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·透过人际互动的支持,容易构成学与用的整合。一起学习,提供了这方面的契机。
·无论是家庭或企业机构,若能建立团体动力的学习,就能产生新的创意和气势,这是成长的关键。
在学校里很容易看到学习的落单者,所造成的适应困境。他们陷入低成就,缺乏人际支持和温暖,而使自己备觉孤立,怯于与人合作。一位优郁的少年,在家长陪同下来晤谈。她低著头,沮丧中带著退缩,眼神黯淡地望著我:
“我没有朋友,在学校的时间觉得很难耐、没有意义,所以我不想上学。我到学校一整天都是空白的,也很少跟同学们讲话,每天都很烦闷。”
“他们不跟你讲话?”我关心地询问。
“我不敢跟他们说话,他们也不跟我说话。”她迟疑了一下,无助的看著我说,“其实,我也不知道要跟他们说什么。他们在一起聊天时,我只是听听罢了,因为我是外人。我不知道要说什么才能接下去,或者我说了什么,他们也会漠然没有答腔。”
“你何不跟他们聊聊班上的八卦,或学习的功课,这都是很好的话题,不是吗?”
“不,我跟他们没有话题可谈。我似乎永远无法进入他们的团队。”她颓丧地叹了一口气。
这样的孩子是班上的疏离者,她虽与大家生活在一起,却没有共同的经验和感受可以交谈。她的真正问题不是优郁,也不是惧学症,而是人际问题,是因几次受挫折,而在心理上变成脱队,是学习活动的落单者。她所需要的协助,是透过团体动力的学习活动和友谊;她亟需老师和同学的接纳和帮助。但我知道,许多老师不善于协助这类孩子,让他们及早重回团体之中。
心理学家葛拉塞发现,学校的教育缺失,往往不在教学的本身,而是未能给孩子安排成功的人际温馨和团体动力学习。落单所造成的孤独,才是孩子挫败的原因。当孩子与孩子之间,有较好的人际温馨时,信心和自尊就不会崩塌,就能维持继续学习和健康的生活态度。
对于成年人而言,情况完全一样。当一个人步上落单之路,人际温暖流失,从别人那儿来的生活资讯和感情支持开始断绝,而陷入“独学而无友,孤陋而寡闻”的窘境。他只用原有贫瘠的知识和观念,面对不断变化的世事,其回应往往是偏差、不当的,结果总是造成挫败收场。很不幸的是,这时他会把错误归罪于别人,而疏于检讨自己。其结果,失败连同人际的怨恨,迫使他走向更严重的孤独和适应困难。
机关或企业机构的主管,常常为这些人而苦恼。他们会抱怨:“我的单位里确有这种人,他的行为特质就是顽固。”在政府机关里,这种现象比企业界更严重。长期以来,主管疏于带疏于带动成员,形成学习团体,交融成为一个学习组织,是组织效率低落和造成不称职部属的真正原因。你看这两个人的对话:
“老张!为了提高效率,我们有必要调整行政的手续。”
“可是法规是这么定的,要调整,你自己负责!”
“我们一起来商量,在法规范围内想个变通的方法好吗?”
“我担当不起责任,你想改变它,你自己负责好了。”
于是,寻求效率的对话中断。一个固执不变,不理会现实的人,表现出拒绝学习解决问题的态度,导致效率的崩盘。机构或企业一旦出现这种现象,效率和成长自然萎缩,甚至趋于瓦解。反之,组织一旦有了团体学习的风气,就会努力发掘问题,解决问题,使组织气氛变得活泼、主动、有效率。这时,组织内的少数落单者,就不得不改变态度。
家庭也不必须是一个学习型组织。孩子主动学习的态度,是在家庭中透过团体动力养成的。学习解决问题、待人接物、勤劳负责等等,是生活中重要的性格特质;孩子在家里学会这些特质,将来在学校的学习,才会胜任愉快。长大成人,在工作上的表现也易于成功。
家庭成员,应有阅读和讨论的习惯。在茶馀饭后,在轻松的闲聊中,很自然地介绍自己的阅读或新知,并引导讨论和分享。这使每个人的新知增加,也刺激彼此主动学习的风气。
学习型家庭所分享的新知,不一定是读书。对于报载社会、经济、政治等问题的分析、讨论和交谈,都能增进见识和视野。家人合作处理家事,修理粉刷门墙或家具,也都能引发新的学习。心理学家指出,生活经验、思考和讨论,都会在神经系统上留下习惯,构成丰富的实用知识。学习型家庭中的成员,每一个人不但能获得主动学习的兴趣。而且扩充其生活和知识的领域。
学习型的家庭不是强迫成员学习,而是透过对知识的兴趣、对事物和人的关怀,进行学习。有些父母亲为了培养孩子读书,每天监督孩子作功课,考核其成绩,花大钱送他到才艺班补习;但很不幸地,父母本身缺乏主动学习的身教,欠缺求真求知的示范。这种状况,充其量只灌输了被动的学习习惯;年龄越大,越表现出缺乏主动学习的弊病。
