悟·看出希望来
郑石岩
第四章 生活的展现
在凡尘的梦里,
达摩亲手点亮,
少林寺大殿的传灯。
一灯,
除万年暗。
梦醒,
乍见日下孤灯,
虽失照,
但已晴空万里,
锦绣大地尽在眼底。
生活的希望和创意是分不开的。创意令我们不断解决新问题,发现希望,强化自己的信心和毅力。希望使我们积极主动的学习、成长、创造,并孕育新的憧憬。所以,希望和创意是实现生活的两种互动力量。常希望之灯变得微弱时,创造力跟著衰退;希望之灯熄灭,生活也面临著危机。
生活本来是一件单纯的事。但是,现代人生活在一个价值分歧、物欲心重的社会里,则变得沉重和纷烦。人们在忙碌的气氛下工作,在奢靡的环境下生活,欲望已使人蒙住了双眼,大部分的人似乎看不出人生的完整轮廓,这是迷失的原因。
在这样一个扰攘的大环境里,竭力追求物欲导致身心疲惫,享受和自我麻醉,则成为慰藉的手段。人由于过度的依赖享乐,反而造成身心的脆弱。大部分的人脆弱得经不起诱惑,经不起挫败,失去耐性,失去责任感。社会弥漫于精神困顿的状态。
一般人以为谋生的技能和资讯是生活的全部条件,以致忽略精神生活的信仰或理念。这使许多人除了营生、赚钱、争夺权利之外,看不出生活的高层次希望和意义。结果,教育程度普遍提高,而彼此间的竞争与豪夺更为强烈无情。所知道的资讯越多,挑剔和不满出随之强烈,造成了希望的失落。这不但使自己的活力锐减,也使得种种判断发生差错。依我观察发现,欲望过高,到达不能与自己的本质相配合时,就是眼高手低,希望就会落空,而自己潜能的发挥,随即被抑制下来。
有人以为企图心是成就和提高效率的条件,但企图心一旦超过个人当时能力所能负担时,会导致怠倦,对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失望。
现代人老是同一个工作场所,做类似的工作;虽然公司或机关也使用各种激励处方;包括升迁、加薪、旅游等等,但是许多人还是提不起劲来。最近,有不少研究指出,抱著“我只做分内事”;而缺乏积极意愿工作的人,相当普遍。有些有甚至每天一早起床,就为他的工作感到胆怯或乏味。他们对工作提不起劲,连升迁也激励不了他。更严重的是,他们的精神开始颓丧,工作失去吸引力,有时还要生几天病,潜意识里似乎就在引发一场心理机能的罢工。这是看不出希望的结果。一个看不出生活、工作和整个人生意义的人,很容易发生这种现象。
禅家的告诫是,人若不停的贪多务得,日子久了会觉得疲惫不堪。越是跟别人对立竞争,自己就越觉得迷失。当自己把眼光向外看,向外追寻时,得到的虽多,缺乏的就更多,空虚感也越严重。唐朝益州北院通禅师答覆学生问,“二龙争珠,谁是得者”,他说:
“得即失。”
力图满足私欲,把自己限在一个狭隘不安的视野,往往带来诸多消极性思想。反之,单纯专注的工作,多关心别人,多从服务人群中去想,却能使你看到人性的温暖和希望。
积极的思想使我们振作,凡事不要从批评挑剔去看,要从建议和创造去看;不要从逃避和推诱去想,要从负责和担当去想;不要从避免失败的态度去做事,要从争取成功的态度去努力。这就使你的生活充满希望。寂室禅师说:
“不退大心,洞然菩提。”
积极思想也就是一个人的毅力或愿力。愿力强,就会成功;愿力差,就注定失败。愿力是力争上游,实现人生,行菩萨道的推力。但是愿力必然与目标相结合,所以你必须有自己的人生目标。目标是依据自己的根性因缘来决定,而不是从东施效颦中模仿。它是发展自己的才能,而不是强制自己去追求。要以自己的能力去服务人群,而不是为自己的私心而作努力,这才会成功。无相禅师说:
“好比一棵树,社会(众生)就是树根,德行(菩萨)就是花,圆满的觉醒(佛)就是果。要让树木开花结果,就必须努力灌溉树根,爱护它,照顾它。否则,根部一受到损害,树就要枯萎了,又怎能开花结果呢?所以华严经上说“欲作诸佛龙众,先做众生马牛”!”
无相的弟子听到他的开示,深知愿力的重要,所以又问道,“老师,你的愿力在那里?”他说他的愿力不能告诉弟子,无相禅师的理由是:
“我的愿力是我的,你为何不发现你的愿力呢?”
