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声。家庭的歌声不是一味唱自己爱唱的,也要了解家人爱唱的,大家一起来唱,就会很快乐。只要你愿意歌唱,家人的歌兴就会被带起来,特别是透过儿童的歌唱,就能串联家庭成员,一起打拍欢唱。
歌唱是否唱得好是次要问题,最重要的是唱兴。有著好兴致,一起唱和起来,其乐也融融。唱得尽兴就是美,唱得有情趣就是好歌。
我认为学校里多教一些歌;在国民中学毕业之前,至少要学会五十首;要教学生唱出兴致,唱得有味道。歌曲应包括童歌、民谣、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。青少年期以前所学会的歌曲是唱一辈子的,学校和家长一定要注意取材。
孩子在学校唱的歌,正是父母亲,乃至全家人一起唱的歌。孩子学唱,父母跟著他唱,这对一个家庭的欢乐和对子女的肯定与鼓励,具有决定性的效果。我内人经常请孩子教她一起唱学校音乐课学来的好歌,他们唱,我也跟著哼。家庭和谐的感情,子女学习的态度,尽能在其中看出希望来。
逗趣与歌声都是家庭欢乐的甘泉,只要你肯去带动,就会像绿洲的泉水一样,汩汩不断的流泻出来。
欢喜或欢笑,无论透过逗趣,或者歌唱与舞蹈,其共同的线索是惊奇、创造、美感、参与、尊重与分享。它表现了生活的美,就在这美满的家庭中,展现著家庭成员的人生希望。
二、经验与学习的分享
一个充满希望的家庭,必然是全家一起分享学习、情感和生活经验的地方。在分享之中,得到相互鼓励和成长的机会。我们常听到亲子教育专家们说,你要多鼓励你的孩子,但是真正懂得鼓励孩子的人实在不多。我深信,最有效的鼓励并不是告知或说明,而是经验与学习的分享。它不需鼓励的语言或字句,而是一种直接的参与。请注意!告知式的鼓励,往往流为口头禅,它缺乏亲情交会的效果。说得更明白,告知式的鼓励,无异于向对方表达所欲,用告知式的语言鼓励儿童,等于在表达自己的欲望;而不是真正以行动触发他自动学习的态度,告知式的鼓励是欲望的变形,而不能引发子女自动学习的新希望。禅家说:
“掬水月在手,
弄花香满衣。”
这是说,以手掬一捧水,手中的水能现出月光来;如果你不透过跟子女一起分享学习,那么智慧和亲情的月光,又怎能现在你的家庭呢?这正也像是你踏进花园,以手弄花时,花的扑鼻香气,会沾满你的衣襟一样,全家都在分享学习之中,感受到书香。
家庭的成员所分享的经验,包括分享成功的快乐,从而学习成功的经验。分享情感上的喜悦,从而带动家庭悦乐的气氛。分担失败的事实,用大家的智慧,协助达到成功。也分担情绪上的沮丧,从家人的鼓励和安慰中得到支持。分享可使家人的人际关系不致疏离,更促进彼此之间的安全感和智慧的成长。
父母亲肯花时间聆听子女在学校学习的内容,子女对阅读的兴趣便很容易培养出来。不少父母亲,买了许多课外书,整天逼著孩子读书,那是事倍功半的方法。如果你能耐心的跟他们分享读书和学习的内容;假以时日,他们会主动要求你去买书。内人和我,都很喜欢听孩子们说故事,他们说什么都能引起我们的兴趣,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就自动表现出来。现在,我们一样喜欢听他们谈新知,我总觉得从他们那儿获益匪浅。他们也很乐意在适当的机会里,给我们一些惊喜的新知。
我记得,孩子们总是在开学一两天,把从学校领回来的书浏览一遍。在我们下班回家时,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新一学期将学些什么,我们总是津津有味的听著。这就是希望,是学习与成长的动力或契机。孩子们在这契机中领悟到学习是什么。
饭桌是我们家的舆论广场。我们经常在这儿,讨论一些有趣的问题。有时讨论时事,有时谈些做人事的道理,有时把话题放在学校生活、功课或自己的感受上。在这个餐桌讨论会上,有天文、史地、宗教、政治、数理、自然科学等等题材,真是丰富极了。正因为这些五花八门的话题,所以我们觉得有趣!我发觉,孩子们的好学比大人更有劲儿。他们在联想到某些读物时,即刻会去查阅资料。我看到他们学习的朝气和活力,便知道他们已看出希望是什么。
父母未必能答覆子女的问题。有时,我们甚至只有听讲的分。但是,聆听就是一种鼓励,对自己也大有收获。尤其是听子女的一场即席说话,快乐之情必然溢于言表。我所知道有关太空或天文的知识,是他们告诉我的,不少数理观念,也是他们把我从遗忘的弃置场中找寻回来的。
圆桌讨论有时也是一种游戏或脑力激荡。比如说,有一次,我们讨论到数学中所谓的函数。我说:“这玩意儿我不很懂,不过我很有兴趣听听它跟人文究竟有无关系。”老大眼睛睁大了,似乎看到了一道答案的曙光,笑容可掬地说:“它像一部万能机器,你投入什么,它就能相对的制造一个什么;投入的原料不同,制造的产品也不同。人文科学的相对变化太复杂,可以用函数的简单观念来解释,但很难用它来作明确的演算!”我听出个中的哲学气氛,想了很久却也不敢确定它是否很中肯。我不能回答什么,但我们都很高兴。
