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换个想法更好 第二篇 怎么著眼就怎么发生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端:

  首先,享受丰富的生活,使新奇和满足感的敏锐度下降,生活中一般的事物,引发不了人的喜乐和兴趣。人对于生活感觉迟钝,就像习惯于口味重的人,对于清淡的食物,觉得索然无味一样。现代人生活安逸,享有的东西多,生活不觉得有趣。

  其次是基本生活所需获得容易,欲望提高;挑战自己振作起来的事物不多,面对的挑战又非一时可以克服,结果能振奋精神的事物相对减少,而较高难度的挑战和需求,又非人人可及,这使人的心智变得萎靡不振。于是,产生一种冷漠的生活态度,像发不动的引擎一样,有不少青少年陷入这种心智乏力的状况。

  精神生活必须经常受考验,才会振作健康,而安逸的生活和被动地受到照顾,很容易丧失考验的机会;生活过分容易,会使人厌倦。因此,人必须努力去接受一点挑战。人生不是活在无优无虑之中,这就好像活在静止不流动的死水里,鱼儿根本活不了。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,如果不提供他们一些生活的历练,一旦养成怕吃苦的习惯,主动性就慢慢萎缩。厌倦是怕吃苦的结果,是逃避现实的精神症状。因此,我主张多让孩子参与家事,鼓励孩子争取适当的工读机会。

  其三,人的工作若与自己息息相关,或者有机会发挥主动性和责任感,工作乾就会振作起来;反之,没有什么挑战,心情就会松懈,日子久了反而觉得厌倦。许多人的工作刻板,按月受薪,工作与收入的多寡没有直接关系,很快就会造成厌倦。其实,这种厌倦感,会直接影响身心健康,损害其生活品质,甚至发展成赌博、酗酒和互相推卸责任等恶习,直接影响其家庭生活。

  其四,每一个人都想成为重要的人,得到恭维可能是生活中令人振奋的重要因素。诚如马克·吐温所说,“我听到一句受用的恭维,可以高兴两个月。”我敢说,有时一句适当的恭维,会影响一个人的前途。雇主要懂得巧妙地恭维员工,身为主管更要运用巧思去恭维他的同事。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重要的、受肯定的,只要你能在适当时机传递对方能干的讯息,就能引发对方受肯定和自觉重要,而振作起来。人文心理学家指出: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重要的,工作做得好,及时得到赞扬,精神为之一振,哪怕是辛苦的工作也觉得有代价。我知道,吝于恭维的夫妻,他们的感情生活会渐渐变得厌倦起来。其实,婚姻的厌倦感是外遇和不正常感情得以乘虚而入的重要原因。

  最后,生活如果缺乏调味料,是很容易变得厌倦的。这些调味料包括幽默、风趣和逗笑。生活的情趣中,越是单调刻板的越容易厌倦。

  厌倦这种心情,起先只是没有生机的状态。久之,就会发展成更复杂的情结,我只能用恶劣情绪来称它。如果你不去了解根源,设法予以控制,那么恶劣的情结就会像一群饥饿的野狼跟了过来,你不驱散牠们,就会在你不注意的时候,把你人生行囊中所存的食粮啖食一空。

  第一种心情是沮丧,它并发一种拖延的恶习,你对于生活和工作中应当做的事开始感到不耐烦。由于该做的你没有法做,生活中的情趣、友谊、成就感都没有回流。这时会越来越无精打采,能够增加个人价值感的事物,逐渐流失。从个案的变化和观察中,我知道当事人正面对一只看来文雅的野狼,它正使出勾魂摄魄的伎俩,准备吞食该人的人生资粮。只要再陷下去,他就会沦入优郁症里,而且越来越严重。

  另一种心情是忿怒,它的并发症是愤世嫉俗。他很容易因愤怒而与人冲突或大吵一架。厌倦的人缺乏耐性,甚至有一触即发的脾气,他的忿怒没有什么理由,只是不顺眼而已。在工作职场里,如果有这样的人,他的朋友和同事自然会采取保持距离、以策安全的策略。他的人际关系渐渐恶化,人际支持减少。一个孤立的人,会使厌倦更加严重;有时自我反省,又产生内疚。这种不能自我控制的忿怒,加上对自己的内疚,使其厌倦的箭头,指向他的工作。他终于把工作辞掉了,而他的主管和同事又何乐不为呢?他的前途被另一只野狼吃掉了,而且这只狼尤甚于前者。

  再一种厌倦的情绪是绝望,它的并发症是放逐自己,不关心自己,“反正没有人珍惜我,我也不再珍惜自己”,严重的情形就是自杀,轻微的就是自我伤害,他做不利于自己的事,蹧蹋自己,纵容在声光色赌毒之中。他所面对的野狼,是直接侵害他,攻击他的人生。

  人要觉察自己的心情,当觉得生活枯燥时,就要作一些调整,以免陷入长期的厌倦,我的建议是:

  ·你要有真心的朋友,能互相支持和鼓励。

  ·在工作中,要认识工作的价值;如果是很单调的工作,那要从信仰中取得新的价值和意义来补足。

  ·有机会旅行,它能调整你的厌倦。

  ·找一件你该做的事,专心投注心力去做,能令你振作起来。

  ·去做一些助人的工作,为穷苦、老病或残障者服务,能引动生命力,让人振作起来。

  ·培养一些情趣,不忘在生活与工作中,适当地制造一些欢笑的气氛。

  厌倦源自人的怕苦和逃避,要克服它,就得挺身去面对它,肯努力工作,自然振作;多经营几种趣味来调整生活,就有生机;拟订新的目标,接受新考验,更会令人活得起劲。不过,最重要的核心是:你得起而行。

