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換個想法更好 第二篇 怎麼著眼就怎麼發生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中國的胡適之也一樣提倡簡樸,而致力于近代學術思想的偉大貢獻;愛因斯坦終其一生奉行簡樸,我國的吳大猷先生又何嘗不是呢?企業界方面,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生活何其簡樸,而國內的王永慶先生亦然。

  簡樸的態度,孕育人的思考、精力和效力。心理學家布魯姆(B·Bloom)曾經調查各個領域傑出有成就的人,發現這些人都專注于自己的目標,單純而保持不斷的努力。這些人從投入其行業起,到成功地拿到第一個殊榮,平均花了十七年。不過我們要注意,沒有單純的態度,是無法長期堅毅地努力,獲得最後的成功。

  生活的單純也是美妙無比的。如果你不停的追逐,以爲那會爲你帶來幸福,其實追尋的結果,除了令生活變得更困頓、疲累之外,似乎得不到什麼。你賺了更多錢,煩心和執著的塵勞也越多。一位退休的朋友說:

  “過去我一直以爲努力可以得到幸福;年輕時拚命的賺錢,以爲老了以後就能享福。我發覺辛勞了大半輩子,還是沒有享福。現在雖然經濟生活已經沒有優慮了,卻在優慮自己的健康、子孫的前途、學業,要享清福好像遙遙無期呢!”我告訴他說:

  “幸福和快樂就像一個訪客,他專造訪內心安甯的人。如果你想得到他的青睐,就以簡樸的態度來迎接它。你試試看,不要想那麼多,把那些瑣事丟進垃圾桶,讓你的心漸漸清閑起來,你會發現幸福的存在。”

  有一天,我抽空邀他一起去登山,秋意正涼,山崗上綠蔭撫著清風,我們隨意找了一棵大樹下,幾塊大岩石正好是靜坐的磐石,也許因爲登山運動的關系,覺得身心安適,清閑自在。我的朋友說:

  “噢!秋蟬聲好幽遠,風聲更柔媚,這種感覺真好。”

  “對吧!幸福來扣你的門了。”

  “清閑時我們能得到喜樂和幸福感。”

  “我覺得幸福是一種單純的態度。它是在工作之馀你能油然輕哼一曲;在你吃飯時,有心情和家人溫馨地趣談。人必須愛上現在所過的日子,才會有幸福。舍去當下的生活,去想繁瑣的事務,就再也得不到幸福。”

  我相信人類精神生活是建立在單純和簡樸的態度上,只有它才能帶給我們豐富的思考、有效的工作和幸福的生活。你不妨換一個想法,改變個態度,你會在工作中得到成功,在生活中得到惬意。

  4不要苛求完美

  人不能一味苛求自己,或者認爲不完美就是沒有價值。能認識這一點,會更有勇氣接納別人的意見,更能結合別人。

  爲人處事,當然要實事求是,腳踏實地;但也不必要求十全十美,否則就會苛求自己。凡事苛求自己的人,心理健康容易受損,因爲心理壓力大,經常處于困擾和焦慮的心境之中。另一方面,凡事要求完美,必然挫折感多,日子久了,也會貶損冒險犯難的勇氣,令自己卻步沮喪。因此,我常勸人改變想法,不要陷入完美主義的困擾漩渦之中。

  柏恩斯(David D·Burns)曾經作過研究:他向一百五十位推銷員作問卷調查,發現有百分之四十屬于要求完美的人,他們表現的工作業績反而比別人差,得到的報酬也較少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他們常感到沮喪和焦慮。我年輕的時候,曾經做過買賣,留意過那些要求十全十美的人,簡直無法在商場上與人競爭,因爲要求完美的人總是陷入數落別人或挑剔自己之中,他無法隨遇而安,更難隨緣結識商機。

  後來,我在公務生涯之中,也發現類似的現象;那些要求十全十美的人,看似負責,但是經常處于孤獨和人際關系不良的狀況。當然,他們的情緒生活也較差。追求完美的人經常卻步不前,容易抱殘守缺。他把注意力放在是否符他的完美標准上,而失去開創和創造的宏觀。他也把精力花在煩惱和不滿現狀,弄得心神不甯,而無馀力去拓展新機。

  從觀察中發現,凡事講求完美的人,有幾個特徵:首先是給自己訂一個過高的標准,無論在爲人或處事上,他認爲如果不是十全十美就是沒有價值,難登大雅之堂,甚至是很遜的事。于是,他不敢披露他的成果,無形中失去嶄露頭角的機會。我知道,世上少有人能在一開始就把事情做得完美。人注定要在邊作邊學中成長,而一個要求完美的人,卻在剛剛起步的時候就把自己看扁,以致失去自我鼓勵、給自己打氣的態度。這一來,他幹不下去了。

  有一位年輕朋友,他在文字創作上頗有天賦,我也欣賞他的才華,但他總覺得自己的作品不夠水准,遲遲不敢發表,他甚至懼怕退稿,認爲那是很沒有面子的事。結果,他的焦慮壓抑了他的創作,一直寫不出作品,終至半途而廢。我自己也曾有過這種經驗,如果我想寫一篇出衆的文章,就會搜索枯腸,勞神苦思,而不知從何下筆,甚至想不出什麼文思或內涵。現在,我不再如此苛求,文章重在表達思想和情理,只要它能表達我的想法,跟讀者分享,就不再挑剔苛求。