每个人的根性因缘不同,成就也不相同,必须要本著自己的工作、兴趣、环境等等,积极实现人生。
人必须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希望,要在生活中成就丰富的意义,展现自己生活的朝气,体验生活的喜悦,就能展开生活的希望。以下,讨论展开生活希望的途径。
一、在清净中发现希望
人只有在清醒的时候,才能正确的判断;在宁静的心境下,才可能展现创意;在善良的心智下,才能把事情做好。相反的,经常心神不宁,得失心重,欲望太高,心理上自然反应出黯淡愚迷。每一个人不免遇上难题,如果不能保持宁静和清醒,就看不出转机的所在。因此,要在人生或事业上前瞻未来,或者力图从工作、感情等困境中看出新的希望,你非得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行。
禅家所谓“尘尽光生”,指著就是净化自己,发现新希望,展于亮丽的人生。在《法句譬谕经》中,记载佛陀教诫亲儿子罗云(罗睺罗)的故事:
罗云在未得道前,性情粗犷,佛陀要他到提贤精舍去净化自己。有一天,佛陀去看他,见面后,要罗云找一个水盆,盛些水来替他洗脚。洗罢,佛陀指著那盆水问罗云说,“这盆水还可以饮用、洗脸或漱口吗?”罗云说洗过脚的水已经脏了,不能拿来漱洗或饮用。佛陀说:
“你也像一盆水,如果肚子充满了贪嗔痴等毒素,就像那盆水一样,失去它的功用。”
接著,佛陀要罗云把水倒掉,然后问道,“眼前这空盆子能否装盛饮食?”罗云说,洗过脚的盆子,不乾净,不能拿来装盛饮食。于是佛陀又说:
“你以前的思想言行不检,有如弄脏的盆子,怎么能盛饭装菜呢?”
这是深具启发性的教诫,人如果不懂得净化自己,就失去智慧的妙用。多欲多垢的心,就好像弄脏的盆子一样,失去高贵的品质和创造性,那就没有什么价值和希望了。
处于清净的心智状态下,作任何的决定,都比较正确。正确的抉择必然带给你一片新希望,新天地。瑞士有一位轮椅教授艾伦·罗西尔。当他在一九五二年医学院就要毕业时,脊椎受到严重创伤而瘫痪了。后来,他来到法国枫丹白露医院治疗,医生告诉他说,恐怕你以后再也不会走路,只能以轮椅代步了。当时他非常的失望,也非常难过。有一天,他和穆希医师闲谈自己回瑞士以后的打算。穆希说,“何不自己办一家截瘫痪康复中心。”艾伦就在这清净的思想中,发现自己将来可以做什么。他为此兴奋不已,因为他看出了希望,看到自己的前景和蓝图。他努力以赴,到法国、英国和美国进修。一九六三年,艾伦的医学成就已获普遍的肯定,日内瓦大学邀请他主持瑞士境内第一家截瘫康复中心。后来声誉更为卓著,到世界各地讲学,并应邀到美国主持更现代化的康复中心。同时哈佛大学还特别为他设立一个脊椎康复教授职位。据说是全世界第一个这样的教席。
中国人常说,“穷则变,变则通”,但是变与通必须在清净的心智下才会发生。净化自己的心情,放下悲观和失望。必要时找人谈谈,无论困难多大多复杂,一定可以看出它的眉目,再度找到希望。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蕴藏著无限慧性,只要你心清净,都能流泻出光芒,这就是佛心,就是道,香严禅师说:
“枯木里龙吟,
髑髅里眼睛。”
希望就在那绝望的枯木里;活力就在那你认为没生机的髑髅里。只要你能以冷静的态度面对困局,便可从中看出希望,化腐朽为神奇。
日常生活中,要以清净的慧眼,才能看出待人处事的希望。通常人们总在情绪不好的时候,作了错误的决定。你一定要在火冒三丈的境况中,冷静下来,才能发现值得我们珍惜的希望。禅家说:
“火里的莲花。”
我们都知道莲花长在污泥,脱俗不染。但很少注意到我们的希望就像莲花一样,是从激荡、失败和苦难煎熬中,透过清净心智孕育出来的。
欲望绝对不是希望。欲望越多,心胸渐渐被物欲和贪婪占满。这时,即使能得到最多的享受,也会觉得缺乏情趣。偶尔享用一餐美食,或许觉得新鲜。但如果把色、声、味、触、法统统受尽,反而觉得生活空虚、枯燥和乏味。所以天天活在纸醉金迷、灯红酒绿的人,烦恼总是很重,精神生活很苦。因为他的清净心智,已被物欲障蔽,无法看到清新的意义和价值。唐朝无业禅师说:
“莫妄想!”
要把自己从复杂的欲求中解救出来,以单纯的态度,面对多元蜩螗的社会,才能以简驭繁,而活得自在喜悦。
我小的时候,家里在深山开了一片山地种蕃薯,每逢星期假日一定要除草。有一年的暑假,我发现邻居绿油油的蕃薯,只两三天不留意,就被一群猴子拔个精光,太阳曝晒,枯成一片。经观察发现,那些猴子拔了一株蕃署起来,看到蕃薯只有一个鸡蛋大,不满意,所以继续往前拔。看到稍大一点的,只咬了一口便丢到一边。一群猴子通常有十几只,一起动作,难怪一片蕃薯全被毁损。这群猴子是无知,也是贪婪,牠们的欲望太大,毁损了偌大的薯园。
人类也是一样,我们并没有珍惜大自然的资源。复杂贪婪的欲望,正像催魂鬼一样,逼著我们死命地消耗和浪费。不爱惜吃的食物,随便遗弃;稍旧的家具,即刻淘汰;不流行的衣服,即刻弃置;满山满谷的垃圾,有多少是浪费导致的呢?此外,能源的消耗,森林的滥垦,环境的破坏,凡此种种,都是多欲的结果。这种朱门酒肉臭的浪费,将加强不惜福的现代人在生态上和心理上感到绝望。
现代人该是学习清净的时候…
《悟·看出希望来 第四章 生活的展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