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悟·看出希望來 第二章 希望的線索

  悟·看出希望來

  鄭石岩

  第二章 希望的線索

  在無量壽佛的殿堂,

  亮麗的毫光中,

  我看到希望,

  映在童稚好奇的明眸,

  泛起天真爛漫的歡顔。

  我看到希望,

  閃爍在晨曦的露珠裏,

  化作秀色千山。

  希望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。懷著希望,無處不自在;活在希望裏,無處不令你歡喜豐足。希望能沃壯你的人生,讓你意興風發,令你充實穩健,免于迷失的痛苦。不過,請注意,希望不是貪婪的合理化,更非野心,而是在你醒悟之後,綻放出來的智能與活力。

  希望是人生的慧眼,像識途老馬一樣,帶領你走出困境。它是人類禀賦的潛能和創意,能絢爛你的人生。希望也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思想,能引領你走向自我實現的康莊大道。

  發現生命的意義和究竟就是希望,看出精神生活的出路就是希望,找出事業和工作成功之道也是希望。希望是生命實現的智能。是存在的肯定,是真、善、美的表現。

  每一個人都禀賦著希望,它是與生俱來的。人之所以絕望、墮落、壓世、暴力,是因爲他的希望有了障礙。這障礙包括了知的障礙和情感的障礙。而障礙的形成,則來自對生活麻木與疏離。

  如果說生活和工作是一種適應,那麼由適應到成功的同時,便開始埋下另一個失敗的原因,那就是適應性退化。道家說“福兮禍之所倚”。,當一個人在某一件事情成功時,他的智能很容易被成功的刻板思想或躊躇志滿所障礙。然而,悟道的禅者,卻能從中超越出來,解脫出來,保持著希望與智能。所以禅者會說:

  “我很高興對事物保持新鮮的看法;我擺脫了被某一觀念、立場、習慣或規矩所限製的窠臼。”

  于是,他們把剛才對的舍棄,也把剛剛錯的舍棄,讓自己清醒機警的面對現在,所以叫做兩忘。所謂:

  “兩頭共坐斷,

  八面起清風。”

  人唯有放下成功的興奮,不執著在過去成功的方法上;另一方面又得從過去失敗的懼怕和錯誤的思想與行爲中解脫出來。這才是兩頭共坐斷,八面起清風,真正覺醒過來看到希望。

  經營事業成功的訣竅是創造。過喜悅生活的契機也是創造。創造最忌諱的是被過去的經驗所縛。被縛就産生無明、成見和刻板。成功的經驗若不加洗滌,會束縛思想,失敗的經驗若未經希望的透析,也會使人喪志。人唯有“出入即離兩邊”,才能免于思想和情感的僵化與麻木。

  心理學的研究顯示,任何一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上,都會産生適應性退化。那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彈性疲乏。人的思想和情感,一旦發生彈性疲乏,就會失去朝氣,失去主動積極性和敏銳的覺察力。這時,希望的眼神也就模糊了。

  我們不能把希望界定成目標,因爲目標是希望的産物。我們更不能把欲望視爲希望,因爲欲望使人陷于被動性,甚而淪爲欲望的奴隸。因此,人類唯有培養悟和覺醒的能力,去發現意義,才能看出生活與工作的希望。以下是孕育希望的幾個可行之道。

  一、開悟思考

  開悟思考能孕育你的創意。我們用創意去解決問題,勘破煩惱,創新生活,改進工作。所以開悟是人們發現希望的途徑。人,一旦使用開悟思考,處處都有新的覺照和發現,就像月光遍灑大地一樣,無處不是銀色的光芒。有一則禅語說:

  “打起水波,

  水濺葉,

  今夜葉葉都有月。”

  你開悟了,處處都顯露著創意,所以說“山河及大地,全露法王身”。那法王身就是人類的希望。

  現代人最需要開悟思考。特別是我們的社會風氣,幾乎缺乏開悟思考,比如說,我們把教育視爲學曆的取得,教給學生一些刻板化的知識,甚至連教學也是千篇一律。我們美其名叫教育機會平等,至于學生是否學到所需要的活潑經驗和能力,則鮮少被考慮。這些注入式的教學,安排得死死的,貶抑了創意和自由思考的天性。這樣的教育,使學生無從在教育中看出希望或愛好。他們除了重重厚厚的書包、一張張的考卷和成績單之外,看不出什麼學習和成長的喜悅。

  我們的社會跟學校也沒有什麼不同。人們在工作之外,似乎不懂得休閑生活,如果有也是刻板的、僵硬的。比如說,人爲了完成登山而登山,爲了“應該”郊遊而外出,把休閑當作工作來做,結果總是精疲力竭,甚至興趣索然的回來。其實登山、郊遊、拜訪朋友、看球賽、聽一場音樂會,都是休閑,應該是生機盎然的。但是由于刻板的習慣,人們一直感受不到它的可愛,看不出它的美。至于另外一種人,不知道休閑是何物,而把自己囚進煩惱的牢籠,愁眉不展,牽腸挂肚,那就更品觸不到開悟的生活。

  家庭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環,你是否只把它當做寄居的旅店,是否只把它當做不回來睡眠的窩?是否把它當做是一本難念的經?如果是這樣,家庭的美和情趣一定被你折損了。你要用開悟的思考,把家庭生活安排得生動,有歡笑,有逗趣,能寬容,能欣賞,家庭才變得溫馨。

  家庭成員,最忌諱以自己的刻板印象彼此互相批評。許多夫婦爲了穿著、生活習慣、語言、宗教、教育子女、開支等等相互批評。他們刻板的堅持己見,而不願意相互尊重。結果,把許多生活情趣完全抹煞。

  開悟思考,就是從刻板與成見的繭中走出來,離開“井中蛙”的世界,發現無量無邊的精神生活“法界”。你一定聽說過“佛法無邊”這句話,只要你願意從刻板的習性走出來,必然會看到那不可思議之處。唐朝趙州禅師答複弟子問道時說:

  “請放下!”

