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悟·看出希望來 第五章 家庭親情

  悟·看出希望來

  鄭石岩

  第五章 家庭親情

  家——

  依偎在母親慈愛的懷裏,

  溫暖的輕喚,

  是我茁壯的呼吸。

  家——

  矗立在父親壯碩的臂膀上,

  擁抱與庭訓,

  是我絢爛人生的彩料。

  家——

  徜徉在觀音的護佑裏,

  金經的唱頌,

  缭繞著平安和希望。

  人是否生活得成功幸福,決定于兩個因素:一是先天的禀賦,一是後天的努力。而家庭是這兩個因素的函數,它能改變先天,又能孕育後天。家庭是個人希望之所系,要想有個快樂幸福的人生,一定要從自己的家開始。也許,你現在正擁有一個溫暖的家,那麼你該好好珍惜它,接受它給你的力量和光輝,把它維護得更美好。也許你並不覺得家裏幸福,那麼你一定要看出希望,有耐性的去建立一個幸福的家。

  在家庭生活中,你可以感受幸福和溫暖,孕育活力和志氣,享受人倫的情趣;家永遠在呵護你,關懷你,接納你。但別忘了,這只有在你也能呵護家人,關心家人,接納並欣賞家人時,才感受得到。有人說,家是補給站,是避風港,是倦鳥的歸巢。這樣的想法,顯然不夠積極。你必須注意,若只一味從家裏補給,而不加以建設;家道會被你耗盡。若只把它當避風港,暫時的棲息,疏離意識會使你失去歸宿感,而頓覺寞落;若只把它看做歸巢而不知修葺,總有一天你會無家可歸。

  每個人一定要“成”家,成家並非只有結婚,也不是把家鋪設裝備得富麗堂皇,而是要給家裏的每一個人豐富的愛,全家從那兒看出希望。成家不只是構成一個形式的家,而是要培養一個家的氣候和環境,讓它能給自己和家人,帶來心智的成長和悅樂的性情。

  家是生活的重心;就原始的心理反應來看,鳥兒歸巢,要把覓得的食物,帶回巢裏喂養幼鳥;各種有情衆生都離不開家。因爲他從家裏長大,他將來也必須建立一個家,即使是出家的人,也要以和合僧團爲家,以精神法界爲家,以十方佛國爲家。沒有家就會寞落孤獨,變成孤魂野鬼了。

  一整天的努力工作,無非要回到安詳的家,把收獲獻給家人,和家人分享,這是一種悅樂。如果你一味的在外覓尋,卻忘了和家人分享情趣,那就本末倒置了。最近,有許多人把小孩送到國外當小留學生,太太跟著去照料孩子,而父親卻在臺灣當賺錢的機器。他們的家拆散兩地,不能享有家的情趣和溫暖,這是很可惜的。

  就呱呱墜地的嬰兒而言,家就是他的生命,就是他智慧的金石,是未來幸福人生的精神寶庫。特別是家庭親情,是孕育個人心智成長和志業的奶水。它流瀉著經驗的傳承,人格的特質和文化的生命。因此,你有責任建立一個有希望的家。

  娑婆世間的家,就生活的需要而言,它是你的歸宿,要善自珍惜。人群結合的國家,就生存與安全而言,如同大地神器,我們要愛護它。精神法界的家,就永恒的存在而言,它是我們心靈的歸宿,我們要護持信賴它。以上叁個家,一定要從家庭開始,要創造一個有醒覺富情感的家(菩薩之意即覺而有情)。這就是佛家的家庭生活態度,所以《六祖壇經》上說:

  “在家能行。”

  你一定要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看出人生的美妙,情感的可貴和慈愛的偉大。在那兒培育你的後代,試煉你的智慧;成就你的菩薩行;把你的業力,轉識成智爲家庭的責任,互愛的資糧,若每個家庭都能如此,這社會就無處不祥和了。所以說,家是大衆慈航的開端,是自度度人,自悟悟人,成就一切志業的大法船。所以你要珍惜它,愛護它。

  我們的社會顯得脫序不安,道德日益淪喪,這與家庭生活大有關系。家庭擾攘,爭鬧不休,子女必然失去安全感。家庭缺乏親情,孩子就顯得冷漠孤單。好逸惡勞的家風,把家人薰習成懶散的個性;嚴厲粗暴的態度,彼此難有和氣的相處。自己不知上進,則後代墮落消極;一家利欲薰心,則無惡不作。這樣,家庭就失去希望,社會也跟著遭殃。

  我認爲家庭最重要的是親情,有了親情就能互愛,有活力,有朝氣。這樣的家庭會呈現一片好景,充滿希望,現在就來討論;發現這親情希望的途徑是什麼。

  一、逗趣與歌聲

  家庭在吃得飽穿得暖之後,最需要的不是錢財,不是華麗和舒適的設備裝潢;而是快樂的氣氛。事實上,即使處于饑寒交迫的境況,也應以快樂的氣氛爲重。因爲樂趣是精神生活的資糧,它能滋潤活力,助長智慧,增進健康快樂的家庭氣氛,那就是幸福的本身。在快樂家庭中長大的人,信心好,情緒穩定,神情豐采也好。

  家是一個人的根,根長得強固,莖葉一定繁茂。你一定要親自沃壯自己的根。家給嬰兒第一個人世的印象,它根深蒂固,記憶最深,影響最大。家庭的生活經驗,是個人人格的藍圖;錯誤與矛盾的家庭教育,會帶來無限的困擾;不快樂的幼年生活經驗,會像揮之不去的夢魔。人文心理學家指出,個人回憶最深的是童年,而家是童年的世界。爲人父母一定要爲自己的孩子,建立一個活潑快樂的家,因爲在活潑與快樂中,孩子才能憧憬出他們的未來,看出他們的希望。

