悟·看出希望來
鄭石岩
第六章 覺·有情的愛
推開心中的柴扉,
呀——的一聲,
悠然四望,
看盡人間風情萬種。
走在紅塵有愛的路上,
嗨——的相迎呼喚;
嫣然相邀,
多情,
共渡大乘慈航,
循來時路,
歸谒淨土爹娘。
情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,有了它,我們才有喜、怒、哀、樂的情緒變化;有了它,我們才有情愛、慈悲、溫柔的感情。情感包含情緒和感情,兩者相互作用,不斷影響我們的思想、態度、抉擇、價值判斷和生活品味。在日常生活中,受情感影響的成分,遠比智能來得多。你想想,人們是用理性來表達彼此的關懷,或用純真的情感來表示彼此的互愛?對子女的愛,無論是溫柔或責罵,是源自理智抑是情感?家庭的和諧或爭吵,是由理智引起的抑或情感挑起的?社會的冷暖,是情感的作用抑或知性思考的作用?當然,理智與情感是分不開的,但是心理學的研究已告訴我們,情感對我們日常行爲,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,甚至連思想都要受到情感的幹擾。因此,情感正是生活希望的素材。
情感很像水,它可以波濤洶湧,或化作滾滾洪流,使人心情激越而不平靜,喪失理性而陷于狂亂。它也可以像一泓秋水,波平如鏡,清澄無比,現出人性溫柔的一面。情感的狀況,決定個人的行爲特質,情感得不到健全的成長,壓力得不到化解,則精神生活必然受到嚴重破壞。
因此,禅家非常重視情感的淨化和陶冶。《六祖壇經》把不平衡或不健康的情感,解釋爲容易被環境或刺激所牽動的狀態,並稱這種不健全的狀態叫做凡夫的此岸。另一方面,把平靜穩健,不被情境激越的情感狀態,稱爲佛(醒覺)的彼岸。故雲:“著境生滅起,如水有波浪,即名爲此岸;離境無生滅,如水常流通,即名爲彼岸,故號波羅密。”這也就是說,人唯有對自己的情感有所覺醒,能自我控製,不被外界牽著鼻子走時,智慧才可能開展,人生才有希望。
中國的大乘佛法,就是要人成就菩薩行,透過這段人生的曆練,才能真正的成佛,所以又叫做一乘大教。那麼什麼是菩薩呢?它對于人生有什麼意義呢?菩薩的本義就是醒覺的情感,也就是說,真正的菩薩行是經上所謂的:
“覺·有情。”
這短短的叁個字,卻道盡了人文心理學的精義——菩薩是一位清醒而有情感的人,它表現了感情與理智的統整,更表現出健全人格的本質。它就是人性的光輝,是人性的完美表徵。
在佛教的教義中,對情感是很重視的。因爲它是一切悲願的來源;是人類喜悅幸福的關鍵,也是純真天性的表露。不過,佛家所謂的情感是純真淨化的天性,而非羅欲占有的情染。他們在純真之情中流露著慈、悲、喜、舍,表現出情同手足的互愛。不只對人類如此,對一切有情衆生也懷著慈悲之心。人類若能純真無僞的互愛,就能感到親密,故稱爲“相攝”。而慈、悲、喜、舍正是達到那親密互愛的四個法門,所以稱爲四攝事。
純真覺醒的情感,使人性需求得到適當的滿足。因爲它把人與人的距離拉近,而有了彼此都是親眷屬的感覺。它的溫暖,更綻放著彼此相互關懷、信賴和安全的希望,這是人類所能看到最令人鼓舞的情感。《維摩诘經》上說:
“不離大慈,
不舍大悲。”
這不正是意謂著人類情感的最高極至嗎?佛教是講情感的,在學佛的過程中,如果不將情感加以調理運用,就不能稱爲學佛者了。
生活離不開感情和情緒。禁锢感情和壓抑情緒是導致不快樂,不能發揮潛能的主要原因。感情帶來了友愛,情緒使生活多采多姿。我們不必擔心感情豐富,倒反要擔優感情變得冷漠。感情只要是清醒的,必然能帶給我們歡喜、溫暖和光明的希望。它是最莊嚴的人性,套用心理學弗洛姆的話說,它就是愛,是生命所以不斷成長,精神生活所以豐沛的根源。
弗洛姆把愛界定爲給予,而不是占有;是一種能力,而不是道德的戒條;是能引發對方産生愛的能力之藝術,而不是沒有回應的刻板行爲。弗洛姆所闡揚的愛就是“覺·有情”的愛了,它是充滿生命力的感情,是真正的慈悲。
現在,我要透過“覺·有情”的觀念來探討現代人的情愛、倫理的愛、友愛和國家愛。我深信,每個人都要在這幾個方面看出希望,否則,就會發生情感的困擾。在生活適應上出問題,在精神生活上有了矛盾或彷徨。
一、情愛的柔美
人是在情愛中誕生,也在情愛中成長,最後成熟提升爲一個“覺·有情”統整人格~~一種可稱之爲菩薩心智的精神狀態。人生而有情,所以必然會發展爲情愛。父母對子女的有情,發展爲親昵和溫柔的父母之愛。朋友之間,由于相處之誼而産生友愛。對國家社會,也會因爲受到它的照顧而有著國家之愛。
就心理分析學的觀點來看,人類情愛的最初形式是感官的快樂。幼兒在接受溫暖的保護,柔美的逗趣時,會産生快感,快感的來源是父母,便對父母産生了愛,而自己對快感、溫飽和逗趣的需求,也就表現了情愛的回應。這是人類情愛的原始形式。