有些父母亲,每天在小孩子就寝前,会念一段好文章、有趣的故事或童话给孩子听。有时还视孩子的需要,做个简短的心得交谈。孩子很满足的就寝,他们一方面享受到新知,一方面享受到父母的爱和亲密。这对于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,是很有帮助的。
现在,我的孩子都已长大,但家庭仍然有浓厚的学习气氛,只要我们在一起,就会有说不完的话题,就有分享不完的新知。我们讨论和分享的范围越来越广,真是上自天文,下至地理,无分科学、文艺、电影、年轻人的时尚,样样都是谈话的题材。其实,我很少看电影,而电影的新知总是从讨论中得到一些。太太秀真和我都不是学习自然科学的,但我们总会聆听孩子们解说。他们常用浅近通俗的比喻,告诉我们科学新知。虽然,我们未必全懂,但有了概念,就不致在新科技面前觉得心虚。有一位朋友羡慕地对我说:
“你们真是命好,跟孩子相处得那么融洽!”我说:
“我确实感恩上苍赐给我们学习的禀赋,不过,这些基本的赏赐,你也是有的。只是家人共同生活在学习的乐趣之中,就能使心智成长,就能领受到满足和喜乐。你不妨试试看,一样会丰收的。”
人类的历史,就是一部学习的历史。学习能让我们看到曙光和希望。学习当然要由个人主动去做,不过透过团体动力的影响力,更能促进学习效果和乐趣。我知道在新世纪的到来之际,每个人都需要更多的知识才能生活得好,那么团体动力的学习,将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。
6提防错误的知见
我们既能学习善良,也能学习邪恶;既能记忆正确的知识,也能记忆错误的资讯。我们不得不选择、审度,处处留心,保持头脑清醒,提防干出糊涂事来。
别以为自己知识丰富,一向能干,脑子清楚。其实,只稍疏忽,聪明人一样会干糊涂事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习得许多定见,有些具有普遍性,有些容易被误用,在某些情境下,冷不防,知识的误用就会出现。
有时,我们会自以为是,一时失察而做出蠢事来。公司业务会报时,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主管,意见相左,这是很平常的事。不过,这次却是一个例外;两个主管彼此做人身攻击,撕破了脸。他们在老板面前摊牌了,“不是你走就是我走。”果然,其中一个被革职。
一位大学法律系学生,羡慕别人有大哥大,歹念突然窜起,干起抢劫的事来。事迹败露,当场被捕,大好前程面临严重考验。另有一位中学老师,经不起学生的恶意挑衅,在怒不可遏下,把学生打成重伤,不便丧失了教职,还吃上官司。一位父亲,因为太太离家,孩子乏人照料,家庭濒临破裂,干脆携幼子一起喝农药自杀。
人在某种激情下,过去听闻得来的错误念头,就会浮现出来,指使自己干错误的蠢事。这些错误的念头,或无意中学来的成见和偏见,在不经心的情况下,所引起的灾难,不可计数,有时甚至酿成大祸。从个案中分析,错误总是来自理性失察,致使过去学来的错误资讯,被提取出来误用。
有些父母亲,看到孩子成绩表现不佳,便愤怒地采取强烈手段,责备孩子不用功,或者诉诸打骂。这种作法对孩子的学习并没有益处,因为打并没有教会他什么,骂也没有启发孩子领悟不会的习题。为什么会执意采取这些错误方法呢?因为父母脑子里装的,正是这些错误的资讯,也许是从他的父母亲那儿学来的,也许是偶然模仿学来的。当然受体罚管教的孩子,将来也比较容易沿用类似的方法。
每个人都不免学到不正确的资讯、想法和态度,而且是不经意中学来的。有些透过模仿,有些因耳濡目染而深植于心。我们既能学习善良,也能学习邪恶;既能记忆正确的知识,也能记忆错误的资讯。我们不得不选择、审度,处处留心,保持头脑清醒,提防干出糊涂事来。
有日常生活中,第一个提防的事是孤注一掷。人总是在想不出建设性策略来解决问题时,才会采取孤注一掷的作法。心里想著,“跟它拚个你死我活!”“冒个险,也许侥幸能轻易过关!”孤注一掷本身是一种非理性的想法,它的行动方案,往往悖于常理;因此常常以“不生则死,不全则无”的方式蛮干,其结果往往是破坏性的下场。
孤注一掷的意念,衍生成赌博、掠夺、寻仇、投机取巧等行为;这些行动往往以暴力、伤害等犯罪手段。孤注一掷来自原始的激情,所以在挫败时,容易产生非理性的行为。他们会在内心呐喊著:
“毁掉算了!”
“我不干又怎么样!”
