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悟·看出希望来 第六章 觉·有情的爱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肥给这棵庇荫天下苍生的大树,但却不断的为她除虫子,她让她长得更高更壮。

  以积极的心态去建设奉献国家,我们称他叫爱国者;以消极的态度去批评导正国家,我们称它为优国者。两者表达方式不同,但都建立在“觉而有情”之上,都属于爱国,都在生活中展露希望。反之,无论爱国者或优国者,若不能以“觉而有情”去爱护自己的母土,那么灾难也就不远,绝望就会像捕兽机一样,正等著你的母土踏入它的陷穽。

  醒觉而有情的爱,是有能力的爱。它是带著理性的热情,不是只有热爱的狂飚,不是只有理性的冷漠。在个人与国家之间,只有在“觉而有情”中,才看出真正的希望。

  政治的抗争,免不了权术应用的激情,但是别忘了,如果它不是奠定在醒觉的基础上。激情会像水库决堤一样,化为汹涌的洪水,刹时芸芸众生,同遭凌虐,全民艰辛的努力,毁于一旦,果报之重,不可不慎了。因此,有理性的抗争是国家与社会进步的的力量,“觉而有情”的政治权术,是政治家能看出希望的禅机。

  最后,我要指出,我们的社会似乎正被一种冷漠与疏离所笼罩著。人与人之间存著强烈的防卫性和隔阂。大部分的人,心存不安,深恐别人会伤害自己,而把自己的情感藏在心窝里;失去助人的豪情、布施的壮志和情感的优美。今年的春天,我参加某佛寺的浴佛法会,在法会后的园游活动中,我背著一包我的著作,想分送给大家结缘。我手拿著书,四处分送,大部分的人以冷漠的表情看看我,一声不响的调头走开。当天,除了几位法师和极少数的信众,接受我的赠书,报以微笑之外,我所看到的表情是漠然的一眼,一语不发转身而去。我的诚意和礼貌,并不能换来彼此的信任。我们自喻是一个人情味很浓的民族,但是,曾几何时,演变成这般冰冷的气氛。

  国家社会的凝聚力不是知识,不是理性,而是情感。当情感渐渐被疏离的惧怕与不安腐蚀时,维持系民族文化的血脉便开始僵化,那时危机就四伏了。我们的教育强调德、智、体、群、美五育均衡发展,现在,我们正是加入情育的时候了。我深信,没有情育的教育是一种没有生机的教育,没有“觉而有情”的社会,就是没有希望的社会。

  四、宗教的情操

  宗教是人类性灵生活的表现,它是精神生活的一环,也是人性需求的一部分。佛教的信仰,除了确立正信,避免迷信之外,更要从情性中信入,在情性中悟出。中国禅的第二代祖师慧可,是在“我心不安”中信入,却在达摩要他“把心拿出来,我替你安”中悟出。第四代祖道信却在“愿和尚慈悲,教我解脱成佛的法门”时信入,而在三祖僧璨开示以“谁把你捆绑了!”中悟出。可见,宗教的活动,离不开情性。禅宗尚且要从情性信入悟出,至于净土宗就更明显了。净土宗的念佛法门,可以说是一种情感的信赖、净化和提升。净土五经中之《大佛顶首楞严经念佛圆通章》阐明念佛法门说,“十方如来,怜念众生,如母忆子、若子逃逝,虽忆何为。子若忆母,如母忆时,母子历生,不相违远。”所以,每一位佛门弟子,都以该念佛法门所说:

  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,

  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。”

  一种情性的系念,是宗教信仰入门的唯一途径。学佛者必须念佛如佛在,才会感通,而后,再从觉醒和净化自己的情感中证悟,所以说:

  “以念佛心,

  入无生忍。”

  当心系念著佛,便开始跟法界十方诸佛有了感应,继而如法修行,透过信、愿、行三方面,把自己的烦恼化为菩提,把混浊纷乱的情感,化为纯真的情感。以念佛的真情,融摄转识成智和荡相遗执二门,实现大乘博爱的菩萨人生,便能与佛相忆感应,时时刻刻得到佛的护佑,得到佛的启发。到了临命终时,更得往生极乐净土法界。故经上又说:

  “今于此界(这世界),

  摄念佛人,

  归于净土。”

  人的一生,在生命的终极关怀情感上,必须有个出路,有了高级宗教信仰,就能孕育清醒的感情,并与十方诸佛相感应。在你失意时,你得到安慰和鼓励。在不安时,得到护佑。在你困厄时,得到新希望。

  生活上陷于绝望是情感的问题,而不是理智的问题。当人们缺乏醒觉的情感时,顿觉人生缺乏希望,没有意义,彷徨而不安稳,这才是造成绝望的真正原因。我在《快乐如何追求》书中〈禅与快乐生活〉一章曾讨论道:

  “绝望是生活之中最不快乐的事。人如果对自己的一生看不出希望,就振作不起来,心灵上就会痛苦不堪。反之,如果对自己的有限生命,看出新的希望来,就能活络愉快起来。有一次,我去探望罹患绝症的病人,他非常颓丧。他的脸上满是优郁和消沉的无奈。显然他面临著绝望,而且正被绝望折磨著。我知道他曾经拜过佛,闻过佛法,于是我对他说:

  “先生!你看不出希望来吗?”

  他那灰暗凝滞的眼神,无助的望著我说,“病不会好,还有什么希望可言?我得的是绝症,你知道吗?”他细长的叹了一口气,然后,病房归于寂静。稍停,我握著他的手说:

  “我知道你得的是癌症,可能不久就要离开人间。这是事实。不过,你真的看不出新的希望吗?过去,你在生活上,一定也有过失败与困局,你是怎么处理它的?你是老想著失败,任从失败蹂躏你?抑或看出新希望,再起炉灶,转改为胜呢?不久你就要离开人间了,难道你看不出来下一步的希望是什么?”这时,我从口袋里拿出一串佛珠。塞进他的手里,让他紧紧的握著,并念《佛说阿弥陀经》的一段经文说:

  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,若一日,若二日,若三日,若四日,若五日,若六日,若七日,一心不乱,其人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与诸圣众,现在其前,是人终时,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。”

  他听完这段经文,凝神望著我,紧紧握住我的手,并点头示意。他的眼睛噙著泪水,却又泛出希望之光。从此,他每天念佛,生活在平静而又憧憬著佛国的新希望里。他从严重的不快乐中解脱出来,看到了极乐国土的诞生。”

  宗教的信仰,如果用理智去分析,必然导致迷罔与困顿,因为宗教的情操解体了。人不是只有生活在理智里头,更重要的是情感。事实上,理智的产生,远在情感之后。它是从情感中分离出来的,如果你不把理智引回到情感,让两者得以统整,就注定过疏离的生活。而高级宗教,正是提供给你一个“觉而有情”的信仰,它孕育著一个浑厚的信心,不断的悟出光明,看出希望,福慧增长。

  思想的心不是信仰的虔诚之心,也不是纯真的心,智能更不是生命之道,离开情感才违背了道。所以唐朝的南泉禅师说:

  “心不是佛,

  智不是道。”

  在不用心思,不取智辩之下,以单纯的信仰,让自己在醒觉的情感中实现生活,看出生命的希望,这就是佛法的本质。在觉而有情中,人类真正流露著情爱之美,伦理之情,国家之爱和宗教的最高情操。而宗教的情操,正是我们生命的光明希望。

  

《悟·看出希望来 第六章 觉·有情的爱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