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存,高洁的情坏和人性之美也就失去了。
迷信,这种心理现象,并不只存在于宗教。人若执迷在某一学说或理论,也是迷信。我们都认为科学的证验是最理性,最客观的东西。但是,如果一味只有相信科学,而不去接触艺术、哲学和宗教,那么拿唯一的科学证验去看人生,去看生命的意义与价值,就是以管窥天,又陷入迷信的窠臼之中,佛家所说的大乘圆教之宗旨就是:
“圆觉。”
圆代表宽广,代表自由的空性与生命的实现;觉代表著身心中澄澈的情感、智慧和觉醒。能实践圆觉就没有成见、偏见和迷信。这使我们真正感到解脱,而绽放出光明的智慧和丰硕的福报。没有障碍的思考,就能产生百千风情,这也是禅门的心传大教。禅门的教旨是:
“一法不生,
万水千山。”
人的高洁性情和活泼的生活情趣,是思想从成见和刻板中解脱出来的结果。请注意!你所学到的任何知识和理论,都会反过来堵塞你的思想,遮断你自由活泼的性情。
其次,透过想像的神驰,也能孕育好性情。比如说,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,只要走出家里的阳台,专注地整理一些盆栽,或者买些花材回来插花,都能引发你想像的神驰,而涤净你的情绪活动。你紧张的时候,可以泡个温水澡,哼著歌,神驰在逍遥的经验里。佛家把想像的神驰,解释为观,当别人侵犯你的时候,你要想到对方的无知和不成熟,心里产生了同情他的念头,性情自然沉稳下来。多年前,有一位长辈给我一次难堪又委屈的强烈指责,我非常难过,当晚我读隋朝天台智者大师的《四念处》恍然大悟:“众生嗔怒是苦,要可怜他,原谅他,就是慈悲观。”就这样,性情也就转变了。现在,我经常在电视上,看到立法委员或市议员的问政态度,几近对个人的羞辱。在此,我建议政府官员,要用慈悲观来调整自心的平静,才能冷静思考,为国家社会尽最大的努力。
思想牵动著情感,你觉得对方很可恶,情绪就激动起来,性情暴躁起来。你所想的正是你表现出来的性情。反之,你的性情也在干扰你的思想。当你愤怒时必然口不择言,把话说尽了,把事情做绝了,这都是我们所要警惕的。《四念处》上说:
“正观明白。”
只有透过正确的思想去观想思考种种困局,才能从许多纷乱和优虑的心情中解脱出来,“横破生死,转成定心”,把一切横困的障碍,转为平净,那就是“正观明白”。
其三,要从狭隘的思想框框中超越出来。人免不了有许多独有的偏狭思想,往往使你的性情变得僵硬不活泼。比如说,有人认为孩子应该完全顺从父母亲的决定,不容许孩子作决定的空间,结果亲子之间经常起冲突。有人认为学音乐和美术会影响子女的功课,所以不让他们多方面尝试,孩子多才多艺的发展机会被剥夺,家庭也显露不出好气氛。请注意,往往我们自以为很对方的想法,正巧把许多开展性情的良机给抹煞。
最后是艺术之美,可以引发遐思和美感,它是陶冶性情的最佳方法。我们可以从绘画的观赏中神驰魂游;可以在诗词的意境中,感动五内;可以在音乐的陶浸中,得到忘我的遐思;可以在舞蹈中,投射出内在的情感;更可以在歌咏中抒发自己的心情。艺术是人类最直接,最切近真实思想与性情的表达,也正因为如此,它对于改变思想和陶冶性情最能达到直接的共鸣。
你不妨倾听一段梵呗,你会发现那美妙的宗教气氛即刻袭上心头,而有了安详护佑之感。基督徒听听圣乐,也会发觉,它正引导人走近神的堂殿,而闻到平安和信心的气息。
思想和心情是分不开的。人如果一心想博得别人的同情,眼泪自然流泄出来,而振作不起来的软弱无力,即刻袭击他的心窝,带来悲情。如果自己决定要保持坚强,努力克服眼前的困境,勇于承担它,那么你的性情,会因为挫折而变得更有锐气。唐朝药山禅师说:
“灼然一切处,
光明灿烂去。”
人只有肯用自己的思想,动一下积极的念头,无论你遭遇到什么失败,一定能振作起来;那时强韧沉稳的性情,会化为智慧和力量,帮助你解决问题。有一位年轻人告诉我,他对前途已经绝望,责怪自己学历不如人,健康状况不佳,没有经济基础,所以万念俱灰。从他的语言中,可以看出他的百般无奈,和对前途的茫然。于是我对他说:
“如果你不想改变自己,继续受苦下去,你尽可以维持你的消极思想。如果你想改变一下自己,那么学历低可能多读书,或念夜间部来补救。健康不佳,可以训练和从生活作息中改变自己。经济情况不好,可以工作赚钱,积少成多。你的难题是自己想像出来的,要想转败为胜,必须从想像开始。你想像自己办得到,有信心,从近及远,努力去积小胜成大胜,诚心想办的都能办得到。”俗语说,心想事成,只要你有光明的一念,你想成就什么就能成就什么,《楞严经》观音圆通章里说,“求妻得妻,求子得子,求三昧得三昧,求长寿得长寿,如是,乃至求大涅槃而得大涅槃。”
思想改变性情,性情发动为生活的态度,成就一切生活和事业,最后扩而充之,而为大乘菩萨的慈悲心,这就是圆满的人生,人类性情的希望就在其中了。
三、在人际间培养温情
