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坦許多。
我總覺得母親像是天生的心理谘商家,難怪過去在宜蘭老家時,鄰居喜歡到家裏來聊天,而每一次聊天,似乎都能令大家舒坦心情回家。我從她那裏學到的是:事情當頭,一定要說清楚,不可以含糊,但有很多事是說不清的,甚至連說的機會都沒有,委屈傷痛已經臨頭了。那時,你能給自己最大的恩賜是原諒和寬恕。
原諒其人,寬恕他的行爲,完全是爲了珍愛自己。“你受到創傷和損失已經夠慘了,你還繼續折磨自己嗎?你情願讓自己陷于親痛仇快嗎?你繼續憤怒傷痛有什麼好處呢?你現在想要的是什麼?”我采取反問的方式,讓當事人好好地反省。我也告訴他:
·原諒別人並不表示“別人對,自己錯”,也不在于值不值得原諒,而是自己從舊創中走出來,能自由地思考和抉擇。
·別以爲記恨在心就能得到報仇或補償,采取這樣的想法或做法,往往使自己失去開拓新生的機會。原諒不是值得或不值得的問題,原諒就是放下它,化除它對自己的幹擾。
·創傷是可以發泄的,你可以找適當的人談談,寫在日記上,或者尋求專家的協助。
·透過信仰能超越傷痛,這能令你與那精神世界産生虔誠的交流,在那兒得到洗濯和治療,牠幫助你寬恕了對方。
原諒是解脫之道。不肯原諒,孽緣就會俟機成熟,形成惑業,再度緣起新的傷痛和無明。原諒和寬恕不是縱容不義,而是別人害得你傷心受苦,你無法掙脫,這時你原諒了他,這會使你更清醒更有力量生活下去。
4換個心情好過活
可以輕松就輕松;可以笑,何妨來一次開朗的笑。大笑可以帶來內髒的運動,可以使人增加氧氣,可以引發好情緒。
每一個人都有優心和沮喪的時候,它是挫折時的自然反應,也是解除困境的催化劑。人總是覺得不好受時,才會千方百計想點子,設法解決問題。
不過,當心情壞到一定的限度,會抑製解決問題的創意,幹擾正確思考和判斷,甚至放棄面對問題的勇氣,而尋求一了百了的短見。因此,有些棘手的問題,一時沒有解決的方法,例如居喪的哀傷、婚姻決裂時的沮喪等等,如果沒有適當排遣,會使身心陷入嚴重的創傷。此外,還有一些人情緒習慣不好,經常爲雞毛蒜皮的小事鬧情緒,日子久了,也會無緣無故沮喪優愁。我發覺,生活在這個高競爭高壓力的社會裏,受壞心情折磨的人很多。
壞心情是可以調理的;只要你換一個想法,做一個有益的行爲,就能牽引好心情出來,爲人的困擾解圍。有一次,一位中年女主管找我晤談。她說,她常常覺得心情不好,有些沮喪,意氣消沈。她擔心這種狀況持續下去會被炒鱿魚。我大略了解她的狀況,如道問題的核心是情緒習慣不好,會爲一些小事鬧情緒,情緒過後又會産生莫名的意氣消沈。我告訴她說:
“有兩個處方對你有用,都是你辦得到的。你願意照辦,我就告訴你。”
“當然願意,要不然我爲什麼來找你晤談?”
“第一請你每天早上做叁十分鍾的運動;慢跑、遊泳、打球、有氧舞蹈等等都可以。運動能給你好的體力和精神;又能給你帶來好心情和天然的鎮定效果,在思考和記憶方面也會有所裨益。你要天天做,有恒心地做下去。請記住!你未來的美麗願景,會因運動而更分明,更容易實現。”
“第二個處方是什麼?”
“改變心情;我是說你該換一個好心情。”
“壞心情就是壞心情,怎麼能換個好心情呢?”
“你可以在上班時,裝出一副快樂的表情。先裝成快樂,不久就真的快樂起來。”我接著告訴她說,“我們既可以裝出來某些行爲而引起情緒,當然也可以裝出某些情緒而引出想表現出來的行爲。”
于是,我教她裝個笑臉,假想自己神情愉快,和藹可親。接著,我示範給她看,她也試著裝出愉快的神情。這時,她不由得大笑起來。我說:
“就從現在開始,你要裝著心情快樂的表情,像打從心底快樂起來,包括心肺舒暢的感覺。”然後,她笑得認真,又是一次大笑。忽然她肅然起敬的坐好,“老師,我笑得太大聲了,這樣有些失態吧!”我說:
“你越是拘謹,越容易不快樂,日子久了就壓抑了人的活潑天性而變得沮喪。許多不快樂的人是由于成長過程中,一直被要求不苟言笑而起。現在,你要看場合,可以輕松就輕松;可以笑,何妨來一次開朗的笑。大笑可以帶來內髒的運動,可以使人增加氧氣,可以引發好情緒。跟家人一起逗笑,跟同事保持幽默,對心情幫助很大。這些都是心理學家們研究證實過的方法。
“嘿!現在要加個第叁個處方了:善用幽默和笑。保持幽默,所謂普世性幽默,是對于人生似是而非的道理和生活之中荒謬唐突事故,保持一種超然欣喜的態度,對于情緒的調理特別具有建設性。
“至于笑!聽說正常的美國人平均一天笑十五次。心理學家建議把它當做判斷樂趣的基准。大家不妨拿這標准,看看自己是否笑了十五次。我和內子爲了尋找幽默的笑聲,經常搜集一些出人意表的相關語,製造一些笑聲,甚至一些笑譚之類的題材,逗逗彼此的心境,享受歡笑。”
