换个想法更好
郑石岩
第三篇 感受在牵引你的心情
[篇头语]
人对一件事情的感受,直接影响他的看法、认知和判断。若你觉得别人比自己技高一寿,比赛时就容易铩羽而归;觉得别人比自己强,社会地位高,你感受到一种自卑和屈服。这时自尊和自信都会受到撼动。
当然,人若觉得生活乏味,没什么值得高兴或珍惜的,那么无聊、厌倦、无所事事之类的生活症状就会出现。反之,若觉得生活很有价值,有著丰富感,就会活得比较快乐。这种积极的感受,引导一个人乐于接受挑战,懂得苦中作乐,油然生起生命的热情。
于是,《唯识论》对于人的感受,及其对意识活动的影响,特别予以关心。人的心理活动是:你怎么感受,就会怎么想;它牵引你的态度,干扰你的想法,支配你的心情。所以,人际互动之中,必须注意别人的感受;感受影响人对事物真相的解读。厌恶的感受,令人对事件作过多消极性的评论;亲切和充满希望的感受,给人带来进一步了解和接纳的态度。
在企业体系中,采取过严的管理规范,会带来不悦的感受,而影响工作的态度和创意。在教育上也一样,严管和处罚,带给学生的嫌恶感受,降低学生往后对求学的主动性和好学态度。在企业界里,消费者对商品和广告的感受,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态度接纳程度。在教室里,教师给学生的感受,也影响教室的学习气氛和师生互动的品质。
你不会愿意跟一位你讨厌的人深谈,也不会进去看似阴暗不净的商店购物,除非你不得已。感受虽然是心理活动中的弦外之音,但却深深主宰人的意愿、想法和情绪。人对家庭的感受若是温馨的,下班之后自然而然想回家;反之,则遇有呼朋引伴的触因,就会情不自禁地跟著走。你如果注意到这点,何不在家庭里建立良好的亲密感、互相支持,相互给予对方较好的感受?
留意别人的感受,就能引发自己的同理心;注意调整自己的感受,认清自己的感受是否真实,则是维持良好情绪和清醒生活的保证。所以,不要一味要求别人能给自己的感受,因为我们无法掌握别人会对自己怎么回应,你必须具备认清,调整和再评估自己感受的能力,否则就会随波逐流,不能自己。我在谘商工作中,知道有许多人陷入嗷嗷待哺的窘境;他一直等著有好的感受,等著别人对他好一点,这个错误是幸福的致命伤。
所以,对于一位修行者而言,他会给别人一些好的感受,这是一种布施,一种生命活力的表现。他愿意给人信心,给人尊严,给人温暖和善,也愿意给人希望。就自己而言,他能清醒的调整和重估自己的感受;提醒自己,“原谅对方,因为他正在生气!”警告自己,“别人不一定要赞同自己意见,意见就是各自不同,可以慢慢寻求共识!”就这样,心情上得到安定,思考上流露出智慧。
如果在教育中,我们经常灌输孩子,“别人会见笑!”“你会没有脸见人!”“别人会说你笨!”等等,纯用不好的感受来压制其错误行为,而不是从明白事理和求真求是去看、去思考、去明辨是非,结果理性得不到发展,其错误的感受型态,将延伸到生活的大部分层面。这使一个人陷入无能的悲观,沮丧、优郁、焦虑等心理症状,从这里衍生出来。
所以,我们要强调的是真实,是正确的思考和感受,而不是一厢情愿过度介意别人对自己怎么想。有些人整天陷入十手所指,十目所视,他的压力和痛苦就会升高,其次是我执的一种感受。人一旦对于旧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执著,就有著阻抗的心理反应,他无法忍受改变,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,一种故步自封、惧怕自己开放出来的心情,就会袭上心头。这种感受,会严重影响他适应自由开放的社会,而困扰和心理失调也因之增加。许多老年人经常以古非今,对于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严重排斥。由于时不我与,不论他怎么排斥,也必须生活在时代的洪流,他变得适应更加困难。
由于固执与现实变迁的矛盾,使许多家庭陷入冲突,诸如妇女容易陷入就业与家管的冲突;两代间对教育子女观念的差异;对于经济生活和消费态度的歧见等等,一种冲突不协调的感受,正造成许多人生活的困扰和不安。
人与人之间免不了有冲突、误会和歧见,对于这些不愉快的事件,留下许多感受,它影响我们尔后待人处事的态度。人越是不肯原谅对方,对自己的折磨也就越深;原谅别人对自己的创伤,同时也是自己得以重生和自由的开始,这是在感受和情绪中解套,是生命世界最多珍贵的至理。心结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害,仇视的心结若没有缓解,将会被报复、仇恨和非理性的行为包围,这时人的真性就开始僵化,生活的创意和喜乐就有复存在。在谘商中,我屡见人对新愁旧恨的不肯释怀。但一旦宽恕了对方,心灵生活即重现阳光。