  多麼言簡意赅的回答。人因爲堅持己見,所以聽不到別人的建言;爲了一己的私利,才看不到富裕;只注意自己的立場,就失去莊嚴的態度。

  與人相處的障礙在自己有成見,研究學問的障礙在食古不化,道德情操的難處在于拘泥規範,情感悅樂的盲點在愚癡執著。若能透過開悟思考,一時將成見、規範和執著統統放下,就能真正張開眼睛觀察,以清新的態度接物,生活的創意也就展現出來。元興大浪禅師說:

  “隨流始得妙,

  住岸卻成迷。”

  透過開悟思考,能在觸目遇緣中,有著清新的感受。一般人煩惱塵重,看到花落的景象,並沒有什麼反應,但是詩人卻能感受到“春去花更香”之美。再說,幾朶不起眼的花草,一到藝術家的手裏,可以插成蒼勁秀麗的盆花。一個有禅趣的人,總是在平凡的生活中,看出優美的人性與情趣,在普通的工作或事物上,流瀉出創意,不時有清新脫俗的發現。

  一般所謂的創意,是從驚奇中發現出來的,事實上科技就是人類事物發生驚奇的産物。驚奇是開悟思考的結果,它是一種開解與發現,而不是限定與規範。換言之,愈是設下規範,就愈把自己囚住;越多的禁忌和迷信,就越不容易開展智慧。

  把孩子管得太嚴,每天只讓他在學校和家庭之間往返,而沒有提供開闊的視野和生活體驗,這跟在牛棚裏飼牛沒有什麼兩樣。配偶的一方把對方約束得唯唯諾諾,這對夫妻,怎麼樣也享受不到活潑的情愛。禅門總是說:

  “枯木花開。”

  如果不是把既有的習性破除或放下,又怎麼能看出生機呢?如果不把種種枷鎖放開來,怎麼會有“藍天不礙白雲飛”的自由心靈呢?

  創意不是遊手好閑和不學無術的人所能觸及的。人若沒有經過一番學習,吸收別人的經驗,很難孕育出深邃的智慧。因此,無論你要做什麼事,都要痛下苦功夫,從吸取經驗到發展智慧,兩者必須並重。禅家說:

  “胎中童子眉如雪。”

  創意的背後,有著九流十家的豐富知識,而且是長遠努力和證驗的結晶。不過,開悟的思考不是用所學過的知識來看問題,而是用它的弦外之音來發現個中的新奇。宋朝道隱禅師的弟子問說“請老師經我個指南”,他說:

  “妙引靈機事,

  波澄顯異輸。”

  真正的創意不只是創造者本身的知識經驗,還需要心平氣和的悠閑,才有清新的創意。

  現在,我們的社會,普遍呈現著擾攘的現象。人們偏愛在膚淺的批評中相互攻讦,而不願深入探討,以厘清事實。波濤洶湧的輿論,把整個社會弄得心浮氣躁。在這種情況下,開悟與創意的經驗漸失。因此,我們的社會性格變得輕浮,智慧的抉擇被常識判斷取代,而陷入非創意生活的泥淖。

  民主自由的社會,當然要重視民意,它是施政的重要依據和指標。但是民意只是一種意見,通常它以欲求的方式表現;它必須透過創意思考與分析,才可能做出最好的決策。意見是盲目的,特別是在輿論自由的地方,意見可以透過廣告和宣傳而擴大或扭曲。因此,做爲一個企業或政府的決策者,一定要分清意見和事實,並透過開悟思考,看出決策的希望。

  

  二、開放的經驗

  創意的産生,須從開放的經驗開始。所謂開放的經驗,是指以平等心,如實的接納各種經驗。換言之,如果人能以無私、無偏見,不受情緒影響,敞開心靈去接納各種經驗。便能真正做到“無是無非,無善無惡”,以心平氣和來接納各種意見,觀察種種事物。

  我們在生活中不停地接納訊息,據以正確判斷和回應外在的情境。如果我們先有了防衛機製,就會把外來的訊息和經驗加以扭曲,甚至把它排擠于思想之外。比如說,自己對別人有了敵意,對方所作的善意,即可能被扭曲爲惡意。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心境,心境影響事物的認知,故雲:

  “心隨境轉。”

  就拿防衛機製的文飾作用來說,它是爲了維護自己的立場而以動聽的理由來代替真理由的現象。比如某甲不善于交際而害怕交際,卻又給自己一個好理由說,他喜歡獨自在家裏比較安靜。他不斷拿這個理由來婉拒別人邀請,把參加交際活動的機會抹煞,而使他愈缺乏交際的經驗,更害怕交際。社交的希望也就斷送了。

  投射作用也會阻礙心智的成長,當一人有了錯誤或缺點,卻把它诿諸于別人身上。家庭生活中,最常發生的問題是公婆和媳婦互把過錯往對方推,用以防衛…

《悟·看出希望來 第二章 希望的線索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