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悟·看出希望來 第七章 高潔的性情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存,高潔的情壞和人性之美也就失去了。

  迷信,這種心理現象,並不只存在于宗教。人若執迷在某一學說或理論,也是迷信。我們都認爲科學的證驗是最理性,最客觀的東西。但是,如果一味只有相信科學,而不去接觸藝術、哲學和宗教,那麼拿唯一的科學證驗去看人生,去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,就是以管窺天,又陷入迷信的窠臼之中,佛家所說的大乘圓教之宗旨就是:

  “圓覺。”

  圓代表寬廣,代表自由的空性與生命的實現;覺代表著身心中澄澈的情感、智慧和覺醒。能實踐圓覺就沒有成見、偏見和迷信。這使我們真正感到解脫,而綻放出光明的智慧和豐碩的福報。沒有障礙的思考,就能産生百千風情,這也是禅門的心傳大教。禅門的教旨是:

  “一法不生,

  萬水千山。”

  人的高潔性情和活潑的生活情趣,是思想從成見和刻板中解脫出來的結果。請注意!你所學到的任何知識和理論,都會反過來堵塞你的思想,遮斷你自由活潑的性情。

  其次,透過想像的神馳,也能孕育好性情。比如說,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,只要走出家裏的陽臺,專注地整理一些盆栽,或者買些花材回來插花,都能引發你想像的神馳,而滌淨你的情緒活動。你緊張的時候,可以泡個溫水澡,哼著歌,神馳在逍遙的經驗裏。佛家把想像的神馳,解釋爲觀,當別人侵犯你的時候,你要想到對方的無知和不成熟,心裏産生了同情他的念頭,性情自然沈穩下來。多年前,有一位長輩給我一次難堪又委屈的強烈指責,我非常難過,當晚我讀隋朝天臺智者大師的《四念處》恍然大悟:“衆生嗔怒是苦,要可憐他,原諒他,就是慈悲觀。”就這樣,性情也就轉變了。現在,我經常在電視上,看到立法委員或市議員的問政態度,幾近對個人的羞辱。在此,我建議政府官員,要用慈悲觀來調整自心的平靜,才能冷靜思考,爲國家社會盡最大的努力。

  思想牽動著情感,你覺得對方很可惡,情緒就激動起來,性情暴躁起來。你所想的正是你表現出來的性情。反之,你的性情也在幹擾你的思想。當你憤怒時必然口不擇言,把話說盡了,把事情做絕了,這都是我們所要警惕的。《四念處》上說:

  “正觀明白。”

  只有透過正確的思想去觀想思考種種困局,才能從許多紛亂和優慮的心情中解脫出來,“橫破生死,轉成定心”,把一切橫困的障礙,轉爲平淨,那就是“正觀明白”。

  其叁,要從狹隘的思想框框中超越出來。人免不了有許多獨有的偏狹思想,往往使你的性情變得僵硬不活潑。比如說,有人認爲孩子應該完全順從父母親的決定,不容許孩子作決定的空間,結果親子之間經常起沖突。有人認爲學音樂和美術會影響子女的功課,所以不讓他們多方面嘗試,孩子多才多藝的發展機會被剝奪,家庭也顯露不出好氣氛。請注意,往往我們自以爲很對方的想法,正巧把許多開展性情的良機給抹煞。

  最後是藝術之美,可以引發遐思和美感,它是陶冶性情的最佳方法。我們可以從繪畫的觀賞中神馳魂遊;可以在詩詞的意境中,感動五內;可以在音樂的陶浸中,得到忘我的遐思;可以在舞蹈中,投射出內在的情感;更可以在歌詠中抒發自己的心情。藝術是人類最直接,最切近真實思想與性情的表達,也正因爲如此,它對于改變思想和陶冶性情最能達到直接的共鳴。

  你不妨傾聽一段梵呗,你會發現那美妙的宗教氣氛即刻襲上心頭,而有了安詳護佑之感。基督徒聽聽聖樂,也會發覺,它正引導人走近神的堂殿,而聞到平安和信心的氣息。

  思想和心情是分不開的。人如果一心想博得別人的同情,眼淚自然流泄出來,而振作不起來的軟弱無力,即刻襲擊他的心窩,帶來悲情。如果自己決定要保持堅強,努力克服眼前的困境,勇于承擔它,那麼你的性情,會因爲挫折而變得更有銳氣。唐朝藥山禅師說:

  “灼然一切處,

  光明燦爛去。”

  人只有肯用自己的思想,動一下積極的念頭,無論你遭遇到什麼失敗,一定能振作起來;那時強韌沈穩的性情,會化爲智慧和力量,幫助你解決問題。有一位年輕人告訴我,他對前途已經絕望,責怪自己學曆不如人,健康狀況不佳,沒有經濟基礎,所以萬念俱灰。從他的語言中,可以看出他的百般無奈,和對前途的茫然。于是我對他說:

  “如果你不想改變自己,繼續受苦下去,你盡可以維持你的消極思想。如果你想改變一下自己,那麼學曆低可能多讀書,或念夜間部來補救。健康不佳,可以訓練和從生活作息中改變自己。經濟情況不好,可以工作賺錢,積少成多。你的難題是自己想像出來的,要想轉敗爲勝,必須從想像開始。你想像自己辦得到,有信心,從近及遠,努力去積小勝成大勝,誠心想辦的都能辦得到。”俗語說,心想事成,只要你有光明的一念,你想成就什麼就能成就什麼,《楞嚴經》觀音圓通章裏說,“求妻得妻,求子得子,求叁昧得叁昧,求長壽得長壽,如是,乃至求大涅槃而得大涅槃。”