由于個人的成長,簡單的情愛,逐漸分化,許多原始感官的情愛逐漸升華,成爲人文的情愛和友愛,發展爲相互關懷和照顧。但是基本性質仍然是彼此撫愛,以得到相互的溫暖。最後,更進一步發展爲給予,一種利他的布施,而成爲能放光的主動者,能主動關愛別人,幫助別人,形成真正的慈悲心,這就是菩薩的“覺·有情”。
情愛是隨著心智成長發展而來的,它透過不斷的成長與升華,而成爲高級精神生活表現。因此,情愛如果停留在幼年階段,他的情愛就顯出占有、爭寵、追求快感的特質;而自私、不安、逃避責任就是他的潛在而不可告人的動機。在低級的情愛下,所建立的夫妻情愛,必然是爭執多于照顧,要求多于給予。在彼此相互苛求中,每天都覺得冷漠不安。怨偶們互相指責的基本語言是“我不是不關愛他,而是他不愛我,現在我已絕望!”這種情愛就走入死胡同裏,是沒有希望的情愛。
戀愛也是一樣,如果一對戀人的相愛,只建立在原始情愛的層面,而尋找一時的快感和新奇。他們只能維持一段時間,而不能建立不渝的情愛。相互需索,或一時互補的快感是很原始的;它雖是愛的一部分,但不是全部。現代許多青年男女,缺乏這方面的認識,而把初級的快感之愛視爲終身伴侶的依憑,沒有進一步培養相互尊重,彼此關懷,誠懇負責和知心了解的能力。他們所建立的家庭,便缺乏濃厚的情愛。這正是現代離婚率節節上升的原因。
我不反對浪漫的愛情,但是愛情不可以只停留在浪漫的階段。愛情的發展,起先是異性的相互愛戀,表現出親昵、擁抱和快感。這對于一位青年初戀者,像喝了美酒一樣醺醺然。幾乎大部分的人都以爲那就是戀愛,那就是愛的全部。在心花怒放下,唱起情歌,寫起情詩,共舞在青春的美夢裏。這是多麼浪漫,多麼甜蜜,多麼癡迷呀!同時,在這醉醺的情愛中,更虛幻地編織著許多美麗的憧憬,有時幾近神話和“迷思”。
就在那忽而癡忽而癫的戀愛中,有些人漸漸把這份情愛提升到一個“覺·有情”的互愛上。他們相互鼓勵,相互慰勉,彼此寬容,發展成一種有能力的愛。這使他們決心建立家庭,這個家庭也必然是充滿活力、互愛和幸福。但是,也有一些人,他們一直沒有從原始的愛中解脫出來,升華出來,當新奇快感的情愛過去,他們開始覺得乏味,而冷漠與彼此的相互苛求,正好形成一個感情破裂的漩渦,這就是分手和破裂的肇因。
夫妻的情愛不一定建立在良好的經濟基礎上,而要建立在感情的培養上。夫妻的情愛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生活的成長過程,從浪漫的戀愛,到彼此互愛和關懷。它是個人的成熟,也是彼此感情的成熟。當彼此能建立“覺·有情”的互愛時,必能同甘共苦,終身相伴,所建立的家庭也必然幸福溫暖,愛情也就永遠不渝。這是家庭幸福和情愛的光明希望。
離婚是現代社會的嚴重問題。對于離婚者而言,一開始總是有一方痛責對方愛情不專,罪無可逭,或嫌棄他粗俗沒有教養,或者自私不體諒自己,或與公婆起了摩擦等等。事情一開始可能是爲了點小爭執,小誤會,漸漸擴大到大吵大鬧和賭氣,以致精神生活紛擾困苦。這時,總會突發奇想,認爲“痛苦相處還不如幹脆分離”。在現代人所謂開放與自由的慫恿下,努力改善或寬容對方的積極思想于焉消褪,而離婚的念頭漸漸深入意識,原本情愛就不堅固的夫妻,就走向仳離之路。在他們爭吵之中,一再用離婚來相互要脅,最後,婚姻生活終究在絕望中結束。
離婚是否真的比不離婚好呢?膚淺的看法是長痛不如短痛,離婚之後將可以獲得自由。但事實恰好相反,大部分的離婚者,仍然處于痛苦之中。因爲他們把自己從現有的家中連根拔起,分配財産,彼此有如路人。而子女們從天真無邪的稚情,轉變爲彼此爭寵、訴苦或發泄的代罪羔羊。他們再看看自己,身心和精神都受到創傷,不免産生孤單和沮喪的心情。不過,他們總是用“我現在很好,很自由”的謊言來掩飾自己。曾經有一位離婚的人告訴我,他所遇到的離婚朋友中,大部分都不快樂,特別是那一層不爲人所了解而萦繞在心中的孤單和寂寞。
我認爲每一個人生來都會有缺點,只是程度大小的差別而已,而每一個人,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習和適應,都免不了錯誤。因此,所謂恩愛夫妻應該是指能相互寬容,不苛求對方的恬淡態度。我深信,夫妻的感情是在單純和恬淡中最爲濃郁。要彼此不起爭執心,便可以無事清閑,惬意怡情。唐朝臨濟禅師說:
“求心歇處即無事。”
如果夫妻兩人,不相互挑剔責難,從忍讓中看出無事,這正是孕育親昵感情的契機。
夫妻的幸福和希望,不是建立在激情之愛,不是依靠著聰明才智和發達的事業,而是建立在有機會去培養情愛…
《悟·看出希望來 第六章 覺·有情的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