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尋找著力點 第叁篇 新觀念與活知識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個性,都是透過習慣的養成而塑造出來的。因此,人應該自立自強,透過培養好習慣來孕育潛能。同時,培養好習慣正是我們一生中最實用的知識。

  總之,生活在現代社會裏,社會的解組和重構速度殊快,若非靠著實用的知識,很難有效適應生活。就現代人而言,死記的知識無從解決層出不窮的挑戰,所以你要懂得思考。面對許多的困難,你必須锲而不舍,所以要發展活力,才能實現該做的事。至于生活的行動,如果沒有把能力化作習慣,那就不可能把它實現出來。因此,我說這叁者是最重要的實用知識。

  4要懂得人情世故

  人情世故的智慧,是不可一日或缺的,它像是生活的一部分,也是一種能力,但這種能力,必須在生活中培養曆練。

  現代人並不重視人情世故,所以覺得朋友疏遠,家人不親,失去彼此關心、支持和享受人際親密感的機緣。這不但有礙生活品質,而且對潛能的發展,造成嚴重的限製。

  心理學家威廉·舒茲(William Schutz)相信,要過成功快樂的人生,就得懂得過實現的生活。實現表示一個人能適應環境,活得充實、能發揮自己的能力,並與人建立親切的關系。他認爲過實現的生活,要具備:

  ·健康的體能,包括肢體語言等能力。

  ·良好的心智功能,包括豐富的知識、經驗、思考能力、創意和統整人生的智慧。

  ·親密的人際關系。

  ·對社會情境、組織和文化的了解與適應。

  這四個因素之中,後兩者與人情世故的智慧,關系至爲密切。懂得人情世故,就像機件上了潤滑油一樣,運作起來順利有勁;容易與人合作,彼此互相協調。在工作上發揮群策群力的效果,在精神生活上也就能享有愛和情誼。人情世故常被誤解爲送禮、鄉願、奉承、迎合等等,正因爲如此,許多人置人情世故于不顧,在待人接物上,顯得自大,不通人性;甚至把人際弄得僵化、敵對,到頭來真是紛擾痛苦。

  人情世故的智慧,能給別人帶來自尊和自信;即使遇到不順逐,也能給別人臺階下。他們在堅持自己原則時,能給別人機會回旋;在維護自己立場時,不致傷及別人的尊嚴;在拒絕別人不合理要求時,會婉轉而不傷情面。他們懂得在不妨礙大局下,給別人伸展自尊的機會;也能在耐性妥協之下,讓對方配合自己的立場。人情世故之爲妙,乍看不像是工作的本身,但卻令你成就事業。它雖非你的行動目標,卻能令你行動時遊刃有馀。

  人情世故的第一個心理要素是覺察。能了解別人的立場,能與他同理交談,能知悉對方的意思、顧慮和心情,這時就能把事情說得更清楚,彼此的心意也較能被接受。兩人在談判、交換意見和協調上,也容易有交集。這種能力,無論在家庭、社交和一般爲人處事上,都極有正面價值。覺察能力差的人,與人沖突和誤會的機會,就會大大的提高。

  一位老先生優慮地來找我談話,他不能諒解女兒毅然出家。他中年喪妻,是在備嘗辛酸之下,把幾個孩子培養長大。女兒在她的母親過世時,只是稚齡的孩子,是他一手帶大的,現在竟然放棄正常生活,出家爲比丘尼。他覺得喪失了一個女兒,感到失望和憤怒。他所想的都是從自己的觀點出發,很少站在女兒的立場來看這件事。這就會失去覺察,而對女兒感到絕望和憤怒,以致傷害彼此的情份,損及自己的健康。他已開始優郁,同時有點輕度中風。于是,我安慰他:

  “女兒已經成年,她出家是她的決定,是一種生涯的選擇。她不是放棄人生,而是去發揮另一種精進的人生。你要了解她的志氣,祝福她精進成功,期望她做一位佛門的龍象。你若從她的角度看,應該欣慰才對。”

  “她沒有聽我的話,違背我的勸告,我是不會欣慰的。我已被她氣得身心俱疲了……”老先生很執著于自己的意見,他很難接受別人的觀點。我接著說:

  “女兒的人生和遭遇,你能替她肩負責任嗎?你能替她安排人生嗎?請你再想想,別人能替你承受愁苦嗎?能替你接受病痛的折磨嗎?”

  “不可能!是我自己在生病。我也無法替她承擔人生。”

  “再想想,你爲這件事,每天優愁和憤怒,對你自己和女兒有什麼好處?”他搖了搖頭。

  “那麼請你進一步想:你是否很希望女兒有個幸福的家?“

  “當然。我很希望她幸福,有個幸福的家庭。“

  “你認爲成家就一定幸福嗎?”

  “不一定。”他頓了一頓,接著說,“但總要努力去生活嘛!”

