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肥給這棵庇蔭天下蒼生的大樹,但卻不斷的爲她除蟲子,她讓她長得更高更壯。
以積極的心態去建設奉獻國家,我們稱他叫愛國者;以消極的態度去批評導正國家,我們稱它爲優國者。兩者表達方式不同,但都建立在“覺而有情”之上,都屬于愛國,都在生活中展露希望。反之,無論愛國者或優國者,若不能以“覺而有情”去愛護自己的母土,那麼災難也就不遠,絕望就會像捕獸機一樣,正等著你的母土踏入它的陷穽。
醒覺而有情的愛,是有能力的愛。它是帶著理性的熱情,不是只有熱愛的狂飚,不是只有理性的冷漠。在個人與國家之間,只有在“覺而有情”中,才看出真正的希望。
政治的抗爭,免不了權術應用的激情,但是別忘了,如果它不是奠定在醒覺的基礎上。激情會像水庫決堤一樣,化爲洶湧的洪水,刹時芸芸衆生,同遭淩虐,全民艱辛的努力,毀于一旦,果報之重,不可不慎了。因此,有理性的抗爭是國家與社會進步的的力量,“覺而有情”的政治權術,是政治家能看出希望的禅機。
最後,我要指出,我們的社會似乎正被一種冷漠與疏離所籠罩著。人與人之間存著強烈的防衛性和隔閡。大部分的人,心存不安,深恐別人會傷害自己,而把自己的情感藏在心窩裏;失去助人的豪情、布施的壯志和情感的優美。今年的春天,我參加某佛寺的浴佛法會,在法會後的園遊活動中,我背著一包我的著作,想分送給大家結緣。我手拿著書,四處分送,大部分的人以冷漠的表情看看我,一聲不響的調頭走開。當天,除了幾位法師和極少數的信衆,接受我的贈書,報以微笑之外,我所看到的表情是漠然的一眼,一語不發轉身而去。我的誠意和禮貌,並不能換來彼此的信任。我們自喻是一個人情味很濃的民族,但是,曾幾何時,演變成這般冰冷的氣氛。
國家社會的凝聚力不是知識,不是理性,而是情感。當情感漸漸被疏離的懼怕與不安腐蝕時,維持系民族文化的血脈便開始僵化,那時危機就四伏了。我們的教育強調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五育均衡發展,現在,我們正是加入情育的時候了。我深信,沒有情育的教育是一種沒有生機的教育,沒有“覺而有情”的社會,就是沒有希望的社會。
四、宗教的情操
宗教是人類性靈生活的表現,它是精神生活的一環,也是人性需求的一部分。佛教的信仰,除了確立正信,避免迷信之外,更要從情性中信入,在情性中悟出。中國禅的第二代祖師慧可,是在“我心不安”中信入,卻在達摩要他“把心拿出來,我替你安”中悟出。第四代祖道信卻在“願和尚慈悲,教我解脫成佛的法門”時信入,而在叁祖僧璨開示以“誰把你捆綁了!”中悟出。可見,宗教的活動,離不開情性。禅宗尚且要從情性信入悟出,至于淨土宗就更明顯了。淨土宗的念佛法門,可以說是一種情感的信賴、淨化和提升。淨土五經中之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念佛圓通章》闡明念佛法門說,“十方如來,憐念衆生,如母憶子、若子逃逝,雖憶何爲。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曆生,不相違遠。”所以,每一位佛門弟子,都以該念佛法門所說:
“若衆生心憶佛念佛,
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。”
一種情性的系念,是宗教信仰入門的唯一途徑。學佛者必須念佛如佛在,才會感通,而後,再從覺醒和淨化自己的情感中證悟,所以說:
“以念佛心,
入無生忍。”
當心系念著佛,便開始跟法界十方諸佛有了感應,繼而如法修行,透過信、願、行叁方面,把自己的煩惱化爲菩提,把混濁紛亂的情感,化爲純真的情感。以念佛的真情,融攝轉識成智和蕩相遺執二門,實現大乘博愛的菩薩人生,便能與佛相憶感應,時時刻刻得到佛的護佑,得到佛的啓發。到了臨命終時,更得往生極樂淨土法界。故經上又說:
“今于此界(這世界),
攝念佛人,
歸于淨土。”
人的一生,在生命的終極關懷情感上,必須有個出路,有了高級宗教信仰,就能孕育清醒的感情,並與十方諸佛相感應。在你失意時,你得到安慰和鼓勵。在不安時,得到護佑。在你困厄時,得到新希望。
生活上陷于絕望是情感的問題,而不是理智的問題。當人們缺乏醒覺的情感時,頓覺人生缺乏希望,沒有意義,彷徨而不安穩,這才是造成絕望的真正原因。我在《快樂如何追求》書中〈禅與快樂生活〉一章曾討論道:
“絕望是生活之中最不快樂的事。人如果對自己的一生看不出希望,就振作不起來,心靈上就會痛苦不堪。反之,如果對自己的有限生命,看出新的希望來,就能活絡愉快起來。有一次,我去探望罹患絕症的病人,他非常頹喪。他的臉上滿是優郁和消沈的無奈。顯然他面臨著絕望,而且正被絕望折磨著。我知道他曾經拜過佛,聞過佛法,于是我對他說:
“先生!你看不出希望來嗎?”
他那灰暗凝滯的眼神,無助的望著我說,“病不會好,還有什麼希望可言?我得的是絕症,你知道嗎?”他細長的歎了一口氣,然後,病房歸于寂靜。稍停,我握著他的手說:
“我知道你得的是癌症,可能不久就要離開人間。這是事實。不過,你真的看不出新的希望嗎?過去,你在生活上,一定也有過失敗與困局,你是怎麼處理它的?你是老想著失敗,任從失敗蹂躏你?抑或看出新希望,再起爐竈,轉改爲勝呢?不久你就要離開人間了,難道你看不出來下一步的希望是什麼?”這時,我從口袋裏拿出一串佛珠。塞進他的手裏,讓他緊緊的握著,並念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的一段經文說:
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,若二日,若叁日,若四日,若五日,若六日,若七日,一心不亂,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,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”
他聽完這段經文,凝神望著我,緊緊握住我的手,並點頭示意。他的眼睛噙著淚水,卻又泛出希望之光。從此,他每天念佛,生活在平靜而又憧憬著佛國的新希望裏。他從嚴重的不快樂中解脫出來,看到了極樂國土的誕生。”
宗教的信仰,如果用理智去分析,必然導致迷罔與困頓,因爲宗教的情操解體了。人不是只有生活在理智裏頭,更重要的是情感。事實上,理智的産生,遠在情感之後。它是從情感中分離出來的,如果你不把理智引回到情感,讓兩者得以統整,就注定過疏離的生活。而高級宗教,正是提供給你一個“覺而有情”的信仰,它孕育著一個渾厚的信心,不斷的悟出光明,看出希望,福慧增長。
思想的心不是信仰的虔誠之心,也不是純真的心,智能更不是生命之道,離開情感才違背了道。所以唐朝的南泉禅師說:
“心不是佛,
智不是道。”
在不用心思,不取智辯之下,以單純的信仰,讓自己在醒覺的情感中實現生活,看出生命的希望,這就是佛法的本質。在覺而有情中,人類真正流露著情愛之美,倫理之情,國家之愛和宗教的最高情操。而宗教的情操,正是我們生命的光明希望。
《悟·看出希望來 第六章 覺·有情的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