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安而居。人也是一樣,一定要與別人活在相互信任與安全感之中,才能在生活中發慧悟道,否則防衛機製一起,所有的創意就被焦慮不安所破壞。怎樣才能培養安靖之心呢?
·要接納自己,喜歡自己,肯定自己的意義與價值。
·避免用別人的評價來幹擾自己。評價未必是事實,而是別人的好惡,如果它幹擾了你的判斷,就是被境界所牽,自己就會迷失而失去創意和覺性。
·要有同情心和同理心,你若能以慈悲心來看人,就能了解別人,同情別人和接納別人。當自己與別人不存對立狀態時,自己的肯定性隨之提高,從而産生真正的創意。
人是在肯定自己和接納自己時,才散發安靖的感覺。人必須知道自己是無可逃避的,除非能接受並承擔現在的一切,否則不可能看出生活有什麼樂趣。除非你能肯定自己,把唯一獨特的潛能發揮出來,在生活中産生創意,否則就注定不快樂。每個人都有優點,一定要懂得賞識自己,知道給自己打氣。當然,也要看出自己的缺陷,知道怎麼避免錯誤勇于改正。
具有肯定性的人必能對自己的創意思考加以堅持。他有信心維護真理,不被批評、輿論和閑言閑語所動。發明電報的摩斯,在研究初期,別人批評他是可笑的呆子。哥達德在發明火箭時,被譏作瘋子。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,被他們家鄉的人批評爲頑劣的傻瓜,但是他們有著強烈的肯定性,他們都成功了。
許多人都認爲毅力使一個人成功,這當然有道理,但卻很少人注意到,毅力是安靖的産品。安靖或安全感不但孕育了創意,也引發了毅力。安靖的態度是人生中最美的特質,你一定自我訓練,特別是對幼年和童年的孩子,要給予安全感。請留意,缺乏安靖的毅力只是一種猛勁,有時還脫離不了頑固和僵化。
安靖給人機會孕育信心、智慧、創意和人生的希望。我們的國民教育並不重視學生的安全感。許多學生在教鞭的威嚇下讀書,一班之中難得有幾位學生是自動學習的。這似乎是一個惡性循環,老師越是采取高壓,學生就越失去自治能力。而老師爲了維持成績的水准,又不得不采取打罵。這樣的教育,使得學生在學習上看不出興趣,無從産生信心和主動學習的態度。
最近,臺北市立民族國中的周麗玉校長,跟我談起現階段的一些教育問題,她說:“許多家長以爲教育就是學生的成績單,成績好就高興,低落就要受責備,甚至被羞一番。事實上,教育的本質是給予學生信心和啓發,引導其心智不斷的成長。”
每當我接到自己子女的班級成績單時,也會看到一些孩子的成績在叁十分以下,甚至只有十幾分的。我首先想到的是:這些學業上低成就的孩子,是否在別的方面得到肯定?是否已經得到必要的補救教學?是否在人際關系、群育、德育或體育上找到成就感?否則,這些孩子是否會覺得空虛、無奈、彷徨,甚或自暴自棄?而成爲現代的新書僮,只是來陪伴別人讀書?想起這些事情,則不免令人擔心。
其次,影響個人安靖、破壞個人創意與希望的另一因素,就是在意別人的看法。人只要處處怕別人批評,感情和思想就不屬于自己,而成爲別人的奴隸。心理學把這種向外尋求價值的人叫外控型的人,而外控型人格的缺點就是容易迷失。他們的創意總是在疲于爭取外在榮耀和肯定中消失。唐朝神秀禅師揭示弟子,如果自己不斷往外尋求,就會迷失本有的醒悟本性和創意,他說:
“一切佛法自心本有,
將心外求舍父逃走。”
人不可以仰賴別人來肯定或評價自己,只有能自己作評價的人,才能看出希望。禅門常教導弟子在受到毀譽時,輕輕的告訴自己說:
“不睬它!”
但是對于別人的指正和都示,卻又誠心的說:
“信受奉行。”
不理睬別人的品頭論足,使我們自由心安。對于別人的指正信受奉行,能使自己智慧增長。這就是生命成長的希望。
最後,同情和同理之心,使我們能接納別人,了解別人。在彼此接納之中,産生了安全感。這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,無所畏懼,意見的溝通沒有困難,創意的表達有信心。許多夫婦不知道彼此相互體諒,不能以神往的心情將心比心,所以有了許多誤會、顧忌和防衛,甚至因爲彼此不能諒解,平添了多少舊愁新怨。
家庭成員的相互信賴,可以産生輕松的情趣,孕育彼此的互愛,激發生活的創意,所謂“家和萬事興”,生活在較多安全感的家庭,不只幸福,而且有好的創意,達摩在他的《大乘八道四行》中說:
“安心無爲,
形隨運轉。”
心理安靖的人,無需起心作爲,用種種防衛機製來維護自尊。這時,無論你做任何事情,都會有正確的判斷和思路,光明的好運就呈現在眼前。
六、自由神馳
人如果能在無拘無束中自由思考,就會産生較高的創意。比如說,教室裏的幼童,若給他們自由作畫的機會,就會表現出許多創意。也許狗的頭畫得太大,腳掌畫個汽車的形狀,看起來有些怪模怪樣。但是,仔細聽他解說,他會告訴你:頭部最重要,所以要畫得大,狗兒跑得快,所以腳掌要畫成汽車模樣。這樣的畫雖然不像實物,但是孩子卻是在創作,而且畫得比實物更真實。
在企業界的辦公室裏,爲了激發同僚的創造力,他們采用了腦力激蕩會議(the Session of Brain Storming)。讓每一個人對一個待解決的問題神弛遐想,提出他們的想法、建議和發現。彼此不作批評,不作討論,只是把心中想到的說出來。由于每一個人都無忌于是否可行,不擔心被批評爲幼稚和不切實際等等。所以所提的點子具有高度的創意。接著,他們把這些點子,加以整理、討論、進一步研究,而成爲一個具有創意的決策或新産品。唐朝牛頭法融禅師在《心銘》中說:
“一心有滯,
諸法不通。”
人若有顧慮、私欲、成見和偏見,自由的心靈就被滯塞了。因此,只有懂得“無心用功”的人,才能以自由的心智(無心),去面對種種挑戰(用功),開拓生命的希望。
心靈的自由與禅家所謂的“自得心開”是一樣的。心地開放的人,能主動引發感受性、觀念的移接,並發現新的意義。因此,自由的神馳有助于創意的展現。
不過,自由絕非爲所欲爲,也非不接受社會規範的約束。一個被激怒而動以暴力的人是不自由的;同樣的,貪婪于物欲的追求,也是不自由。心靈的自由是人類覺性和創造力的根源,它即是希望的本身。
希望不是貪婪,不是欲望,而是一種自由的心智。透過它,我們有了創意,看出自己的目標,發現生活的意義。每一個人都要學習開悟,涵養開悟的經驗,這樣才能聆聽自性中智慧的心聲,在平靜的心境下,透露希望的訊息。人必須天天心懷希望,當然也要時時踏尋希望的線索,因爲只有透過這些線索,才能一探希望的禅機。
《悟·看出希望來 第二章 希望的線索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