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悟·看出希望來 第叁章 希望與陷穽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占有或獨裁。在意識上,他們認爲對其所愛的對象負有責任,所以對方必須聽從自己的發號施令。在夫妻關系中,如果有一方表現著占有或控製的愛,那麼雙方必然會有爭執。請注意!控製了對方,就同時否定了對方。這是沖突的根本原因。

  占有的愛往往表現出粗暴的行爲。當所愛的人不聽從自己的命令時,便會由愛生恨。怨偶是在占有的愛中造成的。親子的沖突,也是占有的愛所引起。在社交或政治活動中,也不難看到占有欲很強的熱衷者,他們認爲自己的意見是出于至誠的愛。所以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,都是阻礙他擁抱高貴理念的人。因此,他由愛生恨,想盡辦法要毀掉對方。他不知道愛的真正本質是接納與寬容。因此,狂熱的愛國分子必然訴諸武力,激進的社會運動或愛心運動的群衆,容易造成偏激的言行。《華嚴經》上說:

  “愛欲海,

  我慢山。”

  強烈的執愛,帶著傲慢的自負;它不是博愛,而是強索偏狹的愛;不是大慈大悲的襟懷,而是自我中心的欲望。

  真正的愛是給予對方成長、幸福和快樂;寬容對方的過錯,尊重對方的個性;更重要的是伸出善意的手,彼此了解互助。這樣的愛,佛家稱做:

  “愛見大悲。”

  我們的社會所需要的不是固執而強烈的愛,而是明白事理的愛。如果我們堅持己見,認爲自己的構想是好的,而不願意去了解和關心別人的想法。那麼兩種愛國的理念會對立起來,變成敵意,帶來戰爭。兩個不同的家計意見,會相互矛盾,造成家裏的不合,人與人之間不同的看法,會互相攻讦,釀成摩擦沖突。禅家說:

  “主人公!

  醒醒著。”

  我們該是拿出“愛見大悲”的時候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樂意在政治上作清醒的溝通,在文化上建立製衡的價值觀念,在生活上看到博愛的希望。

  五、喪失心靈自由

  現代人都熱愛自由,但卻誤解自由。就心理生活而言,自由表示不被蒙蔽,能獨立思考,富貴不能淫,威武不能屈。自由在心理上最大的意義是創造和喜悅;它帶給我們幸福和自在感。然而,自由在開放的社會中漸漸被錯用了!許多人把它誤解爲縱欲。他們把自由的權利和價值觀念,用在追求欲望的滿足上,結果自己卻一頭栽入物欲的洪流之中,無從自拔。禅家說:

  “從緣而起,

  苦哉!苦哉!”

  有人想一蹴發財,把房屋財産拿去抵押,貸款買股票。結果股市大跌,損失慘重,夫妻互相責怪,吵鬧嘔氣,這不是從貪婪之緣引來痛苦的生活嗎?

  欲望是無窮光的,如果一味的向外追求,就很容易被財利所惑,心靈便失去自由。人很可能貪圖眼前的一點近利,而失去正確的判斷。更可能因盲目追求欲望,而失去生活的品質。

  自由對于現代人而言,與私利是分不開的。大家把自由當做伸張自己權利和欲望的工具。因此,在自由社會裏,大家唯利是圖。只談權利,不顧義務;只說利害,彼此沒有什麼道義。特別是墮落的自由行業,像色情行業,淫蕩的電影,恐怖殘酷有害于青少年身心的影集,乃至滿街盈巷的電動玩具。這是自由嗎?我認爲那將是一種迷失和陷穽。我們的年輕一代將因此而失去心靈的成長與自由,文化的黑暗期將會出現,爲我們帶來精神生活的墮落。

  新聞和輿論的自由是現代人值得自豪的事。但是每天的新聞,都充斥著報導者一己之見。新聞自由了,讀者認知事實的自由卻被剝奪。最嚴重的事,是報紙熱衷報導醜陋的事件。好像這個社會壓根兒就沒有幾件好事可以報導一樣。新聞對于殘酷的犯罪和醜陋的無恥,必然詳盡報導,而對于美好的事物,往往輕描淡寫帶過,好像羞于見人一樣,也許廣大的讀者群本身,喜歡聞問離經叛道的消息,報紙只不過迎合大家的口味而已。但無論原因何在,一種心靈上的汙染,將使未來的社會更加濁惡。更看不出希望。