這時,我又問她“是否還在裝著愉快的樣子?”她說“從剛剛保持到現在還覺得愉快,特別是大笑幾聲之後,心情就更輕松了。”我知道她已得到要領。像這樣的心理學技巧,是改變心境的好方法。
這真是心想事成的方法,可是爲什麼有許多人卻情願讓自己泡在不愉快的心情裏,慨歎著一壽莫展的郁卒呢?依我的觀察,有許多人在沮喪時,沒有自覺到要去改變自己的情緒,以致惡性循環,而産生更多焦慮和困擾。其實,每一個人都可以調整壞情緒。心理學家艾克曼(Paul Ekman)實驗指出:讓人做出特定情緒的表情如驚訝、厭惡、優傷、憤怒、恐懼和快樂,結果當受試者表現害怕、優傷等表情時,他們的身體就作出真的害怕或優傷那樣的反應。
所以,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,不妨裝著快樂的樣子;可以透過幽默和笑來改善。不過,艾克曼提醒我們,虛僞的大笑,太短促,只用嘴角不用眼睛,不能産生快樂的感覺,因此要笑得認真才行。這也就是說,你要從淺笑,逐漸擴大成爲熱情、露齒和放聲的笑。
這裏所說的幽默和笑聲,是一種改變心情的技巧,讓我們有更好的心力去面對困難,培養解決問題的創意和堅毅度,而不是教人學習一笑置之,得過且過的態度。我相信,一個人只要能保持好的心境,就能令自己振作起來。
心情是可以改變的,只要你經常作運動,心情就會比較愉快;肯提醒自己表現快樂些,精神會爲之一振;肯多培養幽默和笑聲,情緒就會得到調理。除此之外,要注意一下自己的儀容,穿著會影響你的精神,一副邋遢的儀表,對于原本就心境不好的人,往往造成更多負面效應。
你不妨試試看,改變一下心情,讓自己活得快樂些。
5寬恕可以療心
既然無從挽回,那就寬恕他。透過寬恕,我們才會堅強起來,才會愈合內心的創傷,重新開展自己的未來。
人如果受到別人的傷害,蒙受冤屈,遭人欺侮或創傷,就會産生憤恨之情,深藏在心裏,久久難以釋懷。當然,這種痛與恨會在心裏悶燒,或者像酸液一樣腐蝕精神力。長久下去,不但令人痛苦發狂,對身體的健康危害也大。
人在遭遇不公平或苛刻對待之後,會産生很深的痛恨。每次想起舊恨就會添增新愁,回想過去的屈辱更是心有未甘,就會陷入新愁舊恨的惡性循環。一位女士跟先生離異之後,開始陷入這種痛苦的漩渦,她痛恨自己被騙,現在孑然一身。她詛咒前夫和新妻,希望他們不得幸福。她每天哭泣,時而嚎啕大哭一番。她想脫離痛苦,但對曆曆往事揮之不去。兩次面談,都在聽她的傾吐,第叁次談話時,她說:
“我這麼痛苦,活不下去了。”她哭得令人鼻酸。
“我知道你很痛苦,現在把痛苦再說一次。”
她傾吐心中的積郁,說出自己受盡了委屈,斷斷續續抽泣,而夾雜著痛哭。適當的傾吐,能使人恢複平靜;及時的關懷能讓受創者得到暫時的鎮定。我說:
“你恨你的前夫?”
“痛恨至極;他沒良心,豬狗都不如。”
“你現在已離開他,不再受氣了,不是嗎?”
“可是我痛恨,他傷害我,侮辱我,我恨。”
“你恨他,卻繼續折磨自己。你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表現給他看,證明他把你折磨成這副模樣,用來告訴大家你的痛苦完全因他而起,是嗎?”
“都是他害我的。”
“可是他不可能再折磨你了。你那惡夢般的婚姻已結束,不再受氣,再也不會受到屈辱。你現在要面對的是自己,是自己的前途,自己如何去過充實的生活;如何東山再起,高高興興地活給大家看。你把自己折磨成這麼憔悴,對你有什麼好處?你究竟想要什麼?”
“我就是恨他。”
“這樣對你有什麼好處?”
“沒有。”她低聲的回答。她的臉龐泛出平靜理性的表情。
“那麼想想看,怎麼做對你有益?”
在這次晤談中,她應允恢複工作,從此情緒也比以前安定。以後的一段日子,她維持著工作,心情上仍然未能擺脫恨與痛的糾纏。不過,每一次談話,都能給她一些新的改變。有一回她說:
“我想擺脫過去的憤懑,但它總是襲上心頭令我傷心。”
“要徹底治療你的傷痛,只有一個藥方,那就是寬恕。”
“寬恕不了的,這很難。”
“仇恨當然很難破除。但你要認清,使你痛苦的正是你自己的想法——仇恨。如果你想著仇恨,想著討回公道;那麼你的心就陷入無止盡的掙紮和敵意,這會使人變得痛苦和焦慮不安。它更使你變得脆弱了。如果你能寬恕他,這些新愁舊恨就不會盤踞在你的心頭,你要寬恕他才行,寬恕他也等于有能力赦免自己的痛苦。”
“怎麼做才能寬恕呢?我還是覺得憤憤不平。”
“你要看清楚:恨和傷痛是在你這邊,當你在痛苦時,他可能正在喜悅地跟新妻在一起。…
《換個想法更好 第叁篇 感受在牽引你的心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