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悟·看出希望來 第五章 家庭親情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了群策群力的習慣,人必須學會在負責任中發現希望。

  責任是對孩子能力的肯定。父母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,必能增進其信心和敢于嘗試的勇氣。責任是一種生命力的表現;是生活與工作的鋼梁,如果不在幼小時開始培養起來,將來很可能眼高手低,缺乏毅力,甚至表現得怯弱,沒有擔當,那就會失去當生活主人的豪氣。唐朝臨濟禅師說:

  “隨處作主,

  立處皆真。”

  如果自己不肯負起責任,必然生活在一片虛妄煩惱之中。請注意!家庭之中如果沒有責任的氣氛,必然家道不佳,親子之情也就不堅,家裏是看不出什麼希望來的。

  親子的互愛,必須建立在尊重上。相互尊重,就可以維護彼此的自尊心。父母對子女的尊重不是處處順著孩子,順著孩子無異溺愛。尊重是指對人性尊嚴的敬重,父母親不淩辱他,不貶損他,同時要支持他們去發現自己的優點和能力。

  我認爲親情的偉大,表現于耐心地提供子女探索其能力,以及協助建立健康的自我觀念上。家庭若能能提供孩子各種嘗試機會,供他們學習與體驗,他們自會看出自己的一片天地。我深信,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瑰寶,不可能有兩個孩子會相同,所以孩子的個別特質不應該相互比較,而是要發展他的自我;不應該否定孩子的特長和能力,而應鼓勵並呵護那些能力的幼芽,讓能力蓬勃的發展。我們必須留意一個生活的事實;每一個都要根據自己的意願和能力,發現自己要走的路;我們對孩子做如是的肯定,便是尊重。

  互愛的另一因素是彼此的了解。同情心和同理心就是了解的基礎,同情是情感的共鳴,同理是對事理的共識。當家人能彼此設身處地想想時,便有了互愛;對家庭生活有了共識時,彼此就覺得很融洽貼心。了解當然需要知識,你想了解年老的父母,就得具備起碼的老年心理學知識,要知道他們身心上的變化與適應。當然,你若想了解子女,自己就得花一點時間去研讀兒童或青少年心理學。

  在互愛的氣氛中,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心智都在成長。生活顯得有朝氣,有創意。心智的成長不只是兒童或青少年的問題,成人和老年人也一樣。家庭一天失去愛,便一天失去心智的成長,失去精神生活的希望。

  四、愛的鞭策

 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裏,父母對晚輩的愛,往往帶著期許,所以說“玉不琢不成器”,這是期待子女成長的愛。而父母當然要抱著“子女教父之過”的態度。在這樣深深的愛心與責任感驅策之下,一旦子女不受教,不聽父母的勸告,在恨鐵不成鋼的情況之下。訴之棰楚,體罰子女。通常在失望與挫折之間,表現出“愛之深,責之切”的行動,這種愛是辛辣的,是強烈的,是生氣的。

  許多教育學家認爲這不是愛,因它已失去理性和教育的效果,因此極力反對這種打罵的教育,一再強調它的害處。這種說法,導致許多父母在責罵或體罰子女後,産生嚴重的自責和擔心。他們後悔一時的沖動,又擔心會不會真如教育心理學家所說的,引起強烈的後遺症或副作用。

  我認爲打罵和體罰固然不好,但是只要你能注意到家庭的歡樂、逗趣、歌唱、學習分享和互愛,即使在子女惹你生氣時,你大發雷霆,臭罵他們一頓,甚至棰楚一番,子女絕對不會以爲你不愛他們。

  理想的教育子女方式是不采用打罵,而應以清醒的愛心來引導他們。但是,父母畢竟是人,是有缺陷的,很難一直保持心平氣和的,你必然有震怒的時候,那時,責罰子女,嚴厲的責備並沒有什麼不對,也沒有什麼不好。只要你不要侮辱他,不要傷害他的自尊。一場迅風雷雨的訓斥,無異于久旱後的驟雨,在風馳電製之後,花草更爲欣欣向榮。當代主張愛的教育和愛的人生的教育家巴士卡力亞說:

  “我很幸運,生長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,過去享有許多經驗。愛語並非一直是溫柔甜美的,也非全是你希望聽到的話。媽媽講話很大聲,事實上她經常咆哮。她並沒有讀過聖哲或心理學所謂“不要吼罵或毆打孩子,言語和肉體的傷害,會留下永久的痕疤。”我聽過她用威脅的口吻說,“我要給你一巴掌!”我必須承認,她有時真的這麼做。老實說,我有一顆破裂的門牙,可以證明事實不假。她最喜歡說的辭句是“住嘴!”爸爸也從不擔心這種做法會對我們的心靈有所傷害。他不明白,也毫不關心我們的心靈。他和媽媽的看法相同,並希望我們接受。不過,這種暴躁的環境,卻也不缺乏愛的溫暖表達。媽媽每次去市場都會帶巧克力、餅乾或水果給我們。他們常撫愛我們說:“嗨!”、“晚安”、“早安”。從早到晚,他們親吻我們。只要毫無疑問地確知愛的存在,創傷很快會痊愈。”

