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个性,都是透过习惯的养成而塑造出来的。因此,人应该自立自强,透过培养好习惯来孕育潜能。同时,培养好习惯正是我们一生中最实用的知识。
总之,生活在现代社会里,社会的解组和重构速度殊快,若非靠著实用的知识,很难有效适应生活。就现代人而言,死记的知识无从解决层出不穷的挑战,所以你要懂得思考。面对许多的困难,你必须锲而不舍,所以要发展活力,才能实现该做的事。至于生活的行动,如果没有把能力化作习惯,那就不可能把它实现出来。因此,我说这三者是最重要的实用知识。
4要懂得人情世故
人情世故的智慧,是不可一日或缺的,它像是生活的一部分,也是一种能力,但这种能力,必须在生活中培养历练。
现代人并不重视人情世故,所以觉得朋友疏远,家人不亲,失去彼此关心、支持和享受人际亲密感的机缘。这不但有碍生活品质,而且对潜能的发展,造成严重的限制。
心理学家威廉·舒兹(William Schutz)相信,要过成功快乐的人生,就得懂得过实现的生活。实现表示一个人能适应环境,活得充实、能发挥自己的能力,并与人建立亲切的关系。他认为过实现的生活,要具备:
·健康的体能,包括肢体语言等能力。
·良好的心智功能,包括丰富的知识、经验、思考能力、创意和统整人生的智慧。
·亲密的人际关系。
·对社会情境、组织和文化的了解与适应。
这四个因素之中,后两者与人情世故的智慧,关系至为密切。懂得人情世故,就像机件上了润滑油一样,运作起来顺利有劲;容易与人合作,彼此互相协调。在工作上发挥群策群力的效果,在精神生活上也就能享有爱和情谊。人情世故常被误解为送礼、乡愿、奉承、迎合等等,正因为如此,许多人置人情世故于不顾,在待人接物上,显得自大,不通人性;甚至把人际弄得僵化、敌对,到头来真是纷扰痛苦。
人情世故的智慧,能给别人带来自尊和自信;即使遇到不顺逐,也能给别人台阶下。他们在坚持自己原则时,能给别人机会回旋;在维护自己立场时,不致伤及别人的尊严;在拒绝别人不合理要求时,会婉转而不伤情面。他们懂得在不妨碍大局下,给别人伸展自尊的机会;也能在耐性妥协之下,让对方配合自己的立场。人情世故之为妙,乍看不像是工作的本身,但却令你成就事业。它虽非你的行动目标,却能令你行动时游刃有馀。
人情世故的第一个心理要素是觉察。能了解别人的立场,能与他同理交谈,能知悉对方的意思、顾虑和心情,这时就能把事情说得更清楚,彼此的心意也较能被接受。两人在谈判、交换意见和协调上,也容易有交集。这种能力,无论在家庭、社交和一般为人处事上,都极有正面价值。觉察能力差的人,与人冲突和误会的机会,就会大大的提高。
一位老先生优虑地来找我谈话,他不能谅解女儿毅然出家。他中年丧妻,是在备尝辛酸之下,把几个孩子培养长大。女儿在她的母亲过世时,只是稚龄的孩子,是他一手带大的,现在竟然放弃正常生活,出家为比丘尼。他觉得丧失了一个女儿,感到失望和愤怒。他所想的都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,很少站在女儿的立场来看这件事。这就会失去觉察,而对女儿感到绝望和愤怒,以致伤害彼此的情份,损及自己的健康。他已开始优郁,同时有点轻度中风。于是,我安慰他:
“女儿已经成年,她出家是她的决定,是一种生涯的选择。她不是放弃人生,而是去发挥另一种精进的人生。你要了解她的志气,祝福她精进成功,期望她做一位佛门的龙象。你若从她的角度看,应该欣慰才对。”
“她没有听我的话,违背我的劝告,我是不会欣慰的。我已被她气得身心俱疲了……”老先生很执著于自己的意见,他很难接受别人的观点。我接著说:
“女儿的人生和遭遇,你能替她肩负责任吗?你能替她安排人生吗?请你再想想,别人能替你承受愁苦吗?能替你接受病痛的折磨吗?”
“不可能!是我自己在生病。我也无法替她承担人生。”
“再想想,你为这件事,每天优愁和愤怒,对你自己和女儿有什么好处?”他摇了摇头。
“那么请你进一步想:你是否很希望女儿有个幸福的家?“
“当然。我很希望她幸福,有个幸福的家庭。“
“你认为成家就一定幸福吗?”
“不一定。”他顿了一顿,接著说,“但总要努力去生活嘛!”
