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悟·看出希望來 第四章 生活的展現

  悟·看出希望來

  鄭石岩

  第四章 生活的展現

  在凡塵的夢裏,

  達摩親手點亮,

  少林寺大殿的傳燈。

  一燈,

  除萬年暗。

  夢醒,

  乍見日下孤燈,

  雖失照,

  但已晴空萬裏,

  錦繡大地盡在眼底。

  生活的希望和創意是分不開的。創意令我們不斷解決新問題,發現希望,強化自己的信心和毅力。希望使我們積極主動的學習、成長、創造,並孕育新的憧憬。所以,希望和創意是實現生活的兩種互動力量。常希望之燈變得微弱時,創造力跟著衰退;希望之燈熄滅,生活也面臨著危機。

  生活本來是一件單純的事。但是,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價值分歧、物欲心重的社會裏,則變得沈重和紛煩。人們在忙碌的氣氛下工作,在奢靡的環境下生活,欲望已使人蒙住了雙眼,大部分的人似乎看不出人生的完整輪廓,這是迷失的原因。

  在這樣一個擾攘的大環境裏,竭力追求物欲導致身心疲憊,享受和自我麻醉,則成爲慰藉的手段。人由于過度的依賴享樂,反而造成身心的脆弱。大部分的人脆弱得經不起誘惑,經不起挫敗,失去耐性,失去責任感。社會彌漫于精神困頓的狀態。

  一般人以爲謀生的技能和資訊是生活的全部條件,以致忽略精神生活的信仰或理念。這使許多人除了營生、賺錢、爭奪權利之外,看不出生活的高層次希望和意義。結果,教育程度普遍提高,而彼此間的競爭與豪奪更爲強烈無情。所知道的資訊越多,挑剔和不滿出隨之強烈,造成了希望的失落。這不但使自己的活力銳減,也使得種種判斷發生差錯。依我觀察發現,欲望過高,到達不能與自己的本質相配合時,就是眼高手低,希望就會落空,而自己潛能的發揮,隨即被抑製下來。

  有人以爲企圖心是成就和提高效率的條件,但企圖心一旦超過個人當時能力所能負擔時,會導致怠倦,對工作和生活都會産生失望。

  現代人老是同一個工作場所,做類似的工作;雖然公司或機關也使用各種激勵處方;包括升遷、加薪、旅遊等等,但是許多人還是提不起勁來。最近,有不少研究指出,抱著“我只做分內事”;而缺乏積極意願工作的人,相當普遍。有些有甚至每天一早起床,就爲他的工作感到膽怯或乏味。他們對工作提不起勁,連升遷也激勵不了他。更嚴重的是,他們的精神開始頹喪,工作失去吸引力,有時還要生幾天病,潛意識裏似乎就在引發一場心理機能的罷工。這是看不出希望的結果。一個看不出生活、工作和整個人生意義的人,很容易發生這種現象。

  禅家的告誡是,人若不停的貪多務得,日子久了會覺得疲憊不堪。越是跟別人對立競爭,自己就越覺得迷失。當自己把眼光向外看,向外追尋時,得到的雖多,缺乏的就更多,空虛感也越嚴重。唐朝益州北院通禅師答覆學生問,“二龍爭珠,誰是得者”,他說:

  “得即失。”

  力圖滿足私欲,把自己限在一個狹隘不安的視野,往往帶來諸多消極性思想。反之,單純專注的工作,多關心別人,多從服務人群中去想,卻能使你看到人性的溫暖和希望。

  積極的思想使我們振作,凡事不要從批評挑剔去看,要從建議和創造去看;不要從逃避和推誘去想,要從負責和擔當去想;不要從避免失敗的態度去做事,要從爭取成功的態度去努力。這就使你的生活充滿希望。寂室禅師說:

  “不退大心,洞然菩提。”

  積極思想也就是一個人的毅力或願力。願力強,就會成功;願力差,就注定失敗。願力是力爭上遊,實現人生,行菩薩道的推力。但是願力必然與目標相結合,所以你必須有自己的人生目標。目標是依據自己的根性因緣來決定,而不是從東施效颦中模仿。它是發展自己的才能,而不是強製自己去追求。要以自己的能力去服務人群,而不是爲自己的私心而作努力,這才會成功。無相禅師說:

  “好比一棵樹,社會(衆生)就是樹根,德行(菩薩)就是花,圓滿的覺醒(佛)就是果。要讓樹木開花結果,就必須努力灌溉樹根,愛護它,照顧它。否則,根部一受到損害,樹就要枯萎了,又怎能開花結果呢?所以華嚴經上說“欲作諸佛龍衆,先做衆生馬牛”!”

  無相的弟子聽到他的開示,深知願力的重要,所以又問道,“老師,你的願力在那裏?”他說他的願力不能告訴弟子,無相禅師的理由是:

  “我的願力是我的,你爲何不發現你的願力呢?”