  禅門經常使用棒和喝,“德山棒、臨濟喝”。德山禅師以棒來警策弟子而聞名,臨濟禅師用喝聲來鞭策弟子最令人贊歎,臨濟禅師說:

  “有時一喝,

  如金剛王寶劍。”

  棒與喝有時像迅風雷雨一般,強烈得足以驚醒夢中人。但是,要使用這種強烈的方法,必須平時就有著慈悲、關懷、和諧和互愛。

  五、堅持原則的力量

  散漫與失敗大有關系,不能堅持理念與目標,是一事無成的原因。家庭生活就是孕育一個人講條理、有秩序、講分寸、有原則的地方。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,是家庭生活品質的延伸,所以家庭生活必須堅持家規,有所爲有所不爲。庭訓就是要透過家規來培養無形的精神力量,這種力量必須家裏的每一個人彼此作榜樣才行。特別是父母,一定要帶頭做給子女看。別小看家居生活的細節,它往往是大志業的基石。好的家庭教育是無形的力量,就像閩南話所說的“舉頭叁尺有神明”一樣,在守護著你,使你事事順逐。所以,你萬不可疏忽家居生活,而任其散漫,它影響你和家人的工作、健康、待人處事的習慣,實在太重要了。《中庸》上說:

  “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

  故君子慎其獨也。”

  現代人講愛的教育,而經常流于散漫。崇尚自由的生活,卻又疏于自製。培育出來的新一代,欲望勁十足,意志不堅。浪漫較多,而創意有限。縱容自己,流于疏漫。他們總是在眼高手低中批評,而坐失實現抱負的良機。

  家庭爲了維護子女自我成長和自治的能力,不必管得太瑣碎。但是父母親一定要堅持原則,它是全家人都要遵守的家規。講留意,合理的家規背後,充滿著金色的希望。不過,苛刻的家規是要避免的,“規矩不可以行盡,行盡則人必繁”。嚴苛的家規會導致家庭紛擾不已。

  堅持家規就必須具備交談的技巧。當子女不守家規時,你當然要堅持。不過,堅持最好透過交談;從了解、寬諒、鼓勵和提示中,要求子女遵守。當子女違背家規或犯過時你要注意:

  ·要找適當時機與他交談;要先了解,後指示。指示應簡明扼要,采用肯定語氣,避免否定和消極用語。

  ·避免怒氣沖沖;交談的本質是用理性去喚起子女的同理心;怒氣必然否定你交談的原意。

  ·幫助提出可行的改正辦法;要設身處地爲子女想想。

  ·交談是要解決問題;而不是批評和指責;若流瀉批評和指責,交談便失去效果。

  ·交談未必當時就有結論;要有耐性。交談也未必一定用口頭,紙條也是很好的方式。

  堅持原則,除了堅定的態度外,最重要的就是谘商交談。交談是手段,堅守原則是過程,最終的目的是在其中孕育精神力量,它即是品行的希望,人性的光輝。

  六、祖父母的慈晖

  童年以前的孩子,祖父母是他們親昵依偎的對象,成年以前,會覺得老人跟他沒有什麼關系,因爲自己有著不會衰老的錯覺。但是一到中年或壯年之後,似乎對自己生命的全貌,有著完整的輪廓。開始看到年老是必然的結果,並體驗到老年人的心聲。自己開始對家裏的老人,有著濃厚的關懷。但是一般而言老年人比兒童不好相處,他們失去兒童的天真和歡笑,他們不服輸的心理正好與力不從心構成了矛盾心結。所以,不少老年人的言行,具有強烈的防衛機製式反應。他們一再的重複自己的重要,說一些進去的英雄故事,批評現代年輕人的不是。但年輕人要了解他們,接納他們,給他們溫暖。

  老年人是很孤單的,由于他們很少被充分的了解,被完全的接納,所以總是有些優郁和彷徨。他們曾經是家庭的主人,是社會的主人,可是,現在是被遺忘的人。這正顯露著養老院裏,爲何老人會自殺或暴力,或者帶著絕望的眼神,茫然看著一道無助的牆。那是一道疏離、被遺棄的牆。這不只是養老院裏的老人如此,一個沒有豐沛感情的家庭,即使是富裕的,老人們也難逃這悲劇的牽運。

  老人在一個家庭要被愛護,要被重視,要享有活潑的親情。就像對待兒童一樣,要有逗趣,能哼著歌聲,同樣能分享經驗與學習。有親密、交談和撫愛。這樣,他們的生活,才保有創造性和活力。

  佛陀所揭示的智慧就是尊重生命,衆生平等。衆生平等不只表示每一個人都要享有歡笑,連一切有情衆生也不例外。更進一步的說,即使在生命的任何一個階段,不分老幼、不分強弱,都要享有那分喜悅與尊榮。

  不過,現代人太自私了,而且社會及經濟生活方式,幾乎對老人極爲不利。他們被強製退休回家,家人卻忙著營生而忽略了他們。城市與社區的發展,使他們在建築物的叢林裏舉目無親,又看不到未來生活究竟有什麼指望。毛血日益微,身體日益衰,除了消極的等待一盞生命的油燈熄滅之外,又有什麼指望。

