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自己。结果总是忽略了改正自己的缺点,而又触怒了对方。家庭生活的创意尽失,成天处于敌意和冲突之中,要想缔造和谐家庭的希望就渺茫了。
压抑也是一种防卫,人若把某些情绪经验压抑下来,或者想把它遗忘时,所压抑的痛苦经验和情绪冲动未必消失。它可能成为潜意识中的一种情结,一有机会即可能以有害的形式出现。许多精神上的症状,就是因为压抑而引起的。压抑不但容易造成精神疾病,而且也因为不能充分认识经验,而使创意和心智得不到开展。
开放的经验是指能敞开自己的心胸,去接纳和面对所经验的种种事物。你不要被荣辱所限,而不敢张开法眼去看清楚:更不要被是非成败所威胁,而关闭心扉,作逃避之想。禅宗《心王铭》中所说:
“面门出入,
应物随情。”
人只有在没有防卫的时候,才让所有的经验自由出入于心中,只有在没有憎爱的时候,才可能看清那些讯息和经验的本质,这就是清醒。请注意,有清醒才有创意,才有希望。
在生活中,顾忌越多,创意就越少;欲望越重,创意便无从施展。人若毫无顾虑,那就是蛮干,但是迁就层面若复杂,则创意的思考早已夭折。你必须保持开放的心灵,像闲著无事一样,才能“胡来胡现,汉来汉现”,也才能做到临济的所谓的“无事是贵人”无事的开放,才能看出贵人般的希望。
三、内在的声音
创意往往来自内在的心声。一般人只能听到别人的意见,被外来的意见所左右,却听不到内心深处所发出来的启示。基本上,个人若一意追求别人的称许,规避别人的批评,内在潜能就会被压抑下来,创意也就胎死腹中。因此,一个肯定性较好,内心比较安定的人,创造性也比较高。禅门把这种肯定内在心声的态度称为“作得主人”。唐朝瑞严彦禅师,经常呼叫自己“主人公”,然后自己应喏,无非是为了提醒自己,静下来听听内在的心声。禅家常说:
“读经看教,
言语婉转总归自己。”
无论是研究学问,学佛证道,都得归宗于自己的心声,而不是别人的脸色。当然,学习任何学问,初期一定要多方面琢磨,多听别人的意见和指正。但是,当自己要独立生活,或独立创作或研究学问时,就必须有好的肯定性,才能把内在的心声或潜能转化为创意。
所以,你要做决策时,先要平心静气去听别人的意见,去搜集资料,去接受别人的的批评和指正,并进行讨论。你要仔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,记下来,并亲自一再分析这些资料。然后,你要有一段时间,把它推开,离开它,不去思考它,让自己入于“空”的心境。这时,内在意识的创意,自然行动起来。它是在你不去想它,不去烦心,不去担优时开始工作。当它自然孚育完成时,创意会浮现出来的。
你遇上抉择困难时,要听听内在的心声;碰上苦无对策时,要听听自心深处的讯息。日本已逝的大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就经常采取这种方法,甚至每一个周末,他都要有一段时间静默,培养自己的创意锐智。《维摩诘经》中谈到:
“一默如雷。”
请注意,在沉默的时候,才是创造力开启的时候。中国禅宗到了唐朝中业临济义玄时,对于般若智慧的开启方法,有了更彻底的见解。有一次,他的老师黄檗吩咐侍者去拿百丈先师的禅板来,要把这些象征禅法的证物传给他。可是,临济却对侍者说:
“请拿火来。”
这时黄檗叫道,“不必了,只要有他自己就够了,他以后坐断天下人舌头。”临济禅师拿火要烧的正是那些外在的意见和教诫,他从学习到创造,自己都已作得了主。黄檗禅师也深知这位学生已经发现内在的自己,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了,所以说,只要“他自己”就够了,无需依赖外在任何东西,他已能独立思考,能坐断天下人舌头,看出光明的希望。临济还有一句话说:
“诸方火葬,我这里活埋。”
他所揭示的就是要从死的资讯中解脱出来,火葬它也好,活埋它也好,真正重要的是自己心中“无位真人”的心声。他为了强调破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,他告诉弟子们说:
“道流!你欲得如法见解,但莫受人惑,向里向外,逢著便杀,逢佛杀佛,逢祖杀祖,逢罗汉杀罗汉,逢父母杀父母,逢亲眷杀亲眷,始得解脱,不与物拘,透脱自在。”
临济这段活,常被误会为杀佛杀祖,杀父杀母的叛逆思想。事实上,杀的意思是铲除,在自己做抉择的时候,要铲除任何干扰,即使是佛祖、父母这么位尊的人来说情设诱,也置之不理,这才不会被惑,才有创意,才有希望。
我们的社会,很讲私情,属于创意的公理不张。做为一位政府官员,如果不摆脱民意代表的关说和压力,就难以发挥智慧,为民服务。另一方面,如果民意代表,不扪心自问,静听内在良知的呼唤,则为民喉舌的声音,不免成为自我迷失的嘶喊。禅家常说:
“达摩东来只为寻个不被人惑的人。”
只有那不被成见所惑,不被色相所欺,不被物欲所蔽,不被权势和烦恼所障的人,才能听到心灵深处所捎来的消息,那就是创意和希望。