“是啊!出家是她的抱负,她现在正朝著自己的生涯努力,逐步实现,她有理想,要走宗教的路,要实践济世之仁的工作。这样看来,她是幸福的,比起许多要幸福的多。既然她觉得幸福,你就该宽心才对。”他默然若有了解。
了解与接纳,是人情世故的智慧。有了综,不但对家人态度温馨,能体谅别人的立场,并能保持较好的互动关系。人情世故的智慧,是待人接物的旨要,是立身处世和心理健康的基础。
第二个人情世故智慧是责任。能为自己负责,坚持目标和原则,是善待自己,给自己机会和发展的表现。对自己负责,也表示能面对挑战,肯充实自己,让自己有更多能力,更好的自我控制。越能为自己负责的人,所得到自由和选择的机会越多;越是放纵自己,不肯负责的人,也越是无能的。有一位年轻的妈妈说:
“我们不给孩子任何压力,不强迫他读书和做事,除非孩子自己想做。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不想做时我就容许他什么都不做。”
“后来呢?”我好奇的问。
“我来找你就是为了孩子。孩子上国中,他觉得压力很大,不想读书,不想上学,生活散漫,只看电视或玩游乐器,连待人接物、招呼亲戚朋友都显得漠然。该怎么办?”
像这样的案例我见过不少。真正的问题是孩子从小没有学会责任,没有学会基本生活规范,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。这些没有基本章法的孩子,不能负起责任,于是他的自尊和自信愈来愈差,从而造成逃避的倾向。当他们适值叛逆期时,反叛与不负责便合流,构成偏差行为。
有责任的人会为别人设想,所以人际关系较好,个人与社会、家庭乃至组织间的互动也较佳。因此得到的鼓励性回馈多,精神比较振作;反之,则造成生活适应上的难题。心理学家威廉·葛拉塞(William Glasser)说:
“责任就是有能力去获得自己的需要。他在实践这项责任时,不致妨碍别人以求满足自己的需要。责任也表示自己能逐行其承诺。”责任与行为的正当性息息相关,因此他又说:
“个体必须去实践善行或对的行为,以肯定自我价值。因此,人必须有一套行为善恶的标准,并以之评估自己的价值。”
责任是人情世故的基础。父母亲有责任感,才能照顾子女;子女有责任感才会孝顺,乃至实践公德心,为别人服务,为公司和机构负起应有的责任等等,都是人情世故的范围。能尽责任的人,自己才瞧得起自己,别人才会信任你,从而愿意和你建立互信的亲密关系。
包容是人情世故智慧的第三个因素。我们必须认清,没有一个人会是十全十美的,所以要包容别人的缺点,称赞别人的优点;这能使别人得到喜悦,也拉近彼此的人际距离。其次是生活在自由开放的社会里,价值是多元的,每个人的看法不同;既然不同,那就要互相包容,才能妥协出一个大家接受的作法。其三是你不可能事事顺逐,事情总是有成有败,有顺有逆;成功顺逐固然值得高兴和称道,但挫败时则需要包涵才行,不能过分责备,否则就会恶脸相向,撕破脸还坏了情谊。包容的可贵是:
·维持自己心理的安宁,免受烦恼的侵扰。
·它能给别人和自己尊严和自我反省的机会。
·它使人际互动优雅温馨,促进彼此的情谊。
·它赐给我们幸福感和快乐。
包容不是包庇,不是善恶不分,更不是得过且过。包容是看得清楚真切,同时能体谅别人的立场。虽认真却文雅不苛求,虽讲效率但不急功近利,虽然是非分明却能原谅别人的过错。
人不是只交往一次,而是日久情更深。宽容给我们建立知交深谊的机会,成全彼此改过自新的尊严。更重要的是它给予每一个人,有发展善良德行的勇气。
人情世故的智慧,是人们不可一日或缺的智慧,它像是生命的一部分。但这么重要的人性品质,却普遍被现代人忽略。于是多年朋友,一旦之间反目成仇者有之;至亲的家人,意见相左,闹得恶脸相向者有之。它是一种智慧,也是一种能力,但这种能力,必须在生活中养成习惯。
观察当今的教育,似乎只重视智育,而不重视人情世故的智慧培养,孩子缺乏教养者相当普遍。许多人对人不体贴、不了解,也不懂得责任与宽容,连最起码的礼貌都做不到。若大家不重视这个问题,将会有更多的扰攘和不安,甚至连家庭的基本伦理也会保不住。那时,我们将受到绝情的煎迫与困扰。
5学习要有伴才好
主动学习的态度,是在家庭中透过团体动力养成的。只要家人共同生活在学习的乐趣之中,就能使心智成长,就能领受到满足和喜乐。
现代社会不断地解构重组,生活形态变迁快速,生产方式不断更新,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资讯,就不能有效适应生活现实。因此,每一个人都要不停地学习,要有终身学习的认知。
学习的效率,取决于学习者的动机、方法和习惯。不过,我要特别强调透过团体动力学习的好处。心理学的研究指出:大伙儿一起学习,比单独一个人学习,其效果更高。因为这能激发兴趣、动机和讨论。尤其是心得的交换,学习资料的搜集,乃至透过讨论所引发的脑力激荡和启发效果,最值得重视。析言之,团体动力学习,有以下明显效果:
·一起学习可以克服个人的怠倦,并在相互支持和激励下创造较高的学习动机。
·它构成合作学习的有利条件,让彼此取得更丰富的资讯,并在分工、讨论和整合之中,形成高效能的学习。
…
《寻找著力点 第三篇 新观念与活知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