  陳腐的觀念可能是戕害心靈自由的另一個來源。當社會上普遍流行著怪力亂神和陰陽五行的迷思時,個人的思考能力和清醒程度,便嚴重的受到考驗。許多人不肯去創造互愛的美滿婚姻,卻消極的等著風水師爲他帶來好家道。身體虛弱,應該好好療養運動,改變作息習慣,卻成天想著求神問蔔,唐朝百丈禅師說:

  “被有無諸法轉,

  不得自由。”

  迷信在陳腐的怪力亂神之中,不能福慧增長;執著在自己過去的經驗之中,同樣令人愚昧不堪。科技的進步,思想的演變,社會的變遷,是無常迅速的。如果不是用智慧去觀察發現,怎麼可能處世中肯呢?

  心靈一旦失去自由,創造的心燈就熄滅,煩惱的情結和緊張不安的厄運就會出現。如果你想在困局中看出光明,一定要從消極念頭、強烈欲望和刻板的成見解脫出來。這樣你的思想就純淨了,智慧才展現出來,待人處世才會融洽順逐,這就是所謂“理事無礙”了。

  爲了保持心靈的自由,你要學習純真的生活態度,養成寬容的襟懷和慈悲的感受性。但最重要的還是單純,只有單純才有智慧,唯有單純才有自由。

  

  六、嫉妒的悲歌

  在精神生活上,危害心理健康最大的莫過于嫉妒。嫉妒可以醞釀各種心機,萌生敵意,破壞情感。它不但不能使自己面對問題,提出正確的回應之道,而且還陷自己于消極情緒之中。心懷嫉妒惡習的人,一旦看到別人的成就,總愛在雞蛋裏挑骨頭,批評人家一番。他的眼睛像有了毛病一樣,張目閉看的都是缺點。禅家說:

  “心中有佛,看人如佛;

  心中有糞,看人如糞。”

  心中有了嫉妒,有如滿腦子糞一樣,看周遭的事盡是惡嗅,自己也就痛苦難耐。

  人若有能看出別人的優點,不能欣賞和贊美他人,相處也就不親切,不投緣。自己也就失去學習別人長處的眼光和意願。我們的社會嫉妒心很重,所以選舉的時候,總是互挖瘡疤,彼此攻讦誣蔑。在國際經貿市場上,我們的商人也各行其道,自相踐踏,不能合舟共濟。在學術上,文人相輕的習性,影響大型研究的推動。嫉妒之心阻隔一群人看出共同的希望。

  我們的社會因爲嫉妒心重,許多人對于賢達名流或政要,抱著恨不得他們出醜,揭發其隱私,揶揄他們,破壞他們的聲譽。這些人的潛意識中存在著嫉妒,因此習慣性的看到別人的醜陋,而自己也相對變得醜陋了。《六祖壇經》上說:

  “念念不被嫉妒染。”

  唯有放下嫉妒,肯用冷靜清醒之心去面對別人,才能培養明白事理的態度,有著通達開明的思想和謙沖的襟懷。

  人必須隨時能看出希望,否則就會無精打采,失去真知卓見和活潑的朝氣。但是在坎坷的生活之中,處處是五蘊所形成的陷穽,其中危害最大的有:倫理意識的薄弱使人挺不起豪氣,恐懼與不安令人失去堅定的意志,盲目的自大導致迷失,錯誤的愛扭曲了人性,失去心靈的自由招來愚蠢的行爲,而嫉妒更是墮落與罪惡的淵薮。

  每一個人都應該察覺這些人性的弱點,克服它,改變它。在嘗試錯誤中尋找正確的答案,在努力改變自己中培養智慧。這樣才能看出希望,看出光明的人生。

  

《悟·看出希望來 第叁章 希望與陷穽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