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人對你的矚目,化缺點爲助力。”我爲他仔細解釋,目的是要建構一個全新的態度;他不再介意別人對他的看法。
他開始學習接納自己;坦然表現自己是一位有價值的口吃推銷員。他不再爲口吃而煩心,口吃這件事就再也不構成障礙。經過幾個月,口吃的狀況真的纾緩下來。
人有一種矛盾意向(paradoxical intention),你越怕的事它就越成爲困擾。反之,你處之泰然,把它表現出來給別人看看它有多厲害,卻反而減輕其症狀。由此可知,越怕陽萎的人,越是勃不起來;越是處之自然的,也就越不會産生毛病。越想隱藏自己的弱點,就越會構成焦慮和緊張,而強化了症狀和困擾。
我們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:父母和師長當然要指正孩子的過錯,但不能因錯誤而羞辱他。我們應多發現孩子的優點。從而建立他的信心,不要處處挑剔其缺點,令其懼怕畏縮,更而造成心理上的困擾。請注意!了解別人會怎麼想是正確的,但如果太在意別人怎麼想,就會産生麻煩。
2打破僵化的觀念
舊觀念只適合過去的社會,不能符合現代人需要;要適應自由開放的社會,就必須發展新的觀念和適應方式。
社會變遷快速,爲求適應,務必打破僵化與固執,求新求變,過成功的生活。人要勇于改變自己,要把不好的習慣改變成好習慣,把舊觀念改變成新創意,把不合時宜的知識改變成嶄新的見解,把渴望去做的抱負變成事實。
最近,在處理家庭谘商個案中,發現婚姻的危機,幾乎如出一轍,問題的症結在于固執己見。先生抱著大男人主義,要求太太把工作辭掉,好專心照顧家庭和孩子。這種事,過去是司空見慣的。但是現在的觀念改變,除非太太自顧或同意,先生是不能強迫太太辭掉工作。現代的女性,事業心並不亞于男性,能力表現都不差;工作的成就是心理生活需要的一部分,勉強太太辭去工作,是不當的做法,同時會引起兩人的沖突和危機。一家之中如果先生的想法以男人爲重,公婆的想法以嫁雞隨雞作要求,這個家庭就得面對一些難題。這時,我的看法是改變與調適,要認清時代的潮流,改變想法,試作調適。一味勉強太太把工作辭掉,後果不堪設想,最常見的是:
·太太感到挫折,抑製自己的情感,造成優郁的反應,影響婚姻的幸福。
·孩子漸長,太太要回到工作崗位卻有困難,造成生涯上的遺憾,並轉變成心理問題。
·家裏少掉一個人工作,收入不足,經濟生活的沖擊難免,這時許多男人卻會藐視太太,對她發脾氣。
·家庭生活互動中,先生的強勢作爲漸增,太太的劣勢慢慢形成,造成家庭人際互動的失衡,影響婚姻幸福和子女的心智成長。
我認爲男尊女卑、強勢主導家庭的作法,對于現代的家庭沖擊殊大。因此特別呼籲,要改變爲彼此平等尊重,互相溝通協調,避免一方強勢作決定。在觀察中,采取這種過時觀念的人,不但對太太或婚姻造成傷害,對本人也造成嚴重的損失。
爲了適應環境變遷,人必須學習改變自己。過去的讀書人,要人叁顧茅廬才肯出山,要叁請四請才肯收一位弟子;教育子女要棒子底下出孝子,用嚴管責罵建立長輩的威嚴等等,這些都是過時的觀念,必須適時改變。現代人應重視發展彈性應變、理性的思考、人際的交流和性情的陶冶,而不是一味守住舊觀念和老習俗。舊觀念只適合過去的社會,不能符合現代人需要;要適應自由開放的社會,就必須發展新的觀念和適應方式。
觀念的僵化同時也是教育問題的根源。親子沖突的主因是光管而沒有教;未協助子女解決問題卻一味要求好結果;父母采取嚴厲的指責,反而造成子女的偏差行爲。這些舊觀念如果不作改變,子女的教育問題會繼續存在。當然,改變的方法就是學習新的教育方法,用它來取代舊的觀念。
個人在事業、健康、人際、娛樂各方面,都必須隨著社會變遷作一些調整。調整就是改變;要勇于學習新的態度和習慣,才可能有良好的改變。最近,有一位先生來晤談,他想回家鄉發展第二生涯,他說:
“人到了某一個年齡,似乎很渴望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夢想。我現在痛下決心,准備回家鄉,去經營一個農場,你的意見怎麼樣?”我問他,“那真的是你的夢想嗎?你是不是長期以來一直關心著種植花果?一直在搜集相關的資訊?你作了些什麼准備呢?”我這樣問他,是要了解他的真正意圖;究竟是爲了逃避現在工作的壓力,抑或真有自己的夢想。他說:
“我不斷搜集種植的新知,從育種、栽培、施肥、收成等各方面都投入心血。我也對自己的經濟生活、家庭生計作了起碼的打算;我有信心做得好。”
這位先生家裏的農地是現成的,一切都已安排准備。我問他,“你都已安排妥當,爲何還來找我晤談呢?”他說,“我來請教你,如何使自己更有信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。”我告訴他,要珍惜這個夢想,認真采取行動,我的建議是:
