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悟·看出希望來 第叁章 希望與陷穽

  悟·看出希望來

  鄭石岩

  第叁章 希望與陷穽

  聽!那迷失的歎息,

  透露著沒落權貴的哀傷。

  看!那匮乏蒼白的貪婪,

  投射著股市長黑的疑懼。

  瞧!那困頓的眼神,

  坎坷在浪漫多欲的懸崖,

  化作癌症病房的呻吟。

  在危機四伏的道上,

  請聽聽:

  地藏菩薩的呼喚,

  衆生啊!

  切勿踩上貪嗔癡的地雷。

  看出希望是精神生活得以提升,情緒得以淨化,創意得以展現,困擾得以解脫的一種心理過程。我們透過悟的心理運作,看出豐富的意義,看出生活的價值,從而流瀉純真的情感、思想、認知和創造。它就是希望的本身。希望有線索可尋。現在,我們要闡釋發現希望的過程中,存在的種種障礙和陷穽。

  你若想擁有和諧的人生,心懷光明的遠景,解脫不必要的心理困擾,就必須小心避開一些陷穽和足以導致迷失的因素。

  禅家認爲人之所以失去智慧,是因爲心中有了種種刻板的意念。也就是說,你被“蘊”這個陷穽,牢牢的牽誘住,它像一片黑雲一樣蒙蔽了你,也像一個捕獸器一樣,把你緊緊地套牢。什麼是蘊呢?蘊就是你用五官去搜集回來的一切色相(色),自己心中的一切感受和情感(受),以及處理這些情感和資訊的思想和邏輯(想),反應的方式和行爲(行)、知識和意見(識)。如果你被這些蘊緊緊的套牢,就注定只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裏頭,爲小小的成就沾沾自喜,看不到江河般的大智大慧。也爲一點小小的不如意,而鑽牛角尖,痛苦萬分。因爲你的心智和情感是狹隘的、有障礙的、膚淺的。

  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的意識和意見,用一個籬笆圍起來,跟別人劃分得很清楚:一方面排拒別人的心意,一方面固守自己的愚見,而形成強烈的蘊。它導致我們不能對事物開悟,不能展開心理生活的寬裕,不能看出更豐富、更高層次的精神世界。現在,我們來討論牽絆現代人心靈智慧最大的識蘊和陷穽。

  一、倫理意識的薄弱

  人類的心力動能,就像滾滾的江河洪流,如果缺乏河道,便會四散奔流,造成大的災難。倫理正是這心靈世界的河渠,有了它,人類才能孕育文明,做到禅家所謂的:

  “我心裏國泰民安。”

  倫理不是拿來約束自己,而是導正自己。不是限製自由,而是讓自己真正的自由。不是要自己拘束起來,而是引導我們在精神生活上真正的活潑,産生智慧和能力。

  現代人把傳統的規範視若敞屣,生活漫無章法,沒有規律,以致失去互相信任的豪氣,失去互相尊重的和氣,失去肯爲自己負責的情操。現代人不斷的發掘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念,創造目不暇給的物質享受,陶醉在尋歡的娛樂。但是陶醉之後,卻又覺得空虛,沒有什麼可以依賴的和真正快樂的。這時,蟄伏在心中的弱點,就猙獰可怖的表現出來。佛家說:

  “注意你的心魔。”

  一切魔鬼,都因爲心中沒有倫理,有了弱點,才乘機侵襲你,令你産生錯誤的判斷,陷入迷失和錯誤。最後,被那頭潛伏在心中的古獸吞蝕。

  這是一個追求自由的時代,追求無拘無束的生活。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可以不需要倫理,因爲沒有倫理的人必然迷失。

  我們已將傳統倫理遺棄,應該更自由才對,但觸目所及,一般的人似乎更孤獨,更冷漠,更缺乏堅強的意志去面對挑戰。我們失去忍耐的美德,代之以輕浮。失去主持公義的勇氣,卻以苟且鄉願來縱容惡徒。目前所謂的自由個人主義,卻把彼此相連的安全感完全的破壞。這誠如羅素所說:

  “現代的自由人是痛苦的。”

  再說,勤勞和恬淡是中國人傳統的倫理規範。它一方面孕育個人的成長和堅強,一方面給我們知足和富裕的快樂。這種倫理是很能符合心智成長和心理衛生的。但是,短短的四十年之中,我們卻把西方的消費觀念,作了誇大的渲染和吸收,養成了貪婪的邪惡習性。最後,貪婪和自由結合成爲一種混淆不清的觀念,形成了即貪婪又縱欲的風氣。結果,在商業行爲中,投資變質爲投機。在政治活動上,協調變成欺騙。群策群力的政黨活動,卻變成狹隘意識的傾軋。我們雖然自由,卻看不出什麼希望來。

  貪婪與浪費可能是現代人最嚴重的問題。爲了滿足一時的欲望,股票市場變成賭場。被套牢的人正在失望的同時,那些賺到暴利的人,卻正在揮霍無度,這不是迷失嗎?其次,高度的消費,也使得環境變爲垃圾山;森林因過度砍伐而荒蕪;河川更是汙染嚴重,我們不愛惜生活的環境,就等于不愛惜生活的本身。

  責任感似乎已被一般人淡忘了。責任這種能使弱者強,而壯者弘毅的倫理,一旦從我們的意識行爲中消失,即刻會發展成“軟腳蝦”的懦弱。強者,當然不是蠻橫不講理,而是有責任感,有意願把工作做好,有勇氣堅持崇高的原則和理念。有一位哲人說:

  “真正的勇氣,

  不在于勝過他人,

  而在于克己。”

