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透過清淨的思想,才能發現生的意義、價值和目標;透過清淨的情感,才可能感受到人際的和諧;透過清淨的生活,才清楚地看出生之活潑和喜悅。
佛經上說:
“自淨其意!”
這是多麼寶貴的指陳,多麼直截了當的教導。
二、在信念中孕育希望
人需要有個正確的信仰,有了正信(不是迷信)生活才有根,對人生終究才有希望。《華嚴經》的精義,在于把人類精神生活的曆程分爲四個步驟:
·具備正確的信仰和信念;確立人生終極的希望即是生活的實現和精神生活的圓滿,以證入佛道(信)。
·努力學習生活與做人的道理、知識、態度和技能,使自己能轉識成智,過實現的生活(解)。
·好好過實現的生活,無論在工作、事業和生活各方面,都能表現出大乘菩薩行(行)。
·契會精神生活的圓滿和喜悅(證)。
這四個實現圓滿人生的步驟,以信爲最重要。因爲信確立了生活的希望。也孕育了生命終極的希望與生活的朝氣。唐朝僧璨大師《信心銘》中把信解釋爲念的來源,內在的信念,決定一生的方向,影響一輩子的幸福成敗。所以他說:
“一念萬年,
無在不在。”
你若覺得人生沒有什麼指望,心裏頭便覺得空虛;你若覺得生活沒有什麼目標,就會彷徨墮落。你若只知享樂而不知奮發,就會失去光明的人生。多年前,我與一位學生在下課的時間聊了起來,他說“人生除了盡情的工作、賺錢和享受之外,實在看不出有別的意義。”任憑我怎麼說,他堅持自己的看法,並以一副果斷的表情況,“老師!生命終極希望是虛無的!你的信仰也只不過是對虛無的一種慰藉而已。”這時,我告訴他說:
“生命的終究如果是虛無的,就心理生活而言,人類便面臨著絕望。正因爲如此,我們必須找出希望,才可能活得有朝氣、有活力、有承擔、有喜悅,這就是生活的道理。否則,即使享受很多,還是覺得空虛。何況,欲望無盡,享樂有時而窮,那怎麼會活得充實自在呢?”
人一定要有一個好的信念,那就是醒覺,看出生命的豐富意義,這才能使自己振作起來,活得有勁。信念的高級層次是精神生活的增長與提升,它具有光明的希望。低級層次則執著于享受和占有,它使自己墮入苦海和煩惱。僧璨禅師說:
“執之失度,
必入邪路。”
信念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,但一定要起正信,否則就會迷失。
信念如果表現于對自己的評估,就産生自信和自卑的問題。一個經常遭受挫敗而心灰意冷的人,凡事振作不起來,所以有了自卑的自我評價。反之,如果不斷累積成功經驗,便會信心十足,表現出積極的思想和態度。自卑就是他在他的意識裏有一個被壓抑的結,所以才有了滯礙,産生煩惱。法融禅師在《心銘》中說:
“一心有滯,
諸法不通。”
生活和事業的成敗,自己的才能和能力當然有關系,但是信心更是決定成敗的關鍵。因爲信心使我們心中沒有滯礙,容易激發創意,並增強努力的意願。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家塞拉格曼等人調查發現,在資深的業務員在,有信心、思想樂觀的人,其推銷保險的成績比思想悲觀的人高百分之叁十七。在新雇用的業務員中,樂觀者的推銷成績比悲觀者高百分之二十。
信心好的人,在面臨失敗時,反應顯然比較樂觀。他們知道錯在那裏,也知道應該嘗試另外一種新方法。信心好的人,其锲而不舍的工作態度也強,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上,都表現得出色。
信心來自自我評估,如果你經常自貶身價,暗示自己能力差、人緣不好、長得不挺俊、社會地位低微、命運不佳等等,那麼信心就會潰散,銳氣也跟著消失,而一副無奈的愁容也就表露出來。這時,你能做的唯一決定是逃避或躲起來,什麼希望也消失得無影無蹤。人總是越沒有信心,就越害怕失敗,心裏頭胡思妄想的也就多了,那就更沒有勇氣與毅力面對挑戰。《息心銘》上說:
“心亂生惱,
志散妨道。”
心裏頭畏首畏尾的人,煩惱必多,足以妨礙他過正常成功的生活。也許,你要問我,“怎樣才能培養信心?怎樣從信心中看出希望?”這裏,我給你一個簡便的接枝法,這是從我祖父那裏學來的。
我小的時候,祖父種了幾分地的柑橘。他很注意觀察新種的果樹。在第一次開花結果時,如果品種不好,第二年春天就把它的枝桠鋸掉,重新接上好的品種。他說,“人也是一樣,一定要把缺陷革除,換上新的觀念”。過兩叁年,果然長出又大又好的果子。他會說:“你看!不錯吧!不要怕錯,只怕不改;不怕無才,只怕不學。”
我所謂的“信心接枝法”,就是克服消極的意念,不讓它有機會動搖自己的信心,而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你的膽怯和顧慮,就像鋸斷舊枝,接上新芽一樣。你想應邀參加一個聚會,又擔心自己拙于交談,就在這時候,你要即刻把消極的枝桠鋸掉。告訴自己,“好歹!我非把你革除不行,這次看我的。”然後,以一種勝利的心情決定參加。這時,也許你會斷斷續續有些猶豫不決,但你要堅持,要從積極面去想:“我一定要承擔這個抉擇的擔優,因爲它就是我學習新生活的代價。”然後,請注意新接的芽是什麼,它正是你要參加聚會時,所要采取的態度。你一定要接納自己,要用真正的自己,去跟別人交往,無需造作,無需模仿。你不愛喧嘩,這是你的優點,你喜歡平常的話家常,那也是優點。你有著靜默的性格,那也是真正的你。放自在些,不爭寵、不愛現,見見老朋友,認識新朋友,這就有了新的改變,有了新的希望。
