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這就是婚姻關系的禅機。熱情會冷卻,熱烈的性愛會消極,種種無常的考驗有如波濤一般,拍擊著婚姻之船,只有厮守下去,才能穩住你的家,才能揚帆遠航。這就是家庭和諧和人生幸福的希望。
現代人有一種想法,以爲離婚並不算什麼,有時還把它當做是一種“現代化”的觀念來傳播。過去,我們的社會文化規範把離婚視爲一種生活的失敗,當然,這顯得過于嚴苛,對不幸離婚者的自尊造成打擊。但是,當人們對婚姻産生輕率的態度時,就是不幸的兆頭。因爲這種觀念縱容外遇和婚外情,輕忽彼此呵護自尊的態度。而狂妄的想法和動機,將漸漸腐蝕感情的根基。民國初年禅宗大師虛雲老和尚說:
“狂心當下息。”
婚姻是生活中貴重的一環,要以老實互愛,長相厮守的態度,去培養它,滋長它,這樣才能享受到夫妻香郁的感情。婚姻要從長遠的角度去看它,要以耐心的態度去懷柔它,接納它,終究你會發現,隨著年齡的增長,越看出它的強韌和溫暖。請注意,美滿婚姻的希望是你開拓出來的,你起碼要注意以下幾個美滿婚姻的線索:
·在感情上要相互支持照顧,尋找共同的興趣,滋養彼此的信賴感,並留給對方一些自主的空間。
·要相互了解彼此的個性、價值觀念和需要;婚姻是雙方的事,獨斷獨行往往破壞彼此的感情,相互尊重是親密的開始。
·有任何爭執或誤會一定要立刻消除,不要彼此拖延,增加誤會;賭氣或相互指責,推卸責任,可能是最吃力不討好的解決方式,而諒解、寬容和道歉是最簡易的途徑。
·兩個人都需具有積極樂觀的態度;消極的念頭和語言,造成暮氣;樂觀的鼓勵,必然帶來活力和好景。
情愛影響著家庭,支配著子女的心智成長。如果把夫妻的情愛稱作家庭幸福的守護神,是一點也不爲過的。但是,這守護神要在“覺·有情”之中,才會造訪你的家裏。
二、倫理之情
人類的情感,透過倫理的銑煉,家庭裏就形成了父義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。也許你會覺得這些事情是過時的倫理規範。事實不然,如果一個人不能發展出實踐倫理的能力,便是精神生活有了麻煩,他的心智成長也不夠健全。一個失去倫理道德能力的人,往往是逃避責任,心神不安;他們的自我控製差,犯罪、酗酒、吸毒、破壞與暴力等通常都是失去倫理能力的結果。
人的情感若不能提升到人文的層面時,行爲往往帶著野性的特質。我們的社會,由于價值觀念的偏頗,家庭和學校教育,對年輕一代缺乏適當的倫理教育,所以社會治安變壞,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疏離。這種現象是社會性精神生活的危機。
倫理教育可能是最受現代人誤解的一環。一般人認爲倫理無非是一種約束的規範,是外來的強製性約定。這是一種錯誤,也是導致倫理教育失敗的原因。事實上,倫理是情感的表現,是設身處地爲別人想一想的能力。孔子說:
“己所不欲,
勿施于人。”
這是一種情感,也是一種情愛。人若具有同情心和同理心,則一切倫理能力也就具備了。因此,家庭的父母之愛是培養子女具有倫理之愛的起點,學校的氣氛和師生相處的情感,是點亮倫理之燈的火種,好的社會風氣便是滋長倫理風範的環境。
人所以能負責任,行公義,力行大乘菩薩行,是由于他具有“覺醒的有情”。當一個人能關愛別人時,就能克盡職責,服務人群,所謂仁、義、禮、智,無一不是源自于情性的素質。這世界,若沒有覺醒的情感,才真的沒有希望哪。
我剛剛說過父母之愛的重要,它對子女不只是一種典範,更重要的是一種滋潤和孕育。沒有一位得到父母清醒厚愛的人,不具有豐富倫理能力。一個缺乏父母之愛的人,如果不在師長朋友的情誼中取得補救,也就很難發展出完整而有能力的倫理愛。
窮困或顛沛流離的生活,不致影響個人情感的成長,只要得到愛,得到支持和溫暖,困難會變成道德的素材,苦難反而成爲道德的養料。反之,如果得不到愛,富裕的生活,則恰似爲虎作伥。
友愛是道德倫理的另一重要力量,它表現于朋友、同侪和袍澤之間。它可以溫暖一個心灰意冷的失意者,可以綏靖氣急敗壞的怒漢。友愛能化解落寞,激勵豪氣,砥砺心志。《妙法蓮華經》上說:
“慈眼視衆生,
福聚海無量。”
友愛本身就是一種福報,它表現著人性之美,流露著自己德性的偉大,是福德與功德融會而成的人性至德。所以禅者以慈悲爲法門,它是人類所能看到的光明的希望之門。
