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換個想法更好 第二篇 怎麼著眼就怎麼發生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端:

  首先,享受豐富的生活,使新奇和滿足感的敏銳度下降,生活中一般的事物,引發不了人的喜樂和興趣。人對于生活感覺遲鈍,就像習慣于口味重的人,對于清淡的食物,覺得索然無味一樣。現代人生活安逸,享有的東西多,生活不覺得有趣。

  其次是基本生活所需獲得容易,欲望提高;挑戰自己振作起來的事物不多,面對的挑戰又非一時可以克服,結果能振奮精神的事物相對減少,而較高難度的挑戰和需求,又非人人可及,這使人的心智變得萎靡不振。于是,産生一種冷漠的生活態度,像發不動的引擎一樣,有不少青少年陷入這種心智乏力的狀況。

  精神生活必須經常受考驗,才會振作健康,而安逸的生活和被動地受到照顧,很容易喪失考驗的機會;生活過分容易,會使人厭倦。因此,人必須努力去接受一點挑戰。人生不是活在無優無慮之中,這就好像活在靜止不流動的死水裏,魚兒根本活不了。特別是兒童和青少年,如果不提供他們一些生活的曆練,一旦養成怕吃苦的習慣,主動性就慢慢萎縮。厭倦是怕吃苦的結果,是逃避現實的精神症狀。因此,我主張多讓孩子參與家事,鼓勵孩子爭取適當的工讀機會。

  其叁,人的工作若與自己息息相關,或者有機會發揮主動性和責任感,工作乾就會振作起來;反之,沒有什麼挑戰,心情就會松懈,日子久了反而覺得厭倦。許多人的工作刻板,按月受薪,工作與收入的多寡沒有直接關系,很快就會造成厭倦。其實,這種厭倦感,會直接影響身心健康,損害其生活品質,甚至發展成賭博、酗酒和互相推卸責任等惡習,直接影響其家庭生活。

  其四,每一個人都想成爲重要的人,得到恭維可能是生活中令人振奮的重要因素。誠如馬克·吐溫所說,“我聽到一句受用的恭維,可以高興兩個月。”我敢說,有時一句適當的恭維,會影響一個人的前途。雇主要懂得巧妙地恭維員工,身爲主管更要運用巧思去恭維他的同事。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是重要的、受肯定的,只要你能在適當時機傳遞對方能幹的訊息,就能引發對方受肯定和自覺重要,而振作起來。人文心理學家指出: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是重要的,工作做得好,及時得到贊揚,精神爲之一振,哪怕是辛苦的工作也覺得有代價。我知道,吝于恭維的夫妻,他們的感情生活會漸漸變得厭倦起來。其實,婚姻的厭倦感是外遇和不正常感情得以乘虛而入的重要原因。

  最後,生活如果缺乏調味料,是很容易變得厭倦的。這些調味料包括幽默、風趣和逗笑。生活的情趣中,越是單調刻板的越容易厭倦。

  厭倦這種心情,起先只是沒有生機的狀態。久之,就會發展成更複雜的情結,我只能用惡劣情緒來稱它。如果你不去了解根源,設法予以控製,那麼惡劣的情結就會像一群饑餓的野狼跟了過來,你不驅散牠們,就會在你不注意的時候,把你人生行囊中所存的食糧啖食一空。

  第一種心情是沮喪,它並發一種拖延的惡習,你對于生活和工作中應當做的事開始感到不耐煩。由于該做的你沒有法做,生活中的情趣、友誼、成就感都沒有回流。這時會越來越無精打采,能夠增加個人價值感的事物,逐漸流失。從個案的變化和觀察中,我知道當事人正面對一只看來文雅的野狼,它正使出勾魂攝魄的伎倆,准備吞食該人的人生資糧。只要再陷下去,他就會淪入優郁症裏,而且越來越嚴重。

  另一種心情是忿怒,它的並發症是憤世嫉俗。他很容易因憤怒而與人沖突或大吵一架。厭倦的人缺乏耐性,甚至有一觸即發的脾氣,他的忿怒沒有什麼理由,只是不順眼而已。在工作職場裏,如果有這樣的人,他的朋友和同事自然會采取保持距離、以策安全的策略。他的人際關系漸漸惡化,人際支持減少。一個孤立的人,會使厭倦更加嚴重;有時自我反省,又産生內疚。這種不能自我控製的忿怒,加上對自己的內疚,使其厭倦的箭頭,指向他的工作。他終于把工作辭掉了,而他的主管和同事又何樂不爲呢?他的前途被另一只野狼吃掉了,而且這只狼尤甚于前者。

  再一種厭倦的情緒是絕望,它的並發症是放逐自己,不關心自己,“反正沒有人珍惜我,我也不再珍惜自己”,嚴重的情形就是自殺,輕微的就是自我傷害,他做不利于自己的事,蹧蹋自己,縱容在聲光色賭毒之中。他所面對的野狼,是直接侵害他,攻擊他的人生。

  人要覺察自己的心情,當覺得生活枯燥時,就要作一些調整,以免陷入長期的厭倦,我的建議是:

  ·你要有真心的朋友,能互相支持和鼓勵。

  ·在工作中,要認識工作的價值;如果是很單調的工作,那要從信仰中取得新的價值和意義來補足。

  ·有機會旅行,它能調整你的厭倦。

  ·找一件你該做的事,專心投注心力去做,能令你振作起來。

  ·去做一些助人的工作,爲窮苦、老病或殘障者服務,能引動生命力,讓人振作起來。

  ·培養一些情趣,不忘在生活與工作中,適當地製造一些歡笑的氣氛。

  厭倦源自人的怕苦和逃避,要克服它,就得挺身去面對它,肯努力工作,自然振作;多經營幾種趣味來調整生活,就有生機;擬訂新的目標,接受新考驗,更會令人活得起勁。不過,最重要的核心是:你得起而行。

