換個想法更好
鄭石岩
第叁篇 感受在牽引你的心情
[篇頭語]
人對一件事情的感受,直接影響他的看法、認知和判斷。若你覺得別人比自己技高一壽,比賽時就容易铩羽而歸;覺得別人比自己強,社會地位高,你感受到一種自卑和屈服。這時自尊和自信都會受到撼動。
當然,人若覺得生活乏味,沒什麼值得高興或珍惜的,那麼無聊、厭倦、無所事事之類的生活症狀就會出現。反之,若覺得生活很有價值,有著豐富感,就會活得比較快樂。這種積極的感受,引導一個人樂于接受挑戰,懂得苦中作樂,油然生起生命的熱情。
于是,《唯識論》對于人的感受,及其對意識活動的影響,特別予以關心。人的心理活動是:你怎麼感受,就會怎麼想;它牽引你的態度,幹擾你的想法,支配你的心情。所以,人際互動之中,必須注意別人的感受;感受影響人對事物真相的解讀。厭惡的感受,令人對事件作過多消極性的評論;親切和充滿希望的感受,給人帶來進一步了解和接納的態度。
在企業體系中,采取過嚴的管理規範,會帶來不悅的感受,而影響工作的態度和創意。在教育上也一樣,嚴管和處罰,帶給學生的嫌惡感受,降低學生往後對求學的主動性和好學態度。在企業界裏,消費者對商品和廣告的感受,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態度接納程度。在教室裏,教師給學生的感受,也影響教室的學習氣氛和師生互動的品質。
你不會願意跟一位你討厭的人深談,也不會進去看似陰暗不淨的商店購物,除非你不得已。感受雖然是心理活動中的弦外之音,但卻深深主宰人的意願、想法和情緒。人對家庭的感受若是溫馨的,下班之後自然而然想回家;反之,則遇有呼朋引伴的觸因,就會情不自禁地跟著走。你如果注意到這點,何不在家庭裏建立良好的親密感、互相支持,相互給予對方較好的感受?
留意別人的感受,就能引發自己的同理心;注意調整自己的感受,認清自己的感受是否真實,則是維持良好情緒和清醒生活的保證。所以,不要一味要求別人能給自己的感受,因爲我們無法掌握別人會對自己怎麼回應,你必須具備認清,調整和再評估自己感受的能力,否則就會隨波逐流,不能自己。我在谘商工作中,知道有許多人陷入嗷嗷待哺的窘境;他一直等著有好的感受,等著別人對他好一點,這個錯誤是幸福的致命傷。
所以,對于一位修行者而言,他會給別人一些好的感受,這是一種布施,一種生命活力的表現。他願意給人信心,給人尊嚴,給人溫暖和善,也願意給人希望。就自己而言,他能清醒的調整和重估自己的感受;提醒自己,“原諒對方,因爲他正在生氣!”警告自己,“別人不一定要贊同自己意見,意見就是各自不同,可以慢慢尋求共識!”就這樣,心情上得到安定,思考上流露出智慧。
如果在教育中,我們經常灌輸孩子,“別人會見笑!”“你會沒有臉見人!”“別人會說你笨!”等等,純用不好的感受來壓製其錯誤行爲,而不是從明白事理和求真求是去看、去思考、去明辨是非,結果理性得不到發展,其錯誤的感受型態,將延伸到生活的大部分層面。這使一個人陷入無能的悲觀,沮喪、優郁、焦慮等心理症狀,從這裏衍生出來。
所以,我們要強調的是真實,是正確的思考和感受,而不是一廂情願過度介意別人對自己怎麼想。有些人整天陷入十手所指,十目所視,他的壓力和痛苦就會升高,其次是我執的一種感受。人一旦對于舊的習慣和生活方式發生執著,就有著阻抗的心理反應,他無法忍受改變,不願意接受新的事物,一種故步自封、懼怕自己開放出來的心情,就會襲上心頭。這種感受,會嚴重影響他適應自由開放的社會,而困擾和心理失調也因之增加。許多老年人經常以古非今,對于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念嚴重排斥。由于時不我與,不論他怎麼排斥,也必須生活在時代的洪流,他變得適應更加困難。
由于固執與現實變遷的矛盾,使許多家庭陷入沖突,諸如婦女容易陷入就業與家管的沖突;兩代間對教育子女觀念的差異;對于經濟生活和消費態度的歧見等等,一種沖突不協調的感受,正造成許多人生活的困擾和不安。
人與人之間免不了有沖突、誤會和歧見,對于這些不愉快的事件,留下許多感受,它影響我們爾後待人處事的態度。人越是不肯原諒對方,對自己的折磨也就越深;原諒別人對自己的創傷,同時也是自己得以重生和自由的開始,這是在感受和情緒中解套,是生命世界最多珍貴的至理。心結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害,仇視的心結若沒有緩解,將會被報複、仇恨和非理性的行爲包圍,這時人的真性就開始僵化,生活的創意和喜樂就有複存在。在谘商中,我屢見人對新愁舊恨的不肯釋懷。但一旦寬恕了對方,心靈生活即重現陽光。
保持好的感受,是心境愉快,讓自己有更好的活力,去面對艱辛生活,開展美麗願景的要領。所以換個心情過活,向神經質說再見,你會在生活的灘濑中,接受它的喜悅,領受它的啓發,發展高層次的精神生活。