  “是啊!出家是她的抱負,她現在正朝著自己的生涯努力,逐步實現,她有理想,要走宗教的路,要實踐濟世之仁的工作。這樣看來,她是幸福的,比起許多要幸福的多。既然她覺得幸福,你就該寬心才對。”他默然若有了解。

  了解與接納,是人情世故的智慧。有了綜,不但對家人態度溫馨,能體諒別人的立場,並能保持較好的互動關系。人情世故的智慧,是待人接物的旨要,是立身處世和心理健康的基礎。

  第二個人情世故智慧是責任。能爲自己負責,堅持目標和原則,是善待自己,給自己機會和發展的表現。對自己負責,也表示能面對挑戰,肯充實自己,讓自己有更多能力,更好的自我控製。越能爲自己負責的人,所得到自由和選擇的機會越多;越是放縱自己,不肯負責的人,也越是無能的。有一位年輕的媽媽說:

  “我們不給孩子任何壓力,不強迫他讀書和做事,除非孩子自己想做。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不想做時我就容許他什麼都不做。”

  “後來呢?”我好奇的問。

  “我來找你就是爲了孩子。孩子上國中,他覺得壓力很大,不想讀書,不想上學,生活散漫,只看電視或玩遊樂器,連待人接物、招呼親戚朋友都顯得漠然。該怎麼辦?”

  像這樣的案例我見過不少。真正的問題是孩子從小沒有學會責任,沒有學會基本生活規範,並養成好的學習習慣。這些沒有基本章法的孩子,不能負起責任,于是他的自尊和自信愈來愈差,從而造成逃避的傾向。當他們適值叛逆期時,反叛與不負責便合流,構成偏差行爲。

  有責任的人會爲別人設想,所以人際關系較好,個人與社會、家庭乃至組織間的互動也較佳。因此得到的鼓勵性回饋多,精神比較振作;反之,則造成生活適應上的難題。心理學家威廉·葛拉塞(William Glasser)說:

  “責任就是有能力去獲得自己的需要。他在實踐這項責任時,不致妨礙別人以求滿足自己的需要。責任也表示自己能逐行其承諾。”責任與行爲的正當性息息相關,因此他又說:

  “個體必須去實踐善行或對的行爲,以肯定自我價值。因此,人必須有一套行爲善惡的標准,並以之評估自己的價值。”

  責任是人情世故的基礎。父母親有責任感,才能照顧子女;子女有責任感才會孝順,乃至實踐公德心,爲別人服務,爲公司和機構負起應有的責任等等,都是人情世故的範圍。能盡責任的人,自己才瞧得起自己,別人才會信任你,從而願意和你建立互信的親密關系。

  包容是人情世故智慧的第叁個因素。我們必須認清,沒有一個人會是十全十美的,所以要包容別人的缺點,稱贊別人的優點;這能使別人得到喜悅,也拉近彼此的人際距離。其次是生活在自由開放的社會裏,價值是多元的,每個人的看法不同;既然不同,那就要互相包容,才能妥協出一個大家接受的作法。其叁是你不可能事事順逐,事情總是有成有敗,有順有逆;成功順逐固然值得高興和稱道,但挫敗時則需要包涵才行,不能過分責備,否則就會惡臉相向,撕破臉還壞了情誼。包容的可貴是:

  ·維持自己心理的安甯,免受煩惱的侵擾。

  ·它能給別人和自己尊嚴和自我反省的機會。

  ·它使人際互動優雅溫馨,促進彼此的情誼。

  ·它賜給我們幸福感和快樂。

  包容不是包庇,不是善惡不分,更不是得過且過。包容是看得清楚真切,同時能體諒別人的立場。雖認真卻文雅不苛求,雖講效率但不急功近利,雖然是非分明卻能原諒別人的過錯。

  人不是只交往一次,而是日久情更深。寬容給我們建立知交深誼的機會,成全彼此改過自新的尊嚴。更重要的是它給予每一個人,有發展善良德行的勇氣。

  人情世故的智慧,是人們不可一日或缺的智慧,它像是生命的一部分。但這麼重要的人性品質,卻普遍被現代人忽略。于是多年朋友,一旦之間反目成仇者有之;至親的家人,意見相左,鬧得惡臉相向者有之。它是一種智慧,也是一種能力,但這種能力,必須在生活中養成習慣。

  觀察當今的教育,似乎只重視智育,而不重視人情世故的智慧培養,孩子缺乏教養者相當普遍。許多人對人不體貼、不了解,也不懂得責任與寬容,連最起碼的禮貌都做不到。若大家不重視這個問題,將會有更多的擾攘和不安,甚至連家庭的基本倫理也會保不住。那時,我們將受到絕情的煎迫與困擾。

  5學習要有伴才好

  主動學習的態度,是在家庭中透過團體動力養成的。只要家人共同生活在學習的樂趣之中,就能使心智成長,就能領受到滿足和喜樂。

  現代社會不斷地解構重組,生活形態變遷快速,生産方式不斷更新,沒有足夠的知識和資訊,就不能有效適應生活現實。因此,每一個人都要不停地學習,要有終身學習的認知。

  學習的效率,取決于學習者的動機、方法和習慣。不過,我要特別強調透過團體動力學習的好處。心理學的研究指出:大夥兒一起學習,比單獨一個人學習,其效果更高。因爲這能激發興趣、動機和討論。尤其是心得的交換,學習資料的搜集,乃至透過討論所引發的腦力激蕩和啓發效果,最值得重視。析言之,團體動力學習,有以下明顯效果:

  ·一起學習可以克服個人的怠倦,並在相互支持和激勵下創造較高的學習動機。

  ·它構成合作學習的有利條件,讓彼此取得更豐富的資訊,並在分工、討論和整合之中,形成高效能的學習。

  …

《尋找著力點 第叁篇 新觀念與活知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