悟·看出希望来
郑石岩
第二章 希望的线索
在无量寿佛的殿堂,
亮丽的毫光中,
我看到希望,
映在童稚好奇的明眸,
泛起天真烂漫的欢颜。
我看到希望,
闪烁在晨曦的露珠里,
化作秀色千山。
希望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。怀着希望,无处不自在;活在希望里,无处不令你欢喜丰足。希望能沃壮你的人生,让你意兴风发,令你充实稳健,免于迷失的痛苦。不过,请注意,希望不是贪婪的合理化,更非野心,而是在你醒悟之后,绽放出来的智能与活力。
希望是人生的慧眼,像识途老马一样,带领你走出困境。它是人类禀赋的潜能和创意,能绚烂你的人生。希望也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想,能引领你走向自我实现的康庄大道。
发现生命的意义和究竟就是希望,看出精神生活的出路就是希望,找出事业和工作成功之道也是希望。希望是生命实现的智能。是存在的肯定,是真、善、美的表现。
每一个人都禀赋着希望,它是与生俱来的。人之所以绝望、堕落、压世、暴力,是因为他的希望有了障碍。这障碍包括了知的障碍和情感的障碍。而障碍的形成,则来自对生活麻木与疏离。
如果说生活和工作是一种适应,那么由适应到成功的同时,便开始埋下另一个失败的原因,那就是适应性退化。道家说“福兮祸之所倚”。,当一个人在某一件事情成功时,他的智能很容易被成功的刻板思想或踌躇志满所障碍。然而,悟道的禅者,却能从中超越出来,解脱出来,保持着希望与智能。所以禅者会说:
“我很高兴对事物保持新鲜的看法;我摆脱了被某一观念、立场、习惯或规矩所限制的窠臼。”
于是,他们把刚才对的舍弃,也把刚刚错的舍弃,让自己清醒机警的面对现在,所以叫做两忘。所谓:
“两头共坐断,
八面起清风。”
人唯有放下成功的兴奋,不执着在过去成功的方法上;另一方面又得从过去失败的惧怕和错误的思想与行为中解脱出来。这才是两头共坐断,八面起清风,真正觉醒过来看到希望。
经营事业成功的诀窍是创造。过喜悦生活的契机也是创造。创造最忌讳的是被过去的经验所缚。被缚就产生无明、成见和刻板。成功的经验若不加洗涤,会束缚思想,失败的经验若未经希望的透析,也会使人丧志。人唯有“出入即离两边”,才能免于思想和情感的僵化与麻木。
心理学的研究显示,任何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上,都会产生适应性退化。那就是一般人所谓的弹性疲乏。人的思想和情感,一旦发生弹性疲乏,就会失去朝气,失去主动积极性和敏锐的觉察力。这时,希望的眼神也就模糊了。
我们不能把希望界定成目标,因为目标是希望的产物。我们更不能把欲望视为希望,因为欲望使人陷于被动性,甚而沦为欲望的奴隶。因此,人类唯有培养悟和觉醒的能力,去发现意义,才能看出生活与工作的希望。以下是孕育希望的几个可行之道。
一、开悟思考
开悟思考能孕育你的创意。我们用创意去解决问题,勘破烦恼,创新生活,改进工作。所以开悟是人们发现希望的途径。人,一旦使用开悟思考,处处都有新的觉照和发现,就像月光遍洒大地一样,无处不是银色的光芒。有一则禅语说:
“打起水波,
水溅叶,
今夜叶叶都有月。”
你开悟了,处处都显露着创意,所以说“山河及大地,全露法王身”。那法王身就是人类的希望。
现代人最需要开悟思考。特别是我们的社会风气,几乎缺乏开悟思考,比如说,我们把教育视为学历的取得,教给学生一些刻板化的知识,甚至连教学也是千篇一律。我们美其名叫教育机会平等,至于学生是否学到所需要的活泼经验和能力,则鲜少被考虑。这些注入式的教学,安排得死死的,贬抑了创意和自由思考的天性。这样的教育,使学生无从在教育中看出希望或爱好。他们除了重重厚厚的书包、一张张的考卷和成绩单之外,看不出什么学习和成长的喜悦。
我们的社会跟学校也没有什么不同。人们在工作之外,似乎不懂得休闲生活,如果有也是刻板的、僵硬的。比如说,人为了完成登山而登山,为了“应该”郊游而外出,把休闲当作工作来做,结果总是精疲力竭,甚至兴趣索然的回来。其实登山、郊游、拜访朋友、看球赛、听一场音乐会,都是休闲,应该是生机盎然的。但是由于刻板的习惯,人们一直感受不到它的可爱,看不出它的美。至于另外一种人,不知道休闲是何物,而把自己囚进烦恼的牢笼,愁眉不展,牵肠挂肚,那就更品触不到开悟的生活。
家庭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环,你是否只把它当做寄居的旅店,是否只把它当做不回来睡眠的窝?是否把它当做是一本难念的经?如果是这样,家庭的美和情趣一定被你折损了。你要用开悟的思考,把家庭生活安排得生动,有欢笑,有逗趣,能宽容,能欣赏,家庭才变得温馨。
家庭成员,最忌讳以自己的刻板印象彼此互相批评。许多夫妇为了穿著、生活习惯、语言、宗教、教育子女、开支等等相互批评。他们刻板的坚持己见,而不愿意相互尊重。结果,把许多生活情趣完全抹煞。
开悟思考,就是从刻板与成见的茧中走出来,离开“井中蛙”的世界,发现无量无边的精神生活“法界”。你一定听说过“佛法无边”这句话,只要你愿意从刻板的习性走出来,必然会看到那不可思议之处。唐朝赵州禅师答复弟子问道时说:
“请放下!”
