換個想法更好
鄭石岩
第四篇 想法決定心情與作爲
[篇頭語]
你怎麼想就怎麼感受,正如前面所說,你怎麼感受就怎麼想。這本書不斷向你強調一個觀念:接觸的事物、注意的著眼點,心理的感受、思想的運作和你的心思五個因素,緊密地相互牽引,造成意識活動的複雜性。心理健康是良好互動的結果;喜怒哀樂的情緒,是它們演奏出來的旋律;前途、抉擇和未來都是它們互動的成績。
牽上發動全局,想法改變時心情就改變;注意之點轉移時想法和情緒又不一樣,所以調整自己的心靈生活,可以從各個層面下手,這也是教育、輔導和谘商工作的重要原則和契機。
人怎麼想就會怎麼做,跟著而來的是感受和情緒,以及面對行爲結果的心思。在谘商經驗中,我發現許多人的挫折容忍力很低,他們經不起挫折,于是經常換工作或逃學。他們的想法是:生活應該是快樂的,工作或讀書也是一樣。有了這樣的想法,一遇到困難就想逃開或躲避。這些年輕人不肯承擔,不願意受苦,于是群居終日,嬉戲混日子。他們缺乏付出代價再享受報酬的思考曆程,以致好逸惡勞,進而直接偷竊搶奪,做出作奸犯科的事。
想法正確,行動就正確。那些肯承受痛苦,承擔他應該付出的人,他們深信負責、勤奮是生活之道,而願意面對自己的生活,努力發展他們的能力,去實現其正當的抱負。這種想法,要在童年時養成習慣,否則養尊處優,不肯面對現實的想法,將會剝奪一個人努力向上的動力。
對于生計的想法,往往源自于童年。孩子從父母長輩身上學習,從媒體或社會文化中學習,但我相信最具影響力的還是父母的身教。許多家庭不帶著孩子做家事,一味呵護而疏于在生活中養成自動自發的習慣,耽于安逸的態度于焉養成,特別是在家裏打牌、打麻將和喝酒逗樂,孩子看不到負責和面對生計的良好示範,這類孩子長大之後,往往表現偏差行爲,同時在情緒和心理健康上,産生一定程度的困難。
人的想法與情緒密不可分,想法消極,情緒低落;想法積極,自然産生樂觀的態度。許多人爲一點芝麻小事爭吵,經常陷入憤怒的情緒,是因爲想法打死結,看不開,心情沒有適當的通路,他經常要鬧情緒或發瘋。
想法當然會影響人的創意,固執己見,阻抗新的觀念,缺乏彈性思考,都將阻礙創意的産生。有些想法會引起焦慮,于是所挑起的焦慮,正好壓抑了創意。再從不同的角度看,當你的想法能産生創意,解決生活的問題和壓力,則能帶來良好的情緒。于是思考與創意變成生活之中最重要的環節。
于是,當我們陷入困境,愁眉苦臉時,解救我們的是想法,是一個新的創意,它能解決問題,解開心情上的煩悶。人因爲改變一下想法,所以看到新的生活視野,領受到更多令人雀躍或賞心悅目的事。生活情緒是發現得來的。是創造活動的産物,而不是自然降臨到身邊的。于是創造力越好,生活的情趣俯首可拾;創造力越差,生活變得枯燥。所以我強調,人要懂得換個想法,就容易發同生活中的美和滿足。
一般人都很怕失敗,視失敗如瘟神,其實成功是接續許多失敗的教訓,累積更多經驗和啓發,才看出門道和方法,從而獲得的。所以要改變自己的想法。不要懼怕失敗,而要看清它給我們帶來什麼啓發。其實每一個失敗,都能帶來新的想法和啓示,我們能看清它,就不會陷自己于失敗的郁卒之中。
大部分的人都很怕被批評,我們從小就被教成敵視批評,甚至對批評者有嚴重的情緒反應,這使自己不能領受別人的意見和指正。我們越是懼怕批評,防衛機製越是升高,自我封閉和逃避現實的傾向越分明。我知道許多生活適應的問題是從這裏引起的。
當然,並非所有的批評都具建設性,都能帶給人啓示。事實上,有些批評是錯誤的、攻讦的、惡意的,你要懂得厘清它,看出它的究裏,把它放開,不要爲它煩心。生活在自由開放的社會裏,誰都有發言的權利,不過你可以拒絕不合理的批評,至于如何拒絕才不致陷入情緒困擾或激烈的沖突,那就有待學習。許多人際的沖突,是由于處理批評不當引起的,也有更多情緒上的壓力,是來自不知如何拒絕批評所引起的,而做爲一個教師或輔導谘商的工作者,必須對它有清楚的認識和指導的能力。
剛剛已經說過,想法和心情分不開,遇到自己心情不穩,有了情緒困擾時,請注意改變一下想法。人免不了遭遇大難題,這時心情和你的想法都要加以調整,否則很容易陷入自暴自棄的絕境。想法正確,能給自己在絕路中看出新機,在黑暗中露出曙光。
在實際工作經驗中,我會不斷提醒受難者兩個主題;其一是“你這樣沮喪或消沈,對你有利嗎?”。其二是不斷提醒他作心情急轉彎;改變想法;提防不確實的想像,拒絕誇張消極面,然後從現有的資糧中尋找新的希望。起先,他會覺得很困難,經過一段談話,突破思考的盲點,就能看出新的希望。
