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需要。你必须了解,人际之间最普遍的需要是让人感到自己重要。只要你能从这里出发,就知道如何给别人信心和尊严,如何关怀别人的生活,体贴别人的处境。佛家告诉我们,只有对无量众生,施以四种关怀,才能成就一切福德和功德,表现出性情的希望。它就是:
“与众生乐,
拔众生若,
喜见他欢喜,
对他无憎无爱(不支配和占有)。”
这四种关怀,又称为慈、悲、喜、舍。透过它,人际的圆满与温暖才真正建立起来。
四、在肯定中绽放豪情
每个人都有一份独有的情感,表现出个人肯定性的本质。肯定性好的人,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,能够以“平常心”去待人接物,内心的矛盾和困扰也比较少,心理健康,情绪稳定。相反的,肯定性差的人,他们经常否定自己的真情,压抑自己的感受,而生活的豪情也就被郁郁寡欢所取代。
有些人,在情感上显得很拘泥,很害羞,总是隐藏著感情。别人赞美他时,羞于接受。别人对他做不情之时,碍于情面,不敢婉拒。当他需要别人协助时,又因为担心别人拒绝而不敢请求。自己有意见,却又敢说出来。这种现象称为肯定性薄弱。他们的特质是退却,优柔寡断,心理经常快乐不起来,因为心中充满了压抑。这种不愉快的情感生活,就佛家而言就是:
“不自在。”
什么叫自在,什么叫不自在呢?人若能坦然接纳自己,就没有什么好逃避,没有什么顾忌,一切坦然活泼,一种自性的豪情也就流露出来,我们称这种豪情叫自在。反之,若压抑逃避,畏首畏尾,就是不自在。
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了处世待人的态度。自我中心太强,就有著傲慢与气势凌人的态度。它破坏人际关系,减损社会生活的资源,不但在沟通上发生困难,每天惹来的纷争,足以让人不得安宁。
强烈的抨击别人,或不分青红皂白,存心贬抑别人,以逞其自我满足,是侵略性的一般现象。在我们的社会里,两部汽车擦撞时,最常见到的现象是彼此先来一顿怒骂,面红耳赤地互相指责,等著由第三者或交通警察过来处理。他们宁可相互叫骂,而不愿冷静下来,和气商量解决之道。嗔怒侵略性的产物。犯嗔毒的人,不但以唇枪舌剑伤人,也容易以暴力戕害袍泽。它是人类种种冲突的根源,也是破坏和谐与幸福的原因。所以禅家说:
“嗔是心中火,
能烧功德林。”
愤怒的时候,人们除了激动的情绪,无法控制的冲动之外,似乎没有理性,没有关爱,没有留给别人尊严的机会。这时情绪变得凶暴。情感的希望已不复存在。
反之,人们若能接纳自己的自我,又能维护别人的尊严时,一种平等情感交流于焉诞生。彼此在交流中,看到情感的希望~~一种纯真持平的肯定性就绽放开来。禅家对人类情感交流的告诫是:
“平直心,
如水常流通。”
你必须不急不躁的表示自己的意见;说真话,不打诳语,不压抑自己。这可以使自己内在心灵上,维持清醒和平静。禅门不鼓励人们多话,但却要人说真话,而且是“时而后言,人不压其言,乐而后笑,人不压其笑”。这样,才能在缄默中道尽千言万语,在平淡真诚中,表达完整的意见。太多的语言未必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,完全的压抑更是自我否定的绝路。人若想在人际之间,透过肯定性,培养自己的豪情,让生活显得庄重,就必须注意以下的原则。
首先,态度要诚恳庄重,目光相遇时不必闪躲。体态自然平稳,表情保持自然,不可在悲哀或严肃时面露微笑,而卑恭屈膝之情须避免。语言务必肯定,语调必须适中,所谓“安心自在”,正是性情的道场。
其次,要自然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,无需压抑自己的感受,该赞美时,就及时赞美,无需压抑,错过时间,便流失了温情。另一方面,要维持别人的尊严,当别人对不住自己时,则要避免给人难堪。经上说:“来去自由,通用无滞”,只有清醒的人才有自由的情感。
其三,处理别人对自己的侵犯,在沟通上,只须真诚说出自己的感受,说明事情对自己的影响,不要贬抑别人的自尊,批评他人的品格。
其四,你有你的情感和思想,你为自己的生活负责。因此,无需太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,你要根据自己的根性因缘生活才对。
人唯有能自我肯定才可能维护完整的本真,能接纳并肯定自己的情感,能说一声是与不是,才能让自己活得有自主性和自动性。禅家说:
“不被境转。”
人必须了解自己纯真的情感,接纳它,从而孕育自己的肯定性与豪情。请注意,只有在肯定性的豪情中才能看出身心情感的希望。
五、在乎凡中享受闲情
力争上游和追求卓越是人类的天性。不过,这种天性在相互竞争的价值观念体系下,就扭曲成为超越别人,出人头地,想拥有更多权势的野心。每一个人都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得不平凡,都希望被人羡慕,被肯定。结果,强烈的争夺,无所不用其极的竞争手段。使一个变得疯狂起来。
