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这就是婚姻关系的禅机。热情会冷却,热烈的性爱会消极,种种无常的考验有如波涛一般,拍击著婚姻之船,只有厮守下去,才能稳住你的家,才能扬帆远航。这就是家庭和谐和人生幸福的希望。
现代人有一种想法,以为离婚并不算什么,有时还把它当做是一种“现代化”的观念来传播。过去,我们的社会文化规范把离婚视为一种生活的失败,当然,这显得过于严苛,对不幸离婚者的自尊造成打击。但是,当人们对婚姻产生轻率的态度时,就是不幸的兆头。因为这种观念纵容外遇和婚外情,轻忽彼此呵护自尊的态度。而狂妄的想法和动机,将渐渐腐蚀感情的根基。民国初年禅宗大师虚云老和尚说:
“狂心当下息。”
婚姻是生活中贵重的一环,要以老实互爱,长相厮守的态度,去培养它,滋长它,这样才能享受到夫妻香郁的感情。婚姻要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它,要以耐心的态度去怀柔它,接纳它,终究你会发现,随著年龄的增长,越看出它的强韧和温暖。请注意,美满婚姻的希望是你开拓出来的,你起码要注意以下几个美满婚姻的线索:
·在感情上要相互支持照顾,寻找共同的兴趣,滋养彼此的信赖感,并留给对方一些自主的空间。
·要相互了解彼此的个性、价值观念和需要;婚姻是双方的事,独断独行往往破坏彼此的感情,相互尊重是亲密的开始。
·有任何争执或误会一定要立刻消除,不要彼此拖延,增加误会;赌气或相互指责,推卸责任,可能是最吃力不讨好的解决方式,而谅解、宽容和道歉是最简易的途径。
·两个人都需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;消极的念头和语言,造成暮气;乐观的鼓励,必然带来活力和好景。
情爱影响著家庭,支配著子女的心智成长。如果把夫妻的情爱称作家庭幸福的守护神,是一点也不为过的。但是,这守护神要在“觉·有情”之中,才会造访你的家里。
二、伦理之情
人类的情感,透过伦理的铣炼,家庭里就形成了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。也许你会觉得这些事情是过时的伦理规范。事实不然,如果一个人不能发展出实践伦理的能力,便是精神生活有了麻烦,他的心智成长也不够健全。一个失去伦理道德能力的人,往往是逃避责任,心神不安;他们的自我控制差,犯罪、酗酒、吸毒、破坏与暴力等通常都是失去伦理能力的结果。
人的情感若不能提升到人文的层面时,行为往往带著野性的特质。我们的社会,由于价值观念的偏颇,家庭和学校教育,对年轻一代缺乏适当的伦理教育,所以社会治安变坏,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疏离。这种现象是社会性精神生活的危机。
伦理教育可能是最受现代人误解的一环。一般人认为伦理无非是一种约束的规范,是外来的强制性约定。这是一种错误,也是导致伦理教育失败的原因。事实上,伦理是情感的表现,是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的能力。孔子说:
“己所不欲,
勿施于人。”
这是一种情感,也是一种情爱。人若具有同情心和同理心,则一切伦理能力也就具备了。因此,家庭的父母之爱是培养子女具有伦理之爱的起点,学校的气氛和师生相处的情感,是点亮伦理之灯的火种,好的社会风气便是滋长伦理风范的环境。
人所以能负责任,行公义,力行大乘菩萨行,是由于他具有“觉醒的有情”。当一个人能关爱别人时,就能克尽职责,服务人群,所谓仁、义、礼、智,无一不是源自于情性的素质。这世界,若没有觉醒的情感,才真的没有希望哪。
我刚刚说过父母之爱的重要,它对子女不只是一种典范,更重要的是一种滋润和孕育。没有一位得到父母清醒厚爱的人,不具有丰富伦理能力。一个缺乏父母之爱的人,如果不在师长朋友的情谊中取得补救,也就很难发展出完整而有能力的伦理爱。
穷困或颠沛流离的生活,不致影响个人情感的成长,只要得到爱,得到支持和温暖,困难会变成道德的素材,苦难反而成为道德的养料。反之,如果得不到爱,富裕的生活,则恰似为虎作伥。
友爱是道德伦理的另一重要力量,它表现于朋友、同侪和袍泽之间。它可以温暖一个心灰意冷的失意者,可以绥靖气急败坏的怒汉。友爱能化解落寞,激励豪气,砥砺心志。《妙法莲华经》上说:
“慈眼视众生,
福聚海无量。”
友爱本身就是一种福报,它表现著人性之美,流露著自己德性的伟大,是福德与功德融会而成的人性至德。所以禅者以慈悲为法门,它是人类所能看到的光明的希望之门。
