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悟·看出希望来 第三章 希望与陷穽

  悟·看出希望来

  郑石岩

  第三章 希望与陷穽

  听!那迷失的叹息,

  透露著没落权贵的哀伤。

  看!那匮乏苍白的贪婪,

  投射著股市长黑的疑惧。

  瞧!那困顿的眼神,

  坎坷在浪漫多欲的悬崖,

  化作癌症病房的呻吟。

  在危机四伏的道上,

  请听听:

  地藏菩萨的呼唤,

  众生啊!

  切勿踩上贪嗔痴的地雷。

  看出希望是精神生活得以提升,情绪得以净化,创意得以展现,困扰得以解脱的一种心理过程。我们透过悟的心理运作,看出丰富的意义,看出生活的价值,从而流泻纯真的情感、思想、认知和创造。它就是希望的本身。希望有线索可寻。现在,我们要阐释发现希望的过程中,存在的种种障碍和陷穽。

  你若想拥有和谐的人生,心怀光明的远景,解脱不必要的心理困扰,就必须小心避开一些陷穽和足以导致迷失的因素。

  禅家认为人之所以失去智慧,是因为心中有了种种刻板的意念。也就是说,你被“蕴”这个陷穽,牢牢的牵诱住,它像一片黑云一样蒙蔽了你,也像一个捕兽器一样,把你紧紧地套牢。什么是蕴呢?蕴就是你用五官去搜集回来的一切色相(色),自己心中的一切感受和情感(受),以及处理这些情感和资讯的思想和逻辑(想),反应的方式和行为(行)、知识和意见(识)。如果你被这些蕴紧紧的套牢,就注定只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头,为小小的成就沾沾自喜,看不到江河般的大智大慧。也为一点小小的不如意,而钻牛角尖,痛苦万分。因为你的心智和情感是狭隘的、有障碍的、肤浅的。

  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意识和意见,用一个篱笆围起来,跟别人划分得很清楚:一方面排拒别人的心意,一方面固守自己的愚见,而形成强烈的蕴。它导致我们不能对事物开悟,不能展开心理生活的宽裕,不能看出更丰富、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。现在,我们来讨论牵绊现代人心灵智慧最大的识蕴和陷穽。

  一、伦理意识的薄弱

  人类的心力动能,就像滚滚的江河洪流,如果缺乏河道,便会四散奔流,造成大的灾难。伦理正是这心灵世界的河渠,有了它,人类才能孕育文明,做到禅家所谓的:

  “我心里国泰民安。”

  伦理不是拿来约束自己,而是导正自己。不是限制自由,而是让自己真正的自由。不是要自己拘束起来,而是引导我们在精神生活上真正的活泼,产生智慧和能力。

  现代人把传统的规范视若敞屣,生活漫无章法,没有规律,以致失去互相信任的豪气,失去互相尊重的和气,失去肯为自己负责的情操。现代人不断的发掘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,创造目不暇给的物质享受,陶醉在寻欢的娱乐。但是陶醉之后,却又觉得空虚,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和真正快乐的。这时,蛰伏在心中的弱点,就狰狞可怖的表现出来。佛家说:

  “注意你的心魔。”

  一切魔鬼,都因为心中没有伦理,有了弱点,才乘机侵袭你,令你产生错误的判断,陷入迷失和错误。最后,被那头潜伏在心中的古兽吞蚀。

  这是一个追求自由的时代,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。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不需要伦理,因为没有伦理的人必然迷失。

  我们已将传统伦理遗弃,应该更自由才对,但触目所及,一般的人似乎更孤独,更冷漠,更缺乏坚强的意志去面对挑战。我们失去忍耐的美德,代之以轻浮。失去主持公义的勇气,却以苟且乡愿来纵容恶徒。目前所谓的自由个人主义,却把彼此相连的安全感完全的破坏。这诚如罗素所说:

  “现代的自由人是痛苦的。”

  再说,勤劳和恬淡是中国人传统的伦理规范。它一方面孕育个人的成长和坚强,一方面给我们知足和富裕的快乐。这种伦理是很能符合心智成长和心理卫生的。但是,短短的四十年之中,我们却把西方的消费观念,作了夸大的渲染和吸收,养成了贪婪的邪恶习性。最后,贪婪和自由结合成为一种混淆不清的观念,形成了即贪婪又纵欲的风气。结果,在商业行为中,投资变质为投机。在政治活动上,协调变成欺骗。群策群力的政党活动,却变成狭隘意识的倾轧。我们虽然自由,却看不出什么希望来。

  贪婪与浪费可能是现代人最严重的问题。为了满足一时的欲望,股票市场变成赌场。被套牢的人正在失望的同时,那些赚到暴利的人,却正在挥霍无度,这不是迷失吗?其次,高度的消费,也使得环境变为垃圾山;森林因过度砍伐而荒芜;河川更是污染严重,我们不爱惜生活的环境,就等于不爱惜生活的本身。

  责任感似乎已被一般人淡忘了。责任这种能使弱者强,而壮者弘毅的伦理,一旦从我们的意识行为中消失,即刻会发展成“软脚虾”的懦弱。强者,当然不是蛮横不讲理,而是有责任感,有意愿把工作做好,有勇气坚持崇高的原则和理念。有一位哲人说:

  “真正的勇气,

  不在于胜过他人,

  而在于克己。”

