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做出各种无情凶恶的反击。这种因惧怕而发生的猜忌攻防,足以破坏人际间的温暖和和谐,佛家的基本态度是:
“只有雄浑的自在,
才能孕育慈悲。”
人若活在惧怕之中,就会失去智慧和慈悲;若活在恐惧的阴影下,就永远看不出自在的希望。所以,惧怕的心情只会使人的尊严萎缩,而不能伸张真理。
伸张真理不是用恐惧的怒吼,而是用人与人之间相互共鸣的慈悲力量;尊严的生活不是建立在统治和使唤上,而是相互宽容的扶持。因此,人只有在不惧怕的情况之下,才有尊严。人因为惧怕与不安,所以要囤积财物,张扬名声,嫉妒别人,中伤别人。所以说:
“惧怕产生自私。”
人越是惧怕就越显得非理性,越是自私就越偏离人道的立场。人世间无穷无尽的斗争和人祸不是天命使然,而是惧怕与自私造成的。
惧怕的人不敢跟别人真正的会心,他没有亲密安稳的自在感,缺乏纯真的相处态度,只想操纵人际关系,而不愿创造人际关系。在需要别人的时候,他走了过来,看似有人情味,不需要的时候,他会悄然离去。他们看不出人与人之间,存在著友爱的希望。
惧怕有时也会反过来朝向自己。孤独的时候,人们怕跟自己相处,而产生不安和无奈。于是,要设法陶醉,要用种种麻醉的手段来逃避。惧怕跟别人来往的人,会造成孤独冷癖。惧怕自己的人却会埋怨自己,卑视自己。
惧怕,障碍了人类清醒的心智,是人类幸福生活的陷穽,是导致心智迷失的重要原因。人类提高精神生活的首要工作就是消除惧怕或恐惧。
学佛是提升精神生活的妙法,佛教徒透过对佛的感通,而涤除心中的惧怕和弱点。在念佛拜佛中得到佛的护佑和启迪。在自己脆弱的时候,虔心的念佛。特别是绵绵密密照著念佛的音韶,虔诚的听著、念著、和著、唱著、会得到一种特有的宁静,渐渐安定起来,自在起来,坚强起来。透过念佛可以洗净自私和惧怕,培养清净雄浑的定力,自然从自性中流露出智慧,从中看出希望。《六祖坛经》解释念佛时说:
“心净,
佛土净。”
虔心的念佛,不但得到佛的护持,更重要的是净化了惧怕,产生清醒的自在感。
此外,人类天生有许多弱点,他需要饮食、保暖和安全,如果中断这些给与,就面对死亡。同时,他必须面对天灾、人祸、外来的侵袭和疾病,如果不能克服这些难题,也会面对死亡。无情的挑战,养成了人类戒慎恐惧的心理,这种“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”的心理情结,正是人类不断进步、保持醒觉和福慧增长的原因。因此,适当的惧怕或恐惧有利于生存与成长。反之,若恐惧变成了长期的焦虑,而成为一种病态行为,那么恐惧就失去它的建设性,成为有害的情绪力量。它干扰情感与思想的正常运作,破坏幸福悦乐的生活。
三、盲目的自大
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我,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好,自己比别人高明,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礼遇。如果受到批评,便会起来捍卫,受到褒奖就会得意快乐。
自我是非常脆弱的,稍稍一点打击就像淌血一般痛苦。因此,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自尊,甚至要刻意争取别人的赞赏和羡慕。我敢说,人类的精神生活,绝大部分是围绕在维护自我这个主题上,但是为了自我,却扯出无穷的纠纷、痛苦和无奈。《俱舍论》上说:
“为我执故,
有烦恼。”
人为了设法抵制外来对自我的贬损,必须反击别人的批评,文饰自己的过错,以虚伪和撒谎来袒护自己免于受伤。自我意识越强,执著的现象就越严重,抗拒外来的批评也越激烈,虚心接纳别人意见的可能性就越低。
自我是很主观的,有时一句无关痛痒的话,在主观的情绪怂恿下,可能产生严重的反应。家庭成员的纠纷,因为鸡毛蒜皮小事而引起,夫妻在闲聊在起了冲突,朋友在玩笑中老羞成怒,反目成仇。人世间的许多仇恨,都因为自我的敏感和神经质反应,相互推波助澜所形成。
人类最大的悲哀是背负著既沉重又脆弱的自尊。
人为了维护这个脆弱的自我,通常采取自我膨胀的方式。在言语中夸张自己的本事和能力,给自己戴上美丽的面具,编造一个美丽的谎言,透过这些谎言,可以满足自己的缺陷,提高自己被羡慕的可能性,结果,每天都在为维护自尊和面子疲于奔命,烦恼苦思。生活渐渐从真实面走向虚伪,时间一长,连自己本来的面目也遗忘了,那就是迷失。佛经上说:
“做慢,
起谄曲心。”
人若活在虚妄的心理世界里,把自我膨胀到连自己都认不得时,便背叛了自己。而自己也就成为谄曲别人的工具,那又何其空虚,何其茫然呢?
