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尋找著力點 第叁篇 新觀念與活知識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·透過人際互動的支持,容易構成學與用的整合。一起學習,提供了這方面的契機。

  ·無論是家庭或企業機構,若能建立團體動力的學習,就能産生新的創意和氣勢,這是成長的關鍵。

  在學校裏很容易看到學習的落單者,所造成的適應困境。他們陷入低成就,缺乏人際支持和溫暖,而使自己備覺孤立,怯于與人合作。一位優郁的少年,在家長陪同下來晤談。她低著頭,沮喪中帶著退縮,眼神黯淡地望著我:

  “我沒有朋友,在學校的時間覺得很難耐、沒有意義,所以我不想上學。我到學校一整天都是空白的,也很少跟同學們講話,每天都很煩悶。”

  “他們不跟你講話?”我關心地詢問。

  “我不敢跟他們說話,他們也不跟我說話。”她遲疑了一下,無助的看著我說,“其實,我也不知道要跟他們說什麼。他們在一起聊天時,我只是聽聽罷了,因爲我是外人。我不知道要說什麼才能接下去,或者我說了什麼,他們也會漠然沒有答腔。”

  “你何不跟他們聊聊班上的八卦,或學習的功課,這都是很好的話題,不是嗎?”

  “不,我跟他們沒有話題可談。我似乎永遠無法進入他們的團隊。”她頹喪地歎了一口氣。

  這樣的孩子是班上的疏離者,她雖與大家生活在一起,卻沒有共同的經驗和感受可以交談。她的真正問題不是優郁,也不是懼學症,而是人際問題,是因幾次受挫折,而在心理上變成脫隊,是學習活動的落單者。她所需要的協助,是透過團體動力的學習活動和友誼;她亟需老師和同學的接納和幫助。但我知道,許多老師不善于協助這類孩子,讓他們及早重回團體之中。

  心理學家葛拉塞發現,學校的教育缺失,往往不在教學的本身,而是未能給孩子安排成功的人際溫馨和團體動力學習。落單所造成的孤獨,才是孩子挫敗的原因。當孩子與孩子之間,有較好的人際溫馨時,信心和自尊就不會崩塌,就能維持繼續學習和健康的生活態度。

  對于成年人而言,情況完全一樣。當一個人步上落單之路,人際溫暖流失,從別人那兒來的生活資訊和感情支持開始斷絕,而陷入“獨學而無友,孤陋而寡聞”的窘境。他只用原有貧瘠的知識和觀念,面對不斷變化的世事,其回應往往是偏差、不當的,結果總是造成挫敗收場。很不幸的是,這時他會把錯誤歸罪于別人,而疏于檢討自己。其結果,失敗連同人際的怨恨,迫使他走向更嚴重的孤獨和適應困難。

  機關或企業機構的主管,常常爲這些人而苦惱。他們會抱怨:“我的單位裏確有這種人,他的行爲特質就是頑固。”在政府機關裏,這種現象比企業界更嚴重。長期以來,主管疏于帶疏于帶動成員,形成學習團體,交融成爲一個學習組織,是組織效率低落和造成不稱職部屬的真正原因。你看這兩個人的對話:

  “老張!爲了提高效率,我們有必要調整行政的手續。”

  “可是法規是這麼定的,要調整,你自己負責!”

  “我們一起來商量,在法規範圍內想個變通的方法好嗎?”

  “我擔當不起責任,你想改變它,你自己負責好了。”

  于是,尋求效率的對話中斷。一個固執不變,不理會現實的人,表現出拒絕學習解決問題的態度,導致效率的崩盤。機構或企業一旦出現這種現象,效率和成長自然萎縮,甚至趨于瓦解。反之,組織一旦有了團體學習的風氣,就會努力發掘問題,解決問題,使組織氣氛變得活潑、主動、有效率。這時,組織內的少數落單者,就不得不改變態度。

  家庭也不必須是一個學習型組織。孩子主動學習的態度,是在家庭中透過團體動力養成的。學習解決問題、待人接物、勤勞負責等等,是生活中重要的性格特質;孩子在家裏學會這些特質,將來在學校的學習,才會勝任愉快。長大成人,在工作上的表現也易于成功。

  家庭成員,應有閱讀和討論的習慣。在茶馀飯後,在輕松的閑聊中,很自然地介紹自己的閱讀或新知,並引導討論和分享。這使每個人的新知增加,也刺激彼此主動學習的風氣。

  學習型家庭所分享的新知,不一定是讀書。對于報載社會、經濟、政治等問題的分析、討論和交談,都能增進見識和視野。家人合作處理家事,修理粉刷門牆或家具,也都能引發新的學習。心理學家指出,生活經驗、思考和討論,都會在神經系統上留下習慣,構成豐富的實用知識。學習型家庭中的成員,每一個人不但能獲得主動學習的興趣。而且擴充其生活和知識的領域。

  學習型的家庭不是強迫成員學習,而是透過對知識的興趣、對事物和人的關懷,進行學習。有些父母親爲了培養孩子讀書,每天監督孩子作功課,考核其成績,花大錢送他到才藝班補習;但很不幸地,父母本身缺乏主動學習的身教,欠缺求真求知的示範。這種狀況,充其量只灌輸了被動的學習習慣;年齡越大,越表現出缺乏主動學習的弊病。