  你能克服别人对你的冷言冷语,才能维持你的责任,专心工作和进德修业。你能宽容别人的攻讦,才能平静的发挥潜能。因此,只有懂得避开旁生枝节的阻挠的人,才是真正有勇气的人。

  伦理是一种自发性的能力,而不是一种外与的信条。它是从学习中得来,透过明白事理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。道德行为可分为两种:

  ·恐惧的道德。

  ·希望的道德。

  恐惧的道德建立在惧怕上。人为避免受罚,做出道德行为,本质上只是屈服于权威,害怕报应,而把内心的冲动加以抑制,所抑制的东西,包括个人的智慧在内。所以用恐惧来建立道德规范,是一种反伦理的作法,因为这样的行动,毕竟没有学会判断,反而造成更多心智上的压抑和负担,而伦理的积极意义也就不存在了。

  有希望的道德则不然,其作用在于开创较好的自己,用智慧去解决生活中一切事务。怀有此项道德的人表现出来的负责和尊重是为了慈悲、成长和创造。他的毅力和勇气,是为了发现更自由,更能免于优愁和彷徨的侵袭。

  现代人似乎正陷入伦理生活上的难题;其一是失去伦理的能力,而变得彷徨和软弱。其二是迷失在恐惧的道德之中。处于怯弱不安的绝境。这两种现象,已使年轻人的豪气大打折扣,更严重的是表现出游手好闲或苍白的人生观。结果,情绪障碍的心理症患者不断增加。无所事事、缺乏责任感的溃败者,正发出无奈的呻吟。

  缺乏伦理的能力,使人的野性发作,当欲望被触动时,本能便以直接的方式攫取,那就是偷、盗、抢和诈骗。当这些野性受到阻碍时,即刻化为暴力。

  现在该是重建伦理的时候。要在家庭生活中实践它,在学校生活中教育它;要用身教来示范,也要透过生活的体验、认同和讨论来了解它。

  二、恐惧与不安

  对精神生活戕害最大的不是匮乏,也不是失败和挫折,而是长期的恐惧和不安。长期的惧怕可以把人贬抑为虚伪,把情绪弄得焦虑不安,把自己的庄严变成卑怯。它不但会破坏个人的肯定性,影响禅定的生活,甚至干扰和扭曲正常的认知判断。

  心理分析学的研究指出,长期的惧怕和担心,对心理健康的破坏是很严重的。许多心理症是由长期的惧怕引起的。一般而言,长期惧怕所造成的焦虑,很容易造成一些幻想。惧怕往往形成一连串内在的心理对话,那就是白日梦了。如果白日梦严重到脱离现实、自言自语,那就是精神病了。

  教育上,一般人经常使用威胁、体罚和疾言厉色对待孩子。相信透过恫吓,可以促成他们用功和听话。老师和家长更利用恐惧来告诫孩子,并透过彼此的强烈竞争,来引发他们用功。结果,读书似乎不是为了救知的乐趣,而是为了打败别人。而经常挫败的人,再也不愿意读书,因为读书给他的经验是惧怕与痛苦。另一方面,成绩比别人高的学生,在毕业之后,对读书也觉得索然无味,因为他并没有培养读书的兴趣。这一来,求知的希望就荡然无存了。我想,我们国家读书风气所以偏低,可能正是这个原因。

  恐惧的人,通常对于新奇、刺激和危险的东西,有著逃避的倾向。他们对于新的工作、娱乐方式,甚至文学艺术,都会排斥。他们排斥的理由是惧怕,因为新的东西具有危险性和挑战性。

  事实上,人类在进化过程中,已经养成了冒险犯难的习性。就正常人而言,如果没有一点新奇和冒险,便会觉得生活平淡乏味,特别是年轻人最为明显。他们总爱参加登山、海滨冲浪,冒一点险来寻求乐趣。如果把这种追求新奇,转移在学术研究、大自然的探究、运动技能的磨练、生活技能的学习等上,无疑地,将会化作强大的主动性和乐趣。反之,如果采取死板的生活和刻板的教条,青年人就会变得压恶学习。在此情况下,即使威胁他、逼迫他,学习的效果也是有限的。

  恐惧不但使人失去主动性,失去纯真,同时也使人失去道德勇气。惧怕和胆怯,只会把自己拘束起来,内心却又对别人的成就嫉妒。把话藏起来,自己却因为有话没说,而觉得委屈。惧怕使人不能合理的伸展庄严的个性,压抑自己而偷偷落泪。人类透过恐惧而作出许多愚行。

  过去,人由于惧怕无常变化的环境,所以才对周遭的事物权威化和神化,自己变得更卑顺、更害怕,以致不能张开自己的眼睛去看个清楚,这就是迷信的起源。我认为迷信的行为是一种经由惧怕所引起的精神症状。恐惧所造成的罪恶和痛苦是明显的。禅家说:

  “愚迷造罪。”

  陷在恐惧中的人,是很烦恼的。有人惧怕世局的动荡,而心怀极大的不安,所以要脱产移民,到了国外却又人生地不熟,再生一层恐惧。终其一生都在逃亡,全家都在流浪,这就看不出生活中悦乐的希望了。

  人也会对人产生恐惧。一个不能爱人和不能信任人的人,心里必然存著一种莫名的惧怕。他害怕别人侵害他,占他的便宜,更严重的是害怕别人看不起他。我相信越是无能的人,越怕别人看不起他。如果别人不慎对他有了侵犯,便会…

《悟·看出希望来 第三章 希望与陷穽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