  6不再找藉口

  無論一個人遭遇如何,都得爲自己負起責任;那是生爲人所應有的本分。拿藉口爲自己找下臺階,那是失敗人生的寫照。

  不再找藉口,對自己的人生將會産生重大的改變;那會腳踏實地,走在成功的人生路上。如果你慣于找藉口爲自己開脫責任,不妨改變一下想法;面對現實,不再爲自己找藉口。

  人很容易找藉口,把問題歸啓于過去不幸的遭遇,或者是別人給你錯誤的指引,讓自己更有理由成爲現在狼狽的樣子。他們忽視自己的責任,更忽視自己有權利站起來,不受自怨自艾的折磨;爲自己大聲疾呼,振作起來做有益的行動。誠如心理學家弗洛姆(Eric Fromm)所說:

  “人在還沒有僵化之前,

  無論遭遇如何,

  都要爲自己負起責任。”

  責任是一個人成長、學習、茁壯的動力,有責任就能維持生命力,就能産生意志和力量,它是維持清醒和人格健全的因素。藉口所以爲患是因爲它自欺欺人,它欺騙、麻醉自己的大腦,使思考盡滯和退化,而形成坐以待斃的無能狀況。那些自甘墮落的青少年,有著特殊的藉口和想法,他們說:

  “同學和師長都知道我正在看精神拉醫生,在治療偷竊癖,相信他們都了解我。”

  “你是說他們同情你的錯誤行爲?”

  “至少他們了解我是情不自禁的。”

  在谘商中,很容易發現這樣的事例,作爲谘商者必須警覺他們在使用藉口,設法推卸責任或防衛自己。如果不能突破藉口的障礙,他就不可能面對現實,還要繼續錯下去。但是,很不幸的是,學校一遇到偷竊行爲,就要給學生記大過,兩叁次就構成退學,于是家長加入藉口脫罪的行列,這使得不當行爲的心理背景更加複雜化。

  找藉口在使別人相信自己已經盡了力量。其思考曆程是:“我已盡了全力,如此這般窩囊,不是我不盡責;其實我還蠻能幹的,你不應該瞧不起我。”或者說“我之所以如此痛苦和不幸,不是我造成的;我不能接受這個事實,它不是我的責任。”他無論怎麼解釋痛苦和困境,都沒有面對自己的現實。這個心結的特性是:

  ·藉口使人昧于現實,並得到暫時的安逸。

  ·爲自己從責任中開脫,尋求逃避。

  ·繼續作痛苦的呻吟,並對現實的挑戰覺得無奈。

  人爲什麼會在失敗中找藉口,而不肯面對現實呢?爲什麼要把責任推給過去的不幸,而不設法改進呢?我知道那是學習來的。我們的社會正流行著一種是非不明的觀念,說犯罪是由于社會因素使然,偏差行爲是過去不幸的遭遇所造成的,而很少同時強調每一個人都有良知和責任,應對自己的行爲負責。這樣的輿論往往使一些人學到一種藉口:我受到痛苦和創傷,才會有這樣的行爲;我之所以傷害別人,或把生活弄得一團糟,那不能怪我,我也是不得已的。

  我深知有許多人,他們出身寒微,但兢兢業業。他們雖曾受過重創,但知道力爭上遊,知道人活著就必須清醒,負起責任。當然,我們的行事,多少會與過去的經驗有關,但我們有責任,也有良知和判斷,讓自己過得好些。

  一位朋友,他做了不少助人的工作,他告訴我,自己的童年幾乎是在家庭暴力中長大的。他在孩童時代,幾次想逃家,躲避父親的凶暴,但實在無路可走,只得忍受那段痛苦的歲月。他說:

  “我際遇如此,可以用受害當藉口,做一個墮落不負責任的人。但我沒有自暴自棄,反而堅毅刻苦,從打工做起,漸漸發展出一片事業,從遭遇中我學會愛,也學會如何待人。”

  “無論一個人遭遇如何,都得爲自己負起責任;那是生爲人所應有的本分。人只要能把握這一點,就會锲而不舍,努力不懈,使自己的人生變得光彩有意義。拿藉口爲自己找下臺階,不肯負起責任,卻只會诿過別人,那是失敗人生的寫照。”

  人們往往未及把事情弄清楚,而作了錯誤的決定;這是錯在失察,而不能藉口別人催得緊,而導致自己的損失,這會坐失明智思考的機會。

  自己用心不夠,能力有限,不知努力充實,卻責怪時不我予,那就是拿藉口來驕縱自己的愚昧和怠情繼續作怪。

  如果人有了不幸的創傷或遭遇,不肯設法超越,走出消極性的迷思,而讓藉口延續其自怨自艾,那不是安慰自己,而是自暴自棄。

  我相信生命是困難的,會有很多挫折和創傷;不要讓它成爲上進的障礙,不要找藉口讓自己的責任睡著了,因爲成功的人生是要靠良知和責任去思想,去回應,去創造。

  7賭是瘟神

  賭是一種心理病,根本的問題是一種逃避現實,和心存僥幸。因此,我奉勸大家,賭是瘟神,走避爲妙。

  我一輩子從未參與賭博,也許是宗教信仰的關…

《換個想法更好 第二篇 怎麼著眼就怎麼發生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