多么言简意赅的回答。人因为坚持己见,所以听不到别人的建言;为了一己的私利,才看不到富裕;只注意自己的立场,就失去庄严的态度。
与人相处的障碍在自己有成见,研究学问的障碍在食古不化,道德情操的难处在于拘泥规范,情感悦乐的盲点在愚痴执着。若能透过开悟思考,一时将成见、规范和执着统统放下,就能真正张开眼睛观察,以清新的态度接物,生活的创意也就展现出来。元兴大浪禅师说:
“随流始得妙,
住岸却成迷。”
透过开悟思考,能在触目遇缘中,有着清新的感受。一般人烦恼尘重,看到花落的景象,并没有什么反应,但是诗人却能感受到“春去花更香”之美。再说,几朶不起眼的花草,一到艺术家的手里,可以插成苍劲秀丽的盆花。一个有禅趣的人,总是在平凡的生活中,看出优美的人性与情趣,在普通的工作或事物上,流泻出创意,不时有清新脱俗的发现。
一般所谓的创意,是从惊奇中发现出来的,事实上科技就是人类事物发生惊奇的产物。惊奇是开悟思考的结果,它是一种开解与发现,而不是限定与规范。换言之,愈是设下规范,就愈把自己囚住;越多的禁忌和迷信,就越不容易开展智慧。
把孩子管得太严,每天只让他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往返,而没有提供开阔的视野和生活体验,这跟在牛棚里饲牛没有什么两样。配偶的一方把对方约束得唯唯诺诺,这对夫妻,怎么样也享受不到活泼的情爱。禅门总是说:
“枯木花开。”
如果不是把既有的习性破除或放下,又怎么能看出生机呢?如果不把种种枷锁放开来,怎么会有“蓝天不碍白云飞”的自由心灵呢?
创意不是游手好闲和不学无术的人所能触及的。人若没有经过一番学习,吸收别人的经验,很难孕育出深邃的智慧。因此,无论你要做什么事,都要痛下苦功夫,从吸取经验到发展智慧,两者必须并重。禅家说:
“胎中童子眉如雪。”
创意的背后,有著九流十家的丰富知识,而且是长远努力和证验的结晶。不过,开悟的思考不是用所学过的知识来看问题,而是用它的弦外之音来发现个中的新奇。宋朝道隐禅师的弟子问说“请老师经我个指南”,他说:
“妙引灵机事,
波澄显异输。”
真正的创意不只是创造者本身的知识经验,还需要心平气和的悠闲,才有清新的创意。
现在,我们的社会,普遍呈现著扰攘的现象。人们偏爱在肤浅的批评中相互攻讦,而不愿深入探讨,以厘清事实。波涛汹涌的舆论,把整个社会弄得心浮气躁。在这种情况下,开悟与创意的经验渐失。因此,我们的社会性格变得轻浮,智慧的抉择被常识判断取代,而陷入非创意生活的泥淖。
民主自由的社会,当然要重视民意,它是施政的重要依据和指标。但是民意只是一种意见,通常它以欲求的方式表现;它必须透过创意思考与分析,才可能做出最好的决策。意见是盲目的,特别是在舆论自由的地方,意见可以透过广告和宣传而扩大或扭曲。因此,做为一个企业或政府的决策者,一定要分清意见和事实,并透过开悟思考,看出决策的希望。
二、开放的经验
创意的产生,须从开放的经验开始。所谓开放的经验,是指以平等心,如实的接纳各种经验。换言之,如果人能以无私、无偏见,不受情绪影响,敞开心灵去接纳各种经验。便能真正做到“无是无非,无善无恶”,以心平气和来接纳各种意见,观察种种事物。
我们在生活中不停地接纳讯息,据以正确判断和回应外在的情境。如果我们先有了防卫机制,就会把外来的讯息和经验加以扭曲,甚至把它排挤于思想之外。比如说,自己对别人有了敌意,对方所作的善意,即可能被扭曲为恶意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境,心境影响事物的认知,故云:
“心随境转。”
就拿防卫机制的文饰作用来说,它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而以动听的理由来代替真理由的现象。比如某甲不善于交际而害怕交际,却又给自己一个好理由说,他喜欢独自在家里比较安静。他不断拿这个理由来婉拒别人邀请,把参加交际活动的机会抹煞,而使他愈缺乏交际的经验,更害怕交际。社交的希望也就断送了。
投射作用也会阻碍心智的成长,当一人有了错误或缺点,却把它诿诸于别人身上。家庭生活中,最常发生的问题是公婆和媳妇互把过错往对方推,用以防卫…
《悟·看出希望来 第二章 希望的线索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