改變自己的想法,有很多的技巧可循: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看,就有新的視野,從而有了新生和繼續奮門的勇氣。仔細檢點一下遭遇的現況,把失去的和現存的加以整理,就會發現手中並非空無一物,未來還大有可爲。
我發現許多人所以有陷入絕境的想法,是由于構成正確思想的基本資糧不夠;他們要閱讀勵志的書;學習積極人生的經驗,培養良好的生活態度和信仰。因此,我建議他們每周來旁聽我講經。他們從佛經的積極思想和觀念中,得到新的思考指引,而開啓新的生活態度和活力。
1怎麼想就怎麼活
心理不健康的人,是由于想法失當,或許失真或許錯誤。人格發展健全的人,他們的想法總是積極而切合實際。
人的生活表現,取決于自己的想法;想法正確,心情愉快,生活與工作的創意高。適應社會變遷的能力也強;想法不當,滿腦子不切實際的點子,不但沒有帶給自己一點成就感,連心情都會弄得焦慮不安,痛苦不堪。想法決定了人的生活品質,左右其工作與生涯,影響他的健康、人際關系和家庭幸福。當然,人的想法也影響對人生的看法、宗教的信仰和對生命的態度。所以唯識學上說:“萬法唯識”、“唯心識定”。
你怎麼想,就會怎麼做,緊跟著産生感受和情緒。想法有很多層面,如果想法不切實際,即使再好的想法,都會帶來錯誤的行動和不好的情緒與感受;如果想法錯誤或偏差,無論多缜密的思考,後果還是在堪設想。所以我常提醒大家:你的想法決定你的生活和人生。佛陀在《華嚴經》中說:“初發心菩薩,功德不可思議。”因爲發了菩薩心,願以覺有情的正確想法來生活,他們注定會有成功的人生,所以功德不可思議。
人活著就是要工作,也要有休閑;要承擔責任,也要享受溫馨和喜樂。但一定要先付出代價,肯工作和承擔,然後才享受。有些人的想法是只顧享樂,要他承擔責任時,便存心逃避,好逸惡勞。這些人,一旦身邊所有的資材漸漸耗盡,年少時光蹉跎消逝,最後會變得落魄,一事無成。
有些人對于工作,心不甘情願,不踏實認真,只會抱怨說風涼話,對別人的努力反而冷嘲熱諷。這樣的人很容易在講效率的機構裏被開革,或者坐于冷板凳。可是,他們執迷失不悟,繼續抱怨受到不公待遇,或者發展成自命不凡的不合作主義。他們把心思放在抱怨、嫉妒和說閑話上,工作表現越來越差。他們的天賦完全被錯誤的想法給埋沒。
還有些人,自恃很高,瞧不起別人,聽不到真實的意見和建議;別人避之猶恐不及,人際關系差,像是住在孤島上的人。這些人或許才華出衆,但沒有人願意跟他一起工作;恃才傲物的結果,使他像一棵孤幹的樹,永遠不能茁壯成蔭。
人的痛苦與想法也息息相關。想法消極的人,容易退縮、優郁。他們會把芝麻般小事,看成天大的嚴重,會把小小的挫折擴大成危機重重和不安,以致把注意力投注在消極的面向,忽略了他應當重視的目標。而不幸的事總在這時發生,因爲他把精力用在防堵,而不是放在拓展新局;他把心耗在煩惱,而不是放在生活和工作的提升。
你想成功,就得把眼光放在自己的優點上,好好發展本領和能力。如果你把眼光放在缺點上,你注定沒什麼成就。除非那個缺陷對你十分重要,否則別浪費你的精力和煩惱去補拙,你甯可尋求別人合作和協助,來被充自己的不足。不過發展出你的優點和成功是一定要辦的事。
在《唯識論》裏,談到“遍行”這種心理現象:一個事件的發生,一旦經你接觸到,緊跟著會對它注意或反應,從而帶來感受、想法和情緒的一連串作用。人的想法改變,注意力就會轉移,行動、感受、情緒都跟著起變化。所以,對人生抱著積極樂觀的想法,行動就振作起來;對前途抱著無奈或得過且過的想法,生活就變得頹廢,心情當然也消沈。心理不健康的人,是由于想法失當,或許失真或許錯誤。人格發展健全的人,他們的想法總是積極而切合實際。
人如果想改變心情,就必須在想法或行動中作調整,而不是乾等著好心情上門來。如果想改變自己的想法,那麼請你采取行動,或先調整一下心情。你消極的時候,就應該采取行動,讀幾本能鼓勵自己的書;失業的時候,要保持行動,去試探求職,接受訓練,甚至先做義工——保持行動能力就能帶來振作和機緣。
心情與想法是分不開的。人很少被工作壓垮,不情願、滿腹牢騷、抱怨不停才是壓垮自己的因素;因爲你的想法化作壞情緒和煩心來擊敗自己。我在研究心理壓力時發現,壞情緒不但是一種沈重的負擔,而且會減損或壓抑自我功能,降低解決問題的能力。因此,你心中想著的是地獄的事,必然會墮落到地獄;心中想著是天堂的事,畢竟要上天堂。什麼是天堂呢?我的看法是:
·在生活與工作中實踐愛:愛延伸你的自我及于別人,“己立立人,己達達人”,因此愛能滋潤心地,廣結善緣,開拓視野。愛…
《換個想法更好 第四篇 想法決定心情與作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