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做出各種無情凶惡的反擊。這種因懼怕而發生的猜忌攻防,足以破壞人際間的溫暖和和諧,佛家的基本態度是:
“只有雄渾的自在,
才能孕育慈悲。”
人若活在懼怕之中,就會失去智慧和慈悲;若活在恐懼的陰影下,就永遠看不出自在的希望。所以,懼怕的心情只會使人的尊嚴萎縮,而不能伸張真理。
伸張真理不是用恐懼的怒吼,而是用人與人之間相互共鳴的慈悲力量;尊嚴的生活不是建立在統治和使喚上,而是相互寬容的扶持。因此,人只有在不懼怕的情況之下,才有尊嚴。人因爲懼怕與不安,所以要囤積財物,張揚名聲,嫉妒別人,中傷別人。所以說:
“懼怕産生自私。”
人越是懼怕就越顯得非理性,越是自私就越偏離人道的立場。人世間無窮無盡的鬥爭和人禍不是天命使然,而是懼怕與自私造成的。
懼怕的人不敢跟別人真正的會心,他沒有親密安穩的自在感,缺乏純真的相處態度,只想操縱人際關系,而不願創造人際關系。在需要別人的時候,他走了過來,看似有人情味,不需要的時候,他會悄然離去。他們看不出人與人之間,存在著友愛的希望。
懼怕有時也會反過來朝向自己。孤獨的時候,人們怕跟自己相處,而産生不安和無奈。于是,要設法陶醉,要用種種麻醉的手段來逃避。懼怕跟別人來往的人,會造成孤獨冷癖。懼怕自己的人卻會埋怨自己,卑視自己。
懼怕,障礙了人類清醒的心智,是人類幸福生活的陷穽,是導致心智迷失的重要原因。人類提高精神生活的首要工作就是消除懼怕或恐懼。
學佛是提升精神生活的妙法,佛教徒透過對佛的感通,而滌除心中的懼怕和弱點。在念佛拜佛中得到佛的護佑和啓迪。在自己脆弱的時候,虔心的念佛。特別是綿綿密密照著念佛的音韶,虔誠的聽著、念著、和著、唱著、會得到一種特有的甯靜,漸漸安定起來,自在起來,堅強起來。透過念佛可以洗淨自私和懼怕,培養清淨雄渾的定力,自然從自性中流露出智慧,從中看出希望。《六祖壇經》解釋念佛時說:
“心淨,
佛土淨。”
虔心的念佛,不但得到佛的護持,更重要的是淨化了懼怕,産生清醒的自在感。
此外,人類天生有許多弱點,他需要飲食、保暖和安全,如果中斷這些給與,就面對死亡。同時,他必須面對天災、人禍、外來的侵襲和疾病,如果不能克服這些難題,也會面對死亡。無情的挑戰,養成了人類戒慎恐懼的心理,這種“臨事而懼,好謀而成”的心理情結,正是人類不斷進步、保持醒覺和福慧增長的原因。因此,適當的懼怕或恐懼有利于生存與成長。反之,若恐懼變成了長期的焦慮,而成爲一種病態行爲,那麼恐懼就失去它的建設性,成爲有害的情緒力量。它幹擾情感與思想的正常運作,破壞幸福悅樂的生活。
叁、盲目的自大
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我,都希望別人認爲自己好,自己比別人高明,需要別人的尊重和禮遇。如果受到批評,便會起來捍衛,受到褒獎就會得意快樂。
自我是非常脆弱的,稍稍一點打擊就像淌血一般痛苦。因此,每一個人都在努力維護自己的自尊,甚至要刻意爭取別人的贊賞和羨慕。我敢說,人類的精神生活,絕大部分是圍繞在維護自我這個主題上,但是爲了自我,卻扯出無窮的糾紛、痛苦和無奈。《俱舍論》上說:
“爲我執故,
有煩惱。”
人爲了設法抵製外來對自我的貶損,必須反擊別人的批評,文飾自己的過錯,以虛僞和撒謊來袒護自己免于受傷。自我意識越強,執著的現象就越嚴重,抗拒外來的批評也越激烈,虛心接納別人意見的可能性就越低。
自我是很主觀的,有時一句無關痛癢的話,在主觀的情緒慫恿下,可能産生嚴重的反應。家庭成員的糾紛,因爲雞毛蒜皮小事而引起,夫妻在閑聊在起了沖突,朋友在玩笑中老羞成怒,反目成仇。人世間的許多仇恨,都因爲自我的敏感和神經質反應,相互推波助瀾所形成。
人類最大的悲哀是背負著既沈重又脆弱的自尊。
人爲了維護這個脆弱的自我,通常采取自我膨脹的方式。在言語中誇張自己的本事和能力,給自己戴上美麗的面具,編造一個美麗的謊言,透過這些謊言,可以滿足自己的缺陷,提高自己被羨慕的可能性,結果,每天都在爲維護自尊和面子疲于奔命,煩惱苦思。生活漸漸從真實面走向虛僞,時間一長,連自己本來的面目也遺忘了,那就是迷失。佛經上說:
“做慢,
起谄曲心。”
人若活在虛妄的心理世界裏,把自我膨脹到連自己都認不得時,便背叛了自己。而自己也就成爲谄曲別人的工具,那又何其空虛,何其茫然呢?
