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中国的胡适之也一样提倡简朴,而致力于近代学术思想的伟大贡献;爱因斯坦终其一生奉行简朴,我国的吴大猷先生又何尝不是呢?企业界方面,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生活何其简朴,而国内的王永庆先生亦然。
简朴的态度,孕育人的思考、精力和效力。心理学家布鲁姆(B·Bloom)曾经调查各个领域杰出有成就的人,发现这些人都专注于自己的目标,单纯而保持不断的努力。这些人从投入其行业起,到成功地拿到第一个殊荣,平均花了十七年。不过我们要注意,没有单纯的态度,是无法长期坚毅地努力,获得最后的成功。
生活的单纯也是美妙无比的。如果你不停的追逐,以为那会为你带来幸福,其实追寻的结果,除了令生活变得更困顿、疲累之外,似乎得不到什么。你赚了更多钱,烦心和执著的尘劳也越多。一位退休的朋友说:
“过去我一直以为努力可以得到幸福;年轻时拚命的赚钱,以为老了以后就能享福。我发觉辛劳了大半辈子,还是没有享福。现在虽然经济生活已经没有优虑了,却在优虑自己的健康、子孙的前途、学业,要享清福好像遥遥无期呢!”我告诉他说:
“幸福和快乐就像一个访客,他专造访内心安宁的人。如果你想得到他的青睐,就以简朴的态度来迎接它。你试试看,不要想那么多,把那些琐事丢进垃圾桶,让你的心渐渐清闲起来,你会发现幸福的存在。”
有一天,我抽空邀他一起去登山,秋意正凉,山岗上绿荫抚著清风,我们随意找了一棵大树下,几块大岩石正好是静坐的磐石,也许因为登山运动的关系,觉得身心安适,清闲自在。我的朋友说:
“噢!秋蝉声好幽远,风声更柔媚,这种感觉真好。”
“对吧!幸福来扣你的门了。”
“清闲时我们能得到喜乐和幸福感。”
“我觉得幸福是一种单纯的态度。它是在工作之馀你能油然轻哼一曲;在你吃饭时,有心情和家人温馨地趣谈。人必须爱上现在所过的日子,才会有幸福。舍去当下的生活,去想繁琐的事务,就再也得不到幸福。”
我相信人类精神生活是建立在单纯和简朴的态度上,只有它才能带给我们丰富的思考、有效的工作和幸福的生活。你不妨换一个想法,改变个态度,你会在工作中得到成功,在生活中得到惬意。
4不要苛求完美
人不能一味苛求自己,或者认为不完美就是没有价值。能认识这一点,会更有勇气接纳别人的意见,更能结合别人。
为人处事,当然要实事求是,脚踏实地;但也不必要求十全十美,否则就会苛求自己。凡事苛求自己的人,心理健康容易受损,因为心理压力大,经常处于困扰和焦虑的心境之中。另一方面,凡事要求完美,必然挫折感多,日子久了,也会贬损冒险犯难的勇气,令自己却步沮丧。因此,我常劝人改变想法,不要陷入完美主义的困扰漩涡之中。
柏恩斯(David D·Burns)曾经作过研究:他向一百五十位推销员作问卷调查,发现有百分之四十属于要求完美的人,他们表现的工作业绩反而比别人差,得到的报酬也较少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他们常感到沮丧和焦虑。我年轻的时候,曾经做过买卖,留意过那些要求十全十美的人,简直无法在商场上与人竞争,因为要求完美的人总是陷入数落别人或挑剔自己之中,他无法随遇而安,更难随缘结识商机。
后来,我在公务生涯之中,也发现类似的现象;那些要求十全十美的人,看似负责,但是经常处于孤独和人际关系不良的状况。当然,他们的情绪生活也较差。追求完美的人经常却步不前,容易抱残守缺。他把注意力放在是否符他的完美标准上,而失去开创和创造的宏观。他也把精力花在烦恼和不满现状,弄得心神不宁,而无馀力去拓展新机。
从观察中发现,凡事讲求完美的人,有几个特徵:首先是给自己订一个过高的标准,无论在为人或处事上,他认为如果不是十全十美就是没有价值,难登大雅之堂,甚至是很逊的事。于是,他不敢披露他的成果,无形中失去崭露头角的机会。我知道,世上少有人能在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得完美。人注定要在边作边学中成长,而一个要求完美的人,却在刚刚起步的时候就把自己看扁,以致失去自我鼓励、给自己打气的态度。这一来,他干不下去了。
有一位年轻朋友,他在文字创作上颇有天赋,我也欣赏他的才华,但他总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水准,迟迟不敢发表,他甚至惧怕退稿,认为那是很没有面子的事。结果,他的焦虑压抑了他的创作,一直写不出作品,终至半途而废。我自己也曾有过这种经验,如果我想写一篇出众的文章,就会搜索枯肠,劳神苦思,而不知从何下笔,甚至想不出什么文思或内涵。现在,我不再如此苛求,文章重在表达思想和情理,只要它能表达我的想法,跟读者分享,就不再挑剔苛求。
其次,追求完美的人普遍有个坏习惯;他们老看自己的缺点,对缺点很不放心,甚至忍受不了缺点。这是造成焦虑紧张的主要原因。当一个人留意的都是自己的缺点时,优点和价值就会从他的意识中隐而不现;潜能开始受到压抑,消极思想弥漫在生活之中。
