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悟·看出希望来 第四章 生活的展现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。透过清净的思想,才能发现生的意义、价值和目标;透过清净的情感,才可能感受到人际的和谐;透过清净的生活,才清楚地看出生之活泼和喜悦。

  佛经上说:

  “自净其意!”

  这是多么宝贵的指陈,多么直截了当的教导。

  二、在信念中孕育希望

  人需要有个正确的信仰,有了正信(不是迷信)生活才有根,对人生终究才有希望。《华严经》的精义,在于把人类精神生活的历程分为四个步骤:

  ·具备正确的信仰和信念;确立人生终极的希望即是生活的实现和精神生活的圆满,以证入佛道(信)。

  ·努力学习生活与做人的道理、知识、态度和技能,使自己能转识成智,过实现的生活(解)。

  ·好好过实现的生活,无论在工作、事业和生活各方面,都能表现出大乘菩萨行(行)。

  ·契会精神生活的圆满和喜悦(证)。

  这四个实现圆满人生的步骤,以信为最重要。因为信确立了生活的希望。也孕育了生命终极的希望与生活的朝气。唐朝僧璨大师《信心铭》中把信解释为念的来源,内在的信念,决定一生的方向,影响一辈子的幸福成败。所以他说:

  “一念万年,

  无在不在。”

  你若觉得人生没有什么指望,心里头便觉得空虚;你若觉得生活没有什么目标,就会彷徨堕落。你若只知享乐而不知奋发,就会失去光明的人生。多年前,我与一位学生在下课的时间聊了起来,他说“人生除了尽情的工作、赚钱和享受之外,实在看不出有别的意义。”任凭我怎么说,他坚持自己的看法,并以一副果断的表情况,“老师!生命终极希望是虚无的!你的信仰也只不过是对虚无的一种慰藉而已。”这时,我告诉他说:

  “生命的终究如果是虚无的,就心理生活而言,人类便面临著绝望。正因为如此,我们必须找出希望,才可能活得有朝气、有活力、有承担、有喜悦,这就是生活的道理。否则,即使享受很多,还是觉得空虚。何况,欲望无尽,享乐有时而穷,那怎么会活得充实自在呢?”

  人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信念,那就是醒觉,看出生命的丰富意义,这才能使自己振作起来,活得有劲。信念的高级层次是精神生活的增长与提升,它具有光明的希望。低级层次则执著于享受和占有,它使自己堕入苦海和烦恼。僧璨禅师说:

  “执之失度,

  必入邪路。”

  信念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,但一定要起正信,否则就会迷失。

  信念如果表现于对自己的评估,就产生自信和自卑的问题。一个经常遭受挫败而心灰意冷的人,凡事振作不起来,所以有了自卑的自我评价。反之,如果不断累积成功经验,便会信心十足,表现出积极的思想和态度。自卑就是他在他的意识里有一个被压抑的结,所以才有了滞碍,产生烦恼。法融禅师在《心铭》中说:

  “一心有滞,

  诸法不通。”

  生活和事业的成败,自己的才能和能力当然有关系,但是信心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。因为信心使我们心中没有滞碍,容易激发创意,并增强努力的意愿。美国宾州大学心理学家塞拉格曼等人调查发现,在资深的业务员在,有信心、思想乐观的人,其推销保险的成绩比思想悲观的人高百分之三十七。在新雇用的业务员中,乐观者的推销成绩比悲观者高百分之二十。

  信心好的人,在面临失败时,反应显然比较乐观。他们知道错在那里,也知道应该尝试另外一种新方法。信心好的人,其锲而不舍的工作态度也强,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上,都表现得出色。

  信心来自自我评估,如果你经常自贬身价,暗示自己能力差、人缘不好、长得不挺俊、社会地位低微、命运不佳等等,那么信心就会溃散,锐气也跟著消失,而一副无奈的愁容也就表露出来。这时,你能做的唯一决定是逃避或躲起来,什么希望也消失得无影无踪。人总是越没有信心,就越害怕失败,心里头胡思妄想的也就多了,那就更没有勇气与毅力面对挑战。《息心铭》上说:

  “心乱生恼,

  志散妨道。”

  心里头畏首畏尾的人,烦恼必多,足以妨碍他过正常成功的生活。也许,你要问我,“怎样才能培养信心?怎样从信心中看出希望?”这里,我给你一个简便的接枝法,这是从我祖父那里学来的。

  我小的时候,祖父种了几分地的柑橘。他很注意观察新种的果树。在第一次开花结果时,如果品种不好,第二年春天就把它的枝桠锯掉,重新接上好的品种。他说,“人也是一样,一定要把缺陷革除,换上新的观念”。过两三年,果然长出又大又好的果子。他会说:“你看!不错吧!不要怕错,只怕不改;不怕无才,只怕不学。”

