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悟·看出希望来 第六章 觉·有情的爱

  悟·看出希望来

  郑石岩

  第六章 觉·有情的爱

  推开心中的柴扉,

  呀——的一声,

  悠然四望,

  看尽人间风情万种。

  走在红尘有爱的路上,

  嗨——的相迎呼唤;

  嫣然相邀,

  多情,

  共渡大乘慈航,

  循来时路,

  归谒净土爹娘。

  情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,有了它,我们才有喜、怒、哀、乐的情绪变化;有了它,我们才有情爱、慈悲、温柔的感情。情感包含情绪和感情,两者相互作用,不断影响我们的思想、态度、抉择、价值判断和生活品味。在日常生活中,受情感影响的成分,远比智能来得多。你想想,人们是用理性来表达彼此的关怀,或用纯真的情感来表示彼此的互爱?对子女的爱,无论是温柔或责骂,是源自理智抑是情感?家庭的和谐或争吵,是由理智引起的抑或情感挑起的?社会的冷暖,是情感的作用抑或知性思考的作用?当然,理智与情感是分不开的,但是心理学的研究已告诉我们,情感对我们日常行为,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,甚至连思想都要受到情感的干扰。因此,情感正是生活希望的素材。

  情感很像水,它可以波涛汹涌,或化作滚滚洪流,使人心情激越而不平静,丧失理性而陷于狂乱。它也可以像一泓秋水,波平如镜,清澄无比,现出人性温柔的一面。情感的状况,决定个人的行为特质,情感得不到健全的成长,压力得不到化解,则精神生活必然受到严重破坏。

  因此,禅家非常重视情感的净化和陶冶。《六祖坛经》把不平衡或不健康的情感,解释为容易被环境或刺激所牵动的状态,并称这种不健全的状态叫做凡夫的此岸。另一方面,把平静稳健,不被情境激越的情感状态,称为佛(醒觉)的彼岸。故云:“著境生灭起,如水有波浪,即名为此岸;离境无生灭,如水常流通,即名为彼岸,故号波罗密。”这也就是说,人唯有对自己的情感有所觉醒,能自我控制,不被外界牵著鼻子走时,智慧才可能开展,人生才有希望。

  中国的大乘佛法,就是要人成就菩萨行,透过这段人生的历练,才能真正的成佛,所以又叫做一乘大教。那么什么是菩萨呢?它对于人生有什么意义呢?菩萨的本义就是醒觉的情感,也就是说,真正的菩萨行是经上所谓的:

  “觉·有情。”

  这短短的三个字,却道尽了人文心理学的精义——菩萨是一位清醒而有情感的人,它表现了感情与理智的统整,更表现出健全人格的本质。它就是人性的光辉,是人性的完美表徵。

  在佛教的教义中,对情感是很重视的。因为它是一切悲愿的来源;是人类喜悦幸福的关键,也是纯真天性的表露。不过,佛家所谓的情感是纯真净化的天性,而非罗欲占有的情染。他们在纯真之情中流露著慈、悲、喜、舍,表现出情同手足的互爱。不只对人类如此,对一切有情众生也怀著慈悲之心。人类若能纯真无伪的互爱,就能感到亲密,故称为“相摄”。而慈、悲、喜、舍正是达到那亲密互爱的四个法门,所以称为四摄事。

  纯真觉醒的情感,使人性需求得到适当的满足。因为它把人与人的距离拉近,而有了彼此都是亲眷属的感觉。它的温暖,更绽放著彼此相互关怀、信赖和安全的希望,这是人类所能看到最令人鼓舞的情感。《维摩诘经》上说:

  “不离大慈,

  不舍大悲。”

  这不正是意谓著人类情感的最高极至吗?佛教是讲情感的,在学佛的过程中,如果不将情感加以调理运用,就不能称为学佛者了。

  生活离不开感情和情绪。禁锢感情和压抑情绪是导致不快乐,不能发挥潜能的主要原因。感情带来了友爱,情绪使生活多采多姿。我们不必担心感情丰富,倒反要担优感情变得冷漠。感情只要是清醒的,必然能带给我们欢喜、温暖和光明的希望。它是最庄严的人性,套用心理学弗洛姆的话说,它就是爱,是生命所以不断成长,精神生活所以丰沛的根源。

  弗洛姆把爱界定为给予,而不是占有;是一种能力,而不是道德的戒条;是能引发对方产生爱的能力之艺术,而不是没有回应的刻板行为。弗洛姆所阐扬的爱就是“觉·有情”的爱了,它是充满生命力的感情,是真正的慈悲。

  现在,我要透过“觉·有情”的观念来探讨现代人的情爱、伦理的爱、友爱和国家爱。我深信,每个人都要在这几个方面看出希望,否则,就会发生情感的困扰。在生活适应上出问题,在精神生活上有了矛盾或彷徨。

  一、情爱的柔美

  人是在情爱中诞生,也在情爱中成长,最后成熟提升为一个“觉·有情”统整人格~~一种可称之为菩萨心智的精神状态。人生而有情,所以必然会发展为情爱。父母对子女的有情,发展为亲昵和温柔的父母之爱。朋友之间,由于相处之谊而产生友爱。对国家社会,也会因为受到它的照顾而有著国家之爱。

  就心理分析学的观点来看,人类情爱的最初形式是感官的快乐。幼儿在接受温暖的保护,柔美的逗趣时,会产生快感,快感的来源是父母,便对父母产生了爱,而自己对快感、温饱和逗趣的需求,也就表现了情爱的回应。这是人类情爱的原始形式。

