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人对你的瞩目,化缺点为助力。”我为他仔细解释,目的是要建构一个全新的态度;他不再介意别人对他的看法。
他开始学习接纳自己;坦然表现自己是一位有价值的口吃推销员。他不再为口吃而烦心,口吃这件事就再也不构成障碍。经过几个月,口吃的状况真的纾缓下来。
人有一种矛盾意向(paradoxical intention),你越怕的事它就越成为困扰。反之,你处之泰然,把它表现出来给别人看看它有多厉害,却反而减轻其症状。由此可知,越怕阳萎的人,越是勃不起来;越是处之自然的,也就越不会产生毛病。越想隐藏自己的弱点,就越会构成焦虑和紧张,而强化了症状和困扰。
我们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:父母和师长当然要指正孩子的过错,但不能因错误而羞辱他。我们应多发现孩子的优点。从而建立他的信心,不要处处挑剔其缺点,令其惧怕畏缩,更而造成心理上的困扰。请注意!了解别人会怎么想是正确的,但如果太在意别人怎么想,就会产生麻烦。
2打破僵化的观念
旧观念只适合过去的社会,不能符合现代人需要;要适应自由开放的社会,就必须发展新的观念和适应方式。
社会变迁快速,为求适应,务必打破僵化与固执,求新求变,过成功的生活。人要勇于改变自己,要把不好的习惯改变成好习惯,把旧观念改变成新创意,把不合时宜的知识改变成崭新的见解,把渴望去做的抱负变成事实。
最近,在处理家庭谘商个案中,发现婚姻的危机,几乎如出一辙,问题的症结在于固执己见。先生抱著大男人主义,要求太太把工作辞掉,好专心照顾家庭和孩子。这种事,过去是司空见惯的。但是现在的观念改变,除非太太自顾或同意,先生是不能强迫太太辞掉工作。现代的女性,事业心并不亚于男性,能力表现都不差;工作的成就是心理生活需要的一部分,勉强太太辞去工作,是不当的做法,同时会引起两人的冲突和危机。一家之中如果先生的想法以男人为重,公婆的想法以嫁鸡随鸡作要求,这个家庭就得面对一些难题。这时,我的看法是改变与调适,要认清时代的潮流,改变想法,试作调适。一味勉强太太把工作辞掉,后果不堪设想,最常见的是:
·太太感到挫折,抑制自己的情感,造成优郁的反应,影响婚姻的幸福。
·孩子渐长,太太要回到工作岗位却有困难,造成生涯上的遗憾,并转变成心理问题。
·家里少掉一个人工作,收入不足,经济生活的冲击难免,这时许多男人却会藐视太太,对她发脾气。
·家庭生活互动中,先生的强势作为渐增,太太的劣势慢慢形成,造成家庭人际互动的失衡,影响婚姻幸福和子女的心智成长。
我认为男尊女卑、强势主导家庭的作法,对于现代的家庭冲击殊大。因此特别呼吁,要改变为彼此平等尊重,互相沟通协调,避免一方强势作决定。在观察中,采取这种过时观念的人,不但对太太或婚姻造成伤害,对本人也造成严重的损失。
为了适应环境变迁,人必须学习改变自己。过去的读书人,要人三顾茅庐才肯出山,要三请四请才肯收一位弟子;教育子女要棒子底下出孝子,用严管责骂建立长辈的威严等等,这些都是过时的观念,必须适时改变。现代人应重视发展弹性应变、理性的思考、人际的交流和性情的陶冶,而不是一味守住旧观念和老习俗。旧观念只适合过去的社会,不能符合现代人需要;要适应自由开放的社会,就必须发展新的观念和适应方式。
观念的僵化同时也是教育问题的根源。亲子冲突的主因是光管而没有教;未协助子女解决问题却一味要求好结果;父母采取严厉的指责,反而造成子女的偏差行为。这些旧观念如果不作改变,子女的教育问题会继续存在。当然,改变的方法就是学习新的教育方法,用它来取代旧的观念。
个人在事业、健康、人际、娱乐各方面,都必须随著社会变迁作一些调整。调整就是改变;要勇于学习新的态度和习惯,才可能有良好的改变。最近,有一位先生来晤谈,他想回家乡发展第二生涯,他说:
“人到了某一个年龄,似乎很渴望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。我现在痛下决心,准备回家乡,去经营一个农场,你的意见怎么样?”我问他,“那真的是你的梦想吗?你是不是长期以来一直关心著种植花果?一直在搜集相关的资讯?你作了些什么准备呢?”我这样问他,是要了解他的真正意图;究竟是为了逃避现在工作的压力,抑或真有自己的梦想。他说:
“我不断搜集种植的新知,从育种、栽培、施肥、收成等各方面都投入心血。我也对自己的经济生活、家庭生计作了起码的打算;我有信心做得好。”
这位先生家里的农地是现成的,一切都已安排准备。我问他,“你都已安排妥当,为何还来找我晤谈呢?”他说,“我来请教你,如何使自己更有信心去实现自己的理想。”我告诉他,要珍惜这个梦想,认真采取行动,我的建议是:
