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悟·看出希望來 第四章 生活的展現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人類文明進化的必然條件。

  規矩是拿來規範行爲的,執行時不能太苛。父母管教子女太松、太溺愛,當然會造成不中規不中矩的現象。但是管得過嚴,稍有犯錯即予處罰,孩子壓抑太多,就會産生叛逆和怯弱的性格。公司或政府機構的人事管理亦同,嚴苛不盡人情的管理,必然造成許多沖突和事故。請注意!人的相處就是緣,除了需要製度的規範外,更需要人性的溫暖與關懷。

  待人處世,一定要有個好信念;法演四誡就是一個圓融的信念。它對于現代人而言,確有以簡馭的效果。你不妨試試,在新的發展空間裏,你將發現新希望。

  叁、在單純中實現希望

  要想實現成功的人生,發展一番事業,單純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。單純不是頭腦簡單,愚昧無知,而是一種不雜亂,有條理,有原則,有重點的工作和生活態度。單純幾乎是一個人發揮才能的唯一原則。它使人能專心工作,無幹擾的判斷,沒有纏縛的思考。單純使一個人有效發揮身心及情緒方面的潛能。

  學東西最忌多而不精,乍看之下很通博,但不精專就不中用。我不反對通博的涉獵知識,但一定要有所專精,否則就會一事無成。我看過許多才華很好的人,書讀得不錯,但不知道深入紮根,專精一門,所以“華而無實”沒有成就。其次,一個人不可見利思遷,一會兒做這,一會兒做那,到頭來,什麼也沒做好,那就是不懂得單純將事的原則。俗語說,“水底覓不到一處暖”,經常變動的水流,當然感受不了暖意。

  人若沒有一個單純的目標,東走走西看看,心猿意馬,“夜晚千條路”,白天還是無路走,原因是不肯安下心來,好好努力。六祖慧能說:

  “無念爲宗。”

  只要你單純的依照自己的環境因緣,不虛妄不造作的擬訂計畫,從近及遠努力下去,一定會成功。宋朝佛果禅師說:

  “看腳下。”

  你一定要腳踏實地,不畏艱難,不怕別人的閑言閑語,這樣就能有堅強的氣勢,完成自己的目標。

  要擬訂目標,必須自問“我喜歡什麼?真正擅長的是什麼?”你要發展自己的特長,來達到目標。當然,你的目標,也必然激勵你去實現你的才華。你知道嗎?IBM公司的創辦人華特生,在四十歲的時候,便已看出一個新目標——製造一架處理和儲存資料的機器。那時電腦距離被用于商業上還有十年,爲了這個目標,他將所主持的機器製造公司,改名爲“萬國商業機器公司”(即IBM)。這項目標也激勵著他去實現理想。他說,“我從一開始就料到它會發展成一個大規模的企業。”這是單純理念所帶來的成果。

  單純也代表著專注的工作。努力去完成所要做的事,“精誠所至,金石爲開”。無論你做什麼,沒有精進的努力,是不會看出成功的希望的。不斷的努力,心無旁骛的不停嘗試,是激發創造力,使自己在那領域裏頭洞悉個中真象的最好辦法。唐朝道吾禅師說:

  “通身是手眼。“

  沒有經過一番努力的人,是不可能感受到心應手的喜悅。每一個人都有其潛能,你一定要以單純的心志去開發它,就像鑿井一樣,不可半途而廢。

  人最忌叁心兩意,狐疑不決,這是最浪費生命的一種方式。有一位大學畢業生,離開學校已經五年,他告訴我“還在找工作”。另外有一位年輕人,卻對我說,“雖然在一家公司上班,但我知道沒什麼出息!”這兩個人,我都勸他們要收心,不要叁心兩意,要在“一點”上下功夫。你一定聽過禅門弟子說:

  “德山棒!

  臨濟喝!”

  談到禅宗門下的盛事,沒有不肅然起敬的。德山之棒無是要一棒打醒你的紛亂心思和虛妄的想法。而臨濟的一喝,則有如迅雷,像金剛王寶劍一樣,斬斷心中葛藤,而使自己從迷失中覺醒過來,做自己的主人,獨立自主地去實現潛能。禅門的一喝一棒,無非要人找回那單純的自己,在單純的理念中看出希望的活力。

  單純就是道,它是心理健康的法則,是事業發展的施力點,是道德表現的最高層次,以單純的一念去工作,去思想,去處世待人,無處不相宜。所以說,單純就是生活之道,它簡單得像一滴泉水,一滴雨露,但可以化作荒漠甘泉,化作江河百川。唐朝法眼文益禅師說:

  “曹源一滴水!”