  逗趣可能是家庭成員中,最能表示撫愛、機智、親昵和祥和的活動。逗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,發現珍寶般的情趣。在小事物中,透過幽默而贊美;在閑談之中,綻放趣味而變得悅樂。這可以使生活充實,氣氛祥和,性情得以陶冶,情緒得到洗滌,神智顯得清爽。

  不過,逗趣絕非取笑,更不是言不及義的耍嘴皮。逗趣一旦陷入對人性的貶抑,就變成譏諷或指桑罵槐。它對家庭的氣氛有害無益,對全家人的心智成長都會造成困擾。

  禅門是很講究逗趣的,他們經常透過逗趣來引發弟子開悟。比如說,唐朝馬祖禅師的學生,到石頭希遷那兒,談到馬祖的禅法。石頭打趣的指著一堆薪柴說,“馬祖的禅法像那堆薪柴嗎?”弟子沒有幽默感,以爲石頭在批評馬祖,不服氣的把話帶回來給馬祖。馬祖便說,“孩子!石頭禅師所指的薪柴有沒有廚房那一堆大?”學生說差不多。馬祖笑著說,“你真有力氣,把那麼大的一堆薪柴給扛回來了。”人嚴肅到一點玩笑都開不起來,那是很執著的、沒有情趣的。這件事假若換另一位已悟道的弟子,可能會說:“豈只像一堆木柴,我現在正拿它在燒飯哩!”

  說笑話是逗趣的一種,家人在茶馀飯後、休閑的時間,隨興所至,輪流說一則笑話,或念一則平常記錄下來的趣事,引來全家人的笑聲,不但能消除沈寂倦怠,而且能拉近家人彼此間的距離。

  幽默可能是家庭中最珍貴的逗趣。幽默不但可以維護自尊,帶來輕松,同時也是維護和諧的天使。母親在親戚面前數落念高中的女兒臥房髒亂不堪時,女兒當然很難堪,下不了臺。但是女兒卻幽默的說,“阿姨,蓮出汙泥而不染哩!”大家一陣趣笑,一則打斷疏于維護女兒自尊的窘境,一則也維護了自己的尊嚴。

  看漫畫和說漫畫,也是巧妙的逗趣。家庭要買一些好的漫畫。無論是風趣、笑料、史事、文學和經典的都好。家裏有了漫畫就不怕沒有樂趣。它總是在休息時,郊遊的路上,變成彼此交談和逗趣的素材。至于漫畫,可能是我家獨門的逗趣功夫了。我們全家都不擅作畫,但想像力都很豐富,所以一有空,就有人提出說漫畫;只用口說不用筆畫;依自己的創意,構想出幾張漫畫,表達一個事件或趣事。每個人都發表自己的漫畫,也可以接下去再編出續集,談笑風生,趣味濃郁。尤其在假日登山時,經常這樣逗著玩,孩子們稱這種遊戲叫“免洗”漫畫——用過就丟。

  逗趣是休閑最好的遊戲之一,它代表著我們童心未泯,還保留著天生遊戲的能力,它是一種幸福感,一種心智的洗滌,一個親昵的會心。人只有懂得維護自心中天真爛漫的智慧,生活才顯得有創意,有幸福感,而生活的希望就在逗趣之中、歡悅之後流露出來。

  唐朝的趙州禅師,在夏天一個閑適的日子裏,突發奇想,和身邊的弟子文遠,玩起逗趣遊戲來。他說:“文遠,我們來逗趣,作個比賽,看誰把自己譬喻得最低。”兩人還約定,贏的人就輸掉一塊餅。趙州先說:“我是一只驢。”文遠說“我是驢子的屁股。”趙州說“我是驢子的糞。”文遠說“我是糞裏的蟲。”趙州說“你在糞裏做什麼?”文遠說“我在那裏度暑假。”趙州說“好了,你贏了!”于是趙州就把一塊餅吃掉。這段故事又是逗趣,又是啓發——貧乏而知悅樂。

  在家庭生活中,父母能懂得透過逗趣啓發子女,可能是最好的教育,它不留說教刻板的痕迹,又能引發主動認知的效果。我深信,許多道德性的觀念,不是用說教能表達的。道德一定要從榜樣和身教著手,並透過逗趣來作不著痕迹的啓發。

  逗趣最主要的目的是歡笑和對生活的贊美,在日常生活中懂得逗趣,就有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的豐足感,那麼向外去追求刺激和尋找享樂的事情,就顯得不重要了。家庭成員,平常若能享有一些樂趣,每個人都會生氣盎然。孩子也因爲心情安定而能專心學習,心智受到啓發而較有創意。特別是在人生觀上,必然因爲喜悅的心情而抱著樂觀的希望。

  歡笑可以消除懼怕,對兒童逗趣,透過親昵和親情的自然流瀉,有助于兒童積極學習的態度。有歡笑的孩子,比較願意把自己擔心或害怕的心事說出來。肯和家人逗趣的孩子,也比較有肯定性,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。請留意!就教育子女而言,如果不讓孩子表達意見和想法,父母便沒有啓發和贊美的機會。禁止孩子嘗試逗趣,其心智成長的動力就被壓抑下來。因此,歡笑幾乎就是兒童成長的希望所在。

  歌唱是歡樂家庭的另一種現象。一般人在音樂陶冶方面,大抵偏重欣賞音樂,而很少在家庭一起歌唱。不唱歌的家庭是缺乏熱情的。也許你會說,年老父母不唱歌,怎麼辦?其實,只要你留意,他們也唱!他們哼著歌仔戲、子弟曲、童年的老歌謠、聖樂、聖詩、佛門唱頌或梵樂。只要你去留意,就一定有歌…

《悟·看出希望來 第五章 家庭親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