悟·看出希望來
鄭石岩
第七章 高潔的性情
掌聲響起的舞臺上,
多少英雄豪情,
在落幕的清冷中
化作蒼白的呻吟。
喝采的豔羨,
百千得意辭色,
在深夜寂靜孤燈下
竟拼湊不出自己是誰,
蓦然,
遠山寒寺的鍾聲,
捎來消息:
希望畢竟在你的慧眼裏。
情感是孕育個人精神生活的素材,它不但表現于情愛、倫理、國家和宗教,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,同時,也影響自己對自己的看法、斯許和自我觀念。前者影響著個人待人處世的態度,後者則與個人的內在性情息息相關。情感是生活的主體,它一旦有了障礙,有了執著,有了挫折或壓抑,就會扭曲正常的運作,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、判斷、思考和人際關系。這種有障礙的情感,佛門稱做“有念”或“妄念”,而把純真的情感稱爲“無念”,禅家說:
“無念念即正,
有念念成邪。”
人只有在情感上表現得真誠純潔,透過醒覺的力量去實現它,才能在生活上感受到愉快,這就是性情的希望。
通常我們把性情解釋爲“人的禀賦和氣質”,或者說性情包含了先天的脾性和情感。性情是個人精神生活的特質,高潔的性情就是幸福生活。它決定人對自己的看法,對別人的觀感,對世事的態度,同時也決定了自己適應能力的水准。性情好,心理就健康,思考就清醒,社會適應能力跟著提高,而心情上也顯得自在恬適。因此,性情的陶冶和提升是修禅學佛的得要功課。它當然也是實現成功的人生所必須的努力。
性情的核心就是情感,人若能在情感生活中看出希望,有著良好的出路和表現,必然走向幸福的坦途。茲將提升性情的方法,討論如次。
一、從個性中流露真情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,個性是指個人人格的特性。它是個人先天的脾性加上生活經驗的産物。你的生活,你的人生,都離不開個性。因此要用自己的個性來實現人生,把優點實現出來,把缺點加以克服。這就是你的希望,也是你的成功。
你一定要覺察自己的個性。你知道自己脾氣急躁,就得凡事預作准備,多給自己一點從容的時間。你知道自己容易心情不好,有優郁的傾向,就得學習恬淡,善于調整生活,多作運動和藝術欣賞。性急的人只要稍加陶冶,可以把它轉門類爲工作和事業的朝氣和鬥志;優郁的人,卻在調整之後,發揮了敏銳和審慎的特性,成爲工作和事業的助力。你的個性之中,任何一種特質,都具有優點和缺點,關鍵就在于認清它,接納它,發揮它,克服它。這就是你性情的希望。它決定自己的命運和前途,也決定是否能在凡塵中實現“覺而有情”的菩薩道。唐朝神秀禅師說:
“一切佛法,
自心本有,
將心外求,
舍父逃走。”
每個人都必須爲自己負起責任,去實現潛能,開創生活;而不是逃避自己,或者拿自己的缺陷當藉口,讓自己有了墮落的機會。
許多人常以“我個性懶散”來拒絕規律的作息,因“我的個性不願逢迎別人”而藉口逃避社交活動。諸如此類都不是真正對自己個性有所醒覺,因爲他沒有興起積極光明的正念,去轉識成智,提升自己,把自己的潛能實現出來。請注意,個性的醒覺,必須透過積極思想去發揮。《六祖壇經》上說:
“正來煩惱除。”
當人能以積極思想照亮自己的個性時,便能發揮優點,把個性中的優點實現出來,性情也就活潑開朗起來。也許你很外向,當然可以選擇一個需要外向能力的工作,好發揮你的潛能。但你也同時要學習冷靜和緘默,因爲這些能力是你所必須的。也許你個性內向,應該找一份無需在大衆面前周旋,或處理公共關系的工作,但是你也要試著跟自己的親友保持來往,培養友誼和親密感。
無論你的個性如何,你永遠需要溫暖和安全;需要被關愛和尊重,更需要去敬愛別人。因此,如果自己在這些方面潰敗下來,個人的統整和社會化就發生困難。性情也就有了障礙。特別是當一個人感到孤獨、被遺棄、沒有價值和意義時,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就有了問題,個性的舒展和覺醒便發生困擾。因此,爲了拓展並發揮自己的個性,必須實踐以下禅家的告誡:
·要真誠對待自己,所謂“老實修行”,無須爲了博得別人贊美,或與人一較長短,而違背自己的本質。你就是你,應該清楚自己的能力、興趣和體能,聽自己的真心話,做自己該做的人,必然有崇高的性情。
·肯對自己負起責任,用毅力去實踐所訂的目標。只有肯承擔失敗,願意在失敗中尋求教訓的人,心智才能不斷成長,性情也跟著開朗積極起來。
·行善能幫助你肯定自己的價值,透過助人、忍耐、恬淡等實踐倫理,感受到豐富的人生意義,這讓你顯露仁慈的性情。
·人的個性專屬于自己,但必須與家人、朋友、國家社會發生相屬的互動關系,這才不致孤立寂寞。你要關心自己,也要同時關心別人;能肯定自己,也要肯定別人;能自愛,也能愛人,這就是“同體大悲”的性情。