人若不能自我肯定,自我接纳,去过实现的生活;而一味想追求别人来肯定自己,是一件痛苦的事。因此,采取向外追求肯定和虚伪的自我膨胀,想要获得自心的安稳,是注定要失败的。
其实,每一个人都很平凡,也都有他卓越的一面。人最重要的是老实的生活,而不是要虚张声势的作给别人看。只有懂得以平淡之心去过踏实生活的人,才能看出生命的实现是什么。
生命的实现不一定是完美的。我们必须认清,生活之中有苦也有乐,有顺也有逆,有得也有失。我们之所以欣然接受,正因为生命的本身就是如此,这就是希望。
你不可能比别人好,别人也绝对不会比你高明。因为在你的生活之中,你是你的主人,是不应该拿来跟别人比较的。禅家说:
“智者无为,
愚人自缚。”
不要有盲目的优越感,想要跟别人比较,甚至想要贬抑别人,打败别人,这样的“作伪”,往往只是作茧自缚罢了。
人一旦自我膨胀到优越感很强时,便开始想要凌驾或支配别人,可是却又因为自我的过度膨胀而遮蔽了了解别人的可能性,这个矛盾将产生生活适应上的严重困扰。他希望别人绝对服从他,但是别人都在抗拒他。
当然,一位盲目优越感的企业家,可能为了坚持己见,反而把有创意的部属开除,把唯唯诺诺的庸才,当做贴心的伙伴。最后,把一个企业弄砸的正是那位惟命是从的伙计。
依我的观察,还是有许多主管喜欢唯唯诺诺的庸才。因为只有逢迎他的人,他才能尝到当老板的滋味,享受那分优越感。他只想当老板,享受那分威风神气,但不久他的企业就会出现危机。因为他弄不清楚到底自己是在经营企业,还是在虚妄的享受老板的滋味。
政府机关也是一样,那些气势凌人的主管,在开会时,遇到某些棘手的问题,经常以君临天下的严厉口吻和眼神,一连串责问部属的缺失,显露著那分强者的威风。最后,一个个干部都像老鼠遇到猫一样,锐气尽失,创造力也被压抑了。
盲目的优越感,表现在晓著二郎腿,手里叨著香烟,一副翩翩伟人的塑像,口里正喷著烟雾。他一语不发已经令部属产生惧怕和厌恶。那是不可能产生好的议事或交谈效果的。又怎么能在工作中看出希望来呢?
民意代表在议事殿堂里的议事态度,若有了盲目的优越感,心中即使怀有卓见,也要大打折扣,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问政功能。经上说:
“若有我相,
则非菩萨。”
人若染上强烈的自我中心和盲目的优越感,就不可能实践菩萨的慈悲精神。
人只有避免自我膨胀,才保留了鼓励别人伸展智慧的空间;唯有停止盲目的优越感,才享有宁静的高贵情操。
四、错误的爱
错误的爱往往使人陷于哀苦的绝境。这个娑婆世界里,没有一个地方不揭橥博爱、正义和互助。但到处都是为了爱而战争,为了正义而冲突,透过道德而掠夺,我相信许多人对于爱这个心理需要和人性本质,有著错误的认知和体验。而错误之点就是佛家所谓的“执爱”。
错误的爱导致无可弥补的悲剧;它阻断了心智成长和幸福之路,因为它已把关怀扭曲为占有。
错误的爱,表现得最频繁的是教育,最普遍的问题是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,投射到子女身上,以致把子女视为自己的一部分,期望子女为自己出一口气。这样的爱,极易忽略子女个性和潜能的发展。
人必须根据自己的潜能去生活,接纳自己的人生,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,这样才会乐于学习,乐于在自己的工作上投注心力。因此,如果父母把爱扩大到替子女决定其生涯,就等于抹煞了他的个性。父母必须明白,子女的人生,毕竟要由他们自己承担,如果处处为他作抉择,替他准备生活,子女可能成为一位事事作不得主的懦夫。
溺爱子女可能是现代父母的共同现象。大家所注意的都是学业成绩和考取明星学校。为了达到升学的目的,子女可能不做家事,不闻问人情世故,不关心亲朋好友的交谊,甚至连上下学,也由父母来接送。这样的青少年,他们脑子里除了课本的知识外,生活经验极为贫乏,对事物的认知将大受影响,他们的人情味很淡薄。
我们的教育所标榜的是五育并重。事实上,除了智育之外,其他方面的教育几乎非常贫乏。在国民中学的德、体、群、美各方面虽然安排了课程,也有正式的教科书,但是那些教材,显然与生活脱节。青少年学校的任务是“读书”,而不是学习生活的能力。
在教学上,我们重视死记教材,却忽视思考和判断。生活教育强调的是说教,而不是讨论与活用。学完了美育却唱不了几首自己喜欢的歌曲。至于体育,除了几位选手之外,大部分青少年的体能也令人优虑。智育的结果,除了几位智育的学生之外,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学习的失败者,这是非常严重的事实。
我们缺乏爱心吗?不,我们的爱心是丰富的。我们的问题出在错误的爱。错误的爱使下一代得不到好的教育;他们的人生希望,会因为错误而变得迷罔。《楞严经》上说:
“因诸爱染,
发起妄情。”
该是清醒的时候了。倘若此时,我们不在教育上加以反省改进,我们将会陷入一个严重的难题——社会性格的扭曲与堕落。
另一种错误的爱…
《悟·看出希望来 第三章 希望与陷穽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