  思想改變性情,性情發動爲生活的態度,成就一切生活和事業,最後擴而充之,而爲大乘菩薩的慈悲心,這就是圓滿的人生,人類性情的希望就在其中了。

  叁、在人際間培養溫情

  人際的互動是情感生活的網路;我們可以把人際關系弄成沖突、憎恨、對立、疏離和仇視,活得冷酷,活得一點也不溫暖;當然也可以彼此友愛、互助、信賴和關心,讓自己過得溫暖而有尊嚴。很明顯的,兩者之中我們一定會選擇後者。然而,這社會爲什麼會産生偌多的暴行和冷漠的行爲呢?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怨偶和破碎的家庭呢?我深信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。

  個人的生活,除了基本的生存條件和健康之外,可以說就是人際關系的活動。我們從人際之間感受到幸福,得到被重視和安全感,從而獲得情感生活的滿足。人際生活的情感,給予我們的快樂、意義和價值,就是溫情。

  一般人都有受重視的需要,這是很自然的情感表現。如果不能在日常生活中體驗自己的重要性,情感就會失去希望,失去溫暖和安全感。人在成長過程中,如果不能得到別人的重視和贊美,必然自暴自棄,從頑劣到仇視,由冷漠到攻擊,甚至發展成精神疾病。精神病學家指出,“許多人由于不能在生活中獲得別人的肯定,因而到另一個世界去尋求,這就是精神失常了。”

  從心理分析學的角度來看,人類精神生活的動力是情感而不是理性,情感如果得不到希望的陽光,是不可能沃出豐碩的理性的。人類最重要的情感是被肯定,被關愛,被重視。因此,情感生活的希望是互敬、互愛和互相肯定。佛家告訴我們,人類所以能相互感到溫暖和諧的主要途徑是:

  “愛語。”

  這是指一個人能從語言中表達敬重他人的美德,它能帶來幸福和最美好的溫情。有一位太太在茶馀钣後的閑聊中,要先生指教她應改進的缺失。先生說,“讓我想想,明天再告訴你”。第二天,先生卻送給她一個禮物,上面附著一張精致的卡片,寫著“我對你很滿意,我就是喜歡你現在這樣。”太太在看到卡片時,高興得無以言喻。

  現代人習慣性急,恨不得把家人的缺點或別人的過錯,一口氣全部指正出來,結果總是弄巧成拙,把情感破壞了。人最需要的是自尊,如果不懂得維護別人的自尊,在情感上必然遭遇難題。

  其實,在企業管理或官僚體系中,人際情感是決定經營成效最重要的因素。有些行政主管,不停地催促部屬,好像每天都在趕工一樣,把部屬視爲完全被動的機械,到頭來,人際情感蕩然無存。他們不但心急,求功心切,更嚴重的是求好心切,不時在批評指責部屬,更把過錯推給屬下,在責難與批評中,部屬們和自尊嚴重受損。最後高手紛紛求去,企業機構留不住人才,也開拓不了新局。請注意,佛門的愛語就是溫暖的情感,它的實踐方式是:

  “對別人表示真誠而慷慨地贊美和鼓勵。”

  這不只是你平常家居的真理,也是你廣結人緣,結合人才智慧,發揮創造力的契機。

  在教育子女方面,也要把溫情放在首位。父母懂得贊美孩子,維護子女的自尊,教導的機會才真正出現。老師能考慮學生的自尊,學生才有自愛自重的心意。在指正之前必須建立溫情;在訓練教導之先,必須先培養溫情。而溫情的重心就在呵護自尊。

  培養溫情的第二個方式是關懷。關懷不是記著就算了,而是要爲別人做點事。關心也就是佛家所說的慈悲。心理分析學家阿德勒(A·Adler)曾說過,“一個不關心別人的人,將在有生之年遭遇大難,並將大大傷害別人,也就是這種人,才導致人類種種的災難。”佛家一再強調慈悲心的重要,因爲它是人類溫情的來源,也是同胞愛和人類幸福生活之所系。佛經上對慈悲的解釋是:

  “給予別人快樂,分擔別人的悲苦。”

  你若想創造人際之間的溫情,爲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開拓一條坦途,就必須懂得爲別人做點事。爲別人做點事有時只是舉手之勞,例如讓坐老弱婦孺就是關懷別人,給別人一點安慰或協助也是關懷。把關懷別人這種美德培養起來,你的情感開始綻放著希望,它會化爲熱心,表露在你的工作和事業上。你的同事和部屬,得到你的關愛。所以樂意跟你共事。在事業上,由于你的産品和服務,充滿著對顧客的方便與關懷,所以業績也就提升。

  人生最忌諱的事是漠不關心。夫妻之間的冷漠,會導致情感的解體,父母對子女關懷不足,彼此也就漸漸疏離。離家逃學的孩子,往往是得不到關懷所致。所以人際之間,若不能透過相互關懷來培育溫暖,那麼冰冷的心,怎能溫暖自己的幸福呢?

  我小的時候,有一年中秋節,家裏窮得連買月餅的錢也沒有,母親用蕃薯做成一個個的圓餅,上頭點上一個紅點。我們覺得它很美,它比鄰居孩子們吃買來的月餅,一點也不遜色,母親對我們的關懷,給予我們無盡的溫暖和信心。

  關懷不是一種支配,而是要切合對方的…

《悟·看出希望來 第七章 高潔的性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