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悟·看出希望來 第五章 家庭親情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聲。家庭的歌聲不是一味唱自己愛唱的,也要了解家人愛唱的,大家一起來唱,就會很快樂。只要你願意歌唱,家人的歌興就會被帶起來,特別是透過兒童的歌唱,就能串聯家庭成員,一起打拍歡唱。

  歌唱是否唱得好是次要問題,最重要的是唱興。有著好興致,一起唱和起來,其樂也融融。唱得盡興就是美,唱得有情趣就是好歌。

  我認爲學校裏多教一些歌;在國民中學畢業之前,至少要學會五十首;要教學生唱出興致,唱得有味道。歌曲應包括童歌、民謠、藝術歌曲和流行歌曲。青少年期以前所學會的歌曲是唱一輩子的,學校和家長一定要注意取材。

  孩子在學校唱的歌,正是父母親,乃至全家人一起唱的歌。孩子學唱,父母跟著他唱,這對一個家庭的歡樂和對子女的肯定與鼓勵,具有決定性的效果。我內人經常請孩子教她一起唱學校音樂課學來的好歌,他們唱,我也跟著哼。家庭和諧的感情,子女學習的態度,盡能在其中看出希望來。

  逗趣與歌聲都是家庭歡樂的甘泉,只要你肯去帶動,就會像綠洲的泉水一樣,汩汩不斷的流瀉出來。

  歡喜或歡笑,無論透過逗趣,或者歌唱與舞蹈,其共同的線索是驚奇、創造、美感、參與、尊重與分享。它表現了生活的美,就在這美滿的家庭中,展現著家庭成員的人生希望。

  二、經驗與學習的分享

  一個充滿希望的家庭,必然是全家一起分享學習、情感和生活經驗的地方。在分享之中,得到相互鼓勵和成長的機會。我們常聽到親子教育專家們說,你要多鼓勵你的孩子,但是真正懂得鼓勵孩子的人實在不多。我深信,最有效的鼓勵並不是告知或說明,而是經驗與學習的分享。它不需鼓勵的語言或字句,而是一種直接的參與。請注意!告知式的鼓勵,往往流爲口頭禅,它缺乏親情交會的效果。說得更明白,告知式的鼓勵,無異于向對方表達所欲,用告知式的語言鼓勵兒童,等于在表達自己的欲望;而不是真正以行動觸發他自動學習的態度,告知式的鼓勵是欲望的變形,而不能引發子女自動學習的新希望。禅家說:

  “掬水月在手,

  弄花香滿衣。”

  這是說,以手掬一捧水,手中的水能現出月光來;如果你不透過跟子女一起分享學習,那麼智慧和親情的月光,又怎能現在你的家庭呢?這正也像是你踏進花園,以手弄花時,花的撲鼻香氣,會沾滿你的衣襟一樣,全家都在分享學習之中,感受到書香。

  家庭的成員所分享的經驗,包括分享成功的快樂,從而學習成功的經驗。分享情感上的喜悅,從而帶動家庭悅樂的氣氛。分擔失敗的事實,用大家的智慧,協助達到成功。也分擔情緒上的沮喪,從家人的鼓勵和安慰中得到支持。分享可使家人的人際關系不致疏離,更促進彼此之間的安全感和智慧的成長。

  父母親肯花時間聆聽子女在學校學習的內容,子女對閱讀的興趣便很容易培養出來。不少父母親,買了許多課外書,整天逼著孩子讀書,那是事倍功半的方法。如果你能耐心的跟他們分享讀書和學習的內容;假以時日,他們會主動要求你去買書。內人和我,都很喜歡聽孩子們說故事,他們說什麼都能引起我們的興趣,孩子們閱讀的興趣就自動表現出來。現在,我們一樣喜歡聽他們談新知,我總覺得從他們那兒獲益匪淺。他們也很樂意在適當的機會裏,給我們一些驚喜的新知。

  我記得,孩子們總是在開學一兩天,把從學校領回來的書浏覽一遍。在我們下班回家時,興高采烈地告訴我們新一學期將學些什麼,我們總是津津有味的聽著。這就是希望,是學習與成長的動力或契機。孩子們在這契機中領悟到學習是什麼。

  飯桌是我們家的輿論廣場。我們經常在這兒,討論一些有趣的問題。有時討論時事,有時談些做人事的道理,有時把話題放在學校生活、功課或自己的感受上。在這個餐桌討論會上,有天文、史地、宗教、政治、數理、自然科學等等題材,真是豐富極了。正因爲這些五花八門的話題,所以我們覺得有趣!我發覺,孩子們的好學比大人更有勁兒。他們在聯想到某些讀物時,即刻會去查閱資料。我看到他們學習的朝氣和活力,便知道他們已看出希望是什麼。

  父母未必能答覆子女的問題。有時,我們甚至只有聽講的分。但是,聆聽就是一種鼓勵,對自己也大有收獲。尤其是聽子女的一場即席說話,快樂之情必然溢于言表。我所知道有關太空或天文的知識,是他們告訴我的,不少數理觀念,也是他們把我從遺忘的棄置場中找尋回來的。

  圓桌討論有時也是一種遊戲或腦力激蕩。比如說,有一次,我們討論到數學中所謂的函數。我說:“這玩意兒我不很懂,不過我很有興趣聽聽它跟人文究竟有無關系。”老大眼睛睜大了,似乎看到了一道答案的曙光,笑容可掬地說:“它像一部萬能機器,你投入什麼,它就能相對的製造一個什麼;投入的原料不同,製造的産品也不同。人文科學的相對變化太複雜,可以用函數的簡單觀念來解釋,但很難用它來作明確的演算!”我聽出個中的哲學氣氛,想了很久卻也不敢確定它是否很中肯。我不能回答什麼,但我們都很高興。