  我所谓的“信心接枝法”,就是克服消极的意念,不让它有机会动摇自己的信心,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你的胆怯和顾虑,就像锯断旧枝,接上新芽一样。你想应邀参加一个聚会,又担心自己拙于交谈,就在这时候,你要即刻把消极的枝桠锯掉。告诉自己,“好歹!我非把你革除不行,这次看我的。”然后,以一种胜利的心情决定参加。这时,也许你会断断续续有些犹豫不决,但你要坚持,要从积极面去想:“我一定要承担这个抉择的担优,因为它就是我学习新生活的代价。”然后,请注意新接的芽是什么,它正是你要参加聚会时,所要采取的态度。你一定要接纳自己,要用真正的自己,去跟别人交往,无需造作,无需模仿。你不爱喧哗,这是你的优点,你喜欢平常的话家常,那也是优点。你有著静默的性格,那也是真正的你。放自在些,不争宠、不爱现,见见老朋友,认识新朋友,这就有了新的改变,有了新的希望。

  你不能逃避自己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,更不能惧怕它。无论什么时候,人总会碰到无从逃避的事。你必须承担它,而承担本身就是生活的必然现象。正因为如此,我们油然唤醒了希望和信心。

  信念也是待人做事的原则,有了它,我们就有依赖。行为就有恒常有效的准则。宋朝的法演禅师,对于待人处世,提出四个信条,后人称它叫“法演四诫”,这四诫是:

  ·势不可使尽,使尽则祸必至。

  ·福不可受尽,受尽则缘必孤。

  ·好话不可说尽,说尽则人必易。

  ·规矩不可行尽,行尽则人必繁。

  什么叫势不可使尽呢?待人处世最忌竭泽而鱼,做事要避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。须知凡事不可过犹不及:比如说被激怒而痛责别人,若毫无自制就会过度伤人,别人记恨在心,也会反扑还击的。读书做事,过于用功投入,伤害身心,反而没有把书读好,把工作做好。有道是,凡事细水长流,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无柴烧”。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,处理公共事物的政治家或机关首长,企业家或部门主管,乃至一个人居家理财,要切记“势不可以使尽”,使尽必然外强中乾,不堪一击,很容易倾塌下来。希望就化为灰烬,变成失望了。

  福气不是一个人能独享的。正常人的心理反应是“与人同乐”才是真正的快乐,如果你自己享乐而别人在旁乾瞪眼,那么别人一定不平,起而反击。所以儒家强调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。事实上,财货只有在分享时才有福气;工厂制造的产品就是要供大众分享,福气才应运而生。企业家总不会把生产的东西放在仓库里,自己欣赏自己使用吧!所以,中国人把通有无这件事叫生意,生意就是为建立大家有好福气、好生活和好运道的创意活动,这就是人类不断成长的希望。

  因此,一个企业若能懂得分享的道理,产品售出后知道售后服务,认真研究发展,提高品质,那么福份就多,事业蒸蒸日上。另一方面,得到的财富,要和员工分享,除了再投资,再研究,再扩大市场之外,更要注意与员工一同享福。如果只知在自己的野心上一味扩大,满足自己私欲,那么缘就要孤立了。当员工的工作意愿低落,生产力下降,企业就蒙受严重理损失。特别是在劳资对立当中,损失的不只是福气,也折损了彼此之间的缘。请注意,缘一旦折损,一旦孤立,要挽回它绝非短时间能完全恢复的。所以说,福不可以受尽,一定要跟家里的人分享,要跟员工分享,要与社会分享。这就有了成功的希望。

  企业界千万不可只求自己发展,而忘了国家社会;自己有了福气,要让你的国家、社会、邻居都有福气。请注意!邻人、社会和国家给你的福荫是很清凉的,你今天的福气绝对不是你自己或几个人就能争得的!

 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、交换意见和宣慰感情的一种手段。但是使用语言明白即可,不宣激烈、偏颇、虚假、谄媚,这都是不好的语言,禅门是禁止弟子有这种行为的,因为它破坏了语言传递真实讯息,造成彼此的误会、对立和紧张。另一方面,好话也不可以说得太过,灌迷汤的话,引起别人的反感;说得过分武断,别人会反弹;处处尽说好听的话,显得逢迎而没有建设性;还没有去做,自己就说著炫耀,别人一定看出你的虚实。这时危机必然四伏,劣势就是这样造成的。

  爱管闲事的人话特别多,总是惹了许多麻烦。这是自己的错,却又指责别人说“狗咬吕洞宾”。语言影响人类精神生活、社会治安、文化发展殊大,所以佛家禁绝的十恶行为中,有关口的部分有四个,即:恶口、两舌、绮语、妄语,这表现了话不可说尽的重要。

  现代言论自由,记者们把报导与猜测混淆,所以社会的舆论紊乱。当然,大众传播媒体都为著报导而努力,但是,当他们未能猜测、意见和事实加以明辨时,再好的报导也都会造成舆论的扭曲和读者的错乱。如果传播工作者,不能尽自己的良知,在报导上留个分寸,那么话说尽了,社会也紊乱了,变易了。则舆论的希望又在那里呢?

  最后是规矩,就国家社会而言,它是法治和规范;一个民主国家不可无完备的法律和制度,法律制度若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,就必须加以修正,否则就会僵化。政、经、社会是不断进步的,过时僵化的制度和理念,不但束缚了进步,而且也障碍了创造的智慧,所以改革与进步是…

《悟·看出希望来 第四章 生活的展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