  有些父母親,每天在小孩子就寢前,會念一段好文章、有趣的故事或童話給孩子聽。有時還視孩子的需要,做個簡短的心得交談。孩子很滿足的就寢,他們一方面享受到新知,一方面享受到父母的愛和親密。這對于培養主動學習的態度,是很有幫助的。

  現在,我的孩子都已長大,但家庭仍然有濃厚的學習氣氛,只要我們在一起,就會有說不完的話題,就有分享不完的新知。我們討論和分享的範圍越來越廣,真是上自天文,下至地理,無分科學、文藝、電影、年輕人的時尚,樣樣都是談話的題材。其實,我很少看電影,而電影的新知總是從討論中得到一些。太太秀真和我都不是學習自然科學的,但我們總會聆聽孩子們解說。他們常用淺近通俗的比喻,告訴我們科學新知。雖然,我們未必全懂,但有了概念,就不致在新科技面前覺得心虛。有一位朋友羨慕地對我說:

  “你們真是命好,跟孩子相處得那麼融洽!”我說:

  “我確實感恩上蒼賜給我們學習的禀賦,不過,這些基本的賞賜,你也是有的。只是家人共同生活在學習的樂趣之中,就能使心智成長,就能領受到滿足和喜樂。你不妨試試看,一樣會豐收的。”

  人類的曆史,就是一部學習的曆史。學習能讓我們看到曙光和希望。學習當然要由個人主動去做,不過透過團體動力的影響力,更能促進學習效果和樂趣。我知道在新世紀的到來之際,每個人都需要更多的知識才能生活得好,那麼團體動力的學習,將成爲主要的學習方式。

  6提防錯誤的知見

  我們既能學習善良,也能學習邪惡;既能記憶正確的知識,也能記憶錯誤的資訊。我們不得不選擇、審度,處處留心,保持頭腦清醒,提防幹出糊塗事來。

  別以爲自己知識豐富,一向能幹,腦子清楚。其實,只稍疏忽,聰明人一樣會幹糊塗事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習得許多定見,有些具有普遍性,有些容易被誤用,在某些情境下,冷不防,知識的誤用就會出現。

  有時,我們會自以爲是,一時失察而做出蠢事來。公司業務會報時,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主管,意見相左,這是很平常的事。不過,這次卻是一個例外;兩個主管彼此做人身攻擊,撕破了臉。他們在老板面前攤牌了,“不是你走就是我走。”果然,其中一個被革職。

  一位大學法律系學生,羨慕別人有大哥大,歹念突然竄起,幹起搶劫的事來。事迹敗露,當場被捕,大好前程面臨嚴重考驗。另有一位中學老師,經不起學生的惡意挑釁,在怒不可遏下,把學生打成重傷,不便喪失了教職,還吃上官司。一位父親,因爲太太離家,孩子乏人照料,家庭瀕臨破裂,幹脆攜幼子一起喝農藥自殺。

  人在某種激情下,過去聽聞得來的錯誤念頭,就會浮現出來,指使自己幹錯誤的蠢事。這些錯誤的念頭,或無意中學來的成見和偏見,在不經心的情況下,所引起的災難,不可計數,有時甚至釀成大禍。從個案中分析,錯誤總是來自理性失察,致使過去學來的錯誤資訊,被提取出來誤用。

  有些父母親,看到孩子成績表現不佳,便憤怒地采取強烈手段,責備孩子不用功,或者訴諸打罵。這種作法對孩子的學習並沒有益處,因爲打並沒有教會他什麼,罵也沒有啓發孩子領悟不會的習題。爲什麼會執意采取這些錯誤方法呢?因爲父母腦子裏裝的,正是這些錯誤的資訊,也許是從他的父母親那兒學來的,也許是偶然模仿學來的。當然受體罰管教的孩子,將來也比較容易沿用類似的方法。

  每個人都不免學到不正確的資訊、想法和態度,而且是不經意中學來的。有些透過模仿,有些因耳濡目染而深植于心。我們既能學習善良,也能學習邪惡;既能記憶正確的知識,也能記憶錯誤的資訊。我們不得不選擇、審度,處處留心,保持頭腦清醒,提防幹出糊塗事來。

  有日常生活中,第一個提防的事是孤注一擲。人總是在想不出建設性策略來解決問題時,才會采取孤注一擲的作法。心裏想著,“跟它拚個你死我活!”“冒個險,也許僥幸能輕易過關!”孤注一擲本身是一種非理性的想法,它的行動方案,往往悖于常理;因此常常以“不生則死,不全則無”的方式蠻幹,其結果往往是破壞性的下場。

  孤注一擲的意念,衍生成賭博、掠奪、尋仇、投機取巧等行爲;這些行動往往以暴力、傷害等犯罪手段。孤注一擲來自原始的激情,所以在挫敗時,容易産生非理性的行爲。他們會在內心呐喊著:

  “毀掉算了!”