保持好的感受,是心境愉快,让自己有更好的活力,去面对艰辛生活,开展美丽愿景的要领。所以换个心情过活,向神经质说再见,你会在生活的滩濑中,接受它的喜悦,领受它的启发,发展高层次的精神生活。
感受就像一个心理生活的过滤器,它不是生活事件的本身,但它却能把生活内容作一些过滤,隐去一些资讯,让你在无形中产和误解;有时则加油添醋,给你添加纷烦。谁都不希望这个感受器曲解生活的讯息,但大部分的人都昧于它对自己的干扰。
情绪生活主要来自感受,好的情绪习惯如乐观、祥和、安全感、毅力等等,对人产生积极性的发展;反之,恶劣的情绪,足以毁坏人的健康、生涯和生活品质。所以调理情绪生活,清醒地加以管理,感受就能发挥正常的功能,促进思想的正确和人生的正常发展。
好的感受是生命世界中美妙的一环;透过它我们领会恩典,接触到精神本体界的大爱和思想。宗教之美、情操的感动、生命的欢庆均是靠著感受,才传递给我们的。以下的七篇,只是举例性的说明唯识论的运用原则,提供读者把握感受,开启生命之美的方要。它在教育、辅导和谘商方面,都值得我们灵巧的运用和重视。
1别太在意别人怎么想
在意别人的评价,往往会在别人的逢迎夸奖中作出错误的决定,也会在别人的口诛笔伐中溃不成军。
人如果太介意别人会怎么想,就会压抑自己的想法和创意。压抑会产生心理病变,会令你失去调适的能力,特别是紧要关头,需要做出决定性的回应时,会像发不动的汽车,令你有行不得也的慨叹。
我观察人的适应能力发现,越是在意别人的观感,越会对自己没有信心;越在意别人怎么想,越容易使自己的缺点变成严重负担。我知道,人必须了解别人会怎么想,那是人际互动,彼此同理,交流情谊的基本心理过程,缺乏它,人会变得刚愎自用,少一点知人的灵嗅。但如果你太介意别人的想法,就会失去伸展自我的机会,那么这个心结将成为压抑创意和破坏健康的元凶。
美国已逝的科学奇和费曼(Richard Feyman,1918-1988)曾经说过一段自己的故事。他的妻子(他昵称她猫咪)一向很开朗,总有玩不完的花招,增添生活中不少情趣,在朋友中传为佳话。费曼在普林斯顿时,有一天接到一盒妻子寄来的铅笔,上面镂著金色的字:“理查亲亲!我爱你。猫咪。”
费曼觉得这礼物是很好,但是镂上一句亲昵的话,如果跟教授朋友讨论问题,忘了留在别人桌子上,别人会怎么想呢?他不好意思用这些笔。可是当时物质缺乏,舍不得浪费,所以刮掉一只铅笔上的字来用。
第二天上午,费曼又收到一封妻子寄来的信,一开头就写著:“想把铅笔上的名字刮掉吗?你难道不以拥有我的爱为荣吗?”然后是大写字体写著:“你管别人怎么想。”这段话大大感动了费曼,后来他写了一本书,记述著他们的感情、生活轶事和他自己在科学上重大突破,就用“你管别人怎么想”当书名。
作为一位谘商工作者,我很早就注意到:在意别人的评价,往往会在别人的逢迎夸奖中作出错误的决定,也会在别人的口诛笔伐中溃不成军。这样的人无法坚持自己的卓见和判断。不过,更严重的是,太在意别人怎么想的人,心理压力总是很大。他每天面对著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压力,总觉得别人时时刻刻都在注意自己的缺点或疏失。这使得一个人觉得退缩,失去积极主动的活力,当然连他的创意和主动性都会丧失。
这种畏缩是学习得来的,许多师长和父母经常对孩子说:“羞羞脸!你看别人会怎么想!”次数多了,就会养成孩子畏首畏尾的习惯。尤其在日常言行上,稍不恰当,就以别人会笑话来压抑孩子、批评孩子,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困扰。你只能就事实去告知孩子不当之点,要求他改进,或帮助他建立新行为,但不能拿别人来批判他,而造成屈辱。
有一位儿童,他经常张著大嘴巴。父母亲觉得不好看,就常常指责他,“你这模样,别人都会笑话你的!”这孩子来作谘商时,不留神还是张著口,但却因为长期被批评压抑而造成交友困难和惧学症来寻求协助。另外一个孩子,因为父母亲常指责他功课不限,在亲戚朋友面前毫不留情的数落他,以致不敢会见亲友。
有一次,一位年轻人来找找谘商:他患有口吃,尤其在众大面前说话,舌头更是打结。他回忆说,“我在国中时说话稍有口吃,老师要我多练习,所以常要我上台讲话。我越是在意口吃,口吃就越严重。现在我在一家公司担任行销工作,常常为口吃而优恼。上个星期,我向老板作简报,简直说不出话来,羞死了。”经过仔细了解,确定他不是生理因素,于是我说:
“你这个毛病我也没办法,除非你老实当一位口吃的推销员。”我接著仔细为他说明:
“要接受自己口吃的现实,毫无畏惧地表现自己是一位口吃的推销员,然后培养一引起你在业务工作上的优点,例如热忱、信用、关怀等等,把它结合成你的特殊性和个体性。让许多人知道你,在商界里反而能引起别…
《换个想法更好 第三篇 感受在牵引你的心情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