悟·看出希望来
郑石岩
第五章 家庭亲情
家——
依偎在母亲慈爱的怀里,
温暖的轻唤,
是我茁壮的呼吸。
家——
矗立在父亲壮硕的臂膀上,
拥抱与庭训,
是我绚烂人生的彩料。
家——
徜徉在观音的护佑里,
金经的唱颂,
缭绕著平安和希望。
人是否生活得成功幸福,决定于两个因素:一是先天的禀赋,一是后天的努力。而家庭是这两个因素的函数,它能改变先天,又能孕育后天。家庭是个人希望之所系,要想有个快乐幸福的人生,一定要从自己的家开始。也许,你现在正拥有一个温暖的家,那么你该好好珍惜它,接受它给你的力量和光辉,把它维护得更美好。也许你并不觉得家里幸福,那么你一定要看出希望,有耐性的去建立一个幸福的家。
在家庭生活中,你可以感受幸福和温暖,孕育活力和志气,享受人伦的情趣;家永远在呵护你,关怀你,接纳你。但别忘了,这只有在你也能呵护家人,关心家人,接纳并欣赏家人时,才感受得到。有人说,家是补给站,是避风港,是倦鸟的归巢。这样的想法,显然不够积极。你必须注意,若只一味从家里补给,而不加以建设;家道会被你耗尽。若只把它当避风港,暂时的栖息,疏离意识会使你失去归宿感,而顿觉寞落;若只把它看做归巢而不知修葺,总有一天你会无家可归。
每个人一定要“成”家,成家并非只有结婚,也不是把家铺设装备得富丽堂皇,而是要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丰富的爱,全家从那儿看出希望。成家不只是构成一个形式的家,而是要培养一个家的气候和环境,让它能给自己和家人,带来心智的成长和悦乐的性情。
家是生活的重心;就原始的心理反应来看,鸟儿归巢,要把觅得的食物,带回巢里喂养幼鸟;各种有情众生都离不开家。因为他从家里长大,他将来也必须建立一个家,即使是出家的人,也要以和合僧团为家,以精神法界为家,以十方佛国为家。没有家就会寞落孤独,变成孤魂野鬼了。
一整天的努力工作,无非要回到安详的家,把收获献给家人,和家人分享,这是一种悦乐。如果你一味的在外觅寻,却忘了和家人分享情趣,那就本末倒置了。最近,有许多人把小孩送到国外当小留学生,太太跟著去照料孩子,而父亲却在台湾当赚钱的机器。他们的家拆散两地,不能享有家的情趣和温暖,这是很可惜的。
就呱呱坠地的婴儿而言,家就是他的生命,就是他智慧的金石,是未来幸福人生的精神宝库。特别是家庭亲情,是孕育个人心智成长和志业的奶水。它流泻著经验的传承,人格的特质和文化的生命。因此,你有责任建立一个有希望的家。
娑婆世间的家,就生活的需要而言,它是你的归宿,要善自珍惜。人群结合的国家,就生存与安全而言,如同大地神器,我们要爱护它。精神法界的家,就永恒的存在而言,它是我们心灵的归宿,我们要护持信赖它。以上三个家,一定要从家庭开始,要创造一个有醒觉富情感的家(菩萨之意即觉而有情)。这就是佛家的家庭生活态度,所以《六祖坛经》上说:
“在家能行。”
你一定要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看出人生的美妙,情感的可贵和慈爱的伟大。在那儿培育你的后代,试炼你的智慧;成就你的菩萨行;把你的业力,转识成智为家庭的责任,互爱的资粮,若每个家庭都能如此,这社会就无处不祥和了。所以说,家是大众慈航的开端,是自度度人,自悟悟人,成就一切志业的大法船。所以你要珍惜它,爱护它。
我们的社会显得脱序不安,道德日益沦丧,这与家庭生活大有关系。家庭扰攘,争闹不休,子女必然失去安全感。家庭缺乏亲情,孩子就显得冷漠孤单。好逸恶劳的家风,把家人薰习成懒散的个性;严厉粗暴的态度,彼此难有和气的相处。自己不知上进,则后代堕落消极;一家利欲薰心,则无恶不作。这样,家庭就失去希望,社会也跟著遭殃。
我认为家庭最重要的是亲情,有了亲情就能互爱,有活力,有朝气。这样的家庭会呈现一片好景,充满希望,现在就来讨论;发现这亲情希望的途径是什么。
一、逗趣与歌声
家庭在吃得饱穿得暖之后,最需要的不是钱财,不是华丽和舒适的设备装潢;而是快乐的气氛。事实上,即使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况,也应以快乐的气氛为重。因为乐趣是精神生活的资粮,它能滋润活力,助长智慧,增进健康快乐的家庭气氛,那就是幸福的本身。在快乐家庭中长大的人,信心好,情绪稳定,神情丰采也好。
家是一个人的根,根长得强固,茎叶一定繁茂。你一定要亲自沃壮自己的根。家给婴儿第一个人世的印象,它根深蒂固,记忆最深,影响最大。家庭的生活经验,是个人人格的蓝图;错误与矛盾的家庭教育,会带来无限的困扰;不快乐的幼年生活经验,会像挥之不去的梦魔。人文心理学家指出,个人回忆最深的是童年,而家是童年的世界。为人父母一定要为自己的孩子,建立一个活泼快乐的家,因为在活泼与快乐中,孩子才能憧憬出他们的未来,看出他们的希望。
逗趣可能是家庭成员中,最能表示抚爱、机智、亲昵和祥和的活动。逗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,发现珍宝般的情趣。在小事物中,透过幽默而赞美;在闲谈之中,绽放趣味而变得悦乐。这可以使生活充实,气氛祥和,性情得以陶冶,情绪得到洗涤,神智显得清爽。
不过,逗趣绝非取笑,更不是言不及义的耍嘴皮。逗趣一旦陷入对人性的贬抑,就变成讥讽或指桑骂槐。它对家庭的气氛有害无益,对全家人的心智成长都会造成困扰。
禅门是很讲究逗趣的,他们经常透过逗趣来引发弟子开悟。比如说,唐朝马祖禅师的学生,到石头希迁那儿,谈到马祖的禅法。石头打趣的指著一堆薪柴说,“马祖的禅法像那堆薪柴吗?”弟子没有幽默感,以为石头在批评马祖,不服气的把话带回来给马祖。马祖便说,“孩子!石头禅师所指的薪柴有没有厨房那一堆大?”学生说差不多。马祖笑著说,“你真有力气,把那么大的一堆薪柴给扛回来了。”人严肃到一点玩笑都开不起来,那是很执著的、没有情趣的。这件事假若换另一位已悟道的弟子,可能会说:“岂只像一堆木柴,我现在正拿它在烧饭哩!”