  “我不幹又怎麼樣!”

  “我無所謂!”

  這些想法往往表現出自我傷害和絕望。在孤注一擲的行動之後,他們覺得無路可走。

  其次是心存成見。心理學家愛倫·藍格(Ellen Langer)曾經做過一個實驗,讓調查員在街上扮演受傷角色,要求路人爲他買某種品牌的繃帶。但是他們事先已跟附近藥劑師說好,請他告訴來買的人這個品牌的繃帶已經賣完。先後試驗了二十五個路人,都回來告訴調查員買不到所要的繃帶,沒有人想到請藥劑師建議另一個牌子的繃帶。

  人很容易掉入成見的陷阱;大部分人習慣于舊生活方式,對于新生活適應困難。例如穿慣素樸衣服的人,要他穿花俏的衣裳,會走不出門;吃慣米飯的人,改吃其他主食,會覺得沒有吃正餐。但最嚴重的是對人的成見,第一次見面印象不佳,以後要改變觀念則很不容易。特別是對某些人的表情有著特殊的好惡者,要他改正過來,尤其困難。一般認爲投緣與否是天生的,事實上是成見所致。

  第叁是刻板的思考。我們會在不經意中,學會給自己套上一個框框。例如,端莊的女性就該不苟言笑,不可張開嘴巴大笑。這使許多女性,失去開懷大笑以纾解身心壓力的機會。我發現許多女性,爲了保持文雅的儀態,連笑都蹩著不敢放松心情,這對于工作壓力的職業婦女,容易産生較多優郁的情緒效應。

  有些國中小的學生,數學成績不佳,就給自己一個框框,“我沒有數學的天賦!”“我碰到數學總是粗心大意!”事實上,他們不是數學天份不夠,而是沒有好好弄懂它,或缺乏足夠的練習所致。

  有些人稍稍工作,就說自己累了;多做一點事,就以爲需要休息;小睡一兩個小時,就說自己精神不濟。事實上,我們覺得疲累,只是面臨假性疲勞點,在突破假性疲勞之後,體力還慢源源不絕。“工作使我疲勞”是意識思想的框框,它把我們綁住,讓我們不情願放心地工作。

  以偏概全是引發幹蠢事的第四個因素。有些人一開口就說,“我不喜歡雨天!”好像只要下雨,他就會不愉快,就會優愁郁卒。其實,他不喜歡的事可能只有騎機車要穿雨衣,其他都不受影響。他以偏概全,以致忘了斜風細雨之美,忘了雨篷上滴答聲的美妙,甚至忘了雨夜的甯靜。以偏概全使父母親痛責孩子“你一輩子沒有出息!”“你總是沒頭沒腦的,什麼時候才清楚一點啊!”“你沒有做過任何一件令我開心的事!”天啊!這樣的責備,孩子怎麼承受得了呢?信心和自尊又怎麼建立起來呢?

  以偏概全地誇大別人的缺失或過錯,會破壞彼此的情誼,造成雙方的沖突。以相同的方法和自己對話,就會破壞自信心。可想而知,當一個人對自己說“我一無可取”、“我活著一點意思都沒有”時,還能活得快樂自在嗎?

  第五種糊塗事的原因是鑽進死胡同。當你受到批評或排擠的時候,負氣出走,那就是親痛仇快了。其實,對手多麼希望你從戰場中撤退,好順利取得眼前的利益。可是,你在拱手讓人後,卻自怨自艾,心中郁郁不平。一個人萬不能以棄守的策略,來博得別人的同情,或表示自己清高。只要你這麼想,眼前就是一片慘敗,就是一個死胡同。

  有些人因爲心情不好,有了輕度的優郁,對于工作的負擔覺得難耐,于是把工作辭掉。依我的觀察,當事人只要放棄工作,就得不到工作中換來的樂趣、溫暖和心理支持。他一方面以偏概全,忽略了工作還有很多好處,一方面把工作辭去,變成全職的優郁者。這時優郁很快就會嚴重起來,失去健康和快樂。

  人只要一味想著自己沒有的,羨慕別人有的,就會貶抑自己,覺得自己一事無成,而沮喪起來,這就叫死胡同。反之,若把自己有的加以發揮,就會開展創意,漸漸走出新的局面來,發覺自己其實擁有的也不少。

  每個人都有受挫的時候,都有屋漏偏逢連夜雨的窘境。這時要告訴自己,日子不會天天這麼壞,雨總會有停怕時候。要記得換個角度去看,“挫折正是我充電進修的時機!”“下雨正是上蒼賜我休息一天的恩典!”“紛繁的心境正好是休息或運動的時候!”人要有改變和調適的機製,要有彈性和變換的習慣,才會有良好的生活適應。

  人很容易陷入刻板的成見或念頭裏,它使知識誤用,把過去的經驗扭曲成阻擋創新的障礙。因此,當你遇到問題時,要提醒自己,解決的方法有很多,要仔細審視,不要掉入糊塗的溝塹之中。當然,平常你必須吸收新知,開擴視野,並懂得清楚思考,才能防範錯誤于未然。

  

《尋找著力點 第叁篇 新觀念與活知識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