  每個人的根性因緣不同,成就也不相同,必須要本著自己的工作、興趣、環境等等,積極實現人生。

  人必須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希望,要在生活中成就豐富的意義,展現自己生活的朝氣,體驗生活的喜悅,就能展開生活的希望。以下,討論展開生活希望的途徑。

  一、在清淨中發現希望

  人只有在清醒的時候,才能正確的判斷;在甯靜的心境下,才可能展現創意;在善良的心智下,才能把事情做好。相反的,經常心神不甯,得失心重,欲望太高,心理上自然反應出黯淡愚迷。每一個人不免遇上難題,如果不能保持甯靜和清醒,就看不出轉機的所在。因此,要在人生或事業上前瞻未來,或者力圖從工作、感情等困境中看出新的希望,你非得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行。

  禅家所謂“塵盡光生”,指著就是淨化自己,發現新希望,展于亮麗的人生。在《法句譬谕經》中,記載佛陀教誡親兒子羅雲(羅睺羅)的故事:

  羅雲在未得道前,性情粗犷,佛陀要他到提賢精舍去淨化自己。有一天,佛陀去看他,見面後,要羅雲找一個水盆,盛些水來替他洗腳。洗罷,佛陀指著那盆水問羅雲說,“這盆水還可以飲用、洗臉或漱口嗎?”羅雲說洗過腳的水已經髒了,不能拿來漱洗或飲用。佛陀說:

  “你也像一盆水,如果肚子充滿了貪嗔癡等毒素,就像那盆水一樣,失去它的功用。”

  接著,佛陀要羅雲把水倒掉,然後問道,“眼前這空盆子能否裝盛飲食?”羅雲說,洗過腳的盆子,不乾淨,不能拿來裝盛飲食。于是佛陀又說:

  “你以前的思想言行不檢,有如弄髒的盆子,怎麼能盛飯裝菜呢?”

  這是深具啓發性的教誡,人如果不懂得淨化自己,就失去智慧的妙用。多欲多垢的心,就好像弄髒的盆子一樣,失去高貴的品質和創造性,那就沒有什麼價值和希望了。

  處于清淨的心智狀態下,作任何的決定,都比較正確。正確的抉擇必然帶給你一片新希望,新天地。瑞士有一位輪椅教授艾倫·羅西爾。當他在一九五二年醫學院就要畢業時,脊椎受到嚴重創傷而癱瘓了。後來,他來到法國楓丹白露醫院治療,醫生告訴他說,恐怕你以後再也不會走路,只能以輪椅代步了。當時他非常的失望,也非常難過。有一天,他和穆希醫師閑談自己回瑞士以後的打算。穆希說,“何不自己辦一家截癱瘓康複中心。”艾倫就在這清淨的思想中,發現自己將來可以做什麼。他爲此興奮不已,因爲他看出了希望,看到自己的前景和藍圖。他努力以赴,到法國、英國和美國進修。一九六叁年,艾倫的醫學成就已獲普遍的肯定,日內瓦大學邀請他主持瑞士境內第一家截癱康複中心。後來聲譽更爲卓著,到世界各地講學,並應邀到美國主持更現代化的康複中心。同時哈佛大學還特別爲他設立一個脊椎康複教授職位。據說是全世界第一個這樣的教席。

  中國人常說,“窮則變,變則通”,但是變與通必須在清淨的心智下才會發生。淨化自己的心情,放下悲觀和失望。必要時找人談談,無論困難多大多複雜,一定可以看出它的眉目,再度找到希望。每一個人的心中都蘊藏著無限慧性,只要你心清淨,都能流瀉出光芒,這就是佛心,就是道,香嚴禅師說:

  “枯木裏龍吟,

  髑髅裏眼睛。”

  希望就在那絕望的枯木裏;活力就在那你認爲沒生機的髑髅裏。只要你能以冷靜的態度面對困局,便可從中看出希望,化腐朽爲神奇。

  日常生活中,要以清淨的慧眼,才能看出待人處事的希望。通常人們總在情緒不好的時候,作了錯誤的決定。你一定要在火冒叁丈的境況中,冷靜下來,才能發現值得我們珍惜的希望。禅家說:

  “火裏的蓮花。”

  我們都知道蓮花長在汙泥,脫俗不染。但很少注意到我們的希望就像蓮花一樣,是從激蕩、失敗和苦難煎熬中,透過清淨心智孕育出來的。

  欲望絕對不是希望。欲望越多,心胸漸漸被物欲和貪婪占滿。這時,即使能得到最多的享受,也會覺得缺乏情趣。偶爾享用一餐美食,或許覺得新鮮。但如果把色、聲、味、觸、法統統受盡,反而覺得生活空虛、枯燥和乏味。所以天天活在紙醉金迷、燈紅酒綠的人,煩惱總是很重,精神生活很苦。因爲他的清淨心智,已被物欲障蔽,無法看到清新的意義和價值。唐朝無業禅師說:

  “莫妄想!”

  要把自己從複雜的欲求中解救出來,以單純的態度,面對多元蜩螗的社會,才能以簡馭繁,而活得自在喜悅。

  我小的時候,家裏在深山開了一片山地種蕃薯,每逢星期假日一定要除草。有一年的暑假,我發現鄰居綠油油的蕃薯,只兩叁天不留意,就被一群猴子拔個精光,太陽曝曬,枯成一片。經觀察發現,那些猴子拔了一株蕃署起來,看到蕃薯只有一個雞蛋大,不滿意,所以繼續往前拔。看到稍大一點的,只咬了一口便丟到一邊。一群猴子通常有十幾只,一起動作,難怪一片蕃薯全被毀損。這群猴子是無知,也是貪婪,牠們的欲望太大,毀損了偌大的薯園。

  人類也是一樣,我們並沒有珍惜大自然的資源。複雜貪婪的欲望,正像催魂鬼一樣,逼著我們死命地消耗和浪費。不愛惜吃的食物,隨便遺棄;稍舊的家具,即刻淘汰;不流行的衣服,即刻棄置;滿山滿谷的垃圾,有多少是浪費導致的呢?此外,能源的消耗,森林的濫墾,環境的破壞,凡此種種,都是多欲的結果。這種朱門酒肉臭的浪費,將加強不惜福的現代人在生態上和心理上感到絕望。

  現代人該是學習清淨的時候…

《悟·看出希望來 第四章 生活的展現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