人若不能自我肯定,自我接納,去過實現的生活;而一味想追求別人來肯定自己,是一件痛苦的事。因此,采取向外追求肯定和虛僞的自我膨脹,想要獲得自心的安穩,是注定要失敗的。
其實,每一個人都很平凡,也都有他卓越的一面。人最重要的是老實的生活,而不是要虛張聲勢的作給別人看。只有懂得以平淡之心去過踏實生活的人,才能看出生命的實現是什麼。
生命的實現不一定是完美的。我們必須認清,生活之中有苦也有樂,有順也有逆,有得也有失。我們之所以欣然接受,正因爲生命的本身就是如此,這就是希望。
你不可能比別人好,別人也絕對不會比你高明。因爲在你的生活之中,你是你的主人,是不應該拿來跟別人比較的。禅家說:
“智者無爲,
愚人自縛。”
不要有盲目的優越感,想要跟別人比較,甚至想要貶抑別人,打敗別人,這樣的“作僞”,往往只是作繭自縛罷了。
人一旦自我膨脹到優越感很強時,便開始想要淩駕或支配別人,可是卻又因爲自我的過度膨脹而遮蔽了了解別人的可能性,這個矛盾將産生生活適應上的嚴重困擾。他希望別人絕對服從他,但是別人都在抗拒他。
當然,一位盲目優越感的企業家,可能爲了堅持己見,反而把有創意的部屬開除,把唯唯諾諾的庸才,當做貼心的夥伴。最後,把一個企業弄砸的正是那位惟命是從的夥計。
依我的觀察,還是有許多主管喜歡唯唯諾諾的庸才。因爲只有逢迎他的人,他才能嘗到當老板的滋味,享受那分優越感。他只想當老板,享受那分威風神氣,但不久他的企業就會出現危機。因爲他弄不清楚到底自己是在經營企業,還是在虛妄的享受老板的滋味。
政府機關也是一樣,那些氣勢淩人的主管,在開會時,遇到某些棘手的問題,經常以君臨天下的嚴厲口吻和眼神,一連串責問部屬的缺失,顯露著那分強者的威風。最後,一個個幹部都像老鼠遇到貓一樣,銳氣盡失,創造力也被壓抑了。
盲目的優越感,表現在曉著二郎腿,手裏叨著香煙,一副翩翩偉人的塑像,口裏正噴著煙霧。他一語不發已經令部屬産生懼怕和厭惡。那是不可能産生好的議事或交談效果的。又怎麼能在工作中看出希望來呢?
民意代表在議事殿堂裏的議事態度,若有了盲目的優越感,心中即使懷有卓見,也要大打折扣,無法充分發揮他們的問政功能。經上說:
“若有我相,
則非菩薩。”
人若染上強烈的自我中心和盲目的優越感,就不可能實踐菩薩的慈悲精神。
人只有避免自我膨脹,才保留了鼓勵別人伸展智慧的空間;唯有停止盲目的優越感,才享有甯靜的高貴情操。
四、錯誤的愛
錯誤的愛往往使人陷于哀苦的絕境。這個娑婆世界裏,沒有一個地方不揭橥博愛、正義和互助。但到處都是爲了愛而戰爭,爲了正義而沖突,透過道德而掠奪,我相信許多人對于愛這個心理需要和人性本質,有著錯誤的認知和體驗。而錯誤之點就是佛家所謂的“執愛”。
錯誤的愛導致無可彌補的悲劇;它阻斷了心智成長和幸福之路,因爲它已把關懷扭曲爲占有。
錯誤的愛,表現得最頻繁的是教育,最普遍的問題是父母將自己未完成的心願,投射到子女身上,以致把子女視爲自己的一部分,期望子女爲自己出一口氣。這樣的愛,極易忽略子女個性和潛能的發展。
人必須根據自己的潛能去生活,接納自己的人生,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,這樣才會樂于學習,樂于在自己的工作上投注心力。因此,如果父母把愛擴大到替子女決定其生涯,就等于抹煞了他的個性。父母必須明白,子女的人生,畢竟要由他們自己承擔,如果處處爲他作抉擇,替他准備生活,子女可能成爲一位事事作不得主的懦夫。
溺愛子女可能是現代父母的共同現象。大家所注意的都是學業成績和考取明星學校。爲了達到升學的目的,子女可能不做家事,不聞問人情世故,不關心親朋好友的交誼,甚至連上下學,也由父母來接送。這樣的青少年,他們腦子裏除了課本的知識外,生活經驗極爲貧乏,對事物的認知將大受影響,他們的人情味很淡薄。
我們的教育所標榜的是五育並重。事實上,除了智育之外,其他方面的教育幾乎非常貧乏。在國民中學的德、體、群、美各方面雖然安排了課程,也有正式的教科書,但是那些教材,顯然與生活脫節。青少年學校的任務是“讀書”,而不是學習生活的能力。
在教學上,我們重視死記教材,卻忽視思考和判斷。生活教育強調的是說教,而不是討論與活用。學完了美育卻唱不了幾首自己喜歡的歌曲。至于體育,除了幾位選手之外,大部分青少年的體能也令人優慮。智育的結果,除了幾位智育的學生之外,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學習的失敗者,這是非常嚴重的事實。
我們缺乏愛心嗎?不,我們的愛心是豐富的。我們的問題出在錯誤的愛。錯誤的愛使下一代得不到好的教育;他們的人生希望,會因爲錯誤而變得迷罔。《楞嚴經》上說:
“因諸愛染,
發起妄情。”
該是清醒的時候了。倘若此時,我們不在教育上加以反省改進,我們將會陷入一個嚴重的難題——社會性格的扭曲與墮落。
另一種錯誤的愛…
《悟·看出希望來 第叁章 希望與陷穽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