经验与学习的分享,是家庭生活中最重检的一环,它能使每一个人精进成长,成熟而充满希望。经验的分享,不是在一起检讨,相互批评,而是积极的对所学习的素材,提出来分享。这个习惯必须渐进,要在平常的家居生活中培养。请注意!分享就是分享,讨论就是讨论,你不能演变成说教和责备。说教和指责,一定会否定原先讨论和交谈的本质。
分享学习和经验,并不限于学问或工作。举凡触目遇缘,所看所听所思,都可以一起分享。禅家说:
“处处全真。”
在生活之中,处处都是真理,并非只有文字、书本才是学问。我深信,一个人如果能在家里跟家人分享经验,必能“齐家”,长大之后必然也能跟朋友、同学或同事分享学习的心得,那么他的学习态度,将使他成为一位“巨人”。
家庭蕴藏著无限的资源,彼此所知不同,可以相互分享;生活的经验不同,透过分享而使自己增广见闻;每天都有人讨论新鲜事,全家也就乐无穷。你懂得运用这些资源,真是希望无穷了。
三、互爱的温馨
家庭是爱情的结果,但为什么会有偌多家庭会破裂呢?家庭是慈悲心最浓的地方,为什么有那么多青少年要离家、逃家呢?那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家呢?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懂得透过宽恕去互爱。诚如教育家巴士卡力亚(Leo Buscagia)所说:“为什么我们要宽恕呢?因为不宽恕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。心存怨恨,寻求报复,寻自己有害,而且一无所得。这既不能满足自己,又不能愈合创伤;不去宽恕对方,只会阻挡自己的成长,而把积极的心力,埋葬在精疲力竭的消极行为之中。不去宽恕,会使自己心生猜疑,不敢相信别人,而致破坏了生活的创造力。”家庭如果不透过宽恕去互爱,是不会有什么希望的。
互爱是什么?我认为那是让彼此感到自己有价值的行动。当家人相互关怀时,彼此感到被重视的喜悦;家人相互尊重时,彼此都有受敬爱的尊严;家人能彼此负责时,大家都有被爱的满足;家人能相互信任了解时,彼此就感到温馨和安慰。
互爱的第一件事是互相关怀。关怀并不是期望,而是对家人的成长、安全、健康和需要,表示关注。关怀的结果,一定要产生行动。当你的子女逾时未归时,你会走出来盼望;家人有了疾病,一家会送他就医。基本上,关怀是很自然的事。但是,父母亲在关心子女的成绩时,就会把关心和欲求混淆不清了。特别是孩子达不到自己的希望时,便会泄气,甚至愤而说起气话,冷嘲热讽起来。我曾经看过父母亲当著子女面前,对别人说,“这孩子已经没有指望了!”我认为,这样一句话会对孩子造成伤害。而那伤害的利剑却来自关怀,你说冤枉吧。佛经说:
“落爱见处,失菩提路。”
当一个人对于爱起了执著,不能醒觉到爱是一种智慧,不明白关怀是因势利导和因材施教时,那么,爱越深,宽恕的也就越少。最后,变成单方面的关心;亲情就失去它的连心和活力,父母也就不容易对孩子起诱导作用。
关怀就是以冷静的态度去倾听。懂得倾听子女的诉苦,他们的压力便得到纾解。孩子们最需要的是你的关心,有时候,只要你聆听诉说,全部问题已迎刃而解,无需你的答案。你要知道,真正要去调适,去解答难题的不是父母,而是孩子自己。对于稍大的孩子,如果他不要求你的协助,倾听就是最大的协助。
你要在生活之中,养成并换心得,请他表示意见,甚至要请求孩子,协助解决问题。这是引发孩子关心大人的最佳方法。譬如说,你有了什么难题,可以在交谈中说出来,他们会关心你,也许他们所提的意见并不成熟,但是提意见的本身,就是一种关怀,它比什么都可贵。有一次,我谈到房屋贷款负担很重,当时我那两个幼稚园的小男孩,竟然把扑满里的钱拿出来,要帮助我们还贷款。有一阵子我受伤,一不小心就会再扭伤而严重疼痛。孩子们总是随时在留意我,提醒我这,提醒我那。在必要时,为我拿重的东西,扶持我站立起来,就跟他们母亲一样,随时流露著关怀,这是温暖的爱。
互爱必然表现出责任感来。责任表示自己能正确的负起应尽的本分。责任是有效率的;没有效率的工作,比没有做还糟。我知道,亲情如果没有责任感是不牢固,是空洞的。因此,你要用责任与实践,去唤起孩子的责任与实践。你必须自己肯上进,肯努力,肯用功;然后,将它化为榜样和身教,才能引发孩子跟你一样兢兢业业。
内人总是在厨房作菜时,要求孩子一旁协助,并赞美他们“做得好!”;有时也有弄砸的时候,虽不免给他们一些训诫,但总是以肯定收尾。这一来,孩子们真的能干起来,下厨房的基本能力,很快就培养起来。我们总是一起做家事,分配工作,各有所司;合作与负责养成…
《悟·看出希望来 第五章 家庭亲情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