四、灵机一现
创意的灵感是怎么来的,希望的曙光是怎么出现的,含糊笼统的说法是顿悟。然而,顿悟又是什么呢?顿悟看是刹那间的一种领悟或发现,但就过程而言,可以解释为从一个或多个现有的观念,突然移接到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上面,发生并列,而有了新的发现。这个崭新的创意也许可以建立自己的人生观,解析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,解决一个文学或艺术上的难题,或者释怀心中的烦恼重担。创意有时也可能是一个幽默、笑话或者一个情趣。顿悟是不分大小,无分对象,没有时间或环境限制的,但它的本质是创意。
唐朝香严智闲禅师,是在菜圃除草时,无意中抛丢瓦砾而击中竹子,发出清脆的声响,因而悟道,贯通了佛理,直渗自己的心底。我认为,那击石声只是一个媒介,他把当时心中所思想的问题和一些已知的经验,突然并列而有了新的发现,豁然省悟。这看是简单,但它的内在心理运作,却非常复杂,他只用几句禅诗说:
“一击忘所知,
更不假修治,
动容扬古道,
不堕悄然机。”
这一首诗偈是他自己悟道的答案,却不是共同的悟道方法或过程,因为,轮到我们自己以石击竹时,却悟不出个什么。因此,任何一个顿悟,都是主观的,是不可能用语言文字把那内心运作的过程说得明白,因为那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经验。
不过,我们可以理解到,触发灵感时的移接或并列,是在个人潜意识里,进行一项选择。这选择是开放了外在与内在的经验,在极有弹性的关系下,自由地尝试进行,而决定性因素却是自己当时的感受性。
当一个人发现创意时,不只解决了他所面对的问题,同时他的心灵也起了很大的变化,也许是一种喜悦,因为那是从平凡的已知,看到一个神奇的新知,所以唐朝洞山禅师在悟道时说:
“我岂敢说不高兴,我高兴得像在拉圾堆中捡到明珠。”其次,顿悟也会给悟者带来松弛和自在。这也许是由于内心求知的张力得到释放,所以有气定神闲之感,故云:
“昨夜一声雁,
清风万里秋。”
而临济禅师悟道时,却又觉得原来如此,他说:
“原来黄檗的佛法只有这么一点!”
当一个人从一个已知的现在,突然跨越到另一个未知的情境时,确实有一种解脱的感觉,而他所解脱的正是未开悟时的困顿与烦恼。所以,创意本身就是一种喜悦。
最后,灵机一现所发现的创意,必然想跟别人分享,那时确有不吐不快的感觉。人之所以愿意把自己的创造跟别人分享,正是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。做为一个禅佛教的悟道者,一定要下山来弘扬大教,不正是很自然的流露吗?
人就在这灵机一现时,成就了种种喜悦,也肯定了生活的意义,所以唐朝法眼文益禅师说:
“万家之中独露身。”
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悟,都可能发现那令人喜悦的创意,而活得真实、喜悦和充实。这创意正是自我肯定的希望。
五、安靖中创造
创意的思考,不但能解答我们的疑问,同时也是促进人际关系、培养幸福人生、提高生活情趣的必要途径。创意就是生活的道,也是生活的希望和曙光。任何事物,经过醒悟都可以变得美好,甚至在属灵的宗教生活上,也只有透过醒悟才能产生虔诚的正信。禅家所重视的是:
“悟法传衣。”
这意味著只有透过清醒的创意,才能发现正信和真理,才能张开法眼,看出十方法界——圆融的精神共同体。只有彻悟的人,才能接受传衣,才真正得到心传。
这悟法传衣的醒悟,是否有一定的轨迹可循呢?是否在特定情况下,较容易产生悟的心理活动,从而看出希望的曙光呢?禅门对于这一问题似乎非常重视,而所关注的重点似乎就在于心安,一种安全感的培养。我称它叫“安靖”,它具有安全感和冷静或镇定的意味。
悟法或创意并不是用强迫的力量所能激发出来的。它是在绥靖的心理状态下,主动流泻出来的,因此,人们必须保持适当的心理环境,才滋润创意的萌芽。这个心理环境就是安全感~~一种安靖的状态。中国禅宗第二代祖慧可,在未悟道时对达摩说:
“我心里不安,请老师替我安。”
安全感不够,显然无从承担醒悟前的疑惑和压力。安全感不够,也展开不了大悲大愿的气度;缺乏安全感的人,也绝不敢在醒悟之后,对真、善、美作一番矜持。唐朝的岩头和雪峯两个人是师兄弟,他们一起行脚来到湖南鳌山,两人触及见道的问题时,雪峯指著自己胸口说:
“我这里还不够安稳,怎敢宣扬大教,自欺欺人呢?”
安全感和稳定的心理状态,如果没有培养起来,是不可能悟道发慧的,是不可能有创意、有希望的。
培养安靖的心情,就是禅门中渐修的重要课程。唐朝法融禅师,庵居周围,唯见虎狼之类,这表现了他的安靖之功,感应禽兽相…
《悟·看出希望来 第二章 希望的线索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