慈悲或友爱,时时可以在自己性灵世界中开花结果。只稍稍留意,给别人一点赞美,就会现出友爱的馨香;只要能给别人一点尊重,留给他一点尊严,友爱之花即刻绽放。我曾经读过一篇包勃·格林(Bob Greene)的文章,他说有一位十五岁的男孩,因为得了白血病而住院,医生告诉他往后的三年,必须接受长期的化学治疗。这男孩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优郁和绝望。他的姨妈为了讨他欢心,所以打电话向花店订了一盆花,还特别叮嘱花店,一定要美一点的鲜花。是要送给年仅十五岁,罹患白血病的男孩。很快的,花店的伙计把花送到了。在花篮里除了姨妈的卡片外,另外还有一张卡片,是写给男孩的。上面写著:“道格拉斯:接听订花电话的是我,我在花店工作。我七岁时得过白血病,现在已经二十二岁了。祝你幸运,我衷心关怀你。萝拉敬上。”道格拉斯接到这张卡片,喜形于色,受到很大的鼓舞,这张卡片给男孩克服疾病的意志。
我深信人类生存的法则是友爱,而不是敌视;是合作而不是争夺;是相互肯定,而不是彼此责难。我听说有一位年纪六十左右的大学教授,到驾驶训练班学开车,教他开车的教练看他动作迟缓,竟然骂他“你笨手笨脚开什么车!”我觉得这位教练先生很缺乏友爱。这种缺乏友爱的生活态度的意识,会像病毒一样破坏他的幸福和事业。在我的眼里,一位六十来岁的老人想学开车,应该赞美他的学习动机,给他鼓励和悉心的指导才对。
一个社会有无希望和潜能,端赖它是否有友爱。石桥轮胎的社长石桥正三郎,在他的《随想集》中说,二次世界大战结束,京桥石桥轮胎厂的废墟,有十几户难民,在那儿建起屋棚。律师的建议是,如果不及时处理,将来可能成为难题。但是,石桥正三郎的夫人却以友爱之心,处理这宗难题。她到废墟去探望这些难民,告诉他们说:“各位都是遭难的可怜人,希望你们在此好好地赚钱,及寻找迁居地方,等我们要兴建大厦时,再请你们搬走。”另外又送了慰问品给他们。她的友爱和慈悲感动了难民。到了兴建大厦时,大家都没有异议,抱著感激的心情迁出。
我们在彼此关怀中表现了伦理,在互相尊重和鼓励中建立伦理,而它的关键总离不开醒觉的情感。
三、国家社会的爱
人类是群居的,也正因为群居所以有著经验的分享,彼此情感交往,从而产生了共同的经验,它就是文化。人类所以能不断增长智慧,是因为文化。文化是集体的意识,它来自过去的历史、现在的经验和下一刻(亦即未来)的前瞻。这些意识活动的流泻,像一条大河一样,河里的每一条鱼都离不开它。于是家庭、宗族、社群和国家成为每一个人缔结的一连串对象。它表现出深厚的情感,而个人与其情感关系,决定了心智状态,甚至决定其心理健康和道德表现。
心理分析学告诉我们,自爱的人必也爱家、爱社会、爱国家;对社会冷漠、仇视或采取暴力敌意的人,心理必然失衡。因此,心智正常的人,必然会爱护他的家邦。你不妨仔细观察,那些因某些因素,而不得不向外移居或逃避的人,他们的语言和态度,似乎正表现著不安与矛盾。一个不能去爱自己国家的人,他的心中永远有著彷徨与困惑;而且,只要他活著,总是对祖国存有怀念,甚至采取行动,遇有机会,还想回去为祖国效劳。
佛陀晚年,遭遇国家被邻国吞灭的惨运。他为了爱护国家,曾在敌军行进路上的一棵枯树下坐禅。在阵前督军的邻国国王,果然不敢贸然经过佛陀面前。他下马请问佛陀,为何坐在枯树下?佛陀告诉他说:
“王啊!国家亲族的祖荫是很凉的。”
敌国的国王听了,很受感动,便退兵回去。这样退兵三次。第四次进兵时,佛陀明白再也劝阻不住了,所以没有去坐禅。
佛教徒在每天早晚课里,要以虔诚之心,诵回向偈云“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涂苦”,四重恩就是国恩、父母恩、佛恩(含师恩)和众生恩。〈佛门朝暮鸣钟偈〉中说:
“上祝国家兴隆强富,
下资全民人寿年丰。”
每个人都有爱国的心理需要,国家是个人思想和情感的母土,不爱国就等于自我否定。基本上,一个不爱国的人等于背弃自己;他的行为和他的心理需要正好背道而驰。这种状况,使他的内在心灵世界,有著严重的矛盾。这种矛盾的心境显露著自己精神的堕落,是堕入三涂苦的原因之一。什么是三涂苦呢?饿鬼是指精神生活的空虚与匮乏;畜生是指无知和刀光血影之苦;地狱是指失去精神生活的希望,堕入不安和苦闷的心理情境。
国家是精神生活的母土(mother land)它像母亲一样,你不可能换一个母亲,即使你移民,某做别国的公民,你还是脱离不了生育你的母土。因为你的心中有她的文化,有她的情感,你对她的情感,一刻也摆脱不了。这是一个国家所以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原因。
爱国的倾向有两种,一种是积极的献身,以自己的力量积极为国家社会服务。他们关心自己的国家,维护它繁荣,在各行各业中努力,也形成了一种政治理念,维系并推动她的进步与壮大,而自己也跟著得到福佑。
另一种人的爱国是消极的,他们批评国家的制度,时而汉息,时而激怒的指责,揭开不合理的制度,抨击不文明的做法。他们声嘶力竭地喊著,唯恐这母土的慈航走错一步。他们就像啄木鸟一样,虽然没有积极施…
《悟·看出希望来 第六章 觉·有情的爱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