·要常常怀抱温润自己的梦想;鼓励自己踏实的行动,并以能著年实现它为荣。
·变迁快速的社会,要注意求变求新;要用新的资讯和方法去处理工作业务,不可以死守成规不求变通。
·学习和请教专业人员,注意凡事总在于自助、人助而后天助。
·目标不是一蹴可几,不妨照行为学家的建议,分成几个阶段来完成。
·别忘了凡是要实现梦想的人,就得付出代价;你要肯干,遇到挫折时要有耐心去克服。
我随缘想起这些建议,供他作参考。想不到他听完之后,竟然那么开心。他说,“得到你的鼓励,令我高兴安慰。为了要改变我的生涯,有很多朋友阻止我,警告我不切实际,给我泼冷水。今天,我好像洗了一个热水澡一样暖烘烘的。有你的祝福,我会更有信心实现梦想。”
心理学告诉我们,在碰到新的情境,需要学习新的智能,面对眼前的困难时,有些人会产生阻抗现象。它阻碍我们开拓新局的勇气,抗拒接受新观念新作法,让我们陷入停滞状态。这些人是被一种惧怕和焦虑所困, 以致无法突破局限。如果要打破这个消极桎梏,就得鼓起勇气,努力改变自己的想法和作法,学习新的能力,去创造新机运。
3原谅别人是为自己好
原谅是解脱之道。不肯原谅,孽缘就会俟机成熟,形成惑业,再度缘起新的伤痛和无明。
与其为争产怀恨,不如用心另谋创造新机;与其怀恨旧创,不如原谅好图个宽心自在。人必须懂得原谅别人,我从心理谘商中发现,原谅不是为了别人,而是为了自己。
有些人,他们在工作中遇到找麻烦的上司,在婚姻生活中受到公婆的无理对待,或者被不忠实的朋友出卖过,这些都令人久久不能平复,而怀恨在心。不过,我要提醒你,这些心情每忆想起来,就会令你痛心,干扰你的思想和心理健康。如果你不肯释怀,勇敢从你心中把它扫地出门,它会蚀骨锥心,令你隐隐作痛,有时还会投射到无辜者的身上。
熬出婆来的人,容易用苛刻的态度对待别人。糟糕的是:年轻时他受气,现在他用同样的方法待人,一样受气,甚至是一场失败和悲剧。我主张原谅,把它清除掉,不要让那些痛与恨在你的心中继续藏纳。只要你肯放下它,你就不会被负心的人一直缠住。
我常聆听满面愁容的人叙述他过去的悲怆岁月,结论总是说:“我今天会弄到这副模样,就是从这里来的。”有人怨恨父母骨肉,有人怨恨朋友师长,他们的伤痛往事已过,但是旧恨新仇却盘根纠结在心头。我总是试著为他动点心灵手术,把那些旧恨剥离开来。我告诉他:
“原谅他,你就会好些。”
“我不可能原谅他;他让我受罪,锥心之痛,我永远记恨他。”他总觉得这种仇恨怎么可以原谅呢?那还有是非吗?公理和正义到哪里去了?我的观察是:他们误以为记恨可以还我清白,可以得到补偿,或者记恨是一种公理的坚持。于是他抱著深痛,在痛苦的挣扎中哭泣。抱著优愤的火球不放,是病的根源。通常在晤谈时,我总是让他一吐为快,让他知道我感同身受。等他冷静些许,我会告诉他:
“在心灵生活上,他在你的肚子插了刀,你是不是要拔除它,把伤治好?拔掉它的方法就是原谅或宽恕。他店了你的便宜,你要把它视为一种奉献。他令你痛苦绝望,要把它当做对主或弥陀教化的实践——宽恕。记得!把你所想的那些愤怒、公平、补偿交给祂去处理。用心灵的感应,讲祂拔除你心中的那把刀,赐给你清凉、福报和实祥,并得到祂的爱与拯救。”
“我怎么得到祂的安抚或救赎?”
“念佛或祷告!原谅和宽恕会产生无比的心灵力量,让你得以超越这些痛苦。你会有如亲见爹娘一般,得到弥陀或主的慈爱。你也会发现,真正软弱和无明的伤害你的人,他已然堕落,你要以慈悲去看他的软弱,你就越发能原谅宽恕他。”
我们当然要努力维持公平与正义,要维持爱与和平,但世间有些伤痛事件已然过去,再争缠下去,徒然坏了自己的心智。谈到这里,我想起多年前,两位长辈为了分割土地起了纠纷。老大分少了,老二分多了;老二盖房子时又几乎越过界来,这位长辈伤心愤怒,把满肚子不平倾吐给母亲听,母亲很能了解他的心情,告诉他:
“土地早已分割好了,当时你没有据理力争;现在抱怨不公平已太迟,抱怨也没有用了。他把房子盖在址上,是很过分,很贪心,也很霸道,不过界址只是一条线,也很难弄得清楚。反正地籍上占有多少土地是写明的,那一点地也跑不掉。唯一的问题是你看不惯他的霸道。”
“对了,就是咽不下这口气!所以每天很痛苦。”
“你几岁了?”母亲突然换个想法问他。
“七十出头了。”
“人向上苍借用一些东西生活。土地是其中之一,再借也没几年,原谅你弟弟吧,他看不开,眼界小,你可不要跟他一般见识。你的心如果被那一小块土地系住,就回不了极乐的老家了。”我的这位长辈就舒…
《换个想法更好 第三篇 感受在牵引你的心情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