  但事情也不是那麼悲觀,我認爲家庭裏,兒童和老人是天生的互補。所以,老人如果有兒童來依偎,他們似乎就有了指望。反之,兒童若有了老祖父母的陪伴,就有好的安全感。這個老小配的調和,似乎是天賦的心理生態平衡。所以,我希望每一個家庭,要有效安排這種生活的資源。

  老年人要受到家人的尊重和敬愛,否則也會像青少年一樣變壞。他們變壞的方式和青年不同,他們會越來越古怪,越來越啰嗦和挑剔;精神生活上也日益消極化.這樣的生活,使他們的精神世界,狹小痛苦得像是牢寵.請留意!監牢有很多種,犯罪被判入獄是一種,精神生活狹隘化,以致優郁沮喪又是另一種.你的父母親是否活在僵化的精神世界裏呢?人不免衰老,但作子女的人別忘了給他們一點自由創意的精神生活.善待父母,也等于善待自己,給自己的年老播下希望。

  佛經揭示著因果的現象,這也是中國人傳承兩千多的觀念.但是這個觀念已被現代人忽視.在此,我要呼籲,家庭生活中,如果我們未能提供老人溫馨的愛和歡樂的親密感,子女們耳濡目染,這種非愛的行爲,將成爲家庭文化的一部分.人總歸是要老的,自己所造的孽網,將反過來牢牢的困住自己.

  老年的歲月占人生很長的一段時間,特別是醫療發達的時代,很可能有二、叁十年之久。你要重視這個家庭問題,不要只有在父親節或母親節時,買一大束花去補償贖罪,而是要把那一大束的花,化成一小朶一小朶,每天送來跟他們分享。這就是對生命,看出一種慈愛的希望。

  我們當然不是爲了怕報應才孝順父母,而是知道老人家確實需要溫暖。從給予溫暖和照料中,讓他們看出這世界依舊像他年輕時代一樣有朝氣。《六祖壇經》上說:

  “恩則親養父母。”

  當你透過親養父母,給他安慰和溫馨時,即創造了光明的希望,它有著大日如來的光輝和溫暖,你受到佛光的普照。這時,你和年老的父母,同時可以感受到《臨濟錄》所說:

  “寒松一色千年別,

  野老拈花萬國春。”

  就像千年的老松樹,雖與小松有別,但是天寒料峭的春日,卻吐露著相同的綠意;而野老也像古松一樣,春意盎然,享受著發如花般的生命開放,綻放著生命的香氣。

  七、信仰的分享

  宗教是精神生活的表現;精神生活越是清醒虔誠,其在宗教信仰上就越表現得高妙自在。同時,也感受到與十方法界相應。家庭的宗教氣氛,必須建立在醒覺和虔誠上,這才是正信。佛教的信仰,是要教導子女懂得生命的本質就是實現。每一個人都得接納自己,實現自己,爲自己開拓出一條出路和希望。這樣就是自悟自度。禅佛教的基本精神是:

  你的心中有佛性,

  發願成佛,

  自悟自度,

  畢竟是依照你自己的本質成佛,

  去實現六波羅密,

  這就與十方法界諸佛相感通。

  這時,你求什麼就得著什麼,

  因爲你清醒、恬淡、悅樂和無私。

  正信的佛教信仰,給家庭帶來祥和,給子女帶來精進和光明積極和心智,給全家帶來和諧的互愛。在人生的究竟意義上,孕育著大乘菩薩的實現人生和服務精神。一位正信的佛教徒,每天都在檢討自己,避免錯誤,勇于改進,這就是解脫,也是醒覺,也是佛性的顯露。而這份生活的崇高信仰,對于子女而言,就是一個標榜和啓示。

  宗教信仰,表現于家庭的情愛上,讓每一個人都享有溫暖、喜悅和心靈的自由。這有別于迷信的盲目祈求和崇拜;迷信是一種精神症狀,而不是心智成熟的超脫。

  從禅家的觀點看,一切禮拜、佛相和道具,都是一種語言,它只是“表法”,在于表達佛法的精義,每天提醒自己,並表示對佛的虔信。如果,日日都能心存正信,保持清醒,過著實現的生活,那麼一念佛思,便與十方諸佛相應了。

  兒童有高級的宗教信仰,所以充滿著向學及成長的希望;老人有了信仰,知道生命究竟是什麼,對自己一生有個豐富意義的答案,這就是希望!

  兒童和青年的希望像晨曦,成人的希望像正午的光明,老人的希望有如晚霞之美;但明日是大家共同的希望。

  一個家庭若能分享正信的宗教,他們將享受到福分和智慧,啓發無盡的希望。

  家庭親情是生命的原質,它流瀉著生活的清泉,沃開生命的花朶,也沃開生活的希望,親情就是歡樂、親昵、溫馨、分享、心智成長和精神生活的提升。在美滿的親情中,我們看到佛,也看到自己;我們信賴佛,也信賴自己,我們看到希望的陽光,正溫暖了自己,強壯了自己。

  

《悟·看出希望來 第五章 家庭親情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