我相信避免错误、勇于改正是实事求是者的基本态度。但是踏实的人,看的是自己的整体,著眼于自己的优点,先欣赏它的绚烂和喜悦,然后有自尊地改正自己的缺点。追求完美的人正好相反,他们著眼于缺点,忘掉光彩的大部分,而陷入自责和内疚的坏情绪里。
再者,追求完美的人很在意别人的批评,对于别人的负面评价尤其敏感,甚至有过度反应的现象。他们只要受到别人批评,就会显露极度不安,甚至难过得无法入睡。他们养成看人脸色的习惯,只要别人说他好,他就安心;一遇到有人评头论足,就觉得备受压力和威胁。因此,完美主义者多少有些神经质,容易陷入情绪沮丧。
完美主义者,经常以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。于是,他会为自己订一个高标,全力以赴。如果他顺利的发展,就走向工作狂的生活方式,如果不能称心满意,他会觉得郁卒。有一位先生,多年来一直抱持著完美主义的生活态度,他极度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和收入,又抱著很高的道德标准,看不惯周边的人和事,而且不能接纳自己低成就的自我批判。在恶劣的情绪下,人际关系随著孤独的自怜,变得与人格格不入,从而陷入严重心理困扰之中。从谘商晤谈中,他列出自己追求完美的损失是:
·影响情绪,造成焦虑不安。
·失去信心和自尊。
·失去许多机会。
·抑制自己的创意。
·影响人际关系。
当他把这些弊端和缺点列在纸上时,我又请他在另一端详列追求完美有什么实际的好处。他想了好一会儿,只列了两点,其一是它能促使自己认真去工作,其二是他觉得这样才算尽责,才安心。我问他说:
“它令你更认真的工作,不过你的工作是否做得更有绩效呢?后来你真的安心了吗?”他停了停,僵硬的笑容挤出一句腼腆的话:
“没有。我就是陷入这个矛盾之中。”
“所以你要放弃追求完美,那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。无论它从什么时候养成,谁帮助你养成这个错误想法,都已不是重要的问题,重要的是放弃它。你一旦放弃它,就能享受生活的真正快乐。”
“怎么放弃呢?”
“去重视工作和生活中的满足感,不要著眼于对事物是否十全十美。比如你刚刚说过:你作了一个计画,你的老板对计画提了一些建议,这使你有被否定的感觉。”
“是的。我觉得那是我的缺失,因此我会自责。”
“不过你跟老板一起讨论过后,把计画修正得更完整,这件事情表现了你和老板共同的创意,不是吗?而你这份计划从无到有是谁提出来的呢?”
“当然是我啊。如果没有我作计画,提出详细的分析,老板也想不出建议意见。”
“是啰!因为有你的计画,才会有老板的建议,这是你激发了他的思想,你要为此感到欣慰才对。”
他笑了笑。我重复提醒他,“去发现你的贡献,去重视你的满足感,要避免对自己苛求十全十美。”我又为他说明:“生活中的事事物物,只要你去挑剔,都会有瑕疵,我们是靠著与人合作,透过别人的批评和检验,才让事情做得更好。因此,人不能一味苛求自己,或者认为不完美就是没有价值。我们若能认识这一点,会更有勇气接纳别人的意见,更能结合别人,实事求是地完成更多有意义的事。”
我不主张马马虎虎的生活和工作态度,也不主张十全十美的苛求自己,这两种态度都会带来失败和困扰。我主张实事求是,认清任何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,但我们可以透过合作,或接纳别人的意见,使事情做得更好。请记得,我们能从朋友那儿得到意见,就值得额手称庆;能从自己的反省中看到尚有改进的馀地,更应该高兴下次做得更好。用这种满足感来代替自责和内疚,才是健康人生的态度。
5走出厌倦的心境
厌倦源自人的怕苦和逃避,要克服它,就得挺身去面对它,肯努力工作,自然振作;最重要的核心是:你得起而行。
厌倦是现代人流行的心理症状,它并不剧烈,只是隐隐的不适,觉得无聊,意志消沉,不相干正事。活在厌倦中的人,花很多时间寻欢作乐,但还是挥不去发慌的无聊;他们要找些刺激,有时做出令人惊骇的事来,包括暴行、侵犯别人和自杀。
厌倦是一种对生活环境的不满,但又陷于改变不了的无奈;有几分欲求,加上几分无能;他们有时会有一些憧憬,但又厘清具体的目标。于是,空虚、消极和等待的态度持续盘踞心头。时日既久,就衍生出对现实世界的扭曲观念,经不起挫折,容忍力下降。一旦有些许不适意,便引发暴力!有时攻击侵犯别人,也可能自我伤害或自杀。
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准,较二、三十年前的水准提高许多。为什么辛苦的农业社会,人人积极振作,而富裕的现代人却厌倦无奈呢?我研究观察许多个案,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数…
《换个想法更好 第二篇 怎么著眼就怎么发生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