·要常常懷抱溫潤自己的夢想;鼓勵自己踏實的行動,並以能著年實現它爲榮。
·變遷快速的社會,要注意求變求新;要用新的資訊和方法去處理工作業務,不可以死守成規不求變通。
·學習和請教專業人員,注意凡事總在于自助、人助而後天助。
·目標不是一蹴可幾,不妨照行爲學家的建議,分成幾個階段來完成。
·別忘了凡是要實現夢想的人,就得付出代價;你要肯幹,遇到挫折時要有耐心去克服。
我隨緣想起這些建議,供他作參考。想不到他聽完之後,竟然那麼開心。他說,“得到你的鼓勵,令我高興安慰。爲了要改變我的生涯,有很多朋友阻止我,警告我不切實際,給我潑冷水。今天,我好像洗了一個熱水澡一樣暖烘烘的。有你的祝福,我會更有信心實現夢想。”
心理學告訴我們,在碰到新的情境,需要學習新的智能,面對眼前的困難時,有些人會産生阻抗現象。它阻礙我們開拓新局的勇氣,抗拒接受新觀念新作法,讓我們陷入停滯狀態。這些人是被一種懼怕和焦慮所困, 以致無法突破局限。如果要打破這個消極桎梏,就得鼓起勇氣,努力改變自己的想法和作法,學習新的能力,去創造新機運。
3原諒別人是爲自己好
原諒是解脫之道。不肯原諒,孽緣就會俟機成熟,形成惑業,再度緣起新的傷痛和無明。
與其爲爭産懷恨,不如用心另謀創造新機;與其懷恨舊創,不如原諒好圖個寬心自在。人必須懂得原諒別人,我從心理谘商中發現,原諒不是爲了別人,而是爲了自己。
有些人,他們在工作中遇到找麻煩的上司,在婚姻生活中受到公婆的無理對待,或者被不忠實的朋友出賣過,這些都令人久久不能平複,而懷恨在心。不過,我要提醒你,這些心情每憶想起來,就會令你痛心,幹擾你的思想和心理健康。如果你不肯釋懷,勇敢從你心中把它掃地出門,它會蝕骨錐心,令你隱隱作痛,有時還會投射到無辜者的身上。
熬出婆來的人,容易用苛刻的態度對待別人。糟糕的是:年輕時他受氣,現在他用同樣的方法待人,一樣受氣,甚至是一場失敗和悲劇。我主張原諒,把它清除掉,不要讓那些痛與恨在你的心中繼續藏納。只要你肯放下它,你就不會被負心的人一直纏住。
我常聆聽滿面愁容的人敘述他過去的悲怆歲月,結論總是說:“我今天會弄到這副模樣,就是從這裏來的。”有人怨恨父母骨肉,有人怨恨朋友師長,他們的傷痛往事已過,但是舊恨新仇卻盤根糾結在心頭。我總是試著爲他動點心靈手術,把那些舊恨剝離開來。我告訴他:
“原諒他,你就會好些。”
“我不可能原諒他;他讓我受罪,錐心之痛,我永遠記恨他。”他總覺得這種仇恨怎麼可以原諒呢?那還有是非嗎?公理和正義到哪裏去了?我的觀察是:他們誤以爲記恨可以還我清白,可以得到補償,或者記恨是一種公理的堅持。于是他抱著深痛,在痛苦的掙紮中哭泣。抱著優憤的火球不放,是病的根源。通常在晤談時,我總是讓他一吐爲快,讓他知道我感同身受。等他冷靜些許,我會告訴他:
“在心靈生活上,他在你的肚子插了刀,你是不是要拔除它,把傷治好?拔掉它的方法就是原諒或寬恕。他店了你的便宜,你要把它視爲一種奉獻。他令你痛苦絕望,要把它當做對主或彌陀教化的實踐——寬恕。記得!把你所想的那些憤怒、公平、補償交給祂去處理。用心靈的感應,講祂拔除你心中的那把刀,賜給你清涼、福報和實祥,並得到祂的愛與拯救。”
“我怎麼得到祂的安撫或救贖?”
“念佛或禱告!原諒和寬恕會産生無比的心靈力量,讓你得以超越這些痛苦。你會有如親見爹娘一般,得到彌陀或主的慈愛。你也會發現,真正軟弱和無明的傷害你的人,他已然墮落,你要以慈悲去看他的軟弱,你就越發能原諒寬恕他。”
我們當然要努力維持公平與正義,要維持愛與和平,但世間有些傷痛事件已然過去,再爭纏下去,徒然壞了自己的心智。談到這裏,我想起多年前,兩位長輩爲了分割土地起了糾紛。老大分少了,老二分多了;老二蓋房子時又幾乎越過界來,這位長輩傷心憤怒,把滿肚子不平傾吐給母親聽,母親很能了解他的心情,告訴他:
“土地早已分割好了,當時你沒有據理力爭;現在抱怨不公平已太遲,抱怨也沒有用了。他把房子蓋在址上,是很過分,很貪心,也很霸道,不過界址只是一條線,也很難弄得清楚。反正地籍上占有多少土地是寫明的,那一點地也跑不掉。唯一的問題是你看不慣他的霸道。”
“對了,就是咽不下這口氣!所以每天很痛苦。”
“你幾歲了?”母親突然換個想法問他。
“七十出頭了。”
“人向上蒼借用一些東西生活。土地是其中之一,再借也沒幾年,原諒你弟弟吧,他看不開,眼界小,你可不要跟他一般見識。你的心如果被那一小塊土地系住,就回不了極樂的老家了。”我的這位長輩就舒…
《換個想法更好 第叁篇 感受在牽引你的心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