慈悲或友愛,時時可以在自己性靈世界中開花結果。只稍稍留意,給別人一點贊美,就會現出友愛的馨香;只要能給別人一點尊重,留給他一點尊嚴,友愛之花即刻綻放。我曾經讀過一篇包勃·格林(Bob Greene)的文章,他說有一位十五歲的男孩,因爲得了白血病而住院,醫生告訴他往後的叁年,必須接受長期的化學治療。這男孩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優郁和絕望。他的姨媽爲了討他歡心,所以打電話向花店訂了一盆花,還特別叮囑花店,一定要美一點的鮮花。是要送給年僅十五歲,罹患白血病的男孩。很快的,花店的夥計把花送到了。在花籃裏除了姨媽的卡片外,另外還有一張卡片,是寫給男孩的。上面寫著:“道格拉斯:接聽訂花電話的是我,我在花店工作。我七歲時得過白血病,現在已經二十二歲了。祝你幸運,我衷心關懷你。蘿拉敬上。”道格拉斯接到這張卡片,喜形于色,受到很大的鼓舞,這張卡片給男孩克服疾病的意志。
我深信人類生存的法則是友愛,而不是敵視;是合作而不是爭奪;是相互肯定,而不是彼此責難。我聽說有一位年紀六十左右的大學教授,到駕駛訓練班學開車,教他開車的教練看他動作遲緩,竟然罵他“你笨手笨腳開什麼車!”我覺得這位教練先生很缺乏友愛。這種缺乏友愛的生活態度的意識,會像病毒一樣破壞他的幸福和事業。在我的眼裏,一位六十來歲的老人想學開車,應該贊美他的學習動機,給他鼓勵和悉心的指導才對。
一個社會有無希望和潛能,端賴它是否有友愛。石橋輪胎的社長石橋正叁郎,在他的《隨想集》中說,二次世界大戰結束,京橋石橋輪胎廠的廢墟,有十幾戶難民,在那兒建起屋棚。律師的建議是,如果不及時處理,將來可能成爲難題。但是,石橋正叁郎的夫人卻以友愛之心,處理這宗難題。她到廢墟去探望這些難民,告訴他們說:“各位都是遭難的可憐人,希望你們在此好好地賺錢,及尋找遷居地方,等我們要興建大廈時,再請你們搬走。”另外又送了慰問品給他們。她的友愛和慈悲感動了難民。到了興建大廈時,大家都沒有異議,抱著感激的心情遷出。
我們在彼此關懷中表現了倫理,在互相尊重和鼓勵中建立倫理,而它的關鍵總離不開醒覺的情感。
叁、國家社會的愛
人類是群居的,也正因爲群居所以有著經驗的分享,彼此情感交往,從而産生了共同的經驗,它就是文化。人類所以能不斷增長智慧,是因爲文化。文化是集體的意識,它來自過去的曆史、現在的經驗和下一刻(亦即未來)的前瞻。這些意識活動的流瀉,像一條大河一樣,河裏的每一條魚都離不開它。于是家庭、宗族、社群和國家成爲每一個人締結的一連串對象。它表現出深厚的情感,而個人與其情感關系,決定了心智狀態,甚至決定其心理健康和道德表現。
心理分析學告訴我們,自愛的人必也愛家、愛社會、愛國家;對社會冷漠、仇視或采取暴力敵意的人,心理必然失衡。因此,心智正常的人,必然會愛護他的家邦。你不妨仔細觀察,那些因某些因素,而不得不向外移居或逃避的人,他們的語言和態度,似乎正表現著不安與矛盾。一個不能去愛自己國家的人,他的心中永遠有著彷徨與困惑;而且,只要他活著,總是對祖國存有懷念,甚至采取行動,遇有機會,還想回去爲祖國效勞。
佛陀晚年,遭遇國家被鄰國吞滅的慘運。他爲了愛護國家,曾在敵軍行進路上的一棵枯樹下坐禅。在陣前督軍的鄰國國王,果然不敢貿然經過佛陀面前。他下馬請問佛陀,爲何坐在枯樹下?佛陀告訴他說:
“王啊!國家親族的祖蔭是很涼的。”
敵國的國王聽了,很受感動,便退兵回去。這樣退兵叁次。第四次進兵時,佛陀明白再也勸阻不住了,所以沒有去坐禅。
佛教徒在每天早晚課裏,要以虔誠之心,誦回向偈雲“上報四重恩,下濟叁塗苦”,四重恩就是國恩、父母恩、佛恩(含師恩)和衆生恩。〈佛門朝暮鳴鍾偈〉中說:
“上祝國家興隆強富,
下資全民人壽年豐。”
每個人都有愛國的心理需要,國家是個人思想和情感的母土,不愛國就等于自我否定。基本上,一個不愛國的人等于背棄自己;他的行爲和他的心理需要正好背道而馳。這種狀況,使他的內在心靈世界,有著嚴重的矛盾。這種矛盾的心境顯露著自己精神的墮落,是墮入叁塗苦的原因之一。什麼是叁塗苦呢?餓鬼是指精神生活的空虛與匮乏;畜生是指無知和刀光血影之苦;地獄是指失去精神生活的希望,墮入不安和苦悶的心理情境。
國家是精神生活的母土(mother land)它像母親一樣,你不可能換一個母親,即使你移民,某做別國的公民,你還是脫離不了生育你的母土。因爲你的心中有她的文化,有她的情感,你對她的情感,一刻也擺脫不了。這是一個國家所以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原因。
愛國的傾向有兩種,一種是積極的獻身,以自己的力量積極爲國家社會服務。他們關心自己的國家,維護它繁榮,在各行各業中努力,也形成了一種政治理念,維系並推動她的進步與壯大,而自己也跟著得到福佑。
另一種人的愛國是消極的,他們批評國家的製度,時而漢息,時而激怒的指責,揭開不合理的製度,抨擊不文明的做法。他們聲嘶力竭地喊著,唯恐這母土的慈航走錯一步。他們就像啄木鳥一樣,雖然沒有積極施…
《悟·看出希望來 第六章 覺·有情的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