大部分的人都处心积虑,想把自己变得重要和受到肯定。在互相比较的观念下,大部分的人却成为失败者,甚至连排名第一的人,也未必满足“追求了不起”的欲望。人类的大部分愚行,似乎都发生在这个心理陷穽里。人为了使自己不平凡,把生活变成手段,本末倒置,生活的悦乐和闲情被牺牲了。所以禅家说:
“无功福无比。”
你只有不求胜过别人,不虚妄的强求出人头地,才可能把自己从欲望纷扰中,拉回到平静的闲情,享受充实自在的生活。
我们的教育,无时无刻不是在教导孩子独占鳌头,压倒群雄,所以学生不是为了求知,而是为了竞争排名次。老师重视的是分数,而不是人性与智慧的启迪,这是教育观念的倒错。结果,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,被视为失败者。我认为这是今日教育体制中,最违背常理,最不人道的一种现象。
教育必须建立在发展每一个人的天赋与潜能上,每一位孩子都必须被尊重,被重视。同时,要教育他们认清生活的本质是实现,而不是比较。只有这样,每个人才各尽其才,都得到尊重与肯定。换言之,人类唯有觉醒到自己是独一无二,而且能以平常之心,去过谦逊的生活,才能看出生活的伟大意义和神圣的层面。
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生活中,看出生活的情趣,接纳生活的挑战,在苦中看出它的韧,在乐中享有它的悦,在挫折与失败中庆幸自己挨得过来,在无尽的疑惑中提醒自己正好学习,这才称得上做生活的主人。唐朝荷泽神会禅师说:
“万法皆从心生,
心为万法根本。”
只要你不去跟别人比较,老实的依照自己的因缘去努力,去生活,便是所谓“无心是道”。这样一种平凡之心,正是促进自己悠闲自在,进而发皇实现的禅机。刻意想占上风,挖空心思想出人头地,那么生活就要大乱,不只身心俱疲,家庭生活的情趣也破坏了。《永嘉证道歌》上说:
“作在心,
殃在身,
不须怨诉更尤人。”
自己的烦恼和不幸,是野心造成的,你怎么能怨天尤人呢?人世间,可以拿来比较的东西无穷尽,如果一味要当一个不凡的人,必定使自己心疲力竭,性情之美也就荡然无存,又怎么能看出精神生活的希望呢?禅家说:
“分别各相不知休,
入海算沙徒自困。”
还是老实一点生活,只问实现,不问比较。只问享用,不求享有。只知平凡,不求非凡。不求功,不干名,功名来时,不要把它当功名,只把它看做实现的机会。好一颗平凡之心,展现无量光明智慧与自在,“不见一法即如来,方得名为观自在”,这就是禅门的持心。
在日常生活中,只有懂得平凡,才有真正的乐趣和清闲。你用不著夸耀自己,所以觉得清闲。你不必担心别人的闲言闲语,所以无优无虑。
有空闲的时候,你可以种花养性,可以作画怡情,可以诗歌抒怀,可以散步健身。这能使你在忙碌的工作之外,发现“云无心以出岫,鸟倦飞而知还”的情怀。而松老云闲,旷然自在的野趣,却也能在都市丛林中展现清机。现代人是劳碌的,是多欲奔腾的。所以要在扰攘的生活中,培养平凡的闲情。不妨忙里偷闲,净化身心,静静地让自己苏醒。当你能体验到:
“兀然无事坐,
何曾有人唤。”
这样一种孑然独立之情境,你便会发现,生活的本质确实不是寻求别人来肯定,而是要你自己去肯定自己。
唐朝懒瓒和尚说:“向外觅功夫,总是痴愚汉”。
不要再迷失了,要平凡些。只有平凡之心,才看出平凡的希望。
平凡之心,最容易孕育友谊,因为你亲切,不虚假,不以高明逼人,不以睥视的眼神君临别人。所以你通身散放著人情味,这种人情味是贴切温暖的,是闲适的君子之交,像清水那般高洁。请留意,平凡的友情最美,最符合人类的天性。唐朝永嘉大师说:
“圆顿教,
勿人情。”
真正对人类情性最有益的圆满之教,不是建立在庸俗瑰丽的奢侈人情上。
现代人为了会友,必须山珍海味,流俗成风,大家挥金如土,一客西餐高达万元。在许多人的观念里,宴客若不是昂贵,就不够体面;邀友若不讲排场,就不够隆重。至于是否真正隆情高谊,那就不去闻问了。所以一场婚礼要有百桌酒席,一个欢迎会要盛大场面。但酒席才散,离婚之念已起;欢迎的热情未消,利害冲突已深埋在心。我认为,人类最需要的还是恬淡和平凡。只有这样的情谊,才是真正的幸福。
功利的社会风气,正影响每一个人的性情;紧张、忙碌和竞争的生活方式,已把感情生活扭曲。
我们当然要继续用理性来发展一个更富足的社会,但是如果在情感上,没有得到净化,找不出它的路,那么这科技的社会都市丛林,比起几万年前,人类生活在原始丛林里,将更加危险。该是重视性情开展的时候了,否则绝望的情感生活,将活活把我们闷死在浮躁多欲,彼此冷漠的现代社会里。
请留意!
人生很短,我们是来生活的,而不是来争夺的。是来拓展幸福的,而不是来彼此折磨的。我们来寻求精神生活的出路,看出希望和意义,而不是来迷恋那带不走的虚名、地位和财富。
《悟·看出希望来 第七章 高洁的性情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