“我无所谓!”
这些想法往往表现出自我伤害和绝望。在孤注一掷的行动之后,他们觉得无路可走。
其次是心存成见。心理学家爱伦·蓝格(Ellen Langer)曾经做过一个实验,让调查员在街上扮演受伤角色,要求路人为他买某种品牌的绷带。但是他们事先已跟附近药剂师说好,请他告诉来买的人这个品牌的绷带已经卖完。先后试验了二十五个路人,都回来告诉调查员买不到所要的绷带,没有人想到请药剂师建议另一个牌子的绷带。
人很容易掉入成见的陷阱;大部分人习惯于旧生活方式,对于新生活适应困难。例如穿惯素朴衣服的人,要他穿花俏的衣裳,会走不出门;吃惯米饭的人,改吃其他主食,会觉得没有吃正餐。但最严重的是对人的成见,第一次见面印象不佳,以后要改变观念则很不容易。特别是对某些人的表情有著特殊的好恶者,要他改正过来,尤其困难。一般认为投缘与否是天生的,事实上是成见所致。
第三是刻板的思考。我们会在不经意中,学会给自己套上一个框框。例如,端庄的女性就该不苟言笑,不可张开嘴巴大笑。这使许多女性,失去开怀大笑以纾解身心压力的机会。我发现许多女性,为了保持文雅的仪态,连笑都蹩著不敢放松心情,这对于工作压力的职业妇女,容易产生较多优郁的情绪效应。
有些国中小的学生,数学成绩不佳,就给自己一个框框,“我没有数学的天赋!”“我碰到数学总是粗心大意!”事实上,他们不是数学天份不够,而是没有好好弄懂它,或缺乏足够的练习所致。
有些人稍稍工作,就说自己累了;多做一点事,就以为需要休息;小睡一两个小时,就说自己精神不济。事实上,我们觉得疲累,只是面临假性疲劳点,在突破假性疲劳之后,体力还慢源源不绝。“工作使我疲劳”是意识思想的框框,它把我们绑住,让我们不情愿放心地工作。
以偏概全是引发干蠢事的第四个因素。有些人一开口就说,“我不喜欢雨天!”好像只要下雨,他就会不愉快,就会优愁郁卒。其实,他不喜欢的事可能只有骑机车要穿雨衣,其他都不受影响。他以偏概全,以致忘了斜风细雨之美,忘了雨篷上滴答声的美妙,甚至忘了雨夜的宁静。以偏概全使父母亲痛责孩子“你一辈子没有出息!”“你总是没头没脑的,什么时候才清楚一点啊!”“你没有做过任何一件令我开心的事!”天啊!这样的责备,孩子怎么承受得了呢?信心和自尊又怎么建立起来呢?
以偏概全地夸大别人的缺失或过错,会破坏彼此的情谊,造成双方的冲突。以相同的方法和自己对话,就会破坏自信心。可想而知,当一个人对自己说“我一无可取”、“我活著一点意思都没有”时,还能活得快乐自在吗?
第五种糊涂事的原因是钻进死胡同。当你受到批评或排挤的时候,负气出走,那就是亲痛仇快了。其实,对手多么希望你从战场中撤退,好顺利取得眼前的利益。可是,你在拱手让人后,却自怨自艾,心中郁郁不平。一个人万不能以弃守的策略,来博得别人的同情,或表示自己清高。只要你这么想,眼前就是一片惨败,就是一个死胡同。
有些人因为心情不好,有了轻度的优郁,对于工作的负担觉得难耐,于是把工作辞掉。依我的观察,当事人只要放弃工作,就得不到工作中换来的乐趣、温暖和心理支持。他一方面以偏概全,忽略了工作还有很多好处,一方面把工作辞去,变成全职的优郁者。这时优郁很快就会严重起来,失去健康和快乐。
人只要一味想著自己没有的,羡慕别人有的,就会贬抑自己,觉得自己一事无成,而沮丧起来,这就叫死胡同。反之,若把自己有的加以发挥,就会开展创意,渐渐走出新的局面来,发觉自己其实拥有的也不少。
每个人都有受挫的时候,都有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窘境。这时要告诉自己,日子不会天天这么坏,雨总会有停怕时候。要记得换个角度去看,“挫折正是我充电进修的时机!”“下雨正是上苍赐我休息一天的恩典!”“纷繁的心境正好是休息或运动的时候!”人要有改变和调适的机制,要有弹性和变换的习惯,才会有良好的生活适应。
人很容易陷入刻板的成见或念头里,它使知识误用,把过去的经验扭曲成阻挡创新的障碍。因此,当你遇到问题时,要提醒自己,解决的方法有很多,要仔细审视,不要掉入糊涂的沟堑之中。当然,平常你必须吸收新知,开扩视野,并懂得清楚思考,才能防范错误于未然。
《寻找著力点 第三篇 新观念与活知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