  經驗與學習的分享,是家庭生活中最重檢的一環,它能使每一個人精進成長,成熟而充滿希望。經驗的分享,不是在一起檢討,相互批評,而是積極的對所學習的素材,提出來分享。這個習慣必須漸進,要在平常的家居生活中培養。請注意!分享就是分享,討論就是討論,你不能演變成說教和責備。說教和指責,一定會否定原先討論和交談的本質。

  分享學習和經驗,並不限于學問或工作。舉凡觸目遇緣,所看所聽所思,都可以一起分享。禅家說:

  “處處全真。”

  在生活之中,處處都是真理,並非只有文字、書本才是學問。我深信,一個人如果能在家裏跟家人分享經驗,必能“齊家”,長大之後必然也能跟朋友、同學或同事分享學習的心得,那麼他的學習態度,將使他成爲一位“巨人”。

  家庭蘊藏著無限的資源,彼此所知不同,可以相互分享;生活的經驗不同,透過分享而使自己增廣見聞;每天都有人討論新鮮事,全家也就樂無窮。你懂得運用這些資源,真是希望無窮了。

  叁、互愛的溫馨

  家庭是愛情的結果,但爲什麼會有偌多家庭會破裂呢?家庭是慈悲心最濃的地方,爲什麼有那麼多青少年要離家、逃家呢?那麼多人不喜歡自己的家呢?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不懂得透過寬恕去互愛。誠如教育家巴士卡力亞(Leo Buscagia)所說:“爲什麼我們要寬恕呢?因爲不寬恕所付出的代價太大了。心存怨恨,尋求報複,尋自己有害,而且一無所得。這既不能滿足自己,又不能愈合創傷;不去寬恕對方,只會阻擋自己的成長,而把積極的心力,埋葬在精疲力竭的消極行爲之中。不去寬恕,會使自己心生猜疑,不敢相信別人,而致破壞了生活的創造力。”家庭如果不透過寬恕去互愛,是不會有什麼希望的。

  互愛是什麼?我認爲那是讓彼此感到自己有價值的行動。當家人相互關懷時,彼此感到被重視的喜悅;家人相互尊重時,彼此都有受敬愛的尊嚴;家人能彼此負責時,大家都有被愛的滿足;家人能相互信任了解時,彼此就感到溫馨和安慰。

  互愛的第一件事是互相關懷。關懷並不是期望,而是對家人的成長、安全、健康和需要,表示關注。關懷的結果,一定要産生行動。當你的子女逾時未歸時,你會走出來盼望;家人有了疾病,一家會送他就醫。基本上,關懷是很自然的事。但是,父母親在關心子女的成績時,就會把關心和欲求混淆不清了。特別是孩子達不到自己的希望時,便會泄氣,甚至憤而說起氣話,冷嘲熱諷起來。我曾經看過父母親當著子女面前,對別人說,“這孩子已經沒有指望了!”我認爲,這樣一句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。而那傷害的利劍卻來自關懷,你說冤枉吧。佛經說:

  “落愛見處,失菩提路。”

  當一個人對于愛起了執著,不能醒覺到愛是一種智慧,不明白關懷是因勢利導和因材施教時,那麼,愛越深,寬恕的也就越少。最後,變成單方面的關心;親情就失去它的連心和活力,父母也就不容易對孩子起誘導作用。

  關懷就是以冷靜的態度去傾聽。懂得傾聽子女的訴苦,他們的壓力便得到纾解。孩子們最需要的是你的關心,有時候,只要你聆聽訴說,全部問題已迎刃而解,無需你的答案。你要知道,真正要去調適,去解答難題的不是父母,而是孩子自己。對于稍大的孩子,如果他不要求你的協助,傾聽就是最大的協助。

  你要在生活之中,養成並換心得,請他表示意見,甚至要請求孩子,協助解決問題。這是引發孩子關心大人的最佳方法。譬如說,你有了什麼難題,可以在交談中說出來,他們會關心你,也許他們所提的意見並不成熟,但是提意見的本身,就是一種關懷,它比什麼都可貴。有一次,我談到房屋貸款負擔很重,當時我那兩個幼稚園的小男孩,竟然把撲滿裏的錢拿出來,要幫助我們還貸款。有一陣子我受傷,一不小心就會再扭傷而嚴重疼痛。孩子們總是隨時在留意我,提醒我這,提醒我那。在必要時,爲我拿重的東西,扶持我站立起來,就跟他們母親一樣,隨時流露著關懷,這是溫暖的愛。

  互愛必然表現出責任感來。責任表示自己能正確的負起應盡的本分。責任是有效率的;沒有效率的工作,比沒有做還糟。我知道,親情如果沒有責任感是不牢固,是空洞的。因此,你要用責任與實踐,去喚起孩子的責任與實踐。你必須自己肯上進,肯努力,肯用功;然後,將它化爲榜樣和身教,才能引發孩子跟你一樣兢兢業業。

  內人總是在廚房作菜時,要求孩子一旁協助,並贊美他們“做得好!”;有時也有弄砸的時候,雖不免給他們一些訓誡,但總是以肯定收尾。這一來,孩子們真的能幹起來,下廚房的基本能力,很快就培養起來。我們總是一起做家事,分配工作,各有所司;合作與負責養成…

《悟·看出希望來 第五章 家庭親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