  其次,追求完美的人普遍有個壞習慣;他們老看自己的缺點,對缺點很不放心,甚至忍受不了缺點。這是造成焦慮緊張的主要原因。當一個人留意的都是自己的缺點時,優點和價值就會從他的意識中隱而不現;潛能開始受到壓抑,消極思想彌漫在生活之中。

  我相信避免錯誤、勇于改正是實事求是者的基本態度。但是踏實的人,看的是自己的整體,著眼于自己的優點,先欣賞它的絢爛和喜悅,然後有自尊地改正自己的缺點。追求完美的人正好相反,他們著眼于缺點,忘掉光彩的大部分,而陷入自責和內疚的壞情緒裏。

  再者,追求完美的人很在意別人的批評,對于別人的負面評價尤其敏感,甚至有過度反應的現象。他們只要受到別人批評,就會顯露極度不安,甚至難過得無法入睡。他們養成看人臉色的習慣,只要別人說他好,他就安心;一遇到有人評頭論足,就覺得備受壓力和威脅。因此,完美主義者多少有些神經質,容易陷入情緒沮喪。

  完美主義者,經常以成就來衡量自己的價值。于是,他會爲自己訂一個高標,全力以赴。如果他順利的發展,就走向工作狂的生活方式,如果不能稱心滿意,他會覺得郁卒。有一位先生,多年來一直抱持著完美主義的生活態度,他極度不滿意自己的工作和收入,又抱著很高的道德標准,看不慣周邊的人和事,而且不能接納自己低成就的自我批判。在惡劣的情緒下,人際關系隨著孤獨的自憐,變得與人格格不入,從而陷入嚴重心理困擾之中。從谘商晤談中,他列出自己追求完美的損失是:

  ·影響情緒,造成焦慮不安。

  ·失去信心和自尊。

  ·失去許多機會。

  ·抑製自己的創意。

  ·影響人際關系。

  當他把這些弊端和缺點列在紙上時,我又請他在另一端詳列追求完美有什麼實際的好處。他想了好一會兒,只列了兩點,其一是它能促使自己認真去工作,其二是他覺得這樣才算盡責,才安心。我問他說:

  “它令你更認真的工作,不過你的工作是否做得更有績效呢?後來你真的安心了嗎?”他停了停,僵硬的笑容擠出一句腼腆的話:

  “沒有。我就是陷入這個矛盾之中。”

  “所以你要放棄追求完美,那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。無論它從什麼時候養成,誰幫助你養成這個錯誤想法,都已不是重要的問題,重要的是放棄它。你一旦放棄它,就能享受生活的真正快樂。”

  “怎麼放棄呢?”

  “去重視工作和生活中的滿足感,不要著眼于對事物是否十全十美。比如你剛剛說過:你作了一個計畫,你的老板對計畫提了一些建議,這使你有被否定的感覺。”

  “是的。我覺得那是我的缺失,因此我會自責。”

  “不過你跟老板一起討論過後,把計畫修正得更完整,這件事情表現了你和老板共同的創意,不是嗎?而你這份計劃從無到有是誰提出來的呢?”

  “當然是我啊。如果沒有我作計畫,提出詳細的分析,老板也想不出建議意見。”

  “是啰!因爲有你的計畫,才會有老板的建議,這是你激發了他的思想,你要爲此感到欣慰才對。”

  他笑了笑。我重複提醒他,“去發現你的貢獻,去重視你的滿足感,要避免對自己苛求十全十美。”我又爲他說明:“生活中的事事物物,只要你去挑剔,都會有瑕疵,我們是靠著與人合作,透過別人的批評和檢驗,才讓事情做得更好。因此,人不能一味苛求自己,或者認爲不完美就是沒有價值。我們若能認識這一點,會更有勇氣接納別人的意見,更能結合別人,實事求是地完成更多有意義的事。”

  我不主張馬馬虎虎的生活和工作態度,也不主張十全十美的苛求自己,這兩種態度都會帶來失敗和困擾。我主張實事求是,認清任何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,但我們可以透過合作,或接納別人的意見,使事情做得更好。請記得,我們能從朋友那兒得到意見,就值得額手稱慶;能從自己的反省中看到尚有改進的馀地,更應該高興下次做得更好。用這種滿足感來代替自責和內疚,才是健康人生的態度。

  5走出厭倦的心境

  厭倦源自人的怕苦和逃避,要克服它,就得挺身去面對它,肯努力工作,自然振作;最重要的核心是:你得起而行。

  厭倦是現代人流行的心理症狀,它並不劇烈,只是隱隱的不適,覺得無聊,意志消沈,不相幹正事。活在厭倦中的人,花很多時間尋歡作樂,但還是揮不去發慌的無聊;他們要找些刺激,有時做出令人驚駭的事來,包括暴行、侵犯別人和自殺。

  厭倦是一種對生活環境的不滿,但又陷于改變不了的無奈;有幾分欲求,加上幾分無能;他們有時會有一些憧憬,但又厘清具體的目標。于是,空虛、消極和等待的態度持續盤踞心頭。時日既久,就衍生出對現實世界的扭曲觀念,經不起挫折,容忍力下降。一旦有些許不適意,便引發暴力!有時攻擊侵犯別人,也可能自我傷害或自殺。

  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水准,較二、叁十年前的水准提高許多。爲什麼辛苦的農業社會,人人積極振作,而富裕的現代人卻厭倦無奈呢?我研究觀察許多個案,發現主要原因有以下數…

《換個想法更好 第二篇 怎麼著眼就怎麼發生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