  你能克服別人對你的冷言冷語,才能維持你的責任,專心工作和進德修業。你能寬容別人的攻讦,才能平靜的發揮潛能。因此,只有懂得避開旁生枝節的阻撓的人,才是真正有勇氣的人。

  倫理是一種自發性的能力,而不是一種外與的信條。它是從學習中得來,透過明白事理表現出來的道德行爲。道德行爲可分爲兩種:

  ·恐懼的道德。

  ·希望的道德。

  恐懼的道德建立在懼怕上。人爲避免受罰,做出道德行爲,本質上只是屈服于權威,害怕報應,而把內心的沖動加以抑製,所抑製的東西,包括個人的智慧在內。所以用恐懼來建立道德規範,是一種反倫理的作法,因爲這樣的行動,畢竟沒有學會判斷,反而造成更多心智上的壓抑和負擔,而倫理的積極意義也就不存在了。

  有希望的道德則不然,其作用在于開創較好的自己,用智慧去解決生活中一切事務。懷有此項道德的人表現出來的負責和尊重是爲了慈悲、成長和創造。他的毅力和勇氣,是爲了發現更自由,更能免于優愁和彷徨的侵襲。

  現代人似乎正陷入倫理生活上的難題;其一是失去倫理的能力,而變得彷徨和軟弱。其二是迷失在恐懼的道德之中。處于怯弱不安的絕境。這兩種現象,已使年輕人的豪氣大打折扣,更嚴重的是表現出遊手好閑或蒼白的人生觀。結果,情緒障礙的心理症患者不斷增加。無所事事、缺乏責任感的潰敗者,正發出無奈的呻吟。

  缺乏倫理的能力,使人的野性發作,當欲望被觸動時,本能便以直接的方式攫取,那就是偷、盜、搶和詐騙。當這些野性受到阻礙時,即刻化爲暴力。

  現在該是重建倫理的時候。要在家庭生活中實踐它,在學校生活中教育它;要用身教來示範,也要透過生活的體驗、認同和討論來了解它。

  二、恐懼與不安

  對精神生活戕害最大的不是匮乏,也不是失敗和挫折,而是長期的恐懼和不安。長期的懼怕可以把人貶抑爲虛僞,把情緒弄得焦慮不安,把自己的莊嚴變成卑怯。它不但會破壞個人的肯定性,影響禅定的生活,甚至幹擾和扭曲正常的認知判斷。

  心理分析學的研究指出,長期的懼怕和擔心,對心理健康的破壞是很嚴重的。許多心理症是由長期的懼怕引起的。一般而言,長期懼怕所造成的焦慮,很容易造成一些幻想。懼怕往往形成一連串內在的心理對話,那就是白日夢了。如果白日夢嚴重到脫離現實、自言自語,那就是精神病了。

  教育上,一般人經常使用威脅、體罰和疾言厲色對待孩子。相信透過恫嚇,可以促成他們用功和聽話。老師和家長更利用恐懼來告誡孩子,並透過彼此的強烈競爭,來引發他們用功。結果,讀書似乎不是爲了救知的樂趣,而是爲了打敗別人。而經常挫敗的人,再也不願意讀書,因爲讀書給他的經驗是懼怕與痛苦。另一方面,成績比別人高的學生,在畢業之後,對讀書也覺得索然無味,因爲他並沒有培養讀書的興趣。這一來,求知的希望就蕩然無存了。我想,我們國家讀書風氣所以偏低,可能正是這個原因。

  恐懼的人,通常對于新奇、刺激和危險的東西,有著逃避的傾向。他們對于新的工作、娛樂方式,甚至文學藝術,都會排斥。他們排斥的理由是懼怕,因爲新的東西具有危險性和挑戰性。

  事實上,人類在進化過程中,已經養成了冒險犯難的習性。就正常人而言,如果沒有一點新奇和冒險,便會覺得生活平淡乏味,特別是年輕人最爲明顯。他們總愛參加登山、海濱沖浪,冒一點險來尋求樂趣。如果把這種追求新奇,轉移在學術研究、大自然的探究、運動技能的磨練、生活技能的學習等上,無疑地,將會化作強大的主動性和樂趣。反之,如果采取死板的生活和刻板的教條,青年人就會變得壓惡學習。在此情況下,即使威脅他、逼迫他,學習的效果也是有限的。

  恐懼不但使人失去主動性,失去純真,同時也使人失去道德勇氣。懼怕和膽怯,只會把自己拘束起來,內心卻又對別人的成就嫉妒。把話藏起來,自己卻因爲有話沒說,而覺得委屈。懼怕使人不能合理的伸展莊嚴的個性,壓抑自己而偷偷落淚。人類透過恐懼而作出許多愚行。

  過去,人由于懼怕無常變化的環境,所以才對周遭的事物權威化和神化,自己變得更卑順、更害怕,以致不能張開自己的眼睛去看個清楚,這就是迷信的起源。我認爲迷信的行爲是一種經由懼怕所引起的精神症狀。恐懼所造成的罪惡和痛苦是明顯的。禅家說:

  “愚迷造罪。”

  陷在恐懼中的人,是很煩惱的。有人懼怕世局的動蕩,而心懷極大的不安,所以要脫産移民,到了國外卻又人生地不熟,再生一層恐懼。終其一生都在逃亡,全家都在流浪,這就看不出生活中悅樂的希望了。

  人也會對人産生恐懼。一個不能愛人和不能信任人的人,心裏必然存著一種莫名的懼怕。他害怕別人侵害他,占他的便宜,更嚴重的是害怕別人看不起他。我相信越是無能的人,越怕別人看不起他。如果別人不慎對他有了侵犯,便會…

《悟·看出希望來 第叁章 希望與陷穽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