感受就像一個心理生活的過濾器,它不是生活事件的本身,但它卻能把生活內容作一些過濾,隱去一些資訊,讓你在無形中産和誤解;有時則加油添醋,給你添加紛煩。誰都不希望這個感受器曲解生活的訊息,但大部分的人都昧于它對自己的幹擾。
情緒生活主要來自感受,好的情緒習慣如樂觀、祥和、安全感、毅力等等,對人産生積極性的發展;反之,惡劣的情緒,足以毀壞人的健康、生涯和生活品質。所以調理情緒生活,清醒地加以管理,感受就能發揮正常的功能,促進思想的正確和人生的正常發展。
好的感受是生命世界中美妙的一環;透過它我們領會恩典,接觸到精神本體界的大愛和思想。宗教之美、情操的感動、生命的歡慶均是靠著感受,才傳遞給我們的。以下的七篇,只是舉例性的說明唯識論的運用原則,提供讀者把握感受,開啓生命之美的方要。它在教育、輔導和谘商方面,都值得我們靈巧的運用和重視。
1別太在意別人怎麼想
在意別人的評價,往往會在別人的逢迎誇獎中作出錯誤的決定,也會在別人的口誅筆伐中潰不成軍。
人如果太介意別人會怎麼想,就會壓抑自己的想法和創意。壓抑會産生心理病變,會令你失去調適的能力,特別是緊要關頭,需要做出決定性的回應時,會像發不動的汽車,令你有行不得也的慨歎。
我觀察人的適應能力發現,越是在意別人的觀感,越會對自己沒有信心;越在意別人怎麼想,越容易使自己的缺點變成嚴重負擔。我知道,人必須了解別人會怎麼想,那是人際互動,彼此同理,交流情誼的基本心理過程,缺乏它,人會變得剛愎自用,少一點知人的靈嗅。但如果你太介意別人的想法,就會失去伸展自我的機會,那麼這個心結將成爲壓抑創意和破壞健康的元凶。
美國已逝的科學奇和費曼(Richard Feyman,1918-1988)曾經說過一段自己的故事。他的妻子(他昵稱她貓咪)一向很開朗,總有玩不完的花招,增添生活中不少情趣,在朋友中傳爲佳話。費曼在普林斯頓時,有一天接到一盒妻子寄來的鉛筆,上面镂著金色的字:“理查親親!我愛你。貓咪。”
費曼覺得這禮物是很好,但是镂上一句親昵的話,如果跟教授朋友討論問題,忘了留在別人桌子上,別人會怎麼想呢?他不好意思用這些筆。可是當時物質缺乏,舍不得浪費,所以刮掉一只鉛筆上的字來用。
第二天上午,費曼又收到一封妻子寄來的信,一開頭就寫著:“想把鉛筆上的名字刮掉嗎?你難道不以擁有我的愛爲榮嗎?”然後是大寫字體寫著:“你管別人怎麼想。”這段話大大感動了費曼,後來他寫了一本書,記述著他們的感情、生活轶事和他自己在科學上重大突破,就用“你管別人怎麼想”當書名。
作爲一位谘商工作者,我很早就注意到:在意別人的評價,往往會在別人的逢迎誇獎中作出錯誤的決定,也會在別人的口誅筆伐中潰不成軍。這樣的人無法堅持自己的卓見和判斷。不過,更嚴重的是,太在意別人怎麼想的人,心理壓力總是很大。他每天面對著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的壓力,總覺得別人時時刻刻都在注意自己的缺點或疏失。這使得一個人覺得退縮,失去積極主動的活力,當然連他的創意和主動性都會喪失。
這種畏縮是學習得來的,許多師長和父母經常對孩子說:“羞羞臉!你看別人會怎麼想!”次數多了,就會養成孩子畏首畏尾的習慣。尤其在日常言行上,稍不恰當,就以別人會笑話來壓抑孩子、批評孩子,都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困擾。你只能就事實去告知孩子不當之點,要求他改進,或幫助他建立新行爲,但不能拿別人來批判他,而造成屈辱。
有一位兒童,他經常張著大嘴巴。父母親覺得不好看,就常常指責他,“你這模樣,別人都會笑話你的!”這孩子來作谘商時,不留神還是張著口,但卻因爲長期被批評壓抑而造成交友困難和懼學症來尋求協助。另外一個孩子,因爲父母親常指責他功課不限,在親戚朋友面前毫不留情的數落他,以致不敢會見親友。
有一次,一位年輕人來找找谘商:他患有口吃,尤其在衆大面前說話,舌頭更是打結。他回憶說,“我在國中時說話稍有口吃,老師要我多練習,所以常要我上臺講話。我越是在意口吃,口吃就越嚴重。現在我在一家公司擔任行銷工作,常常爲口吃而優惱。上個星期,我向老板作簡報,簡直說不出話來,羞死了。”經過仔細了解,確定他不是生理因素,于是我說:
“你這個毛病我也沒辦法,除非你老實當一位口吃的推銷員。”我接著仔細爲他說明:
“要接受自己口吃的現實,毫無畏懼地表現自己是一位口吃的推銷員,然後培養一引起你在業務工作上的優點,例如熱忱、信用、關懷等等,把它結合成你的特殊性和個體性。讓許多人知道你,在商界裏反而能引起別…
《換個想法更好 第叁篇 感受在牽引你的心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