人類文明建立在個性差異的互補上;個性不同,展現的性情不同,所以我們才學會互相敬愛和彼此尊重。每一個人都是唯一的,獨特的,是不能相互比較的,都具純真之美。所以,禅家說:
“盡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。”
你千萬不能因爲自己窮而自卑,不能因爲沒有高人一等的地位而否定自己的價值,你的價值正是你自己所表現的性情。當你能看出這個原委時,你已經“見性”了。所以,個性急的人是好的,徐緩的人也是好的;外向的人是可貴的,內向的人一樣可貴;愛參與公共事物,領導群衆的人值得尊敬;服從別人領導,恪守本分的人,同樣值得尊敬。這就是“率性”之道。
個性彼此不同,卻是構成文明社會的互補因素,你一定要珍惜你自己。人的迷失是因爲想逃避自己,刻意拿自己跟別人比較,而壓抑了自己的特質。然而,自己的特質,卻是活潑現成的自己,無相禅師說:
“活鱍鱍平常自在。”
人只有醒覺到自己一切現成的本質,如如自在的生活,不逃避,不虛僞,不跟別人比較,不作攀緣,則潛藏在自心中的創造力,自然能流露在生活之中,化作成功和幸福,同時孕育了自在的性情,這正是性情的希望。
人要活在純真的個性裏頭,才有光明的豪氣,若活在虛假的個性裏,便不免造作,矯俗幹名,流于迷失了。什麼是純真的個性呢?簡單的說,自己的根性因緣便是。人若能依自己的本質和條件,率真的生活,一切顯得自然順逐,心理壓力就減少,自己的能力也比較能得到實現,性情就好起來。反之,若以情緒化的態度處世,以物欲做爲抉擇的依據,以強烈的防衛機製待人,那就是虛假的個性了。虛假的的個性是“有爲法”,是一種虛妄。人最忌諱穿著戲袍,而以爲那袍子就是自己,那就注定迷失自己的真性而看不出希望,孕育不了高潔的性情。
二、透過思想創造心情
一般人都以爲思想和情感是互不相幹的,但事實上,兩者是交互影響的。在思想的運作過程中,情感的變化足以左右思想的正確性、對事實的認識和價值的判斷。一個有敵意的人,常把別人的言行,誤解爲別有心機;把別人的意見,視爲對自己的刁難;把社會上的種種活動,作擴大的消極性解釋。當然,情緒不穩定的人,在心情好的時候,思想比較樂觀積極,在心情欠佳的時候,思想就顯得消極起來。他們在積極與消極之間所做的決定,有時是相互矛盾的。情感一旦扭曲了思想的運作,則所得到的結論,必然偏離常道。禅家總愛說:
“平常心是道。”
當自己的思考,不會被平靜的情感所左右,不被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困惑的時候,便是平常心。有一位年輕朋友告訴我說,不久前她結識一位男友,但她發現男友的心情好像起伏不定,心情好的時候是一種說詞,心情壞時,便告訴她,不要對他存有指望。她很同情他的遭遇,所以愛他。她問我可否跟男友深交,進而談婚嫁。我實在不能替她做任何決定。只能告訴她:“情緒確實在影響一個人的思考和決定。你同情男友而産生的情感,必然影響著你對男友的正確認識和婚姻的抉擇。同情和結婚是兩個不同的命題,但在不平靜的心情下,會混淆不清,判斷就有困難。你若確實愛他,就必須培養互愛的情感,那才是“覺·有情”的愛。”
當然,思想也在幹擾情感,一個崇信大乘佛法的人,必然發展出大慈大悲的襟懷。具有人道主義思想的人,必有關愛和助人的好心腸;思想刻板的人,必然展現不出熱心的風采。思想活潑的人,很容易欣賞到春風般的幽默與情趣。思想和情感關系密切,互相影響,因此,思想上的改變,可以變化性情,以下我們討論從思想中孕育高潔性情的方法。
首先,你必須把思想的空間打開,不要囿于成見。因爲成見破壞了新奇的性情,阻礙了發現新知的喜悅。有一位先生,心情老是被陰陽五行的觀念弄得心神不安,一點也不自在。他知道的禁忌越多,內心的不安和束縛也就越多,他是我看到過,最依賴風水、命理、擇日和趨吉避凶的人。他甚至每天要蔔一次卦,好決定一天的運道。每天他想的只有得失和吉凶,只有趨與避的選擇。他的思想簡單化到刻板的程度,這不但導致創意的萎縮,連情感生活也被不安和焦慮腐蝕了。
有一天,他告訴我說,“我知道那天不能去看病人,因爲那會沖煞,但朋友大夥兒決定,下午一起去探望醫院裏的老朋友。這是人情之常,我不得不答應,于是當天上午,我便開始擔心,焦慮不安起來。像這樣該怎麼辦?你信不信這些?”
我告訴他說,“不是信,也不是不信,而是要打開正信的智慧;你要用慈悲心去關愛你的老朋友。這時心中只有慈悲之情,而無得失之心,只有人間的正信慈悲,沒有邪妄懼怕的念頭。”當一個人的思想,完全被一種學說、臆測或宗教的神秘性束縛時,思想的空間蕩然無…
《悟·看出希望來 第七章 高潔的性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