人际的互动是情感生活的网路;我们可以把人际关系弄成冲突、憎恨、对立、疏离和仇视,活得冷酷,活得一点也不温暖;当然也可以彼此友爱、互助、信赖和关心,让自己过得温暖而有尊严。很明显的,两者之中我们一定会选择后者。然而,这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偌多的暴行和冷漠的行为呢?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怨偶和破碎的家庭呢?我深信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。
个人的生活,除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健康之外,可以说就是人际关系的活动。我们从人际之间感受到幸福,得到被重视和安全感,从而获得情感生活的满足。人际生活的情感,给予我们的快乐、意义和价值,就是温情。
一般人都有受重视的需要,这是很自然的情感表现。如果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自己的重要性,情感就会失去希望,失去温暖和安全感。人在成长过程中,如果不能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赞美,必然自暴自弃,从顽劣到仇视,由冷漠到攻击,甚至发展成精神疾病。精神病学家指出,“许多人由于不能在生活中获得别人的肯定,因而到另一个世界去寻求,这就是精神失常了。”
从心理分析学的角度来看,人类精神生活的动力是情感而不是理性,情感如果得不到希望的阳光,是不可能沃出丰硕的理性的。人类最重要的情感是被肯定,被关爱,被重视。因此,情感生活的希望是互敬、互爱和互相肯定。佛家告诉我们,人类所以能相互感到温暖和谐的主要途径是:
“爱语。”
这是指一个人能从语言中表达敬重他人的美德,它能带来幸福和最美好的温情。有一位太太在茶馀钣后的闲聊中,要先生指教她应改进的缺失。先生说,“让我想想,明天再告诉你”。第二天,先生却送给她一个礼物,上面附著一张精致的卡片,写著“我对你很满意,我就是喜欢你现在这样。”太太在看到卡片时,高兴得无以言喻。
现代人习惯性急,恨不得把家人的缺点或别人的过错,一口气全部指正出来,结果总是弄巧成拙,把情感破坏了。人最需要的是自尊,如果不懂得维护别人的自尊,在情感上必然遭遇难题。
其实,在企业管理或官僚体系中,人际情感是决定经营成效最重要的因素。有些行政主管,不停地催促部属,好像每天都在赶工一样,把部属视为完全被动的机械,到头来,人际情感荡然无存。他们不但心急,求功心切,更严重的是求好心切,不时在批评指责部属,更把过错推给属下,在责难与批评中,部属们和自尊严重受损。最后高手纷纷求去,企业机构留不住人才,也开拓不了新局。请注意,佛门的爱语就是温暖的情感,它的实践方式是:
“对别人表示真诚而慷慨地赞美和鼓励。”
这不只是你平常家居的真理,也是你广结人缘,结合人才智慧,发挥创造力的契机。
在教育子女方面,也要把温情放在首位。父母懂得赞美孩子,维护子女的自尊,教导的机会才真正出现。老师能考虑学生的自尊,学生才有自爱自重的心意。在指正之前必须建立温情;在训练教导之先,必须先培养温情。而温情的重心就在呵护自尊。
培养温情的第二个方式是关怀。关怀不是记著就算了,而是要为别人做点事。关心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慈悲。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(A·Adler)曾说过,“一个不关心别人的人,将在有生之年遭遇大难,并将大大伤害别人,也就是这种人,才导致人类种种的灾难。”佛家一再强调慈悲心的重要,因为它是人类温情的来源,也是同胞爱和人类幸福生活之所系。佛经上对慈悲的解释是:
“给予别人快乐,分担别人的悲苦。”
你若想创造人际之间的温情,为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开拓一条坦途,就必须懂得为别人做点事。为别人做点事有时只是举手之劳,例如让坐老弱妇孺就是关怀别人,给别人一点安慰或协助也是关怀。把关怀别人这种美德培养起来,你的情感开始绽放著希望,它会化为热心,表露在你的工作和事业上。你的同事和部属,得到你的关爱。所以乐意跟你共事。在事业上,由于你的产品和服务,充满著对顾客的方便与关怀,所以业绩也就提升。
人生最忌讳的事是漠不关心。夫妻之间的冷漠,会导致情感的解体,父母对子女关怀不足,彼此也就渐渐疏离。离家逃学的孩子,往往是得不到关怀所致。所以人际之间,若不能透过相互关怀来培育温暖,那么冰冷的心,怎能温暖自己的幸福呢?
我小的时候,有一年中秋节,家里穷得连买月饼的钱也没有,母亲用蕃薯做成一个个的圆饼,上头点上一个红点。我们觉得它很美,它比邻居孩子们吃买来的月饼,一点也不逊色,母亲对我们的关怀,给予我们无尽的温暖和信心。
关怀不是一种支配,而是要切合对方的…
《悟·看出希望来 第七章 高洁的性情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