说笑话是逗趣的一种,家人在茶馀饭后、休闲的时间,随兴所至,轮流说一则笑话,或念一则平常记录下来的趣事,引来全家人的笑声,不但能消除沉寂倦怠,而且能拉近家人彼此间的距离。
幽默可能是家庭中最珍贵的逗趣。幽默不但可以维护自尊,带来轻松,同时也是维护和谐的天使。母亲在亲戚面前数落念高中的女儿卧房脏乱不堪时,女儿当然很难堪,下不了台。但是女儿却幽默的说,“阿姨,莲出污泥而不染哩!”大家一阵趣笑,一则打断疏于维护女儿自尊的窘境,一则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。
看漫画和说漫画,也是巧妙的逗趣。家庭要买一些好的漫画。无论是风趣、笑料、史事、文学和经典的都好。家里有了漫画就不怕没有乐趣。它总是在休息时,郊游的路上,变成彼此交谈和逗趣的素材。至于漫画,可能是我家独门的逗趣功夫了。我们全家都不擅作画,但想像力都很丰富,所以一有空,就有人提出说漫画;只用口说不用笔画;依自己的创意,构想出几张漫画,表达一个事件或趣事。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漫画,也可以接下去再编出续集,谈笑风生,趣味浓郁。尤其在假日登山时,经常这样逗著玩,孩子们称这种游戏叫“免洗”漫画——用过就丢。
逗趣是休闲最好的游戏之一,它代表著我们童心未泯,还保留著天生游戏的能力,它是一种幸福感,一种心智的洗涤,一个亲昵的会心。人只有懂得维护自心中天真烂漫的智慧,生活才显得有创意,有幸福感,而生活的希望就在逗趣之中、欢悦之后流露出来。
唐朝的赵州禅师,在夏天一个闲适的日子里,突发奇想,和身边的弟子文远,玩起逗趣游戏来。他说:“文远,我们来逗趣,作个比赛,看谁把自己譬喻得最低。”两人还约定,赢的人就输掉一块饼。赵州先说:“我是一只驴。”文远说“我是驴子的屁股。”赵州说“我是驴子的粪。”文远说“我是粪里的虫。”赵州说“你在粪里做什么?”文远说“我在那里度暑假。”赵州说“好了,你赢了!”于是赵州就把一块饼吃掉。这段故事又是逗趣,又是启发——贫乏而知悦乐。
在家庭生活中,父母能懂得透过逗趣启发子女,可能是最好的教育,它不留说教刻板的痕迹,又能引发主动认知的效果。我深信,许多道德性的观念,不是用说教能表达的。道德一定要从榜样和身教著手,并透过逗趣来作不著痕迹的启发。
逗趣最主要的目的是欢笑和对生活的赞美,在日常生活中懂得逗趣,就有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的丰足感,那么向外去追求刺激和寻找享乐的事情,就显得不重要了。家庭成员,平常若能享有一些乐趣,每个人都会生气盎然。孩子也因为心情安定而能专心学习,心智受到启发而较有创意。特别是在人生观上,必然因为喜悦的心情而抱著乐观的希望。
欢笑可以消除惧怕,对儿童逗趣,透过亲昵和亲情的自然流泻,有助于儿童积极学习的态度。有欢笑的孩子,比较愿意把自己担心或害怕的心事说出来。肯和家人逗趣的孩子,也比较有肯定性,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。请留意!就教育子女而言,如果不让孩子表达意见和想法,父母便没有启发和赞美的机会。禁止孩子尝试逗趣,其心智成长的动力就被压抑下来。因此,欢笑几乎就是儿童成长的希望所在。
歌唱是欢乐家庭的另一种现象。一般人在音乐陶冶方面,大抵偏重欣赏音乐,而很少在家庭一起歌唱。不唱歌的家庭是缺乏热情的。也许你会说,年老父母不唱歌,怎么办?其实,只要你留意,他们也唱!他们哼著歌仔戏、子弟曲、童年的老歌谣、圣乐、圣诗、佛门唱颂或梵乐。只要你去留意,就一定有歌…
《悟·看出希望来 第五章 家庭亲情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