愿意接纳的,逆境使人产生痛苦的情绪。但我认为,痛苦的情绪是逃避“解读”逆境的意义所造成的。也就是说,当自己未能发现失败的价值时,便看不出希望,看不出发展的空间,因而产生绝望抑郁,痛苦不堪。有一位年轻人跟我说,当他知道自己的一份祖产,被做生意的长兄赔光时,他一点也没有难过。我问他为什么?他说:“从那天起,我真正有自食己力的环境,我可以为我的生活自豪。”
有一位朋友告诉我,他年轻的时候,遇到一位脾气火爆的老板,跟他做事的伙计,经常流动更换。他也承爱不了老板的脾气,想另谋他就。他母亲知道时,特别从家乡赶来告诉他说,“你若能接受老板火爆脾气的试炼,将来才有足够的耐力和宽容去做更大的事业。”于是,这位母亲带著他到佛寺去拜佛,并祷念著说,“佛啊!感谢你的福佑,给我的儿子一个这么好的训练机会,我现在祈求祢,给他一点平静之心和智慧,好让他通过考验。”这位朋友,果真耐得住,也得到老板的信赖。他们共事得很好,也为日后发展事业,奠下厚实的基础。
古时候,有一位滴水禅师,教学非常严格,许多人都学了一半就打退堂鼓,只有峨山禅师坚持下去,并且说:“僧有三种,下等僧利用师家的影响,中等僧欣赏师家的慈悲,上等僧在师家的键锤下日益强壮。”人只有从键锤下,发现它的意义,才看出希望。这时,一切苦也都能承担了。
有一位先生问一位法师说,“我帮人作保,结果赔了很多钱财,请师父为我念经,好解一解厄运。”师父看了看他说,“报怨行。”稍停,又说,“经已经念好了。”这位先生又问,“报怨行”是什么意思?法师说,“损失了这些钱财之后,你的厄运也就不复存了。好好的努力吧!”这位先生即刻有所领悟。
打破情绪的障碍,也是一种解脱。但最直截了当的方法就是悟。从你的困顿中看出价值,光明的思想和蓬勃的朝气就可以引燃起来。从你的遭遇中看希望,你又会振作起来,这就是情绪生活的希望。
人在艰难的时候,情绪最不稳定,意志力最易动摇,这个时候,若能看出坚持下去的意义,那么痛苦就会减轻,甚至消失。禅家说:
“豁然大悟。”
这也是指大悟之后的豁然。因为在悟的时候,他已看出了生活的光明面,看出生命的玄旨。他再也不会被迷妄的情绪和苦恼所束缚了。
民国七十二年,我脊椎受伤,严重的时候,几乎不能行走,每天躺在家里,望著天花板发愁,而疼痛难耐,是不可言喻的。当时,我对自己未来可能的行动不便有著严重疑虑,所以烦恼就更重了。内人是我的同修,他看到我的苦闷,也是心疼的。不过,有一天她却对我说,“先生!我看你以前所学的佛法,似乎是拿来说给别人听的,自己并没有受用啊!”就这么一句话,直接渗透心灵的底蕴,我的眼前一片光明,有所契悟。我领悟到即使从此不良于行,也要接纳这个事实,因为“毕竟是我自己”,我已发现到这件困境的意义,在困境中看出了新希望,“我决定即使是躺著,我也要把微妙甚深的佛法,通俗地写出来,让更多的人得到这分清新智慧的洗涤。”我开始写作,从此疼痛自然减少。我的业馀写作,就这样展开,而身体也在医疗和持续的复健中,完全恢复健康。
心中存著一念光明希望或意义,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避免恶劣情绪的发生。无论你从事任何工作,不如意者十之八九。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,怀著崇高的理念,就能锲而不舍的坚持努力下去。从前月船禅师为了赈灾和实践他师父发愿建寺的遗志,到处替人作画,不但价格极高,而且要预付。于是,受到许多的批评和侮辱,他都觉得无所谓。经过很长的时间,终于完成了心愿。他放下画笔,退隐山林,从此不再作画。他的忍耐和坚持,就是靠著希望来维系著。我深信禅门的说法:
“心须是清净的。”
而一颗清净的心,必然展现希望、光明和活力。
二、用否定来肯定自己
在日常生活中,如果不懂得割舍,必然造成生活复杂,心情紊乱。人若能以单纯的信念生活,就能剔除种种的诱惑和干扰,使自己活得起劲。若能懂得寡欲,自然免于牵肠挂肚的纷扰。单纯和知足,就是禅者所谓的“无”。他们用“无”字来否定繁杂,驱除坏情绪,截断狐疑,停止三心两意。禅者所谓的“无”,即是要否定虚妄,肯定真我,“大死一番,再活现成”。唐朝百丈禅师答覆弟子问“什么是大乘顿悟法门”时说:
“先歇诸缘,
休息万事。”
只有透过净化自心,智慧才绽放著希望之光;情绪才可能真正的安宁。有一位先生告诉我,他念大学的时候,常常觉得自己不够专心,读书效果不佳。他请教一位法师,这位法师只告诉他参一个字,这个…
《悟·看出希望来 第八章 开朗的情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