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安而居。人也是一样,一定要与别人活在相互信任与安全感之中,才能在生活中发慧悟道,否则防卫机制一起,所有的创意就被焦虑不安所破坏。怎样才能培养安靖之心呢?
·要接纳自己,喜欢自己,肯定自己的意义与价值。
·避免用别人的评价来干扰自己。评价未必是事实,而是别人的好恶,如果它干扰了你的判断,就是被境界所牵,自己就会迷失而失去创意和觉性。
·要有同情心和同理心,你若能以慈悲心来看人,就能了解别人,同情别人和接纳别人。当自己与别人不存对立状态时,自己的肯定性随之提高,从而产生真正的创意。
人是在肯定自己和接纳自己时,才散发安靖的感觉。人必须知道自己是无可逃避的,除非能接受并承担现在的一切,否则不可能看出生活有什么乐趣。除非你能肯定自己,把唯一独特的潜能发挥出来,在生活中产生创意,否则就注定不快乐。每个人都有优点,一定要懂得赏识自己,知道给自己打气。当然,也要看出自己的缺陷,知道怎么避免错误勇于改正。
具有肯定性的人必能对自己的创意思考加以坚持。他有信心维护真理,不被批评、舆论和闲言闲语所动。发明电报的摩斯,在研究初期,别人批评他是可笑的呆子。哥达德在发明火箭时,被讥作疯子。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,被他们家乡的人批评为顽劣的傻瓜,但是他们有著强烈的肯定性,他们都成功了。
许多人都认为毅力使一个人成功,这当然有道理,但却很少人注意到,毅力是安靖的产品。安靖或安全感不但孕育了创意,也引发了毅力。安靖的态度是人生中最美的特质,你一定自我训练,特别是对幼年和童年的孩子,要给予安全感。请留意,缺乏安靖的毅力只是一种猛劲,有时还脱离不了顽固和僵化。
安靖给人机会孕育信心、智慧、创意和人生的希望。我们的国民教育并不重视学生的安全感。许多学生在教鞭的威吓下读书,一班之中难得有几位学生是自动学习的。这似乎是一个恶性循环,老师越是采取高压,学生就越失去自治能力。而老师为了维持成绩的水准,又不得不采取打骂。这样的教育,使得学生在学习上看不出兴趣,无从产生信心和主动学习的态度。
最近,台北市立民族国中的周丽玉校长,跟我谈起现阶段的一些教育问题,她说:“许多家长以为教育就是学生的成绩单,成绩好就高兴,低落就要受责备,甚至被羞一番。事实上,教育的本质是给予学生信心和启发,引导其心智不断的成长。”
每当我接到自己子女的班级成绩单时,也会看到一些孩子的成绩在三十分以下,甚至只有十几分的。我首先想到的是:这些学业上低成就的孩子,是否在别的方面得到肯定?是否已经得到必要的补救教学?是否在人际关系、群育、德育或体育上找到成就感?否则,这些孩子是否会觉得空虚、无奈、彷徨,甚或自暴自弃?而成为现代的新书僮,只是来陪伴别人读书?想起这些事情,则不免令人担心。
其次,影响个人安靖、破坏个人创意与希望的另一因素,就是在意别人的看法。人只要处处怕别人批评,感情和思想就不属于自己,而成为别人的奴隶。心理学把这种向外寻求价值的人叫外控型的人,而外控型人格的缺点就是容易迷失。他们的创意总是在疲于争取外在荣耀和肯定中消失。唐朝神秀禅师揭示弟子,如果自己不断往外寻求,就会迷失本有的醒悟本性和创意,他说:
“一切佛法自心本有,
将心外求舍父逃走。”
人不可以仰赖别人来肯定或评价自己,只有能自己作评价的人,才能看出希望。禅门常教导弟子在受到毁誉时,轻轻的告诉自己说:
“不睬它!”
但是对于别人的指正和都示,却又诚心的说:
“信受奉行。”
不理睬别人的品头论足,使我们自由心安。对于别人的指正信受奉行,能使自己智慧增长。这就是生命成长的希望。
最后,同情和同理之心,使我们能接纳别人,了解别人。在彼此接纳之中,产生了安全感。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,无所畏惧,意见的沟通没有困难,创意的表达有信心。许多夫妇不知道彼此相互体谅,不能以神往的心情将心比心,所以有了许多误会、顾忌和防卫,甚至因为彼此不能谅解,平添了多少旧愁新怨。
家庭成员的相互信赖,可以产生轻松的情趣,孕育彼此的互爱,激发生活的创意,所谓“家和万事兴”,生活在较多安全感的家庭,不只幸福,而且有好的创意,达摩在他的《大乘八道四行》中说:
“安心无为,
形随运转。”
心理安靖的人,无需起心作为,用种种防卫机制来维护自尊。这时,无论你做任何事情,都会有正确的判断和思路,光明的好运就呈现在眼前。
六、自由神驰
人如果能在无拘无束中自由思考,就会产生较高的创意。比如说,教室里的幼童,若给他们自由作画的机会,就会表现出许多创意。也许狗的头画得太大,脚掌画个汽车的形状,看起来有些怪模怪样。但是,仔细听他解说,他会告诉你:头部最重要,所以要画得大,狗儿跑得快,所以脚掌要画成汽车模样。这样的画虽然不像实物,但是孩子却是在创作,而且画得比实物更真实。
在企业界的办公室里,为了激发同僚的创造力,他们采用了脑力激荡会议(the Session of Brain Storming)。让每一个人对一个待解决的问题神弛遐想,提出他们的想法、建议和发现。彼此不作批评,不作讨论,只是把心中想到的说出来。由于每一个人都无忌于是否可行,不担心被批评为幼稚和不切实际等等。所以所提的点子具有高度的创意。接著,他们把这些点子,加以整理、讨论、进一步研究,而成为一个具有创意的决策或新产品。唐朝牛头法融禅师在《心铭》中说:
“一心有滞,
诸法不通。”
人若有顾虑、私欲、成见和偏见,自由的心灵就被滞塞了。因此,只有懂得“无心用功”的人,才能以自由的心智(无心),去面对种种挑战(用功),开拓生命的希望。
心灵的自由与禅家所谓的“自得心开”是一样的。心地开放的人,能主动引发感受性、观念的移接,并发现新的意义。因此,自由的神驰有助于创意的展现。
不过,自由绝非为所欲为,也非不接受社会规范的约束。一个被激怒而动以暴力的人是不自由的;同样的,贪婪于物欲的追求,也是不自由。心灵的自由是人类觉性和创造力的根源,它即是希望的本身。
希望不是贪婪,不是欲望,而是一种自由的心智。透过它,我们有了创意,看出自己的目标,发现生活的意义。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开悟,涵养开悟的经验,这样才能聆听自性中智慧的心声,在平静的心境下,透露希望的讯息。人必须天天心怀希望,当然也要时时踏寻希望的线索,因为只有透过这些线索,才能一探希望的禅机。
《悟·看出希望来 第二章 希望的线索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