  這句話是說,曹溪的六祖慧能,所傳下的人生智慧,就是那單純的一滴清澄的水,但卻可以化育萬物,展延成爲生命的希望。

  四、在精進中保持希望

  克服挫折,越過失敗的荊棘,繼續朝著目標努力,這就叫做精進。從失敗中汲取經驗,在困難中磨練心志,振作起來,這就是禅門的精進。人不怕差錯,只怕不修正;不畏困難多,只怕不肯用心尋求解答。

  精進的人,精力源源不絕,創意也汩汩不斷。希望永遠屬于孜孜不倦的人。六祖慧能說:

  “若能贊木出火,

  淤泥定生紅蓮。”

  精進表示一個人能夠負責。負責,首先要對著自己,而不是對別人。一個不能自我負責的人,他會把自己的過錯誘諸別人,苛責別人;他等著別人來幫助他,呵護他,拯救他,甚至等著別人來替他安排生活,像這樣的人,是精進不起來的。

  自我負責是一種內在經驗,他能認清自己的缺點在那裏,失敗的地方是什麼,而願意努力去改進和克服。他有著積極的態度,肯改善自己的現況,相反的,一個不肯自我負責的人,不但其肢體語言顯得散漫,思想沒有什麼頭緒,而且在語言上,經常用的語言是“我沒有辦法”,性格上有著“非不能也,不爲也”的特質。這種消極性語言,不是語意學上的問題,而是反應個人缺乏活力和銳氣。心理學家路易士(H·Lewis)說:

  “肯負責是一個人能實現潛能的重要因素。”

  不肯正視問題,肯定性差,不能爲自己意見辯護的人,是不能自我負責的行爲特徵。人一旦經常被否定的思想所萦繞,希望之光也就黯淡下來。

  在經濟發展良好的社會裏,由于人民普遍富裕,對子女的教育,除了要求學校成績之外,很少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負責。因此,下一代是否能保持上一代精進勤奮的性格,是值得現代人注意的。

  負責的精神不但保障了一個人的活力和銳氣,同時也是幸福生活的根源。美國開國製憲之後,有人看那短短的幾條憲法不起眼,就對當時參與製憲的富蘭克林說,這樣的憲法並沒有保障我們的幸福啊?富蘭克林的回答是:

  “它不是保障你幸福,而是保障你去追尋幸福。”

  誰都不可能保障你幸福,憲法也不例外,基督、天神乃至佛菩薩都不可能保障你幸福。幸福必須由負責的態度,精進的努力才能得到。

  精進的人,心中永遠維持著希望,流露著令人敬仰的責任感,禅門稱負責爲肯承擔。唐朝石頭希遷禅師,解釋不能見性成佛的原因說:

  “爲汝不肯承擔。”

  精進是最珍貴的一種德行,它在責任的行動中,表現出堅強的毅力。它是一種拒絕屈服的能力,拒絕將希望遺棄的能力。換言之,精進是一種生命的原質,有了它,我們才有成長,才有進步和智慧。

  大自然所表現的生命現象就是精進與毅力。湯馬士(L·P·Tomas)在一篇報導植物的生命力中寫著:一批探險家,進入南極沒有被冰封的山脈不毛之地。他們發現,在光禿的岩石縫裏,生長著茂盛的青苔。這些植物,往往是先用酸侵蝕岩石表面,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製造出坑洞,然後鑽進去。青苔是一種強韌的植物,即使一年之中,大部分時間被冰封凍,仍能生存,我相信青苔的特質,正顯示了最原始的生命毅力,人所要找回的正是這個生命的力量,它是人性希望之所在。

  生命的本質就是處于那“無常”的改變與更動之中,只有抱著一分堅韌的意志,才可能從現狀中解脫出來,超越過來,而使自己更堅強,更具有智慧,而精進不懈的毅力,正是那生命的希望。

  希望孕育了生命的活力。它必須透過澄靜的心智才能流瀉出來,透過我們內心的信念才能孕育出來。我想在單純的生活中發現希望,在精進中保持並茁壯希望。這希望之光即是佛性,是精神生活的源頭,也是智慧的本身。我們所皈依的阿彌陀佛(無量的光明與永恒之義),就在自己的心中,映現著澄澈光明的希望之光,照耀我們的一生。

  

《悟·看出希望來 第四章 生活的展現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