  6不再找藉口

  无论一个人遭遇如何,都得为自己负起责任;那是生为人所应有的本分。拿藉口为自己找下台阶,那是失败人生的写照。

  不再找藉口,对自己的人生将会产生重大的改变;那会脚踏实地,走在成功的人生路上。如果你惯于找藉口为自己开脱责任,不妨改变一下想法;面对现实,不再为自己找藉口。

  人很容易找藉口,把问题归启于过去不幸的遭遇,或者是别人给你错误的指引,让自己更有理由成为现在狼狈的样子。他们忽视自己的责任,更忽视自己有权利站起来,不受自怨自艾的折磨;为自己大声疾呼,振作起来做有益的行动。诚如心理学家弗洛姆(Eric Fromm)所说:

  “人在还没有僵化之前,

  无论遭遇如何,

  都要为自己负起责任。”

  责任是一个人成长、学习、茁壮的动力,有责任就能维持生命力,就能产生意志和力量,它是维持清醒和人格健全的因素。藉口所以为患是因为它自欺欺人,它欺骗、麻醉自己的大脑,使思考尽滞和退化,而形成坐以待毙的无能状况。那些自甘堕落的青少年,有著特殊的藉口和想法,他们说:

  “同学和师长都知道我正在看精神拉医生,在治疗偷窃癖,相信他们都了解我。”

  “你是说他们同情你的错误行为?”

  “至少他们了解我是情不自禁的。”

  在谘商中,很容易发现这样的事例,作为谘商者必须警觉他们在使用藉口,设法推卸责任或防卫自己。如果不能突破藉口的障碍,他就不可能面对现实,还要继续错下去。但是,很不幸的是,学校一遇到偷窃行为,就要给学生记大过,两三次就构成退学,于是家长加入藉口脱罪的行列,这使得不当行为的心理背景更加复杂化。

  找藉口在使别人相信自己已经尽了力量。其思考历程是:“我已尽了全力,如此这般窝囊,不是我不尽责;其实我还蛮能干的,你不应该瞧不起我。”或者说“我之所以如此痛苦和不幸,不是我造成的;我不能接受这个事实,它不是我的责任。”他无论怎么解释痛苦和困境,都没有面对自己的现实。这个心结的特性是:

  ·藉口使人昧于现实,并得到暂时的安逸。

  ·为自己从责任中开脱,寻求逃避。

  ·继续作痛苦的呻吟,并对现实的挑战觉得无奈。

  人为什么会在失败中找藉口,而不肯面对现实呢?为什么要把责任推给过去的不幸,而不设法改进呢?我知道那是学习来的。我们的社会正流行著一种是非不明的观念,说犯罪是由于社会因素使然,偏差行为是过去不幸的遭遇所造成的,而很少同时强调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和责任,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。这样的舆论往往使一些人学到一种藉口:我受到痛苦和创伤,才会有这样的行为;我之所以伤害别人,或把生活弄得一团糟,那不能怪我,我也是不得已的。

  我深知有许多人,他们出身寒微,但兢兢业业。他们虽曾受过重创,但知道力争上游,知道人活著就必须清醒,负起责任。当然,我们的行事,多少会与过去的经验有关,但我们有责任,也有良知和判断,让自己过得好些。

  一位朋友,他做了不少助人的工作,他告诉我,自己的童年几乎是在家庭暴力中长大的。他在孩童时代,几次想逃家,躲避父亲的凶暴,但实在无路可走,只得忍受那段痛苦的岁月。他说:

  “我际遇如此,可以用受害当藉口,做一个堕落不负责任的人。但我没有自暴自弃,反而坚毅刻苦,从打工做起,渐渐发展出一片事业,从遭遇中我学会爱,也学会如何待人。”

  “无论一个人遭遇如何,都得为自己负起责任;那是生为人所应有的本分。人只要能把握这一点,就会锲而不舍,努力不懈,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光彩有意义。拿藉口为自己找下台阶,不肯负起责任,却只会诿过别人,那是失败人生的写照。”

  人们往往未及把事情弄清楚,而作了错误的决定;这是错在失察,而不能藉口别人催得紧,而导致自己的损失,这会坐失明智思考的机会。

  自己用心不够,能力有限,不知努力充实,却责怪时不我予,那就是拿藉口来骄纵自己的愚昧和怠情继续作怪。

  如果人有了不幸的创伤或遭遇,不肯设法超越,走出消极性的迷思,而让藉口延续其自怨自艾,那不是安慰自己,而是自暴自弃。

  我相信生命是困难的,会有很多挫折和创伤;不要让它成为上进的障碍,不要找藉口让自己的责任睡著了,因为成功的人生是要靠良知和责任去思想,去回应,去创造。

  7赌是瘟神

  赌是一种心理病,根本的问题是一种逃避现实,和心存侥幸。因此,我奉劝大家,赌是瘟神,走避为妙。

  我一辈子从未参与赌博,也许是宗教信仰的关…

《换个想法更好 第二篇 怎么著眼就怎么发生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