你不能逃避自己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,更不能懼怕它。無論什麼時候,人總會碰到無從逃避的事。你必須承擔它,而承擔本身就是生活的必然現象。正因爲如此,我們油然喚醒了希望和信心。
信念也是待人做事的原則,有了它,我們就有依賴。行爲就有恒常有效的准則。宋朝的法演禅師,對于待人處世,提出四個信條,後人稱它叫“法演四誡”,這四誡是:
·勢不可使盡,使盡則禍必至。
·福不可受盡,受盡則緣必孤。
·好話不可說盡,說盡則人必易。
·規矩不可行盡,行盡則人必繁。
什麼叫勢不可使盡呢?待人處世最忌竭澤而魚,做事要避免爲達目的不擇手段。須知凡事不可過猶不及:比如說被激怒而痛責別人,若毫無自製就會過度傷人,別人記恨在心,也會反撲還擊的。讀書做事,過于用功投入,傷害身心,反而沒有把書讀好,把工作做好。有道是,凡事細水長流,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無柴燒”。人無論從事什麼工作,處理公共事物的政治家或機關首長,企業家或部門主管,乃至一個人居家理財,要切記“勢不可以使盡”,使盡必然外強中乾,不堪一擊,很容易傾塌下來。希望就化爲灰燼,變成失望了。
福氣不是一個人能獨享的。正常人的心理反應是“與人同樂”才是真正的快樂,如果你自己享樂而別人在旁乾瞪眼,那麼別人一定不平,起而反擊。所以儒家強調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。事實上,財貨只有在分享時才有福氣;工廠製造的産品就是要供大衆分享,福氣才應運而生。企業家總不會把生産的東西放在倉庫裏,自己欣賞自己使用吧!所以,中國人把通有無這件事叫生意,生意就是爲建立大家有好福氣、好生活和好運道的創意活動,這就是人類不斷成長的希望。
因此,一個企業若能懂得分享的道理,産品售出後知道售後服務,認真研究發展,提高品質,那麼福份就多,事業蒸蒸日上。另一方面,得到的財富,要和員工分享,除了再投資,再研究,再擴大市場之外,更要注意與員工一同享福。如果只知在自己的野心上一味擴大,滿足自己私欲,那麼緣就要孤立了。當員工的工作意願低落,生産力下降,企業就蒙受嚴重理損失。特別是在勞資對立當中,損失的不只是福氣,也折損了彼此之間的緣。請注意,緣一旦折損,一旦孤立,要挽回它絕非短時間能完全恢複的。所以說,福不可以受盡,一定要跟家裏的人分享,要跟員工分享,要與社會分享。這就有了成功的希望。
企業界千萬不可只求自己發展,而忘了國家社會;自己有了福氣,要讓你的國家、社會、鄰居都有福氣。請注意!鄰人、社會和國家給你的福蔭是很清涼的,你今天的福氣絕對不是你自己或幾個人就能爭得的!
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、交換意見和宣慰感情的一種手段。但是使用語言明白即可,不宣激烈、偏頗、虛假、谄媚,這都是不好的語言,禅門是禁止弟子有這種行爲的,因爲它破壞了語言傳遞真實訊息,造成彼此的誤會、對立和緊張。另一方面,好話也不可以說得太過,灌迷湯的話,引起別人的反感;說得過分武斷,別人會反彈;處處盡說好聽的話,顯得逢迎而沒有建設性;還沒有去做,自己就說著炫耀,別人一定看出你的虛實。這時危機必然四伏,劣勢就是這樣造成的。
愛管閑事的人話特別多,總是惹了許多麻煩。這是自己的錯,卻又指責別人說“狗咬呂洞賓”。語言影響人類精神生活、社會治安、文化發展殊大,所以佛家禁絕的十惡行爲中,有關口的部分有四個,即:惡口、兩舌、绮語、妄語,這表現了話不可說盡的重要。
現代言論自由,記者們把報導與猜測混淆,所以社會的輿論紊亂。當然,大衆傳播媒體都爲著報導而努力,但是,當他們未能猜測、意見和事實加以明辨時,再好的報導也都會造成輿論的扭曲和讀者的錯亂。如果傳播工作者,不能盡自己的良知,在報導上留個分寸,那麼話說盡了,社會也紊亂了,變易了。則輿論的希望又在那裏呢?
最後是規矩,就國家社會而言,它是法治和規範;一個民主國家不可無完備的法律和製度,法律製度若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,就必須加以修正,否則就會僵化。政、經、社會是不斷進步的,過時僵化的製度和理念,不但束縛了進步,而且也障礙了創造的智慧,所以改革與進步是…
《悟·看出希望來 第四章 生活的展現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