  由于个人的成长,简单的情爱,逐渐分化,许多原始感官的情爱逐渐升华,成为人文的情爱和友爱,发展为相互关怀和照顾。但是基本性质仍然是彼此抚爱,以得到相互的温暖。最后,更进一步发展为给予,一种利他的布施,而成为能放光的主动者,能主动关爱别人,帮助别人,形成真正的慈悲心,这就是菩萨的“觉·有情”。

  情爱是随著心智成长发展而来的,它透过不断的成长与升华,而成为高级精神生活表现。因此,情爱如果停留在幼年阶段,他的情爱就显出占有、争宠、追求快感的特质;而自私、不安、逃避责任就是他的潜在而不可告人的动机。在低级的情爱下,所建立的夫妻情爱,必然是争执多于照顾,要求多于给予。在彼此相互苛求中,每天都觉得冷漠不安。怨偶们互相指责的基本语言是“我不是不关爱他,而是他不爱我,现在我已绝望!”这种情爱就走入死胡同里,是没有希望的情爱。

  恋爱也是一样,如果一对恋人的相爱,只建立在原始情爱的层面,而寻找一时的快感和新奇。他们只能维持一段时间,而不能建立不渝的情爱。相互需索,或一时互补的快感是很原始的;它虽是爱的一部分,但不是全部。现代许多青年男女,缺乏这方面的认识,而把初级的快感之爱视为终身伴侣的依凭,没有进一步培养相互尊重,彼此关怀,诚恳负责和知心了解的能力。他们所建立的家庭,便缺乏浓厚的情爱。这正是现代离婚率节节上升的原因。

  我不反对浪漫的爱情,但是爱情不可以只停留在浪漫的阶段。爱情的发展,起先是异性的相互爱恋,表现出亲昵、拥抱和快感。这对于一位青年初恋者,像喝了美酒一样醺醺然。几乎大部分的人都以为那就是恋爱,那就是爱的全部。在心花怒放下,唱起情歌,写起情诗,共舞在青春的美梦里。这是多么浪漫,多么甜蜜,多么痴迷呀!同时,在这醉醺的情爱中,更虚幻地编织著许多美丽的憧憬,有时几近神话和“迷思”。

  就在那忽而痴忽而癫的恋爱中,有些人渐渐把这份情爱提升到一个“觉·有情”的互爱上。他们相互鼓励,相互慰勉,彼此宽容,发展成一种有能力的爱。这使他们决心建立家庭,这个家庭也必然是充满活力、互爱和幸福。但是,也有一些人,他们一直没有从原始的爱中解脱出来,升华出来,当新奇快感的情爱过去,他们开始觉得乏味,而冷漠与彼此的相互苛求,正好形成一个感情破裂的漩涡,这就是分手和破裂的肇因。

  夫妻的情爱不一定建立在良好的经济基础上,而要建立在感情的培养上。夫妻的情爱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成长过程,从浪漫的恋爱,到彼此互爱和关怀。它是个人的成熟,也是彼此感情的成熟。当彼此能建立“觉·有情”的互爱时,必能同甘共苦,终身相伴,所建立的家庭也必然幸福温暖,爱情也就永远不渝。这是家庭幸福和情爱的光明希望。

  离婚是现代社会的严重问题。对于离婚者而言,一开始总是有一方痛责对方爱情不专,罪无可逭,或嫌弃他粗俗没有教养,或者自私不体谅自己,或与公婆起了摩擦等等。事情一开始可能是为了点小争执,小误会,渐渐扩大到大吵大闹和赌气,以致精神生活纷扰困苦。这时,总会突发奇想,认为“痛苦相处还不如干脆分离”。在现代人所谓开放与自由的怂恿下,努力改善或宽容对方的积极思想于焉消褪,而离婚的念头渐渐深入意识,原本情爱就不坚固的夫妻,就走向仳离之路。在他们争吵之中,一再用离婚来相互要胁,最后,婚姻生活终究在绝望中结束。

  离婚是否真的比不离婚好呢?肤浅的看法是长痛不如短痛,离婚之后将可以获得自由。但事实恰好相反,大部分的离婚者,仍然处于痛苦之中。因为他们把自己从现有的家中连根拔起,分配财产,彼此有如路人。而子女们从天真无邪的稚情,转变为彼此争宠、诉苦或发泄的代罪羔羊。他们再看看自己,身心和精神都受到创伤,不免产生孤单和沮丧的心情。不过,他们总是用“我现在很好,很自由”的谎言来掩饰自己。曾经有一位离婚的人告诉我,他所遇到的离婚朋友中,大部分都不快乐,特别是那一层不为人所了解而萦绕在心中的孤单和寂寞。

  我认为每一个人生来都会有缺点,只是程度大小的差别而已,而每一个人,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习和适应,都免不了错误。因此,所谓恩爱夫妻应该是指能相互宽容,不苛求对方的恬淡态度。我深信,夫妻的感情是在单纯和恬淡中最为浓郁。要彼此不起争执心,便可以无事清闲,惬意怡情。唐朝临济禅师说:

  “求心歇处即无事。”

  如果夫妻两人,不相互挑剔责难,从忍让中看出无事,这正是孕育亲昵感情的契机。

  夫妻的幸福和希望,不是建立在激情之爱,不是依靠著聪明才智和发达的事业,而是建立在有机会去培养情爱…

《悟·看出希望来 第六章 觉·有情的爱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